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名言名句解读】
userphoto

2022.08.25 广东

关注
       中医名言,是中国古代名医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句句如金,值得学习,值得牧藏。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句名言出自《素问.刺法论》,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充足了,就具有抵抗力了,外邪以及病毒就不能够侵犯人体了。
①邪、是指侵犯人体的致病因素。
②干、是指干扰、侵犯。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句名言源自于《素问、评热病论》,意思是说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必定是由于正气虚弱了。
①邪、是指致病因素。如:风、寒、湿、暑、燥、火'六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等均属致病因素。
②气、是指人体的正能量。体质强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就强,抗病能力也强,康复能力也强。

3、百病生于气。
    这句名言出自《黄帝内经》,书中记载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意思是说许多的疾病,在发生、发展中与人体的气机紊乱有着密切关系。

如①怒则气上:
意思是指人在生气的时候,肝气就会往上走串。会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胃痛、脑血管病、高血压等。

②喜则气缓:
意思是指人若过度喜乐,就会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发狂、甚至卒等。

③悲则气消:
意思是指过度悲伤,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等症。

④恐则气下:
意思是指过度恐惧,就会导致人体的气机下陷。症见二便失禁、遗精、滑精。

⑤寒则气收:
意思是指寒气伤人肌肤,毛窍就会紧闭,阳气也会收敛,汗不得出,筋脉收引,拘急痉挛,而出现关节不利、周身疼痛等。

⑥炅则气泄:
意思是指热邪伤人之后,毛窍腠理松开,阳气外泄耗阴,则出现自汗、大汗、盗汗、虚脱等。

⑦惊则气乱:
意思是指人受到惊吓后,气机升降出入就会失去常态。可表现为心神不定、疑神疑鬼、胆小多疑、遇事紧张等。

⑧劳则气耗:
意思是指劳累过度,容易耗伤精气。症见汗出、喘促,短气懒言、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

⑨思则气结:
意思是指过度思虑,以至气机郁结,可出现胸脘满闷、嗳气食少、健忘、抑郁焦虑、月经不调、气滞、血瘀、痰凝、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乳腺瘤等。

4、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这句名言:意思是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是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在生成和运动中离不开气的温煦和推动。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能载气。气在生成和运行中也离不开血。
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这句名言出自《灵枢.营卫生会篇》。夺,是失的意思。血和汗同出一源,都已经失血了,就不能再发汗了;已经 发汗的,也不能再失血了。如果血液损失而又发汗,汗液耗损而又失血,汗血两失,病情就会加重。

6、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这句名言出自于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意思是说凡是治疗风证,都应从治血开始。
      因为所有的血证都能引起风证,无论是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皆可引起。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风证时多釆用治血的方法,尤其是在'行痹'及'皮肤病'的治疗上。

7、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肝为木,脾为土,根据中医的五行相乘关系,如果肝脏有病了,就会影响到脾脏的功能,也正是五行中所说的木乘土。这个时候就要加强脾脏的功能,通过实脾来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这样、肝脏的疾病就不会传化到脾脏了。

8、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句名言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医生在临床上,只有认真仔细的查其脉证,才知所犯什么疾病,然后根据现有症状对证治疗。
      但《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由于病情的复杂变化,究竟所犯何逆?是何'坏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恐怕已不是这么简单的解释了。

9、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这句名言,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意思是一般表现为抽搐、眩晕的风证,多属于肝的病变。 
  风、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外风',即'六淫'之风,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为主要特征。
二是'内风',其主要证候为动摇、抽搐、眩晕为特点。 

10、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这句名言原自于明代名医李中梓《医宗必读》。
       原句是: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 
   '大实有赢状',即真实假虚证。意思是这个疾病本来是'实'证,但临床上又出现了一些'虚'症的假象。
     '至虚有盛候',即真虚假实证。意思是这个疾病本来是'虚'症,但临床上却出现了一些'实'症的假象。

11、风为百病之长。

     这句名言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风邪是自然界致人生病的首要因素。

1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河里有水的时候,船才能顺利通行走,一旦河里没了水,船就会停下来。
   ①水、是指肠道里的津液。
    ②舟、是指大便。
     中医在治疗因热结阴亏,津液枯槁,大便燥结难下时,才创立了大名鼎鼎的“增液汤”,目的就是养阴生津、清热通便。这就是所谓的'增水行舟。

1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这句名言是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对《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的注解。
     意思是说通过补阳可以制阴,而补阴也可以滋阳的一种治疗方法。
     比如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热病,病情不但不好转反而加重了,说明此热并不是实热,而是阴虚照成的虚热(多为肝肾阴虚),治疗就应当滋阴壮水来抑制阴虚阳亢。
再如用辛热的药物治疗寒证,病不但不愈反而寒象更重了,也说明不是实寒,而是阳气不足,阳虚必然生寒,治疗上应该选用温补阳气的方法。

14、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句名言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意思是水谷精微经过胃、脾、肺、肾、五经的输布、转运代谢而遍布全身。
    '胃者水谷之海',当水液纳入胃体以后,胃主降,通过'游溢',传输于脾,脾主升,再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气而司呼吸,肺主肃降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此为水精四布。并外布于皮毛,内灌于五脏之经脉。
    五经并行、即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

1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句名言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书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意思是人体必须保持阴阳的决对平衡,相互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使精神充沛,身体健康。
①平,是安静和谐的意思。
②秘,是固秘而不散失的意思。
③精与神,是指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④治,是指人体正常无病的意思。

16、上工治未病。

    这句名言出自于《黄帝内经》。原文: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也提出了医学三级预防思想:“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概括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
①上工、是指高名的医生。
②治未病、是指还没发现疾病,或疾病还在萌芽状态。

17、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这句名言出自《灵枢、营卫生会》。
⑨雾、即云雾的意思。是指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象云雾一样迷漫在胸腔(上焦)。
②沤、是浸泡、浸渍的意思。形容脾胃(中焦)消化饮食时的情景。
③渎、是小沟、水渠的意思。是指(下焦)有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泻二便的功能,如同沟渠排水。

18、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句名言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意思是说,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象的发生、变化和消亡的原始动力。是一切事物的总纲领,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是生长和毁灭的根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名言名句欣赏
中医名言120句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
中医名言200则(1
20条中医名言,受益匪浅!
中医名言
脾风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