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个性倔强顽固,手段阴狠。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夺得实际上的最高统治权,开始垂帘听政。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19岁时,即使开始亲政,也处处受到慈禧太后钳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又被幽禁于瀛台。从1861年发动政变上台到1908年去世,慈禧实际上掌控大清帝国47年,天下权力,集于一人。
1908年11月,光绪与慈禧先后去世。慈禧太后的权力慢慢转移到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权贵和隆裕太后之手,终归于袁世凯。
我们慢慢分析。
1.慈禧指定载沣之子溥仪承继大统,载沣大权独揽,逐黜袁世凯,集权与亲贵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离世,按照慈禧安排,溥仪入继大统,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慈禧于次日离世后,载沣便以监国摄政王身份总揽朝纲,所谓“独揽大权者,仅载沣一人”。慈禧不直接立载沣的一个原因是同治(载淳)、光绪(载湉)已是兄弟相承,假使再立载沣又是兄弟相继,因此小一辈的溥仪被立为帝。
当年12月3日,溥仪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见下图),在《我的前半生》里,溥仪用一种自我调侃的笔意对当日情形作了精彩描述,不妨节录如下:
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极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又把我放在又高又大的宝座的时候,这就超过了我耐性的最高限度,这就难怪我不放声大哭。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待)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谁也没想到,四年之后,大清王朝真的“完了”。此为闲话。
当载沣以摄政王监国之初,朝廷颁布监国礼节总目十六条,赋以无上的权限。自黜陟赏罚、军国政事到聘使立盟、和战大计,皆由摄政王一手裁定,以谕旨宣示实行。有事须请皇太后懿旨者,则由监国摄政王面请施行。
大权在握的载沣首先要除掉的,正是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
袁世凯与中央和地方要臣彼此结纳,造就了一个朋党网络。他们“只知有宫保,而不知有朝廷”。首席军机大臣奕劻也是“叫袁拿金钱喂饱了的人,完全听袁支配”。
因此,当时的军政大权已操诸袁世凯之手。这无疑是载沣面临的最大难题。
载沣最开始准备杀掉袁世凯,但犹豫不决,密商于廷臣,遭到奕劻、张之洞等的反对,张之洞力劝:“现今刚遭国丧,不宜杀戮旧臣”,载沣也担心杀袁之后无法控制北洋,于是袁世凯免于一死,1909年1月2日,以“足疾”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解除其一切职务。
被清廷开缺后保住性命的袁世凯仓促出京。素来不直袁世凯其人的《大公报》于1909年1月10日,发表闲评《猴戏之下场》,对被罢职的袁世凯极尽奚落之能事,该文称袁世凯沐猴而冠,而忘记了自己到底是受“御者”控制的猴,在“群狗”的簇拥下,攀援直上高竿起舞,“洋洋自得,不复有所顾虑”,然而:
“御者以割鸡之势,藉以吓猴,猴见之毛骨悚然,一时失足竟由高竿坠下,两足顿损矣。猴举步不能自由,群狗乃相率奔散”。
“御者”是谁?摄政王载沣也。袁世凯既被罢黜,载沣便加强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控制,大力集权于皇族。
1908年12月载沣即成立由摄政王亲自统帅的禁卫军,将近畿各省的新军,一律划归中央直辖;设立贵胄学堂,专收满人加强军事集权;1909年7月,宣布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由摄政王代理;派毓朗、弟弟载涛官吏军谘处,弟弟载洵、萨镇冰充筹办海军大臣;12月,设海军部,以载洵为大臣。于是陆海军悉归载涛、载洵兄弟主管。这便形成了一个以载沣为首的皇族亲贵集团。
1911年5月8日,“皇族内阁”的出台使亲贵集权达于顶峰。新内阁以奕劻为总理(皇族),协理那桐和徐世昌(满汉各一)、民政部大臣善耆(皇族)、度支部大臣载泽(皇族)、海军部大臣载洵(皇族)、农工商部大臣溥伦(皇族)、司法部大臣绍昌(满)、陆军部大臣荫昌(满)、理藩部大臣寿耆(蒙古)、外务部大臣梁敦彦(汉)、学务部大臣唐景崧(汉)、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汉),共13人,其中满人占8人,满人中皇族又占5人。这样的安排,令舆论哗然。
2.溥仪承继同治兼祧光绪,才识平庸的光绪的皇后隆裕成为太后,手握懿旨发布权
光绪帝病笃时,慈禧亦在死亡边缘,令迎醇王载沣之子溥仪入宫,立为大阿哥,承继同治帝兼祧光绪。这样光绪的皇后隆裕成了太后,有着发布懿旨的大权。
隆裕生于同治七年(公园1868年)正月初十,名字叫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有“大木头”之诨号(见图片),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与光绪帝结婚。溥仪是其妹妹之子。
骤然成为太后,权力被动加身。她虽羡慕慈禧的独断和对内对外的震慑能力,但才具不足,性情偏弱。笔者在研究晚清史时,只看到了一条关于她雷霆震怒的史料。
1909年,慈禧太后梓宫安葬遵化州菩陀峪定东陵,直隶总督端方以地方疆吏,例应供差。当隆裕的乘舆经过时,照相者支起镜架欲拍照,隆裕身边的侍卫大臣却大呼有刺客,指镜架为炮架。此举吓到了隆裕太后,所以当李国杰就此参劾端方时,隆裕太后抓住不放,要求载沣严惩端方之意,端方遂被罢官。
当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声传来,隆裕和载沣都慌了手脚,于是庆亲王奕劻乘机奏请以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截至水陆各军。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载沣退回府邸,隆裕太后先官员及奏事处传旨的权力也没有了。
此时不满30岁的载沣,比不得铁马金戈中历练出的摄政王多尔衮,其才具显然不足以应变。在革命的浪潮中,索性退回府邸,闭门不出。
在袁世凯逼宫之下,隆裕更是毫无主意。梁士诒记载道:
“入朝行礼后,隆裕太后掩面泣云:'梁士诒啊!赵秉钧啊!胡惟德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赵秉钧先大哭,誓言保驾。我亦不禁泫然。”
3.武昌起义一声炮响,袁世凯出山,先成内阁总理大臣,再成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形势比人强。
1911年9月12日,在奕劻的推荐下,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被朝廷赶走两年多的袁世凯,又重返了历史舞台。载沣辞去“监国”及“代行大元帅”之任,载涛也被免去禁卫军训练大臣,亲贵军权悉数让出。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清楚了,大权在握的袁世凯一手逼清帝退位,一手与南京临时政府谈判。成功地使清朝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退位诏书,并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隆裕于宣布共和后,即退居宫中,不与外间人相接。
1913年2月21日,隆裕病逝。民国政府派员致奠并会办丧事,颇极哀荣,3月在太和殿举行公祭。有挽联曰:
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
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后日,为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
原摄政王载沣195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68岁,在贫病中走完了一生。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