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疏肝解郁常用名方

疏肝解郁的中药最常用于郁病。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易怒易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肝气郁结证常见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畅,善太息,神情沉默,不欲饮食,或见口苦善呕,头目眩晕,容易引起失眠,脉弦,舌苔白滑。妇女则有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痛经,经行眩晕、经行不寐等月经不调症状或经前乳房作胀等症。

治疗郁证应注意:

1、郁证常有诱因,如诱因难除而症状进行性加重,或经久不愈,应及时采用辩证处方予以汤剂治疗,或加用相关西药,以免致虚劳、癫狂之变。

2、疏肝理气中成药久用有耗气伤阴之弊,故宜短期使用;且因该类成药大多含行气通利之品,故孕妇常须忌用或慎用,老弱患者亦须慎用。

一、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四逆散

【来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柴胡、枳实(破,水渍,炙干)芍药、甘草(炙)各等分。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用法用量】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加减】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方论】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化裁】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附方】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临床应用】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等属于肝郁脾滞者。

【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7录李中梓:“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气和血之间关系密切,气郁之后往往会导致血瘀,四逆散可以调节表里,治疗气郁的同时,还能治疗血的瘀滞。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它们有表里不同、阴阳不同的属性,搭配之后可以帮助气机布散到人体表里。

从解气郁的角度来看,柴胡气味清淡,功效是升气,可以疏理脾胃的滞气;枳实有降气的功效,可以破除积滞;芍药性味酸,有敛气的功效;甘草有益气的功效。

从化血瘀的角度来看,柴胡起到行血的作用;枳实起到破血的作用;芍药起到养血的作用;而甘草起到调和血气的作用。

四逆散中上述四药配伍,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

四逆散这个方子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后世对四逆散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临床上常用于肝脾不和的所引起的一些病证。

目前临床上常用到的疏肝解郁的方子,也都多数以此方为基础加减运用。

比如柴胡疏肝散,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陈皮。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逍遥散、逍遥丸,即是四逆散加白术、茯苓、生姜、薄荷。丹栀逍遥丸则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栀子、丹皮。

回到原点,从《伤寒论》里去解析其奥妙。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是个什么意思呢?四逆它是指四肢厥冷,也叫手足逆冷,就是说手脚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

手脚凉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都有,冬天多见,那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阳虚的问题,那其实不一定,不能见到手脚凉、手脚逆冷就下结论说这是阳虚引起的。为什么?

因为四逆这个症状在很多时候都可以遇到,比如说阳明病,里有大热的时候,它可以有四肢的厥逆,夏天常见的中暑(《伤寒论》里称为太阳中暍)也可以见到人手脚发凉、厥逆。

厥证和四逆在《伤寒论》里面提到很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一看。

总之,第一步是,我们不能看到这个人手脚逆冷,就说人家是阳虚,这是很草率的。

那我们回到条文来看一下,这句话是说这个人有少阴病的问题,他有津虚,津液不足、稀少了,不足以去维持表面体温,因为它津液少,四肢末梢血液灌注不够,所以发冷,摸起来凉。这是表位的问题。

这种肢厥不是寒邪引起的,而是津液不足,无法温煦引起的,那么张仲景用了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味药)去补津液,通血脉,解除挛急,处理这个表位肢厥的问题。这是一个少阴法。

那还用了柴胡,柴胡这个药表里兼顾的,咱们这里先按下不说,继续拆解一下这个条文。

但是单单有津虚的问题而已吗?不是的。

后面条文说了一系列或然证,在讲里位的问题,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或者有咳嗽的问题,或者有心悸胸闷的问题,或者小便不利,或者腹痛,或者拉肚子伴里急后重,那讲这些症状是为了提示我们什么呢?

这里的或然证,均指向这个人有水证,并且是水热互结,有里热里结的问题。

怎么看出来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四逆散的组成,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我们可以看到里位使用了枳实芍药散,枳实和芍药。这个方子在《金匮要略》的妇人篇里经常被用到。

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产后亡血伤津,这是一个津血亏虚的状态,产后腹痛这是因为津液虚少引起的血痹,并且产生水饮(津液虚少无法推动代谢废物的排出),有里结在。有的人还会有烦满,提示有里热,那遇到这种情况,用枳实芍药散,行气利水,散结清热。

后面还提到枳实芍药散可以主痈脓,这里的痈脓是提示水热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枳实芍药散的适用证是里热,水饮,水热互结的情况。

再回到前面四逆散条文里提到的这些或然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这都是指水饮的存在。或者腹中痛,是血痹引起的不流通的情况,不通而作痛。或泻痢下重,就是拉肚子、大便稀,但是里急后重,这是水热、水结在里位的情况。这是标准的枳实芍药药证。

那四逆散证里位的问题就用到枳实芍药散去处理。另外,由于里位有水饮和里热,构成少阳病机,那么我们用柴胡去解表和里,表里兼顾,推陈致新。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四逆散是一个合方,枳芍+芍甘+柴甘。

四逆散实际上是少阴病与少阳合病,有里热,水饮,水热,结气,虚证,它的病机治法实际是少阴法+少阳法,即芍药甘草汤+柴胡枳实。

进一步来说,四逆散证本身是没有寒热真假的问题,不存在假的阳虚,也不存在真实假虚一说,我们是要通过辨虚实表里寒热去看待它的。

四逆散主要功效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这个方剂主要用了柴胡来疏肝,芍药柔肝。你是否经常感到手和脚冰凉,有时还会出现肚子疼或经常拉肚子,小便不畅,两胁肋处疼痛,腹部胀痛。这时用四逆散疏肝理脾就可以解决了。

、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半夏厚朴汤

【方剂别名】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方剂歌诀】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方剂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加减变化】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现代运用】该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使用注意】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该方。  
【各家论述】
1.《金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2.《金匮方歌括》:方中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郁散气行,而凝结焉有不化哉。
3.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临床应用】该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良方详解】
君药: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臣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为臣药。助半夏散结降逆,二药相合,化痰结,降逆气,痰气并治。
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厚朴配半夏,一行气滞,一化痰结,以达行气化痰散结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
【现代用法】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水煎服。
【现代功效】常用于癔症、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使用注意】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金匮要略》中的名方,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为主要功效。可用于精神抑郁、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女性患者。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痰气郁结型郁证的良方,临床上多应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抑郁症。

《金匮要略》古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咽中如有炙脔”指的是咽中如有炙肉这种异物感,吐不出,吞不下之梅核气病证,此病证多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不顺,痰气郁结有关,仲景所述半夏厚朴汤有行气散结,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半夏厚朴汤主要功效是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咽中如有炙肉这种异物感,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胸闷,同时伴有脘腑痞闷、胀满、胁肋疼痛等,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可用半夏厚朴汤解决。

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柴胡疏肝散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各5g),甘草炙五分(3g)。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本方所治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血滞,横逆犯胃所致。肝失疏泄,经气不利,则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脉弦;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则脘腹胀满。根据“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方以柴胡为君,调肝气,散郁结。臣以香附专人肝经,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止痛;川芎辛散,开郁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助柴胡疏肝理气止痛。佐以陈皮理气行滞和胃,醋炒以增入肝行气之功;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陈皮相伍以理气行滞调中;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又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合用,能理肝气、养肝血,和胃气,诚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良方。本方是四逆散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而四逆散中四药等量,侧重调畅气机,疏理肝脾;本方重用柴胡,轻用甘草,将枳实改为枳壳,再加陈皮、川芎、香附重在行气疏肝,兼以和血止痛,为治肝郁血滞之良方。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注意】本方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摘录】明 叶文龄《医学统旨》

【临床应用】本方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各家论述】

1.《景岳全书》:柴胡、芍药以和肝解郁为主;香附、枳壳、陈皮以理气滞;川芎以活其血;甘草以和中缓痛。

2.《谦斋医学讲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

3.《医略六书》:柴胡疏肝木以解郁,山栀清郁火以凉血,白芍敛肝阴以止血,川芎化凝血以归肝,枳壳破滞气,陈皮利中气,香附调气解气郁,薄荷解郁疏肝,甘草缓中以泻肝火也;更用童便降火以涤瘀结。为散煎冲,生者力锐而熟者性醇,务使怒火顿平则肝郁自解,肝络清和,安有胁痛呕血之患乎!


加减柴胡疏肝散

【处方】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

【功用】疏肝解郁。

【用法】每日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柴胡舒肝散(丸)主要功效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要用于肝气郁滞,胸胁肋两处疼痛,脾气不好,胸口闷,还经常喜欢叹气,经常打饱嗝,腹部胀满疼痛。这是因为肝的经脉分布于两胁肋处循行于腹部,而肝气郁结、不通,就会导致胸胁肋和腹部疼痛。肝气不通就会横逆犯胃,就会打饱嗝。

四、逍遥散调和肝脾,疏肝解郁

逍遥散

【处方】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方论】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功效】调和肝脾,疏肝解郁。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禁忌】斟酌。

【方解】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

【化裁】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加地黄,成为“黑逍遥散”

【临证加减】

(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者慎用——应该用天麻钩藤饮。

【附方】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文献】方论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逍遥散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各6g)。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达于四末所致。此“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阳郁于里,而不外达,则身微热;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则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解肝郁,透热外出解郁热,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芍药与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补肝体,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无伤阴血之弊。枳实行气消痞,理气开郁,,为佐药,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调,加强疏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与芍药合用,又可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与芍药同用,又缓急止痛。全方四药,配伍严谨,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调,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与肝脾不和诸证。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属于肝脾不和者。

【使用注意】热盛厥甚的热厥证和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忌用本方。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补,阳气内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摘录】《伤寒论》

【临床应用】用方要点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以手足不温,胁肋或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逍遥散-《医统》卷八十四

【别名】柴胡四物汤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人参、半夏(制)、柴胡、黄芩、陈皮、麦门冬、甘草各等分。

【加减】呕吐,不能食,加砂仁、白术;少睡,加酸枣仁;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腹痛,加玄胡索。

【来源】《医统》卷八十四。

【主治】脾胃虚弱,经脉不通,或寒或热,不喜饮食,饱胀呕吐,烦躁。

【用法】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空心服。  


逍遥散-《外科正宗》卷二

【药物组成】当归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白术1钱,柴胡1钱,香附8分,丹皮7分,甘草6分,薄荷5分,黄芩(有热加)5分。

【处方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及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方剂功效】和气血,开郁行滞,散结。疏肝。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  


逍遥散-《女科秘要》卷三

【药物组成】白术,川归,白芍,花粉8分,玄胡8分,地骨皮1钱,石莲子1钱,黄芩4分,薄荷4分,龙胆草5分(1方无黄芩)。

【处方来源】《女科秘要》卷三。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性急,或当行经时房事触伤,腹中结块如鸡子大,左右而动,月水不行,变作五心烦热,头昏目眩。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血见水即滞,闭而发热,初起1-2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

【方剂功效】退寒热。

【用法用量】上为散服,或水煎服。

逍遥散主要功效是调和肝脾,疏肝解郁。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都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精神不好,常感疲惫,口干,没有食欲,吃的少;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五、丹栀逍遥散调和肝脾、清热凉血

丹栀逍遥散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异名】加味逍遥散、八味逍遥散(《医学入门》卷八)、丹栀逍遥散(《中医内科学》)。  

【组成】当归、芍药、茯苓、白术(炒)、柴胡各3克,牡丹皮、山栀(炒)、甘草(炙)各1.5克。

【组成】柴胡10g,当归12g,白芍30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牡丹皮12g,焦桅10g。

【用法】加薄荷、生姜,水煎服。

【功效】调和肝脾、清热凉血。

【主治】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之功效。主治肝郁化火,潮热颧红,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经行乳胀,崩漏,带下。

【方歌】丹栀逍遥芍当归,柴苓术草姜薄随,肝失疏泄呈郁热,清热疏肝莫失机。

【方解】丹栀逍遥散又名加味逍遥散、八味逍遥散,方中丹皮清热凉血以清血中伏火,栀子泻火除烦并能导热下行,两者合用以平其火热;柴胡长于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白芍酸甘,敛阴养血、柔肝缓急;当归辛温,养血活血,归、芍与柴胡相伍,使血气和而肝气柔,养肝体而助肝用;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一取《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实土以防木乘,又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补脾胃以助营血生化,再则借茯苓宁心安神之功以助眠。全方宗《黄帝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意,共奏疏肝健脾、清热养血、宁心安神之功,由此则肝郁得解、肝火可清,而夜寐自安。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水煎取汁,分二次服,日服一剂。


附方

名称:夏枯草散

组成:夏枯草、生香附、厚朴、橘红、神曲、牡蛎、泽泻、半夏、茯苓、赤芍、郁金。

主治:颈项痰核。

出处:《顾氏医径》卷六

功用:疏肝解郁,活络软坚


名称:柴附汤

组成:柴胡、香附、郁金、丹参、枳实、当归、赤芍、益母草。

主治:流产后肝气郁结闭经,下腹作胀或胀痛,或少腹疼痛,或乳房发胀。

出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通经


名称:逍遥散

组成: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及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名称:一握七丸

组成:神曲、大附子、甘草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左手一握,分作七丸。每服一丸,细嚼,米饮送下

主治:脏腑宿蕴风冷,气血不和,停滞宿饮,结为癥瘕痞块,妇人血瘕,肠胃中塞,饮食不下,咳逆胀满,下痢赤白,霍乱转筋,踒躄拳挛,腰脊脚膝疼痛,行步不能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功用:健脾暖胃,坚骨强阳


名称:理气活血汤

组成:柴胡、杭白芍、归尾、牡丹皮、香附、青皮、炒栀子

主治:暴盲

出处:《张皆春眼科证治》

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活血


名称:面痛三号方

组成:柴胡、郁金、山栀、青黛、丹参、地龙、当归、赤芍、川芎、陈皮、丹皮、甘草

主治:肝郁化火面痛,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出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功用:清肝泻火,通经活络。

丹栀逍遥散出自薛己《内科摘要》,其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基础上加丹皮、栀子化裁而成。可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临床广泛应用于不寐、胃痛、郁证等证属肝郁脾虚、血虚而火旺者。

丹栀逍遥散即加减逍遥散,其主要功效是调和肝脾、清热凉血。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之功效。主治肝郁化火,潮热颧红,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经行乳胀,崩漏,带下。

六、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

杞菊地黄丸

【来源】清代董西园《医级宝鉴》

【方剂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白菊花。

【功效】滋肾养肝。

【主治】肝肾阴亏证。症见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现代运用】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肾阴虚者。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温水送复。


杞菊地黄丸

【处方】枸杞子40克、菊花40克、熟地黄160克、山茱萸(制)80克、牡丹皮60克、山药8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

【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肾阴,为君药。辅以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养肝明目;山药滋肾补脾;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以助君药。佐以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清散肝火,茯苓健脾渗湿,与君臣相合,补而不滞。诸药相合,共奏滋肾养肝明目之功。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制备方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用炼蜜35~50克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克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剂型规格】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摘录】《中国药典》

杞菊地黄丸主要功效是滋肾养肝。由于肝肾阴亏,有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的症状出现。此时当滋补肝阴,清散肝火,补肾养肝。


七、一贯煎滋阴疏肝

一惯煎

【来源】清代魏玉璜《柳州医话》

【方剂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症见胸脘胁痛,泛吐酸水,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肝郁者。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肝木条达之性,该药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达,胸脘胁痛等症得以解除。

【临证发挥】一贯煎与逍遥散都有疏肝理气作用,均可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不同的是,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所致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症。

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的胁痛,并见吞酸吐苦等。在临证中,对于乙肝之肝肾阴虚胁下隐痛,遇劳即发者,多采用逍遥散加味;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者,宜采用一贯煎加味。

一惯煎主要功效是滋阴疏肝。因肝肾阴虚,肝气不舒,常导致胸脘胁痛,泛吐酸水,咽干口燥等症状。此时可以一贯煎治疗。

八、越鞠丸(行气解郁)

越鞠丸

【方剂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分。

【方解】

君药:香附行气解郁,针对气郁。

臣药、佐药:川芎活血止痛,针对血郁。栀子清热泻火,针对火郁。苍术健脾燥湿,针对痰湿郁。神曲消食,针对食郁。

(川芎与香附配伍,行气解郁之力增强)

【传统功效】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现代功效】常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辨证属“六郁”者。

【随证加减】

①气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等以助行气解郁。

②血郁偏重者,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药、红花等以助活血祛瘀。

③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以助利湿。

④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以助消食。

⑤火郁偏重者,重用栀子,酌加黄芩、黄连以助清热泻火。

⑥痰郁偏重者,酌加半夏、瓜蒌以助祛痰。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原方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后有用法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送下。

2、现代用法:上药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6-9g,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越鞠丸最早出现于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其曰:“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其可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对所使用药物有过这样的论述:

“苍术辛烈雄壮,固胃强脾,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抚芎,厥阴药,直达三焦,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不但开中焦而已。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矣。”

本方为治“六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嗳腐吞酸、饮食不消为辨证要点。

何为六郁?

“余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肋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普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暧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

六郁表现各有不同,那么,一方如何能通治?

《丹溪心法六郁》在此段文字之下,越鞠丸方之上,又有一段文字:

气郁:香附(童便浸),苍术(米浸),抚芎。

湿郁:白芷,苍术,川芎,茯苓。

痰郁:海石,香附,南星(姜制),栝楼(一本无南星、栝楼,有苍术、川芎、栀子)。

热郁:山栀(炒),青黛,香附,苍术,抚芎。

血郁:桃仁(去皮),红花,青黛,川芎(抚芎亦可),香附。

食郁:苍术,香附,山楂,神曲(炒),针砂(醋炒七次,研极细)。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越鞠丸方只是治疗诸郁的示例方而已,是示例后学者以组方之法,而重点并不在于传承一张解诸郁的有效方剂。

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推求师意》中说:“郁病多在中焦。六郁例药,诚得其要。”一个“例”字,道出其要。

其弟子们在整理老师的经验时,根据其常用药物组出了一张方剂,取名越鞠丸。把越鞠丸方看作一法,而非一方,对后世灵活治疗“诸郁”大有裨益。

越鞠丸主要功效是用来行气解郁。它主要针对所有的气郁症状,气郁则会见肝气失于调达,肝气郁滞产生胸膈胀满,经常打饱嗝,还常常会恶心呕吐,还有消化不良的表现。气郁则会见血行不成畅而形成血郁,会出现胸胁疼痛。长时间气的郁滞不通,便会形成火郁就会出现打饱嗝,反酸水的症状。

九、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苏合香丸

【组成】苏合香龙脑各~两(各30g)麝香安息香用无灰酒一升熬膏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丁香沉香荜茇各二两(各60g)熏陆香制,一两(30g)白术诃黎勒煨朱砂各二两(各60g)乌犀屑二两(水牛角代,60g)

【用法】共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取井华水化服四丸(8g);老人、小儿可服一丸。温酒化服亦可,并空心服之。现代用法:以上15味除苏合香、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安息香等10味药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再将苏合香炖化,加适量炼蜜与水制咸水蜜丸,低温干燥;或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口服,每次1丸,小儿酌减,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昏迷不能口服者,可鼻饲给药。

【功效】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面白肢冷,苔白脉迟;或心腹卒痛,甚则昏厥;亦治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气,属于寒闭者。

【方解】本方所致诸证多由寒湿痰浊或秽浊之气闭塞气机,蒙蔽清窍所致。寒痰秽浊,上蒙神明,致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面白、肢冷、苔白、脉迟均属寒象;若感受时疫秽恶之气,致气机壅滞,则心腹卒痛,进而气机逆乱,扰及神明,可致神昏。治宜芳香开窍、辟秽化浊药与温中散寒、辛香行气药配合,以化痰、辟秽、开窍。

方中苏合香、安息香善透窍逐秽化浊,开闭醒神;麝香、冰片开窍通闭,辟秽化浊,善通全身诸窍,共为君药。香附、丁香、青木香、沉香、白檀香辛香行气,调畅气血,温通降逆,宣窍开郁,使气降则痰降,气顺则痰消;熏陆香(乳香)行气兼活血,使气血运行通畅,则疼痛可止,共为臣药。本方集10种香药为一方,开窍启闭,为方之主体。荜茇温中散寒,增强诸香药止痛行气开郁之功;心为火脏,不受辛热之气,故配水牛角清心解毒,以防热药上扰神明,其性虽凉,但其气清香透发,寒而不遏;朱砂镇心安神;白术健脾和中,燥湿化浊;诃黎勒(诃子)温涩敛气,以防辛香走窜耗散太过,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加强芳香开窍与行气止痛之效,又可防止香散耗气伤正之弊,配伍极为得当。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本方为温开剂的代表方,既是治疗寒闭证的常用方,又是治疗心腹疼痛属气滞寒凝的有效方,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或心腹卒痛,苔白脉迟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癔症性昏厥、流行性乙型脑炎、肝昏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属于寒闭与寒凝气滞者。

【方歌】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襄,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徨。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冠心苏合丸(《中国药典》2000年版):苏合香50g冰片105g乳香制105g檀香210g青木香210g以上5味,除苏合香、冰片外,其余乳香等3粉碎成细粉,过筛;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另取炼蜜适量,微温后加入苏合香,搅匀,再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1000丸,即得。嚼碎服,一次1丸,一日1~3次;或遵医嘱。功效:理气宽胸,止痛。主治:心绞痛,胸闷憋气属痰浊气滞血瘀者。本方是从苏合香丸筛选衍化而成,药仅5味,但兼具开窍与行气活血之效,经临床广泛应用,对心绞痛,胸闷憋气具有良好的宽胸止痛效果。

苏合香丸原名“吃力伽丸(白术丸)”,出自唐代的《广济方》,后被收录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更名苏合香丸,是由苏合香、朱砂、水牛角、麝香、安息香、冰片、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荜苃、白术以及诃子15种药味组成的经典方剂,具有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的作用。

十、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天台乌药散

【方剂歌诀】天台乌药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行气疏肝散寒痛,寒滞疝痛酒调尝。

【传统功效】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症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随证加减】

①偏坠肿胀,可加荔枝核、橘核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

②寒甚者,可加肉桂、吴茱萸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力。

③血虚者应添当归、芍药。

④气陷者宜增黄芪、升麻。

《圣济总录》古方: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汤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半两,槟榔(锉)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粒,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良方详解】

君药:乌药辛温,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臣药:青皮疏肝理气。木香行气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

佐药、使药: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而破坚。巴豆炒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效。

(小腹疼痛,脸色苍白属肝经寒凝气滞证者,宜用天台乌药散以散寒止痛)

【现代用法】乌药15克、木香15克、小茴香15克、青皮15克、高良姜15克、槟榔9克、川楝子12克、巴豆12克。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本方原系散剂,取用方便而经济,但收效稍缓,倘欲迅速见功,可改为汤剂使用。

【现代功效】常用于腹股沟疝、睾丸炎、附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属寒凝气滞者。

【使用注意】湿热下注之疝痛不宜用本方。方中巴豆为必用之品,取其有温通缓下、推陈出新的功用。成人每方(汤剂)可用巴豆15-30个,除特殊体质外,决不致引起大泻暴脱之险,但应注意以下二点:①巴豆的制炒,必须恪遵原法,过黑焦枯,或未黑即去,都不中式;②初服时不应畏巴豆之猛,而无原则的伍用参、芪等呆补之品,以免药性相互拮抗,走守牵制,而致留邪在络之弊。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服药以后,多数有肠鸣和大便畅行的反应,但腹痛、气胀则往往随之减轻,复诊处方时,巴豆便可半减其制,或者删而不用。

天台乌药散主要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其中乌药作为里面最重要的药是入肝经的,可以行气止痛。还有一味木星可以理气止痛。这类人的经常会小肠疝气,腹部疼痛会引起睾丸疼痛。这类人的舌苔还会偏白。这主要都是由于肝气不通导致的。


十一、舒肝和胃丸(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舒肝和胃丸

【处方】香附(醋制)45g白芍45g佛手150g木香45g郁金45g白术(炒)60g陈皮75g柴胡15g广藿香30g炙甘草15g菜菔子45g槟榔(炒焦)45g乌药45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特异,味甜。

【炮制】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70~8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和胃止痛。用于两胁胀满,食欲不振,打嗝呕吐,胃脘疼痛,大便失调。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规格】水蜜丸每100丸重20g,大蜜丸每丸重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舒肝和胃丸主要功效是疏肝解郁,和胃止痛。这类人群是经常肝胃不和,两胁胀痛,经常肚子痛,不想吃饭,还常常会感到反胃,呕吐。大便也不正常,或者说经常不大便。这主要是因为肝气郁滞不通导致的肝胃不和,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十二、金铃子散(疏肝泻热,行气止痛)

金铃子散

【歌诀】金铃子散止痛方,延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胁痛经良。
【组成】金铃子、玄胡。
【用量】金铃子、玄胡各30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现代用法:为末,每服9g,酒或开水送下。亦常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定,单独或同其他方药煎服。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义】本方证乃由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所致。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心腹胁肋诸痛;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波动,故时发时止;气郁化火,故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热,活血止痛。方中金铃子(即川楝子)味苦性寒,善入肝经,疏肝气,泻肝火,为君药。玄胡索辛苦而温,行气活血,长于止痛,为臣药。
【配伍特点】两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为治疗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常用组合。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肝郁化火之胸腹胁肋疼痛的常用方,亦是治疗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胸腹胁肋诸痛,口苦,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临床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属肝郁化火者。
【加减化裁】若用治胸胁疼痛,可加柴胡、郁金、香附等;用治脘腹疼痛,可加木香、砂仁、陈皮等;治痛经,可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用治少腹气滞疝痛者,可加橘核、荔枝核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力。
【禁忌】因本方药性偏凉,具有活血作用,素有虚寒者忌用,孕妇慎用。
【附注】附方延胡索汤
组成:当归、延胡索、蒲黄、赤芍药、肉桂、片子姜黄、乳香、没药、木香、甘草。
用法:当归(去芦,浸酒,锉,炒)、延胡索(炒,去皮)、蒲黄(炒)、赤芍药、肉桂(不见火)各15g,片子姜黄(洗)、乳香、没药、木香(不见火)各90g,甘草(炙)7.5g,上药㕮咀,每服12g,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妇人室女,七情伤感,遂使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或连膂,上下攻刺,经候不调,一切血气疼痛,并可服之。
出处:《济生方》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金铃子散均具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但本方行气活血止痛力强,且配肉桂,其性偏温,适于气滞血瘀作痛属寒者;金铃子散药少力单,其性偏寒,适于气郁血滞诸痛属热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卷2:“热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2、方论选录《绛雪园古方选注》:“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洁古复以金铃治热厥心痛。经言诸痛皆属于心,而热厥属于肝逆,金铃子非但泄肝,功专导去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诸痛。时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金铃子散主要的作用是疏肝泻热,行气止痛。它主要肝气郁结引起的火证。胸部腹部还有两胁肋出都会疼痛。经常感觉口里发苦。女子还会痛经。他们是舌质偏红,舌苔黄。这主要是因为肝气郁结,导致气机不利,导致血的流通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疼痛。
| END |

以上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并不反映或代表生命物理学会运营者意见及观点,敬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

本文所有建议仅供读者参考,不可替代专业医师诊断或处方,未经专业指导请勿贸然尝试。读者应谨慎评估自身健康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考点、易错点归纳(三)
抑郁症中医治疗医案及常用中药分析
方剂
中医专家推荐:古方今用解郁方治情志不舒,家有抑郁症患者的请看看
【陶克文】半夏厚朴汤治呃逆案
抑郁了 中药还你阳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