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沁心学《伤寒论》:附子汤(87)
沁心学堂 传播中医文化!分享健康知识!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浅析: 言少阴阳衰阴盛证治。少阴肾阳为水中真阳,少阴病真阳虚衰,阳气不能充达,尽管初病一、二日值阳经主气,亦不能得其助。阳虚阴盛,自无燥渴之热象,故口中和,背为阳中之阳,亦为太阳、督脉所行。太阳者肾之府,督之支脉贯脊络肾,为诸阳脉之海,今肾阳虚微,在上则心阳不生而火衰,在外则卫阳不布而失固,因之督脉无以统摄诸阳,维系元气,故其背恶寒。十分明显,此是寒从内生而外现于背、属虚极之象。与寒从外来,郁闭太阳之表的恶寒大相径庭;更与阳明口燥渴、里热泄津之背微恶寒迥然有别。故治当灸药并行,用附子汤温经扶阳消阴。
    

按: 仲师言“当灸之”,结合本证病机,宜灸大椎,膈俞,关元,气海四穴。因督脉统一身之阳,若元阳衰微,督脉失其统摄,则诸阳经气不足而卫外不固,故灸大椎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会,扶阳益气,固其表阳以治背恶寒,膈俞为膀胱经之背俞穴兼血之会,肾与膀胱相表里,灸膈俞可调肾与膀胱脏腑精气的输转,使表里气血充盈。少阴病见背恶寒者,属少阴火衰,寒从内生而外现于背,故益火之源是为必用之法,《难经·八难》云:“凡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灸任脉穴关元,补肾元而益命火,又因是小肠之募,亦可助小肠化物吸收而生血。如此气血双补,确有“阳生阴长”之妙,气海为生气之海,灸能振扶阳气,补脏腑之虚损,而祛阴寒,与关元同取又为固本之治。


   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浅析: 言少阴阳衰阴凝证治。少阴阳衰阴凝,气血滞涩不畅,则身体痛,节为骨之末梢,水寒浸注,则骨节痛;少阴火衰及中,阳虚不达于四末,则手足寒;证属真阳不振,阴寒凝闭,故见脉沉。治用附子汤速振元阳,健运中土,以防下利之败脱。又太阳伤寒,卫闭营郁,亦有身痛,骨节疼痛等,但彼是发热脉浮,此是无热脉沉,当于表里阴阳辨之。
    治则: 益火消阻,通调诸阳。
    配穴:关元,中极,身柱,命门。
    释义: 关元正在胞中,为小肠之募,灸能补元益火以散寒凝,属培元固本要穴;中极又名玉泉,为膀胱之募,主气化而利水湿。二穴同灸,益火兴阳,壮骨而祛散下焦阴寒。督脉为阳脉之海,其支脉贯脊络肾,与人身元气密切相关,能统摄元阳,故复取督脉穴身柱。身柱为气俞,可疏调督脉之气及诸阳经气,再配督脉穴命门培补肾阳。二穴针用补法,可运调气血,能助脏腑经脉之气贯通。合观既有益火之灸,又有行阳之针,则一身上下表里之阳皆通,故脉沉可起,手足可温,身体、骨节诸痛可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子汤证 - 伤寒研读 - 岐黄中医网
《伤寒论》少阴寒化证 | 阳虚身痛证——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十四讲》第十二讲—— 试论四逆汤类的加减证治(四)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
论伤寒辨证的十大关系
附子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