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哪裏來的秋老虎


大前天,我在自己的視頻號上發了個視頻,標題是“母老虎來啦”。具體的內容,先是一張白色母虎帶娃的圖片;接着是八張各種顏色的太陽圖片,圓圓的,一輪接着一輪;最後,是一張二十四氣圖,我把立秋標出,注云:“陽曆年秋時開始。”

二十四氣示意圖中
的立秋
這個視頻,單純從形式上看,似乎很簡單:這一天立秋了麼,這就意味着到了秋天;秋天了,可天氣未涼反熱,還熱得厲害,於是人稱“秋老虎”;俚俗流言,謂日間立秋或單日立秋爲牡虎,夜間立秋或雙日立秋爲牝虎,而今年進入立秋的時刻是雙日夜晚(七月初十晚快八點半了),照此說法,象徵着這秋日的就應該是隻母老虎。
聽我這麼一講,很多人會想,就這樣啊,也真的沒什麼:沒什麼歷史文化,也沒什麼科學知識,就那麼一說唄。生活中很多事兒,你要想這麼稀裏糊塗地一瞪眼就過去,就什麼也沒有;可要是像小孩子似地真心一捉摸,那就確實有一些相關的道理需要解說,這道理也許還多少有些複雜。
首先,我說立秋是“陽曆年秋時秋開始”,這話很多中國人都會感到不解,甚至還會有人生發憤怒之情。衆所周知,立秋是所謂“二十四節氣”之一,而這“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瑰寶,舉世公認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名冊。這來頭,這排場,你辛某人竟敢說它是陽曆年裏的東西而不是華夏陰曆年的特產?你到底幾個意思?
滿世界蒙人騙錢的狗屁“國學家”們,當然講的都是這一套。可這幫傢伙可憐得很,基本上什麼也不知道,更根本弄不懂天文曆法的科學原理。
我說立秋是陽曆年中秋時的開始,大家要想理解這一點,先要瞭解什麼是陽曆年,什麼是陰曆年。
所謂陽曆年,又稱太陽年,在中國古代的專業術語稱之爲“歲”。一歲的時間長度是地球公轉的一個週期。不過在古人眼裏,是太陽繞着大地轉。反正運動是相對的,誰繞着誰轉道理都一樣。衹是大家需要知道,這種太陽圍着地球轉的錯覺,專業的術語叫“太陽視運動”。
其實這樣的年,乃是世界上各種各樣“年”的共同基礎。不管是積月爲年的太陰年,還是像中國傳統曆法那種既考慮月相又兼顧地球公轉週期的陰陽混合年,錨定的時間長度,還是地球公轉、亦即太陽視運動的一個週期。不然的話,像伊斯蘭曆法那種太陰曆就不會是十二個月一年(它找的是最接近一個太陽年長度的月數),陰陽混合年也就不會設置閏月(通過閏月使一年的長度在長時段內大體接近於太陽年,同時又保證特定的月份同特定的季節保持一定的對應關係,不至於今年的十二月是天寒地凍的隆冬,若干年後卻變成了揮汗如雨的盛夏)。
這種太陽視運動的週期,古人把它劃分爲十二個等值的刻度,叫作十二辰,分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地支的名稱來表示,如下附《一歲四時十二辰示意圖》所示。

一歲四時十二辰
示意圖
上面這幅示意圖中丑辰與寅辰、辰辰與巳辰、未辰與申辰、戌辰與亥辰相互交界的那條綫,古人稱作“四維”。這四維把一個太陽年(陽曆年)、也就是一歲分割成春、夏、秋、冬“四時”,每時包含三個月,分別稱爲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和季春之月,等等,依此類推。
請大家注意,嚴格地說,這“四時”不是“四季”。“四時”是對太陽年的四等分,“四季”是對陰陽混合年、也就是所謂“中國年”的四段劃分。前者春夏秋冬各時等長,一歲也等長;後者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度不一定等長,每一年也不一定等長。因爲有的年份有閏月,有的年份沒閏月,閏月設在哪個季度那個季度就長,哪一年是閏年那一年就長,當然反之就短。
需要指出的是,在太陽年的四時之內,也各自設立三個月份,分別以孟、仲、季名之,如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和季春之月,等等。合在一起,一歲之內也是設置十二個月份。衹是這樣的月份同月亮的圓闕變化、也就是所謂“月相”完全沒有對應關係,一般稱作天文月或干支月。《呂氏春秋》之“十二紀”部分,還有《禮記·月令》和《淮南子·時則》,載述的就都是這樣的太陽年和天文月。
所謂“中國年”唯一的好處就是看月亮方便,可月亮再好看也不能當飯吃,月餅是拿糧食做的。
由於這種陰陽混合年陰不陰陽不陽的,運行起來高一腳低一腳的,跟不上太陽視運動的點兒。雖然也可以對付着按照月份劃分四季,即以正二三月爲春,四五六月爲夏,七八九月爲秋,十冬臘月爲冬,可這春夏秋冬有帶閏月的有不帶閏月的,帶了自然會三短一長,不帶也根本對不上太陽視運動週期的長短,差十多天呢,短了一大截,度過了四季還沒過足一歲,稀裏糊塗地實在不是個事兒——實質的問題是天氣涼熱差別太大,種地的農民沒法跟着季節的變換下田種地,這樣就沒法收穫做月餅的糧食。再說,除了種地,活人免不了還要做些不尷不尬的事兒,天氣或涼或熱也有截然不同的影響。
因爲這不陰不陽年的季節實在太亂了,中國古昔的先人就按照太陽年本身的進程另外設置了一套四時制度——其春夏秋冬四時的開始時間分別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立”。中國很多根本不懂天文曆法原理的“國學家”,一看這個就會興奮得跳起雙腳來——這不就是“二十四節氣”麼(他們不懂“二十四節氣”是沒文化的人叫出來的俗稱,本來該叫“二十四氣”)!不是他“國學”特有的精華又是什麼?
其實這“四立”並不是直接觀測天文確定的,所謂“二十四節氣”中的絕大多數也是這樣。今年立春之夜舉辦的那次大型羣體娛樂活動,以“二十四節氣”的順序顯示開幕式倒計時。策劃這勾當的某人,說他冥思苦想足足想了兩年纔想出這個絕妙的主意,即此公特地選在這個日子口辦事兒,是因爲立春爲“二十四節氣”之首。可這完全是充滿藝術想象力的胡言亂語,科學和歷史文化,都是既定的事實,不是你藝術水平高、想象力強就能想得出來的。
實際上二十四氣始於冬至而不是立春,自古以來,一向如此。二十四氣中真正具有獨特天文曆法意義的衹有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這四氣,合稱“二分二至”。這是因爲“二分”、也就是春分和秋分是晝夜長短平分的時點,而夏至時分白天最長,冬至時刻白天最短。它們是太陽視運動週期中四個關鍵的轉折點。明白了這四個時點獨特的天文意義,大家就會明白,世界上不管是哪一方土地或哪一個種族,衹要具備基本的天文觀測能力,衹要他們在觀測天象,都很早就會發現“二分二至”這四個點。要是連這個都沒看到,那他還能觀測個啥?至於把一歲開始定在冬至還是另外那三個時點,這是由當時的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的,“二分二至”的天文節點意義完全相同。譬如在北半球,就有很多地區曾經以春分作爲一歲的始點。
同中國古代啓始於冬至的太陽年相比,以春分爲始點的太陽年同北半球大多數地區的季節變化更加協調,即一年不是開始於冰天雪地的寒冬,而是從草茵花海的春天過起,這當然會更舒服些。
這個問題,中國的先人們也很早就感覺到了,不過另有處理的辦法。在前面出示的那幅《一歲四時十二辰示意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二分”的連線與“二至”的連線,是呈90˚正交的,也就是“二分二至”每一個時點之間都相距90˚。這體現在時間進程中,就是“二分二至”諸點之間時間長度相等(這是一種相對粗略的理解,是在把太陽視運動軌跡理解爲正圓而太陽在這個正圓軌道上做等速運動這一基礎上所做的推算,但這個軌跡實際上是個橢圓。這就牽涉到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問題,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這個視運動的速度實際上衹是角速度意義上的等速運動,並不是線速度意義上的等速運動。不過這個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速度差並不是很大,粗略地看,可以姑且忽略不管。中國在清朝雍正年間以後,纔在西洋天主教耶穌會士的幫助下,按照開普勒第二定律對二十四氣的間隔做出修正),中國先民很早就用等分“二分二至”四氣爲八氣的做法、亦即定立“四維”以增設春夏秋冬“四立”來四等分太陽視運動軌跡,再把這“四立”的起點定作春夏秋冬四時開啓的時刻。二十四氣中剩下那些個“氣”,同“四立”一樣,都是這樣算出來的,是個由天象帶來的數學問題。
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不管是一年從春分過起,還是四時從立春展開,它們所對應的春天,都不是以氣溫爲指標做出的設置,衹是一種天文意義上的季節。可人類社會所面對的實際季節,主要是由地面氣溫所決定的,而這地面上任何一點的實際氣溫,都不會同天文時刻恆定地牢牢綁定。這是因爲氣溫雖然主要受制於天文因素,也就是太陽視運動所處的位置,但還另有所在緯度和海陸位置、海拔高低的差異,還有每一年內氣流的特殊變化,這些都會影響到氣溫的高低變化。
正因爲如此,現代氣象學家一般是以若干日內(譬如中國古代的一候——5天)的平均氣溫作爲季節劃分的指標(譬如以10℃到22℃之間爲春季,反之則以22℃到10℃之間爲秋季)。這樣的四季劃分,纔真正貼近人們的生活,當然也纔真正便利人類的生產活動。
現在,人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遭遇的具體情況,是在過了立秋而進入這種天文意義上的秋時之後,天氣還是很熱,往往比剛剛過去的夏時還要熱,甚至要熱上很多。由於熱得人們實在難受,於是有人聯想到了兇猛的老虎,這樣,就有了“秋老虎”的說法。
看我說得這麼簡單,很多朋友一定會覺得繞這麼大一圈好像也沒什麼必要;還有,兇猛的動物多了去了,有狼,有獅子,還有金錢豹,爲什麼非叫“秋老虎”呢?爲啥不叫“秋狼”什麼的?
其實這還是一個與天文觀念相關的問題。古人分別用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起初是黃鹿,或可神化爲麒麟)來表示前面那幅《一歲四時十二辰示意圖》四時所經歷的寅卯辰(春)、巳午未(夏)、申酉戌(秋)和亥子丑(冬)這四組辰次,這也就是所謂“四神”或“四象”。與秋時相對應的神象,是白虎。到這兒,纔真的簡單了——秋時開始於立秋,象徵秋時的神象是白虎,所以,人們纔會用“秋老虎”來形容秋後的炎熱。因爲先民給四時配置的顏色,是秋時爲白色,因而纔是用白虎象徵秋時。也正因爲如此,我纔在大前天的視頻號裏選了個白虎的圖片。至於我在視頻號裏發的那一連串兒的太陽,體現的也不僅是曬得人發昏的陽光,更重要的意思,是要表示太陽的視運動。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
青龍白虎遺蹟
雖然四神起源甚早,但像這樣用“秋老虎”來形容秋後的炎熱,卻出現較晚。我看到的史料,都在明清時期,其中以清人顧祿記載蘇州風俗的《清嘉錄》表述最爲明晰:

土俗又以立秋時之朝夜占涼燠。諺云:“朝立秋,渹颼颼;夜立秋,熱吽吽。”自是以後,或有時仍酷熱不可耐者,謂之秋老虎。(《清嘉錄》卷七《七月》)

這裏的關鍵,是立秋之後仍有熱不可耐之時方謂之“秋老虎”,節點是立秋,完全符合上文所做推論。
《清嘉錄》此文又提到以立秋之時落在朝、夜的不同來占驗秋後天氣的涼熱,這就毫無道理了,純粹出自世俗附會。多少懂得一點兒天文曆法與氣象原理,自然很容易明白這一點。所謂“國學家”們蒙人騙錢,就常常胡扯這一套,還把這些說成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煞有介事地到處傳揚。
不過這種江湖術士的胡話,也是源遠流長,由來甚久。東漢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就講述過“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的話,顧祿在《清嘉錄》裏就曾引述它來爲上述蘇州土俗做箋證。由這種源自東漢的說道逐漸衍變,後來就演化出了“秋老虎”分作公母的說法。關於這一點,我在本文開頭的地方就已經做了說明。這些,當作一種民俗聽聽自然無妨,可千萬不能當真。
2022年8月9日午間記
同日晚改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盲人论命常用神煞查询表
中國結婚吉日的選擇
六壬式天盘的天文依据?(五)
二十八宿宿度之謎
1995年閏八月是怎樣計算的?
五虎遁(月干)口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