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色有无中 ——人文精神与我们的距离


水-覃晔 来自人文小苑 04:14

山色有无中

                     ——人文精神与我们的距离

                蒋承勇


(本文根据作者在学校“博雅讲堂”的录音整理而成)



引 语

羊不吃草,他看着一朵花……”

人们常说“人文精神”一词,但什么是人文精神

这画中之山,就如人文精神,似有似无,虚无缥缈。其实,山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眼里却模糊迷离,可谓是:云霞涳濛里,山色有无中。 

人文精神有何用呢?有人说:人文精神如同新房子中挂在墙上的画,它的存在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如果房子少了它,就不再完整。这个比喻是否确切呢?人文精神仅仅是一种装饰或者点缀吗?

很久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这样的课文:

“三头牛吃草,一只羊吃草,另一只羊却不吃草,他看着一朵花……”

从科学角度看,这样的描写与事实不符,因为羊不会欣赏花;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这不吃草而看花的羊却点亮了整个画面,使其显得情趣盎然。通过“吃草”和“看花”两个动宾结构的词,让这段极为简短、简洁而明了的文字包含了故事性的叙事成份,从而引发了儿童的好奇与想象。儿童有一种物我相通的天性,会通过联想、比拟类推等方式,情不自禁地把自己融进吃草和看花的羊群之中,于是,看花的已不再是羊,而是儿童自己。童趣盎然的自然画面,柔化、滋润着稚嫩的心灵。这样的语文学习,让儿童收获了识字教育,也收获了审美与人文熏陶,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没有“教育”的教育。

儿童如此,成人亦然。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在文明的熏染中摆脱儿时的幼稚与蒙昧,但在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一颗不泯的童心,它会不知不觉中在你的生活中冒出来,有意无意地“边吃草边看花”。人之所以为人且为灵长类动物,是因为人具有心性和灵性,人能够凭借艺术欣赏去展开审美的想象,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引发人文的沉思与冥想。所以,人除了赖以生存的物质与自然物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与情感的需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品对于生活显然不仅仅具有点缀与装饰的功能,还有潜移默化的精神与心灵的人文熏陶与审美滋养。那么。人文精神之于生活而言,就显然不仅仅是一种点缀与装饰了。

一、人文之“魂”:

“一棵树长得高出了它自己”


德国诗人里尔克有一句诗,“一棵树长得高出它自己 ”

一棵树怎么可能高出它自己?其实,人文精神就是一种高出人自己的一种高度和厚度,这里,不是“1+1=2”的科学定律。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高出自己”的可以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体现高度和厚度的素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量之积累,更是智慧的拥有。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不等于智慧。正因此,我认为英国哲学家培根的那句“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是不准确的——虽然这句话是以冲破宗教束缚、启迪人智的历史为背景下说的,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人文精神作为人之心性与品格的一种无形的“高度”与“厚度”,意味着它不是“器”,而是“道”,不是“体”,而是“魂”;因而它是无形的和弥散的,也意味着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不完全是一回事。

人文精神不同于人文素质。人文素质通常是指人文学科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境界,它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知识是所有的人文学科基本知识的总和,包括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政治等等的基本知识;人文思想是从这些学科中体现出来的基本逻辑关系和理论;人文方法是人文学科思维与研究的基本方法论;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价值观、世界观,它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蒋教授

(蒋承勇,浙江义乌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社科联主席,教育部“马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其具体的呈现方式可以简要概括为几个方面。首先,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体现生命价值优先,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或人本主义精神。其次,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强调人是目的,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原则;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强调精神重于物质,精神超越物质。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人文精神既强调对人的当下关怀,又追求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常常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也体现为一种涵养、一种情怀、一种胸襟、一种眼光……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核心的关键词更简明地归纳人文精神: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公平、正义、诚信、宽容、真、善、美、信仰、终极关怀......在讲这些词的时候,我会自然联想到我国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间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由此可见,人文知识丰富,不等于人文精神深厚;从事人文专业和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但未必就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反之,从事非人文学科和专业的人,也未必人文素养底,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素养,未必仅仅来自专业学习,而可能来自非专业的长期积累与熏陶,尤其是对人的生命、生活之价值与意义的深度领悟。

总之,人文精神体现为一个人精神与心灵的高度、深度以及宽度。

二、人文之“在”: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在人类历史长河与人的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如何显现?它可以远在天边,也可以近在眼前——在举手投足之间,在利害得失的权衡之时,在血与火洗礼的考验之际…… 


(一)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


知识不等于力量,知识不等于智慧。在科学研究中,人文精神可以体现为科学家的良知,它决定着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如何被运用。比如生物化学可以产生细菌武器,原子能可以用于战争;克隆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如果不断发展,有一天人类会无法被控制。这些体现了道德良知问题,根本上则是人类的生存智慧问题。人类创造的东西,最终有可能控制人类,这是科学技术的异化。科学技术如果不是造福于人类,那就可能违背人类的良知。爱因斯坦这样一向批判科学主义。追求科学和科学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科学主义”意味着唯科学是从,失去了人文的价值引领。在此,人文价值是什么?就是“善”。追求科学精神本身就包含着人文价值。但是,如果科学研究的“求真”离开了“趋善”的旨归,那就可能会走向制恶。所以科学追求需要有价值判断与人文引领,良知泯灭的科学家最后会给人来带来灾难-----科学技术异化带来的灾难。从这个角度看,把自然科学比作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人文精神就是这一列车的司机,司机把握列车行驶的方向和速度;如果失去价值判断,可能会导致列车一路狂奔而难以自制,或者偏离方向,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因此,人文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就个体的人而言,人文精神类似于情商。有人说:智商低一点没关系,但情商要高。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多情况下不是取决于智力,而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情商,这时候,人文精神成了人的最高智慧,也就是智商。



(二)人文精神与人伦道德


人们通常所说的品德、修养、情操、境界,都属于宽泛的人文精神的表现,比如,仁慈与博爱,自我牺牲精神等等。

二战时期,华沙救济局的一名女职员假扮护士,冒着生命危险反复出入于纳粹集中营,或拉出一车垃圾,或推出一口棺材……把一息尚存的孩子偷偷往外送。就这样,18个月共救出2500多个孩子!后来终于被发现后投入监狱,并遭殴打致残,但她依然不说出一个孩子的下落。后来,当人们偶然知道这个人叫琳娜时,她已90岁,因为她对此事一直守口如瓶。人性在那非常的历史环境里闪闪发光,其间体现的是一种仁慈博爱的高尚境界。战争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无奈的,我们如何去看待并尊重那些逝去的生命?



曼德拉,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3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他的人生体现了宽容与博爱的人文精神。他曾经在监狱里度过了27年的铁窗生涯,但始终坚持人人平等的理想与信念。他所争取的不只是黑人的尊严,同时也是白人的尊严,这种尊严超越了种族限定而上升为全人类的高度。曼德拉在总统就职典礼上邀请了许多人,其中三名就是在监狱中虐待过他的人。他们战战兢兢来到典礼现场。但是曼德拉对他们以礼相待,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这是一种博爱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笑对人生的大智慧。



2007年4月16日,美国发生了一件校园枪击案,凶手是来自韩国的赵承熙。他杀了32个人,但是在哀悼的现场却有33根蜡烛,其中一根自然是给凶手赵承熙的。有人会说,这么残酷的凶手,我们难道还要哀悼吗?这样的人不应该死无葬身之地嘛?我想这是一个关于尊重生命以及爱与宽容的问题。当一个生命离去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对待?




(三)人文精神与行为调控


人文精神也体现在人的具体行为当中,它可以调节人的日常行为的。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有前提的,只有在大家遵守规则,尊重别人自由权利的时候,每个人才有自由。如果要让一个社会更有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保障,就需要规则,每一个人都受其约束并尊重约束。在诚信规则问题上,我们提倡建立社会的诚信档案。比如学生在校期间考试作弊,记录就要进入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对那些不讲诚信的人,在人才选拔时应受到限制。市场经济要求讲究诚信、讲契约精神和规则。

有一个宗教寓言故事耐人寻味:

一位行善的基督教徒去世后向上帝提出一个要求:参观地狱和天堂,看看究竟有什么区别。上帝同意了。

来到地狱,他看到了一张巨大的餐桌,摆满丰盛的佳肴。心想:地狱生活不错嘛!过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围坐在香气四溢的餐桌前,只因手持的汤勺把儿太长,尽管他们争着抢着往自己嘴里送食物,可就是吃不到嘴里,因此一个个依旧是又馋又急又饿。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接受,他走进另一个房间,这里跟地狱一般无二,同样飘溢着肉汤的香气,这里的人同样手里拿着特别长的汤勺。但是,他们却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原来他们每个人手持特长勺,把食物喂进对方嘴里。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同样的人,不同的规则,结果截然不同。这就是规则的力量。这就因了西方的那句名言:天堂的规则比地狱更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完善的“规则”——法律、法规、道德律令等等。规则对个人的自由虽有限制,却保证了社会整体的有序,也就提供了“人人自由”的环境与前提,相反,放纵的自由将导致人间的“地狱”。因而,人间的“天堂”有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有赖于人人对“规则”的自觉,这同样是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体现,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营造上,依然体现了人文精神。我们讲环境保护,其实更深层的是生态伦理和动物伦理。美国小说《寂静的春天》有一句话:如果人类继续无休止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只有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我们享有这么多的资源,却也生活在膨胀不止的欲望之中。欲望是潜在的、可怕的,必须限制,我们要合理运用自然所赐予我们的资源。这里,人文精神体现为人在自然面前的敬畏与自制。 

三、人文之“途”:

本科教育在根本上是素质教育


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与素养是可以学习、培育和养成的。对于大学和生活于其间的学生而言,本科教育在根本上是素质教育

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对接就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轻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方面也重视增设“热门专业”,却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社会上也常常有人批评说“大学生素质欠佳”。当然,“素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高校和社会的“专业崇拜”现象,其背后隐藏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学校方面讲,这种人才观念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培养则是根本。从长远发展看,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往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其人生追求目标也会更高更远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大。大学学习无疑要兼顾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创造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理论上讲,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并不矛盾。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本身也包含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离不开专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实际上是专才教育通与才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但“专业崇拜”心理导致了较为普遍的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偏离了教育的人本宗旨。我之所以强调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并非轻视专业教育、技能培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重要性,而旨在强调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强调要培养人格完满、全面发展的“人”(well-rounded person),而非专业“工具”和“机器”。教育事业在根本上是关于人的灵魂的事业,也就是要让人性趋于更完善,使人格趋于更完美,进而使人生更富有价值与意义。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使人成其为人,而不是成为专业“器具”。这是教育观念上“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是教育的人性化价值追求。

在我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却是“隐性”的或非公认的。不过理论上有一共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列车之两轨,让人类驶向文明的彼岸;同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似大鹏之两翼,助人才展翅高飞。就大学生而言,良好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内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融合。社会上批评的部分大学生 “综合素质欠佳”的问题,既表现在人文精神的缺失上,也表现在科学精神的缺失上。因此,学理工的要提高人文素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要提高科学素养,这种交叉互补学习是必要的。

从长远角度看,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往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其人生追求目标也会更高远,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大。因此,我希望的是每一个大学生能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成为“综合素质优良”的人。


那么怎么才能获得这样的综合素养呢?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通识教育就是其中之一。通识教育之“通”,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达不同领域之识,形成完整、完美的人格;而通识教育之“识”,它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之“识”,还包括理性知识以外人的情感、意志、责任等,它不局限于知识的获得,还要着力于全面人格的培养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提供深入思考问题、反思自我、批评性思维的取向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学术规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成人成才和人格养成服务。

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自古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西方,人文教育最早也叫自由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意指大学教育之目的应当超脱物质生活之上,帮学生追求心灵的境界。正如德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所说,“自由教育就其本身而言,是理性的开发”,是一种“真正的全人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的理智水平足以胜任任何一个职业。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素质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竞争需要的、具有前景预测能力和将这种能力转变为决策力和执行力的人才,也就是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可以预见,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将是社会中具有领导力的“领路人”。

精神和灵魂的提升与塑造永远是大学学习之本质。在此特殊意义上,我们可以再次体味: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也不就是力量,虽然我们永远追求知识!

哈佛第一任女校长福斯特在毕业典礼中说:“人文教育要求你生活的明白,她使你探索和定义你所做的每件事情背后的价值,它使你成为一个经常分析和反省自己的人。而这样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或未来。”

结   语

云霞空濛里,山色有无中。人文精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也可以说,它无处不在。人文精神貌似“无用”,实际上“无用”之用有“大用”;这种“软实力”,貌似柔软,实则是持久意义上的硬实力。

在这个不断物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多保留一点天然的童心,需要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可以是一种理性的沉思,也可以是一种审美的感悟,这里,艺术的想象与人文的哲思是融为一体的。如果我们多用审美的心性去观察、体悟身边的世界,那么生活可能就会少很多来自物质和功利的沉重、繁冗,从而变得轻盈而富有诗意,这时候,生活就艺术化了,我们也许就更接近了“诗意地栖息”的境界。

 “一棵树长得高出了它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雅实录|蒋承勇:谈人文精神的“无用”之用
人才生态:一个必须关注的教育话题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
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让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中高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