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是现代社会感觉到普遍迷茫和无根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 侯丽的问答




大家好,我还没准备好。前面我是白太可爱了,我就看着他那个可爱的布偶笑了半天,然后再看大家给我的问题,都是特别宏大的问题,第一次感觉自己被考试了。
 
我把这些问题大概分为三大类,我先答难一点的。

 
一类是关于遗产、历史和我们的身份认同,比如:

小碗大欢:

如何看待工业城市遗留下的工业遗产? 

努力捉星星:

在这途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黄人吃香蕉儿:

如何看待现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建筑?

 

:大家听到了,这都是特别宏大的问题。
 
前面听我是白的演讲,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听了,我还是很受感动。我相信每个人在认真做事的时候,都是为了同样的目标,就是希望去寻找自己身份的认同。 我们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者,我们会觉得很大程度上,身边的劣质建成环境,和我们对建成环境缺乏理解,是现代社会感觉到普遍迷茫和无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所以我也把我这些年的研究看作寻找身份认同、寻找历史痕迹的过程。
 
肯定是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确了。以往我常常觉得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因为一直在飘来飘去,包括在上海——我其实对上海也没什么特别的感情,虽然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但是反而在疫情期间,突然对上海有一种亲切感。可能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平常的时候你感受不到,但是当它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时候你才注意到它。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突然变得非常空旷。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非常空旷的,油田的地貌都很像,你能看到远处的地平线,无边无际蔓延的油井、电线等等。所以这时候突然让我建立了跟儿时记忆的联系。
 
我也希望这样一个话题,能够让大家对我们所处的建成环境——哪怕像大庆这样一模一样的、好像是面目模糊的——去理解它背后生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用消费的态度。因为现在讲工业遗产,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讲怎么去旅游、怎么去消费工业遗产,不太去进一步思考这些工业遗产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种工业文化的精神。同时也能够更尊重和更珍惜这些看上去像是速生的城市的结果,看似非常乏味,但它是我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第二类也是特别宏大的问题,关于居住的异化、怎么样实现平等城市?

桓+:如果说纯粹追求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对人的居住造成了异化,市场经济下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社会同样对人的居住造成了异化,那么这两种制度的变化到底是否有实际的进步?这个进步是否只是物质丰富程度上的变化?

我要说的是肯定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我们从五十年代到今天,六十多年来,我们不仅仅对于环境的认识在进步,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刚才讲的人的选择、平等,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还是绝对的平等、相对的平等,选择意味着什么,是看上去有选择还是我们真正的有选择。

Déjà vu:大庆、东营这种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现今这种城市建设的语境下,如何能够在城市规划上实现一种新的转型?
 
王志远:我所处的华北农村中,几乎所有自建房都想要建成'欧式小洋楼',但是由于农村施工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原因,装饰构件又极为简陋。老师如何看待工业革命对于乡村带来的影响,传统住宅的结构真实的特点似乎已经消失殆尽了。
 
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个学科,城市规划包括建筑设计,我们专业人士要做的事情。对于一个公平城市、平等城市的追求,怎么样尊重个人的解放、个人的自由、个人的选择,同时又能在建筑学、在城市规划上面辅助以专业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宏大的话题,可能难以企及,但不代表我们不去进行持续的努力。
 
比如说干打垒曾经特别真诚的时期,比如说我们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刚才展示的那些看上去朴实无华,背后所谓的工业化建造能带来更加廉价、更加健康、更加平等的居住样式。

当然这个认识我们不断变化,我们也会理解是不是这样所谓平等和成本降低会带来乏味、面目模糊,缺乏自我个性,那么我们如何去应对这样的话题。这些都非常宏大但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今天肯定不能展开了,但这是我们一直在希望努力能够获得的,或者说我们追求的。
 
回归本源,我这个话题背后想讲的,我们人和建成环境应该是一种更加有意义的甚至是诗意的关系,是一个栖居的关系。我们都是这个地球上的过客,我们在栖居的时候如何尊重环境,同时又跟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连接,不是把它看成简单的符号,不是物化,然后我们很真诚地去对待这件事情,去努力地做得更好。

 
最后是两个比较好回答的问题。

bili_50961460415 : 请问仅存的科学干打垒列入保护名录了吗?
 
这个我还真的不知道。大庆曾经几次邀请过我,他们在编城市的战略规划(现在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时请过我说能不能做顾问。我也坦白我只是研究大庆历史,我不知道历史对未来是不是有帮助,当然我希望是。我也提了这句话,就是希望能多少保留一些当年的干打垒。

包括在萨尔图,现在已经被遗弃的80年代建的那些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因为现在城市已经在东部和西部展开了,原来的中段要让位于石油建设,这些建筑都被荒弃了。
 
做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我所处的70年代和80年代历史,也越来越对这个时代的建筑有感情。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建筑是真诚的,今天的建筑看上去比较涂脂抹粉,浓妆艳抹,有的看上去非常文艺小清新,但有的是真诚的小清新,有的是矫揉造作的小清新。
 
我觉得80年代他们有着那种特别珍惜每一个设计机会、认真完成设计作的品真诚体现在里面。我也希望这种真诚,还有那种浪漫,能始终体现在我们对于环境建造和生活行为的态度里面。
 
heteler: 那时的人均住房多少平?

我在演讲里讲了,当时苏联的标准时人均9平方米。50年代的工业城市,比如长春是按9平方米建的,但实际上,那时候工人的居住标准非常低,最后平均下来,比如像长春、太原,那时候实际人均是2-3个平方米。比如说干打垒一个大间一个小间,小间可能只有七八平方米,他们有可能是一家人住在里面,三个人或五口之家住在这个小房间里,人均的建筑标准是非常低的。

我们这样的人均居住面积、普遍的居住条件的改善,都是要到80年代末住房改革以后。当然这之后更进一步拉大了差距,数字看上去很漂亮,但数字背后又有不一样的涵义。
 
好,我就先回答这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打垒是大庆的里程碑
心底的歌
工艺__干打垒
【随笔】李景春:叫响全球的大庆——从祖国十年大庆走来
电影建筑
30年,中国农民生活发生的几大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