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气恶劣,烽火台上烽火点不着怎么办?

1987年12月,

中国有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有一项遗产全票通过了申报:

古代中国文明的杰出见证——长城。

长城的修筑历史能上溯到西周,

直到秦始皇连接了所有的长城线后,

它有了响当当的大名“万里长城”。

秦长城遗址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

在立国的近三百年以来

他们一直苦于跟北方邻居打交道,

明长城是历代长城中最坚固完善的,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代所建。

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明中后期形成,

形式以边墙、关堡为主体

烽火台、山险、拦马墙等设施配合

形成了网状式的军事防御结构,

起到了完善的防御、侦察、预警功能。

长城防御体系中,

最日常的环节是侦察工作,

沿线分布的无数烽火台上,

无时无刻有哨兵在瞭望,

他们紧紧盯着北方的风吹草动。

烽火台也叫烽燧

它的作用是观察瞭望、传递信息。

遇到敌情发生的时候,

白天放烟称为“燧”,

夜间举火称为“烽”,

是传递军情最有效的方式。

克孜尔尕哈烽燧

但是如果遇到天气恶劣怎么办呢?

让我们脑洞大开一下:

那一夜我在烽火台上值班,

暴风雨来袭电闪雷鸣,

乌云压顶夜森森;

敌人在风雨中突然来袭,

却发现木柴受潮点不着火?

不用担心!不用担心!

古人早就想好了措施,

旗语、击鼓、灯光、飞鸽,

多种备用方式可以选择,

还有与长城配套的驿站系统,

也会快马加鞭的传递信息。

旗语

击鼓

灯光

飞鸽

驿站 

现存的各处长城遗址中,

烽燧、敌楼保存的最为完整的野长城

位于涞源县乌龙沟——白石口段,

这里从四百年前到现在一直是这个模样!

十月的这个周末

我们有机会一起出发!

深入涞源县的长城保护区,

机会难得!

文管所蜀黍亲自带我们上山哦!

如果你被明长城的辉煌气派打动,

想在最美野长城一览秋日的山河美景,

来吧!

秋色·边墙,

等你!

小知识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恶劣天气下,烽燧还可以怎样传递消息呢?

(答案多项)

旗语、击鼓、灯光、飞鸽、驿站

行程概览

D1

10月16日

星期六

荆轲塔—道德经幢—乌龙沟长城

D2

10月17日

星期日

白石口长城—兴文塔—阁院寺

18:30  送高碑店东站

文化讲师

本地文管所研究员

行前预习

荆轲塔

荆轲塔建于辽乾统三年,位于易县西南荆轲山顶,形如利剑,直指苍天。塔高26米,须弥座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铃,清脆悦耳。荆轲塔为义士荆轲而建,又称圣塔院塔,塔建在荆轲的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大辽乾统三年(1103)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圣塔寺,之后历代各朝都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1167),刺史刘楷复展故地,将200粒舍利子贮以金瓶银阁,葬于地宫,复建了荆轲塔。当时该地区已经是金国领土,但碑刻铭额为“大辽易州重修圣塔记”,刻石用南宋纪元。

 道德经幢

©每天都要小鱼干

易县龙兴观道德经幢建于开元二十六年(728),起初立在易县城西开元观,后又迁到县城内。道德经幢为八角柱体,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除幢顶为青石外,其余皆为汉白玉石制成。幢座为一仰莲石雕,座下的方形平台为后世补砌。幢身由上下两块白玉雕刻而成。幢身书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的字样,各面镌刻老子《道德经》计八十二章,文为苏灵芝所书,其书法潇洒飘逸中有刚劲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铁骨之风,笔法流通。

乌龙沟长城

乌龙沟长城平均海拔1200米。该段长城为明朝时期内长城,修筑于明万历元年至万历四年(1573—1576),崇祯年间进行过重修。涞源境内长城西起南马庄乡的上黄台村(接山西省平型关南的下关),东北至乌龙沟乡苦壮石(入涞水经涿鹿奔居庸关),全长150公里,横穿12个乡镇,沿线共设敌楼296个,战台42个,烽火台33个及独山城、插箭岭、白石口、宁静庵、浮图峪、乌龙沟6座城堡。境内长城尚有五分之二的地段保存较为完好,6座城堡中只有乌龙沟保存较好

©阿陶

乌龙沟长城是内长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全长72公里,各段敌楼、边墙或完整、或断壁残垣,较好地保留了长城的自然状态。同时,由于地势险要,敌楼分布集中,其景观雄伟,气势磅礴。蜿蜒于丛山之上,其东侧与紫荆关长城相连。边墙按二等边建造,宽3—4米,高4—6米,以毛石垒砌,外侧设高2米的垛口。敌楼66座,其中40多座保存完好,敌楼形式多样,平均长、宽约12米,高约15米,敌楼下部用料石、上部用青砖白石灰膏砌筑,四面设有瞭望口,敌楼上部设有楼鲁。乌龙沟长城内侧山下建有乌龙沟城,整个城以料石砌成,平面呈椭圆形,城墙、门俱在。

白石口长城

白石口长城位于涞源县白石口村,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原有三道城门,现在只保留下南门,名曰“云谷重关”。涞源县境内的长城修建于1573年至1584年,呈东北——西南走向,自北至南设有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庵(孟良城)、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狼牙口七座城堡。

白石山长城西边的插箭岭和东边白石口关,是长城上的两个重要关城。两个关城之间约八千米的长城。其中有三分之二墙体基本完整,个别地段的墙垛尚且完好, 40 多座敌楼也大多保存基本完好,是和北京居庸关连在一起的内长城防御体系。明长城白石口段是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兴文塔

保定市涞源县泰山宫内,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由住泰山宫道人吉录保与干佛寺僧人徳丹共同修缮。

兴文塔结构式样符合辽代建筑特色,与辽代极为盛行的密檐式砖塔所不同的是,兴文塔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阁楼式,似乎吸收了部分唐代精致巧妙的风采。自明初以来,佛道两教先后在塔侧建立寺观,塔侧为道教所在地。

阁院寺

阁院寺文殊殿作为国宝“八大辽构”,建于辽应历十六年(966),该殿平面近于正方形,单檐歇山式布瓦顶。在中国古建史上,它的减柱造、斗拱、窗棂、壁画、外沿彩绘及殿内原来的肉身像和院子东南角的古钟,称为阁院寺的“七绝”。

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台上植有两棵相对的古松。该殿的木构件、斗拱和部分装修,均表现出明显的辽代建筑风格。阁院寺有两扇窗棂,是八大辽构中仅存的还在使用的辽代窗棂,上面镂空雕刻着梵文。

阁院寺东南角的大铁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铁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钟有六耳,象征“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能生之意。钟上共有铭文1200多字,上部文是《金刚经》,另有55个古印度梵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城古战道:地上地下两奇观
最完整长城乌龙沟
世界遗产在中国---长城解说词
巡游野长城之三:神堂峪长城
«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20)万里长城
八达岭长城≠延庆长城,它的这7张面孔,你最喜欢哪一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