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逆行的霸主:夫差传奇(一)

第一章 越国登场

《史记·越世家》说,大禹治水巡行天下,最后在会稽去世,就葬在这里。到少康的时候,害怕禹在会稽没人祭祀,就封自己的一个庶子到这里,建立了越国。为了接地气,所以虽然是中原人,也断发文身,融入当地文化了。

这么说,越国国君是大禹的后代,姓姒。

但《史记》的说法禁不起深究。从第一代越国国君,到越王勾践,也就传了二十多代。从夏朝初年到春秋后期,这可是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一代代越国国君都够长寿的。

另外,也有说越国是周王室的后代的,《国语·越语下》:

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

范蠡说:“尊敬的王孙大夫,从前我们的先君原是周朝不成器的儿子……”

既然也是周王室的后代,越国就是姬姓。但《国语·郑语》又说:

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

祝融的后代能够兴起的,恐怕是在芈姓吧?但芈姓的夔、越当不起这个使命……

照这么说,越国和楚国是同姓,芈姓。

为什么会这么众说纷纭呢?要知道,先秦时期,姓和氏不同,氏不稳定,姓按说却是不能随便改的。

实际上,直到春秋中期,所谓越人,恐怕都只是一些部落,而很难说是一个国家。

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些规律:国家是非常有效率的军事、政治机器,一个人群,一旦发展出自己的国家,就有能力碾压周边的部落,而这些部落如果不想被碾压,唯一的出路,就是也发展出自己的国家。

吴国本来在宁镇地区,强大之后,主攻方向当然是西边的楚国,但也会随时往东侵占越人的土地,把越人变成自己的奴隶。

苏锡常这些当时的落后地区,本来也是越人的地方,慢慢都成了吴国的地盘。

这个过程,北方的华夏毫不关注,吴国的文化水平,也没有高到能够精心记录自己的历史,所以文献中就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等到越人差不多退到今天浙江的时候,也就是经历了多少年的失败与屈辱之后,越人终于凝结积蓄出自卫与反击的实力,发展出自己的国家。

不负责任地猜想:这个新生的越国,本来和中原没啥关系,想要和发达国家套近乎,但对认谁当祖宗,没有很清晰的规划。开始就近认的楚国,所以姓芈,后来发现楚国不行,楚国也一样要被骂蛮夷的;于是想跟周天子姓姬,但别的国家不同意,首先吴国就不会同意,我已经姓姬了,你也配姓姬……最后在战国末期古史传说的系统大整理过程中,越国被算作了夏禹的后代。

然后,就被司马迁写进《史记》里,《史记》又权威,又好读,这个说法就占了绝对上风。

结合考古发现,当代学者对越王的族姓提出过新说法(比如认为是原来江淮流域徐人的后代),此类说法也许有道理,但在先秦文献中,都已只有极少的痕迹,可见即使越人自己,恐怕也更爱“被发明的传统”,对祖宗的真实状况,忘之久矣。

《史记》说,到了勾践的父亲越王允常的时候,越国经常和吴国打仗。这话大致不错,但还可以展开一下。

楚国长期被吴国攻打,后来想通了,晋国利用吴国在我背后骚扰我,我也可以利用越国从背后去打吴国。

这最早是楚灵王的创意。楚灵王是试玩版的隋炀帝,经常能有些超越时代的主意。

楚灵王和越国的合作,效果不大。因为这种战略要见效,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越国要足够能打,第二吴国要足够有钱。

越国要能打,才能对吴国构成威胁;吴国要有钱,越国才有攻打吴国的积极性。第二点尤其重要。如果你和我一样穷,两个穷鬼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而一旦吴国足够有钱,越国就会千方百计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去吴国抢粮抢钱抢女人。所以第二点还会促成第一点。

楚灵王时代,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所以他这个战略是失败的。接下来楚平王,也还是不行,一直到楚昭王的时代,也就是吴王是阖闾、越王是允常的时代,越国的实力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更重要吴国财富积累也比较可观了。局面就彻底改观了。

一般的小战争不提,只看大事: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吴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公元前505年,越国就打进了吴国的都城。

然后,阖闾的弟弟,柏举之战的英雄夫概,从楚国回来了,自立为吴王。越国这时候还满足于抢东西,所以夫概回来他就撤了,也可能夫概回来之前就已经抢了东西回去了。

然后,吴王阖闾回来,和夫概兄弟争位,还是阖闾赢了。

之后一段时间里,按说吴王阖闾应该要盘算着怎么找越国报仇。但是《春秋》和《左传》都没有记录。

《春秋》的原则是,一场战争哪怕规模很大,如果作战双方都没有找鲁国通报这件事,它就不写;而《左传》是解释《春秋》的,如果战争规模特别大结果特别重要,它会补充,但一般性的,他也跟着不提了。而这两个蛮夷国家,尤其是越国,是不喜欢通报战果的。

不过,柏举之战后,吴国攻打楚国的次数,也明显减少,说明他的精力确实也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有限的吴楚战争的结果看,这时吴国的军事实力仍然在楚国之上。所以吴国不积极打过来,对楚国来说真的是一个大幸运。当年楚灵王联越击吴的大战略,在他死掉二十多年之后,终于见效了。

这段时间里,楚昭王在两位兄长子西、子期的辅佐下,治理国家颇有成效。像楚昭王这种国君,为人不错,内政方面大家一团和气,剧烈的战争创伤后,这种氛围非常有利于社会的自我修复,所以楚国一时颇有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军事上的颓势,其实还是很难改变。如果昭王早当国君二十年,正赶上吴国打楚国热情最高的时候,他大概就会被评价为仁懦暗弱之君。但就因为晚了二十年,留在史书中的形象就是相当正面。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越之间,爆发了槜李之战。槜李两个字,在史书上写法不统一,看来只是用华夏文字记录的一个越语发音,不知道这个地名的含义是什么。其地,大约在今天的浙江嘉兴附近。

这一年越王允常去世了,儿子勾践即位。吴王阖闾秉承吴国喜欢趁着人家国丧期间去打人的传统,去攻打越国。

显然,他低估了自己要面对的这位新越王。

这场战争,《左传》写得很细:

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

《史记》抄《左传》,这句没抄,但其实这句话,信息含量很大。

第一,此时吴军的特征,是“整”,就是有非常严密的作战阵型。

阵法这东西,在后世的评书里面,给说得很玄。什么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然后阵法的作用,往往是敌方大将,陷入阵中,只觉阴风惨惨,雾气弥漫,天旋地转栽下马来……但一玄,反而给人感觉是假的。

实际战争当中:一,阵法确实很管用;二,管用的阵法一点都不玄。

好比17、18世纪,欧洲各国让士兵排成一排一排的,平端着火枪前进,最好的军队,就是能沉住气等敌人开第一枪了我再开枪的军队,但这个被戏称为“排队枪毙”的线列步兵战术,比培养身法灵活百发百中的神枪手管用。

也就好比吴越争霸的同时,欧亚大陆另一端,古希腊的的方阵,就是战士们排成一个方形,每个人手里一面圆形大盾牌,一支两米多长的矛。大盾牌只需要用整条胳膊的力量举在胸前,既保护自己,也保护左边的战友,那就基本不需要再考虑防御的事,抡起长矛噗噗噗往前戳就是,一个战士牺牲了,排在后面的自动补上。

听起来似乎也很傻,但就是特别管用,一段时间以内打遍东地中海无敌手。而且其他民族还就学不了。因为这个战术简单归简单,门槛却不低:需要战士能视死如归勇于站在队列的前排 ,需要你有把战友的生命看得和自己一样重要的集体主义精神,还需要搏击技巧特别高超的战士放弃个人英雄主义,因为方阵发挥的是集体的力量,个人武艺高强没啥大用。

当时吴国的阵法,或许也类似。之前晋楚争霸的时候,战争还经常是贵族老爷的个人秀,而这种战术收拾个人秀是最管用的。

第二,既然吴军的特点是阵型优势,越王勾践的策略,就是要千方百计破坏吴军的队形。不能让你发挥整体优势,要变成战士和战士之间,混战单挑,这就拉平了。

第三,于是“使死士再禽焉”,勾践几度派出敢死的勇士,像天上的猛禽一样,向吴军的阵型发起冲击。

饿鹰扑食,特点是一击不中,就飘然远颺,绝不和你缠斗。如果有吴军战士沉不住气追击,那队伍就会出现破口。

但吴军非常稳健地保持着队列,头可断血可流,阵型不能乱。只要阵型不乱,一旦冲锋,仍非越军所能正面对抗。

于是越王勾践派出一伙罪犯,排成三行,剑横在脖子上,说:“两国国君发动战争,我们触犯军令,在君王的队列之前显示出无能,不敢逃避刑罚,所以自我了断。”

于是全部自杀。

吴国人当时真被震到了,说我们吴国人野蛮、疯狂,还有比我们更疯狂的。

于是大家都盯着看。可以想象,前排发出声音:“噢哟,命啊勿要哉!老结棍咯!”后排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啥事体?”“啥事体?”就往前挤。

这下,队形乱了。

于是越国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不管是自己的命还是敌人的命,总之不把人命当命,从来都是野蛮的优势。

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击刺吴王阖庐,阖庐的脚趾受伤,灵姑浮得到吴王的一只鞋。阖庐退兵,很快就死了,死的地方距离战场檇李只有七里地。

伤了脚趾怎么会死得这么快?即使破伤风也不可能,应该是引起了其他并发症。

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左传》写:夫差安排了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看见自己出入就大喊:“夫差,你忘了越国的杀父之仇了吗?”——与吴越争锋差不多同时,在欧亚大陆的交界处,希腊和波斯也激战正酣。据说波斯王大流士也安排了人这么大喊:“你忘掉雅典人了吗?”这个细节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文学家创作思维的共鸣。

吴越之后再开战,那就有名了,因为小学语文课里就有:

《卧薪尝胆》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这是让小学生听听历史故事,明白一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之类的道理。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当历史看,这个故事问题很多。

《史记》之前,关于这段历史,传世文献里有四个版本。

《左传》当然是一个。

然后是《国语》。《国语》是一本材料来源非常复杂的书,有些内容应该有相当可靠的信息源,有些则明显带有为了阐发作者的思想而任意摆弄史料的痕迹。

所以《国语》的《吴语》、《越语上》、《越语下》实际上提供了三个不同的版本。

最近的出土文献,2017年公布的清华简《越公其事》,又多了一个版本。这就是有了五个版本了。

包括《史记》在内,《史记》和之后的故事,都是在这五个版本的基础上发挥,我们可以先不管。

这五个版本里,《越语下》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可以先放在一边。

下面我们就作《左传》、《国语·吴语》、《国语·越语上》、清华简《越公其事》这四个版本的比较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无锡 | 吴地疆域辨
吴王夫差将勾践放虎归山,看似愚蠢,实则是无奈之举
春秋时期称王称霸的越国,为何没有被列为战国七雄呢?
“吴越争霸”有没有赢家:卧薪尝胆背后的历史
饶恒久:范蠡生平考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真有其事?还是司马迁的虚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