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学者的忠告:“为学术界留点遗产”

▲程千帆先生在书桌前


读王雪樵先生新著《河东记忆》,甚喜,这确为一本好书。因此想到程千帆先生给友人信中所讲关于“为学术界留点遗产”的话。程先生已作古多年,不知那段话可曾收入其遗集,这里抄如下:

  

窃意(兄)年将七十,亦应有所结束,集中力量,搞一个或几个方面,写几本结实的书,留几个基本可以结论的结论,为学术界留点遗产,此下走所以厚望于吾兄也。

  

信写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三十日。这段话虽然为对友人的规劝与希望,但对于所有学者来说,无疑都是极有益的教诲。这样至为诚恳的规劝与希望,在学术倍受冷落、浮躁之风盛行的今天,尤显得珍贵。这是老一辈真学者对学界的殷切期望与肺腑之言。

  

“为学术界留点遗产”,是古来一切治学者的共同心愿,也是认真治学的必然结果。程千帆先生所以会有此感慨和劝告,显然是因为“结实的书”和“基本可以结论的结论”越来越少了的缘故。毋庸讳言,如今内陆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界状况似乎较前些年更令人忧虑。且不说那些经常可以看到的几乎是半文盲写的文理欠通的文章,某些拥有高级职称的学者出版的专著、发表的论文,便有许多是并无创见、毫无价值、本就不该浪费印刷材料的文字。难怪有海外学者不客气地指出,大陆的专著和论文,绝大部分没有价值。

  

有一个地方社科院的年终总结显示:一年内全院共出版和发表的科研成果逾千万字。这一千多万字,堆在一起,颇可吓人的。当有人问其中对学术确实有点贡献、能道古今学者所未道者有多少时,知情者揶揄说:“你真不识相,怎么问这些?”

  

《河东记忆》是一本偏重于文史考证的书,自然使人想到考证。在前代文史大家那里,考证重于评说,如今却是评说重于考证了。不是考证已不重要,而是不会考证、考证不出,没有考证,便只好发议论,也就难免发空论或重复别人的议论。本人认识一位成果字数甚多而获得正高职称的研究人员,他说自己几个小时可以写出一篇论文,几个月可以完成一本专著。这样的“能力”和“速度”,别说一般学者,即使程千帆先生那样的大学者,也望尘莫及。他说这话时还没有用上电脑,用上电脑后那产量就更是惊人了。以这样的态度写出来的“论文”和“专著”,会有学术价值吗?而浮躁之风盛行的今天,这样的“学术成果”,并不在少数。这些文字除了用以评职称和搞项目经费外,于学术毫无用处。所以我曾在一次评审会中提出,用于评职称的专著和论文,有些没有任何新见,不能作为评职称的依据;有些出现常识性错误,可作为不能评职称的依据。更有等而下之“结结实实”的抄袭者。只我的文字被抄袭的经歷,便有多回,有的竟是全篇照录只改一下名字即可。

  

难怪程千帆先生为学术而呼唤“结实的书”。

  

“结实”者,不虚也。“结实的书”,就是实实在在有见解、有分量的著作,于学术真有用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可以传给后世的著作。

  

如今的文史著作中,哪怕是解决很具体的小问题,能有一二个“基本可以结论的结论”,便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河东记忆》中有多个古今人未曾道及并且令人信服的新见,在如今已极为少见,所以令人爱读,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河东记忆》之外,王雪樵还出版过《河东艺文丛考》、《河东文史拾零》等,也堪称“结实的书”。他当年不一定知道程先生信中语,但却写了“几本结实的书”,证明与程先生的心是相通的。

  

我们的学者,起码还真想做点学问的学者,都应该牢记程千帆先生的忠告,甘坐冷板櫈,埋首书窗下:“写几本结实的书,留几个基本可以结论的结论,为学术界留点遗产。”


>原载2017年2月6日《大公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唐温如想起程千帆又想到余秋雨
周勋初:深切怀念程千帆先生
科学界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吹牛造假得到更多阳光雨露
梅光迪:吾国现在实无学术之可言
吴军:透过韩春雨学术之争,我来谈谈什么是学术的规矩
360智脑谈论这些争端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推动学术进步和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