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念教育与技能训练,孰为轻重?(潘新和)


——兼论走出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思维的迷津

潘新和

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中,技能优先、训练本位的认知根深蒂固。技能训练重于基本观念教育,基本观念更新的滞后,“训练主线”“语言训练”“语感中心”“活动本位”等错误、落后的观念,长期在语文教师中广泛传播、相沿成习,已成为课改的一大障碍。尽管在新课标中“训练主线”观已风光不再,但是它在“民间”还是很有市场的。某些特级教师还在竭力倡导,广大教师还是只执著于“(应试)技能训练”,自觉地捍卫“训练”的地位,而无视基本观念教育的重要,忽视“基本观念”的澄清与更新。原因在于重“技”轻“道”、重“文”轻“人”的认知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教师的集体无意识。——“技能练习”(还是用“练习”取代“训练”比较好:“训练”,指教师强制规训、学生被动受训;“练习”的语义则是中性的,可指学生主动学习)不是不需要,在教学上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但要认识到其作用是有限的,在语文教育中并非是最重要的。如果将技能学习凌驾于一切之上,背离了言语生命的唤醒、顺应、熏陶与引领,见“技”不见“道”,见“文”不见“人”,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是“技能训练”至上,还是“观念教育”优先,将决定性地影响学生终生的成长、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大是大非问题,有必要提请大家检讨。

    一、重“技能训练”观的错误、原因及危害

    从20世纪初白话文教育创始,实用主义的工具性认知就逐渐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及至20世纪60年代,所谓“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是备受关注。“双基”所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其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而“双基”中的“基本知识”是需,是为“基本技能训练”服务的,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知识要为训练服务,训练要运用有条理的知识,又去巩固所学的知识(——笔者)。知识和训练的目的不是两个,是一个——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①可见,语文界关注的不是双基,而是“单基”:基本技能。基本技能训练,实际上指的是“语言训练”(字、词、句、篇),而不是“言语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变成为“应试技能训练”。应试技能训练,几乎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

    上述“以训练为主线”——技能优先、训练本位的认知是极其错误的。

    一是语文知识并不都能为训练“服务”。能为训练服务的只是知识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实用性知识。其他的语文知识或与技能无关,或与技能只有间接的关系。相关的本体论知识、原理性知识、学养性知识、认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等,大多属于观念范畴,构成人的语文学科基本学识素养、思想修养。这部分最重要的知识,竟被排除出了语文教学内容之外,或被视为无足轻重。这是十分荒谬的。知识为技能训练服务的认知,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教育观,阉割了知识教育的动力学功能,将尊贵厚重的知识教育之君王,贬低为替“训练”帮佣打杂的仆从。

    二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不是“技”而是“道”、不是“文”而是“人”。殊不知,在“基本技能训练”之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基”:基本观念(本体论、动力论层面的知识)教育。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只能培养写作“词章之文”“应试之文”的高手,造就言语人格分裂与败坏的伪君子;立足于基本观念教育、言语生命意识教育,才可望造就“学问之文”“道之文”,造就“人品”与“文品”统一的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语文教育主要是“道”“人”的教育,是知、情、意、能全面的教育,一旦沦为纯“技能训练”“应试训练”的教育,势必降低了品位,迷失了方向。

    在语文教育界,之所以忽视观念教育、迷失于技能训练,其原因一是基本观念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的过程,“吃力不讨好”,不如技能训练那样可以在应试中“立竿见影”。二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与理性思辨的失落,大量似是而非、陈陈相因、自以为是的肤浅、荒谬的个人教学经验与臆测,未加严格的甄别与检验,便在实践中推广与蔓延,逐渐控制了教师的教学思维与行为。例如,“以训练为主线”这种观念与人们“技能”学习经验在某种程度上“相符”,因此便执拗地左右着我们的教学思维,获得不少资深教师的青睐。三是教育观念的研究严重滞后于教学法——操作法研究,教师们普遍缺乏观念反思的自觉。基本观念教育,必须不断关注基本观念的反思与更新,这是比较艰难的,不如教法设计、翻新那么简单、容易。因此,本应是观念先于技能、重于技能,但许多语文教师与研究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总是撇开观念性、理论性思考,孤立地研究语文技能的传授方法,孜孜不倦地埋头于名目繁多、眼花缭乱的“训练”与“活动”。上述偏见在“应试”动因的催化下,变本加厉、不断升温,变为压倒一切的非理性狂热。于是乎,“知识要为训练服务”“突出双基”“以训练为主线”“语感中心”“以语言训练为主”“活动本位”等,在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工具主义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轮番献艺,忙得不亦乐乎。殊不知,缺乏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的陶冶与指引,语文技能训练只能是低效或反效的,只能催生假话、套话、空话作文的怪胎。

    对“应试技能训练”的倚重,造成了师生语文教育认知上的偏颇与迷失。其实,语文教育的目的远不止此。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性,相对于理论性、知识性),未必就是语文课程的特殊属性。早在半个多世纪前黎锦熙先生就说到:“国语要旨”不但包括“语文方面”的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与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的建造三种目的。还包括“心意方面”:扩充知识与经验,启发想象与思想,涵养感情与德性,提高“智”与“德”。目的是“个性与趣味的养成”。②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实质”。就是说二者都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后者“心意方面”尤其重要。“心意方面”的培养,主要靠的是“扩充”“启发”和“涵养”,而不是“训练”或“操作”。——尤其不应对“实践性”作狭隘的理解,不应将“实践性”与“理论性”——观念、知识教育——对立起来,以为只有“训练”“活动”才是语文实践。其实,润物无声的精神涵养与学养积淀也是语文实践,而且是更重要的实践。基本观念、知识、修养的陶冶、浸渍、滋养,应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式。

    在我国,语文基本观念教育从未列入教学大纲、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基本观念的更新从未受到重视,基本观念的研究长期被冷落、放逐,是语文教育长期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基本观念研究、更新与教育被淡忘,并不表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就没有观念的渗入。正由于我们对基本观念反思的漠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应试”观念、现代语文教育中的“重技能训练”的错误观念,便变本加厉、趁虚而入。长期以来,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无声息、无所不在地笼罩着语文教育,使内蕴丰富的语文教育沦为纯语言技能训练,语言技能训练沦为应试技能训练(考什么教什么,其极端形式是“做题”训练),给语文教育带来了灭顶之灾。对应试技能训练的重视,对观念更新与正确的基本观念教育的忽视,致使“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被认为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语文学科成了地道的“术科”。见“技”不见“道”、见“文”不见“人”,这无疑是一个方向性、致命性的错误。

    二、树立基本观念更新及其教育优先的观念

    不是任何教育观念都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基本观念有正误之分,错误的基本观念将导致反效果。一旦基本观念错误,实践便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便可能一钱不值,甚至贻害无穷。在语文应试观念下技能训练,导致“套话作文”“撒谎作文”的泛滥成灾,大批量生产巧言令色的伪君子,便是明证。所以,观念教育的基础是确立正确的基本观念。要确立正确的基本观念,就要加强对基本观念的反思与更新,不断地对基本观念进行辨正、批判、勘误、重构,避免教育实践中错误、陈旧观念的渗入与误导。

    基本观念的拨乱反正、革故鼎新极为重要。

    基本观念更新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是与时俱进,顺应、跟进新的时空条件的大变化,及时调整、扬弃、变革,付诸于教育实践,这往往是一种由外而内的随机性演变。二是在常态下,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变化,体现为一个规律性的“常规科学——危机——革命”的客观进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更新的未必都是逼真度较高的,前瞻的、引领潮流的、推陈出新而且趋近于真理的基本观念,才具有教育价值。

    基本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的提升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意味着本体观、价值观的改变,决定了知识、技能的重构与教学实践的变革。

在转型期,对旧的基本观念拨乱反正的重要性尤为显著。在这一点上,我们从语文界前辈那儿可以获得启示。例如,20世纪前期由科举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型时,叶圣陶先生对写作教育观念作了重新定位。一反科举时代“代圣贤立言”的应试语文观,转而提出激发学生“发表的欲望”“待学生自己去理会”与“养成学生两种习惯”等基于“学生本位”的教育观念:“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以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作文既以表达所积蓄的为目的,对于一字一词的得当与否,一语一句的顺适与否,前后组织的是否完密,材料取舍的是否合宜,自然该按照至当不易的标准,一一求能解答。不能解答,果真表达了与否就不可知;能解答,技术上的能事也就差不多了。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到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到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但是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③这说得很到位、严密。他首先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这是非“技能”的,属于人的言说本性,它决定写作行为的发生与进行他首先揭示的是写作真正的动力源:言说欲。反对“八股”教育动力源:“代圣贤立言”,这属于宏观性的教育观念。接着,指出写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所积蓄,一是拥有发表的技术。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强调对写作学习过程的领悟须靠“学生自己去理会”,这是中观性的教学观念。最后,主张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养成两个习惯,一是用文字发表积蓄的习惯,一是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的习惯,这是对学生言语意识、言语态度上的要求,属于微观性的教学观念。

    在这里,他所作的观念澄清是:

    一、“写作的根源”不是考试,也不是老师的命题,而是“发表的欲望”;

    二、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积蓄”和“技术”都不是老师教会的,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理会”——领悟出来的;

    三、“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双基”,而是“养成习惯”,“养成习惯”比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

    在这里,“发表的欲望”是本,“技能”是末;自己“理会”是本,“训练”是末;“两种习惯”是“本”,“双基”是“末”。这些都是对教师本位、倚重“技能”和“训练”的写作教育观念的反拨,是对“学生本位”写作教育观念的重建。

    叶老的写作教学观念的更新,是从“反八股精神”中滋生出来的,因此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这一颠覆性的动力学观点,使对写作行为发生的认知,更具逼真性。它针对、反对的是当时的八股教育面向考试的脱离实际的命题。因为这类命题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积蓄相左,致使他们没有发表的欲望,为了应试却不得不敷衍成篇,违背了写作为了表达自我的精神。

    然而,由于基本观念教育的缺位,叶老的这一精神没能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八股幽灵不散,叶老在世时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写作命题没有意识到是“替学生拟题”,多数题目违背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作文仍没有发表的欲望和自己的积蓄,无非是将“代圣贤立言”换成“代教师立言”。学生作文发表的是虚情假意,目的是为了讨阅卷者欢心。这种应试写作与真实写作完全相悖。眼睛只盯着应试技能训练,这不能不说是认知上的高度“近视”,势必重蹈科举教育之覆辙。

    由此可见,重视学生“发表的欲望”“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和“养成两种习惯”的写作教育观念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如果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优先得以贯彻,我国语文教育何至于沉屙痼疾丛生,沦落到“误尽苍生”的地步?

    构成一个学科的基础是理论知识,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学科理论知识中,本体性、原理性知识——基本观念决定了学科的认知水平。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观念,基本观念是主导性、支配性的。教育的基本观念,体现了教育的目的、价值、诉求、方法等的指向,制约着教学实践,决定了对知识、技能的诠释、选择与运用;教学实践中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服膺于特定的教育观念。观念是本,知识、技能是末。本固方能枝繁叶茂。基本观念的教育具有导向功能,因而至关重要,其重要性远胜过基本技能教育。要是方向错了,岂不南辕北辙?因此,正确的、先进的基本观念教育,应优先于基本技能教育。

    三、走出重技能训练轻观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今,语文教育又处于一个转型期,基本教育观念更新依然十分重要。如前所述,我们依然在表层上面对着技能优先、训练本位思维定势的误导,其深层次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操作性、实践性、工具性认知。这一认知,又反过来强化了技能优先、训练本位思维。这种循环论证的错觉,起于以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内容)是学会听、说、读、写这一经验直观。这一经验直观在“语言论语文学”认知背景下,被简化为“语言训练”“语感训练”“字、词、句训练”“语法训练”等。致使语文教育走进重语言轻言语,轻情意因素、综合素养、言语生命意识的迷津。“语感中心说”就是其重要表征。近来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言训练”等夸大语言训练作用,冷落言语人格、言语动力、言语素养培育的观点,也是长期以来经验主义、工具主义认知的回光返照。

    教育基本观念的更新、重建是十分艰难的,而且常有反复。貌似正确的“技能训练”观、工具论等,虽然受到重挫,但由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语文是一种工具”“训练为主线”的观念盛行,如在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曾从头到尾充斥着“训练”二字,早已“深入人心”。“技能训练”观尽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遭到扫地出门的厄运,然而,在今天,这一错误认知仍阴魂不散,除了时不时有人出来对课标痛心疾首地加以声讨外,还以“搞活动”的名义借尸还阳。内涵无比丰富的语文教育,竟被偷换成一种单一的教学法——“搞活动”。显然,这“活动”就是“训练”的替代词。它并不包括师生精神层面上的隐性对话,不包括熏陶、感染、涵泳、默会、沉思、遐思、反思等不可以观察的“行为”,不包括写作主体的写作欲望、动机、白日梦,和感觉、感受、想象、构思、选择、判断等内在的自我的心理活动,不包括言语创造过程中的潜意识活动,第六感觉、灵感等无意识行为,也不包括言语人格的陶冶、文化氛围的氤氲、教育观念的渗透等无形的教育元素。语文教育排除了师生之间的隐对话、潜对话,排除了学习主体——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自求、自悟,自生长、自成长,等于抽取掉语文教育的灵魂,如此,还是语文教育吗?所谓的“搞活动”,无非是“训练为主线”的改良版。在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的教育观念背景下,“训练为主线”“搞活动”等指向语言技能培养的学科认知,需要深入检讨,这种重显性轻隐性、重集体轻个体、重实践轻理论、重行为轻动力的教育观念亟待更新。

    当前,我们重又面临着语文教育观念的澄清与更新。不论是“训练”还是“活动”,都不宜成为语文教育主要方法。语文教育的许多内容都是非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的。语文教育的内容包含智能因素与非智能因素,可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的只占智能因素培育中的一小部分,即“语言”规范,如字、词、句、篇等实用知识的掌握,听、说、读、写中某些较为机械、低级的技能的获得。即便是智能因素,其中大部分也是难以操作的。举例说吧,写作过程中的最重要的“运思”能力便是不可训练的。因为我们迄今为止对此所知尚少,人的大脑的信息处理、加工、创制活动,尚处于黑箱状态,由于写作的“运思”是一个复杂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的思维过程,就是想要把这一行为描述清楚都很困难,因而也就难以操作与训练。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篇“神思”篇,说的就是写作的“运思”(含想象),虽然文采斐然、出神入化,但也流于玄妙、不可捉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据此“训练”运思能力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一进入到“言语”的范畴,如言语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重要能力的培养,言语灵性、悟性、个性的培养,就难以操作,也难以通过训练提高,是无法用“工具性”一言以蔽之的。主要靠的是对学生言语天性与自由心灵的“顺应”与“养护”,靠他们努力去“自求”“自悟”,靠教师创造条件,激发、成全他们的言说欲、表现欲。写作的非智力因素的传授就更难了,如言语动机、意志、信念、理想、信仰等地培育,在教学中根本就没法操作与训练。而非智力因素恰恰是言语素养中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每一个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将影响到人在写作上的发展。单单因为缺乏“耐性”,就可能使一个人的写作天赋与灵性化为乌有。

    “人是写作的动物”,“我写故我存”,从根本上说,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观、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然而,言语动力层面的存在性的自我实现的教育,从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今天,操作性、实践性、工具性的观念,依然是主导性的教育观念。可见,基本观念的检讨、更新是多么重要,言语生命动力学教育观念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重技能训练,重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轻基本观念的更新与教育,也意味着对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研究的忽视。因为,学科基本观念便是来源于学科理论知识,是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提纯,即理论知识中最基础最精粹的部分。学科基本观念的贫困,实即学科理论知识的贫困。因此,治本的途径还是在于要加强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研究,即我们所谓的“学理性”研究。语文界所多的是对教学经验的感悟和教学法的构想,系统深入的学理研究是很稀薄的。

    破除旧教育观念很难,树立新教育观念更难。但是不论多难,也是势在必行。由于因循守旧比较省力,人们总是习惯于走老路;也由于新教育观念的培育是无形、长期、艰难的,难以直接授知或练知。因此,观念更新、观念教育,在今天的与八股教育同样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中,受到排斥,就是很自然的事。在当今的课改中,要想走出教育的困境,我们已然急迫地面临着基本观念的清理与变革。只有对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观念作一番全面、深刻的检讨,积极倡导语文素养教育、言语生命意识教育等新观念,千方百计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语文教育观,使正确的基本观念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可望语文教育行为走上正轨,使语文学科面貌焕然一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语文,不快乐就不完美
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策略
人文精神与高中语文教学浅探
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教师的自我迷失与回归
独家对话武亦姝母校特级教师黄荣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