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读《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在读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 文 约 3800 字

读 完 全 文 需 10 分 钟

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7月10日,今天是他出生147年诞辰。

对于普鲁斯特的中国读者来说,最经典的问题莫过于:你读完《追忆似水年华》了吗?

这是普鲁斯特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据读者评选的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而2013年,“理想国”根据近3000名读者微博、微信留言,统计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作品”排行榜,在这份榜单中,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名列第四,被网友们戏称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备图书”。

作为一个无可置疑的伟大作家,普鲁斯特为何让人读不下去?有一个可能是,你阅读的“姿势”不对。

一个作家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1871年7月10日,普鲁斯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医学院的教授,母亲是一个证券经纪人的女儿,父亲推崇科学,母亲爱好文学和艺术,这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而普鲁斯特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普鲁斯特的人生中,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他三十五岁之前,由于家庭富裕,并且继承了一位姨妈的遗产,这些都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在成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鲁斯特出入于各个社交场合,是社交界的宠儿。

三十五岁之后,他立刻从社交界抽身,认真地投入到写作之中。他很少出门,过上了一种“隐居”般的生活,即使偶尔去社交场合,也不过是为了更加仔细地观察一些人的服饰或者说话方式等,而这也是为写作准备一些素材。

童年时的普鲁斯特

这条明显的分界线初看令人诧异、惊奇,但是如果我们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就会深刻地感受到,出现这种分界线也不过是普鲁斯特“自我成长”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追忆似水年华》里,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塞尔”(书中“我”的名字叫做马塞尔)人生的成长:童年时对母亲有着深深的依恋;成年后,在爱情里感受到强烈的欢乐和痛苦;进入社交界,成为颇受欢迎的年轻人,但慢慢地却感到,许多眼前的“欢乐”转瞬即逝,而且没有真正的价值,他感到外在的生活只是一件披在我们身上的外衣,真正的生活其实是我们内心的生活。

而成长的过程,体验人生种种欢乐和痛苦的过程,也是“马塞尔”寻找文学创作主题的过程:在童年时,他有一个强烈的幻想,幻想自己会写出伟大的作品;成年后,读了更多的作品,了解了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创作的欲望依然困扰着他,可是当他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又写不出什么,他怀疑自己没有创作的才华;此后,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欢乐降临在他身上,他找到了创作的主题。最后,他闭门不出,专心写作。

当读者读到《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时,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马塞尔”已经成长为“普鲁斯特”了。相比于前六卷中“我”的种种思考和感受,最后一卷里的“我”已经有了成熟的作家的气质,我们强烈地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成长。

巴黎沙龙场景

小说里“马塞尔”人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成,也是普鲁斯特人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成。只是,小说里更注重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对于“马塞尔”在写作生涯的成长几乎都是一笔带过。而在生活中,作为作家的普鲁斯特,几乎从未停止对于写作的探索。

普鲁斯特成年后涉足社交界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写作。只是这些写作都是片段。

1896年,25岁的普鲁斯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欢乐与时日》,这部作品是发表在报纸上的纪事、随笔、故事等汇而成——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普鲁斯特对周围人和事细致入微的观察,这种观察几乎像本能一样出现在他的身上。

普鲁斯特在巴黎

同年,他开始创作自传体小说《让·桑德伊》,小说写了3年,但是最终放弃了。而普鲁斯特去世以后,人们把这部未完成的小说整理出版,发现它几乎可以算是《追忆似水年华》的初稿。《追忆似水年华》呈现出来的独特的美学气质,在这部未完成的小说中已经出现了苗头。

放弃写作自传体小说以后,普鲁斯特开始翻译、介绍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的作品。至于为何会选择罗斯金,这跟普鲁斯特的天性有着很大的关系:身体赢弱、生性敏感的普鲁斯从小就非常注重对于事物的感受。而这几乎和罗斯金的思绪不谋而合——在罗斯金的思想中,他看重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

罗斯金(1819-1900),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

虽然这个时候的他依然经常出入社交界,但是他已经不自觉地会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磨练分析批判能力。短短五年,普鲁斯特对于文学已经有了不同于之前的认识。

而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父母的先后去世,恋人的意外去世,都让普鲁斯特对外在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幻灭感。之后,他的哮喘病越来越严重,他感觉到写作已经迫在眉睫,他感觉到自己在和疾病赛跑。而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几乎是夜以继日的写作。

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普鲁斯特写道,他把这部作品看作是自己人生的“自我的成长和完成”,显然,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当我们在读《追忆似水年华》时,

我们到底在读些什么

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在他最有名的作品《跳房子》里写道:“20世纪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召唤主动的读者”。

是的,20世纪之前的经典文学作品,不管是现实主义也好,浪漫主义也罢,讲故事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手艺之一。而作为读者,只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跟随着作家的故事进入,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就可以了。但是到了20世纪,作为一个读者,你再也不能只是坐下来听故事就可以了,优秀的作家都在探索新的创作方式。

科塔萨尔,阿根廷作家

《追忆似水年华》,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如果你在阅读它的时候,也只是带着一种听故事的好奇心,无疑会感到沮丧。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阅读这本书呢?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究竟又能读到些什么呢?

按照科塔萨尔的说法,我们能想到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一边看着书里面的文字,一边对照着你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比如书里面写道“是我们的个性和气质决定了我们会爱什么样的人”,我们喜欢的人总是具有某种相似性。小说里,“我”先后喜欢过两个女孩,一个是吉尔贝特,另一个是阿尔贝蒂娜。在她们身上,最动人的地方是相同的——洋溢在她们身上的青春与活力,这对于一个常年生病、身体赢弱的男孩非常具有吸引力。当然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方也是相同的——总是撒谎,这对于一个渴望占有所爱之人心灵全部的男孩来说非常痛苦。

当我们看到这里,也许可以去回想一下自己喜欢过的人,是否也存在一种相似性,而在这种相似性的对面,应该就是我们自己的性格和气质。

《追忆似水年华》电影剧照

再比如在小说第一卷中讲述了斯万的爱情故事。斯万是一个富有的犹太人,他追求过许多女人,之后又轻松地离开她们,他很少为爱情痛苦。而奥黛特刚出现的时候,斯万并不是很注意她。但是后来,他却爱上了她,在爱上奥黛特以后,斯万在他身上发现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之前从来没有过的,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

可是在这奇怪的恋爱阶段,另一个人的人格竟如此被放大和加深,他感到在他心头出现的对一个女人日常生活中最微不足道之事的好奇心,竟然跟他以往研读历史时的求知渴望一样强烈。凡是他往日认为是可耻的勾当,比如在窗口窥看、巧妙地挑动别人帮你说话、收买仆人、在门口偷听,现在就都跟破译文本、权衡证据、解释古迹一样,全是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科学研究和探究真理的方法了。

如果一个人曾经陷入过热恋,肯定会被斯万一系列的心理感受打动。

普鲁斯特把这种强烈的好奇心称之为“嫉妒”,他认为正是这种“嫉妒”在维系着我们对于另一个人的爱情。爱情总会过去的,因为没有人能永远地保持对另一个人强烈地好奇心。

事实上,这种好奇心会出现在每一个恋爱过的人身上,只是强烈程度不同而已。而我们很容易简单地把这种好奇心归结为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爱,却很难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好奇心是怎么影响着我们的爱情,不过普鲁斯特会让我们看到。

“我只能为读者提供阅读自我的方法”

经典文学的意义之一,就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唤醒真实存在于内心中的情感、记忆。但《追忆似水年华》的伟大,还在于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自我观察的思维模式。

普鲁斯特写人物的方式是一种内在视角的方式。在这种内在视角之下,他非常注重人物的情绪和感受,而正是这些情绪和感受体现着事件的发展。

《追忆似水年华》电影剧照

比如在小说的第六卷,阿尔贝蒂娜离开了“我”,并且在骑马时发生意外而去世了。在阿尔贝蒂娜刚去世的时候,“我”依然对她充满好奇,那些从前“她”在我身边时,我没有弄清楚地问题,依然急切地想知道,仿佛她还在似的。但是慢慢地,“我”开始可以与别人谈起她,虽然依然感到难过,但已经不再紧张不安,好像回到了“我”还没有爱上她的时候;直到最后,“我”收到了吉尔贝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但是匆忙之下,把“吉尔贝特”看成了“阿尔贝蒂娜”,一种陌生而害怕的感觉出现在“我”身上,这让“我”明白,自己对阿尔贝蒂娜的爱情完全消失了。

面对自己生活和人生中的种种事件,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以结果论断,很少去以自己的感受去看它们。尤其时一些一闪而过的感受,即使很强烈,也会被我们忽略。

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和书中的人物有过相同思绪、相同的感受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开始用普鲁斯特观察自我的方式,来观察自己。

普鲁斯特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而我们以往在阅读自己这本书中,看到的都只是外在的结果,上学、毕业、工作、恋爱、结婚等。普鲁斯特告诉我们不妨用一种内在的视角自我观察:记忆中的味道、强烈的感受、痛苦和欢乐的情绪等。

“我只能为读者提供阅读自我的方法”,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这样写道。事实上,当读者读到最后一卷的时候,也许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自我观察——会注意到自己思绪的流动,而在这种思绪的流动中,慢慢地看到自己说话或者行为背后的动机。当然,也有可能学不会,那用普鲁斯特的话来说:

“可能是因为读者很不适应我这种自我观察的方式。”




作者: [法国] 马塞尔·普鲁斯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忆似水年华1】马塞尔·普鲁斯特
【他们读他们】王小波余华苏童王安忆共读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之一
普鲁斯特:我忆故我在
马塞尔·普鲁斯特,人生太短,只能追忆似水年华
当你理解了时间,就理解了普鲁斯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