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叶绿石的神秘
艾叶绿啸石楼《有关艾叶绿品种D听闻》
(2010-12-09 11:21:20)
标签: 杂谈
艾叶绿亦称「艾绿」不透明,色较艾叶艳丽。绿中透出黄味,其绿色较淡者则别称艾背绿。清毛奇龄中记载艾叶绿二枚,其一〞绿色通明,而至底渐至深碧色,独其往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其二〞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外国)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酒瓶。由于传世艾叶绿难得一见,因为在清代便已绝产。而今有人认为艾叶绿即为月尾绿,实为谬也。
明末谢在杭在评述寿山石时,曾称艾叶绿为第一。明末清初,田黄未被发现之前,文人雅士们始终将艾叶绿品为第一,可见在宋、明时期人们对艾叶绿石的珍爱地位。这是事实。莫非自己手中握的就是绝迹已久,却仍活在史书中的艾叶绿?.............................
自南宋以来至今八百年来,艾绿名声越来越大,几乎成了所有绿色印石代称..
近代每以月尾绿中色如老艾叶、质通明纯洁者充作艾叶绿。也称“艾叶冻”、“艾叶晶”;如色稍淡者,则称“艾叶背绿”。
艾叶绿与田黄、白芙蓉并称“寿山石三宝”。
绿印石称为艾叶绿的印石大概有六种: 广东绿,寿山月尾绿,青田艾叶绿,辽宁老种艾叶绿,寿山水坑艾叶绿,还有一种彭湖环冻艾绿石,[/size]
寿山老艾叶绿,
寿山艾叶绿简称“艾绿”,指月尾石中色花翠似老艾之叶的矿块。产量甚微,以奇特稀有而见珍。“艾绿”一名早在南宋已见文献记载,不过古时所指乃寿山五花石坑所产的石种。在明代以前极负盛名,鉴藏家均评寿山石以“艾叶”为第一。
从这里艾叶绿原石雕刻品来看,它与现今月尾洞所产艾叶绿(即月尾绿)有明显不同。其石色浓凝鲜绿,但其色略逊翡翠一筹。翠绿中带有黄赭色筋络,有白色小块、点、和流水纹,质细凝腻,受刀艰涩又其表面保留少许灰白色石皮,以供辨识。而现今艾叶绿月尾石,色浓绿而略带赭色,石质松散易裂。两者相较之下,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曾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种石质凝腻,色如老艾叶的老艾叶绿[为了别于其他以艾叶绿命名之绿石,可以老艾叶绿名之.......................................................................
明代谢在杭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可见古人十分推崇艾叶绿。甚至尊为寿山石之首。以敝人之见,现今田黄石尚有,而艾叶绿矿已绝,所以被挤落而屈为寿山石第二,实为可惜。
寿山水坑艾叶绿,艾绿因之得名.
众所周知水坑鱼脑冻.黄水晶.白水晶都是名品, 这艾绿其实就是绿水晶,这种绿色像瓜皮绿,不像翡翠,可以用多种颜色来形容,只能以艾叶绿相称,
古人定名是有根据的,原来水坑的绿水晶有些与棕色共生,这种棕色正如同艾叶焦枯的颜色,故称为艾叶绿,简称艾绿..
曾见一块棕绿相间的艾绿印章,其棕色似漂于绿晶上,而绿晶被分为通体小晶体,在阳光下如遍体祖母绿,美丽异常,握在手中让人心动,至今难忘.艾绿因其名气大,所以其他产地的绿色印石也以此相称,其实那些只不过是绿色,与艾叶无关..
艾绿的缺点是随时间推移而颜色变深,尤其是明代以后产的大块纯晶体,但晶体质地不变,深绿庄重,沁人心肺..虽然是几百年的产物,也不是一般印石可比,是绝佳品类.
想当初,文彭提倡冻石篆印,而南宋就已经问世的稀有的艾绿,即水坑”绿水晶”以其纯冻的身份,论纯净(无罗卜花,红格)论冻化,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第一..
现称艾绿是指水坑绝品”绿水晶”晶冻而言…
这是不同时期寿山石艾叶绿的影像图片了来自网上是不可以尽信的(尤其那些未经权威鉴定的非专业网站所发图片),
传说艾叶绿产自与寿山相距十数里的“五花石坑”,明末清初“五花石坑”已不见出产,且现代寿山也没有“五花石坑”的确切地址可考。
寿山艾叶绿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南宋梁克家在《三山志》中所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石坑,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明代《闽杂记》中也有类似记述:“坑距山里许,石皆五色,水坑以绿为贵,所称艾叶绿也。”另清高兆在《观石录》中曾记载:“方寸一枚,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神品。”清毛奇龄《后观石录》中记载艾叶绿二枚,曰其“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往处稍白,则艾背叶矣。”“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瓶。”
及至民国龚伦在《寿山石谱》中所言:“月尾山,隔溪与都成坑对峙,山产石,绿者曰月尾绿,紫者曰月尾紫。其艾叶冻一种,明谢在杭品为寿山石第一者,即出于此。”“艾叶绿黝如老艾叶,质涩,间有水痕,冻而透明者颇罕,微似粤产之广绿石。”另外同时期的《寿山石小志》则谓:“艾叶绿又名艾绿,清时已绝产,色如黄槁之艾叶,中有黄筋如线及白块或紫块,质颇嫩,半透明而带光泽,浓者色黄绿,淡者如粉绿,作月白色,明净无瑕,皆佳品。”
由此可见自龚伦以下,没人见过真正的艾叶绿实物,多以近现代的月尾绿为本,发牵强附会之说而已。
《中国印四大名石寿山石》第112页见到刊登在那里的邓石如刻得黄绿石印章照片
.
从邓石如刻得巧色老坑艾叶绿来看,它与现在月尾洞所产艾叶绿(即月尾绿)有明显不同,这里且以‘旧产’和‘新产’区分:旧产石色浓翠,绿中带黄赫色筋络,有白色小块点和水流纹,质细结凝腻,但受刀较涩。
1" />寿山五花坑产的“艾叶绿”品评为寿山石第一。由于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在明代被誉为“印石第一品”
9" />
【转帖】艾叶绿之我见(一)1、艾叶绿首先是一种色,以艾叶绿之色命名某石种,现今寿山石的艾叶绿最为著名。前后《观石录》关于艾叶绿的文字,使得今天许多寿山石研究者一筹莫展,像哥德巴赫猜想。
艾叶绿首先是一个广义的石种概念。寿山石中,艾叶绿最近的血统是月尾绿,其能吸引最多的寿山石爱好者参与其中,对普及和推广寿山石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寿山石的研究者不是这么看的。如果月尾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寿山艾叶绿,那可是要闹笑话的。
那,究竟何为寿山艾叶绿呢,几乎所有的寿山石研究者,在引用了前后《观石录》的相关说法后,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又似乎成了学术问题。
确实,从研究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学术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仅仅靠讲述寿山艾叶绿本身是难以讲得清的。
它将会涉及寿山石的三个石种:月尾绿、艾叶绿和绿田。
它将会涉及寿山石的山坑、田坑、原生卵形石以及是否经历水流搬运的问题。
2、寿山艾叶绿最早见诸文字的大概是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其以色泽命名寿山石开创有文字可考之先河。
五花石坑,先民们从山坡、山洼里“捡”原生状态的独石,而非找石脉开山洞“采”石。一捡一采,昭示了早期(南宋)寿山艾叶绿和中晚期(明清)洞产月尾绿、党阳绿的根本差别。
以色泽而论,洞产月尾绿中接近艾叶绿之色,当然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艾叶绿。广义的艾叶绿是一个商业性概念,和寿山石历史上以原生独石状态存在的艾叶绿无共同之处。
千万不要把源之矿脉的、掘性的月尾绿混同与原生独石状态的艾叶绿,其地质形成条件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把躺在月尾溪旁的山坡、山洼里的,色如老艾之叶的原生独石称之为寿山历史上的艾叶绿,是否可行呢?
遗憾的是,躺在月尾溪旁的山坡、山洼里的,色如老艾之叶的原生独石几乎绝迹了。
寿山历史上的艾叶绿,成了寿山人永远的痛。
3、如果说,洞产的(包括掘性的)月尾绿和艾叶绿在地质的形成条件上有着血统关系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假设一下,在寿山石家族里,属于田坑的绿田与艾叶绿就可以称之为孪生姐妹。
我们可以尝试着闭上眼睛,脑海里慢慢地会出现一个慢镜头,一块原生状态的,栖身于月尾溪旁的山坡、山洼的艾叶绿,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然后又在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地表或地下的水流所搬运......作为理所当然的结果,其必定成为田黄家族的一员,按田黄石以色泽命名,可称之为绿田。
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大家可以试问一下,为何多数寿山石研究者对绿田的文字描述像对艾叶绿一样,落笔很少,甚至全无呢?
窃以为,受地质形成条件的制约,寿山的艾叶绿极少,寿山的绿田更是难见踪迹。连石头都看不见摸不着,研究者拿什么来研究呢?
寿山石石种数百,唯艾叶绿、绿田难求。
一位网友对《艾叶绿之我见(一)》的回复写得好:“艾叶绿已经神话,就让它继续神话吧,不要试图打破这个神话,毕竟神话也是文化的一种方式,而且比其他方式更容易传播和接受.这样可能对极少数人造成了伤害,他们真正的艾叶绿也成为赝品,但对大多数人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假借艾叶绿之名招摇撞骗的事情发生,至少发生的少一些。”
对真正喜爱寿山石之绿的朋友来说,月尾、善伯、党阳和芙蓉等都不缺少可以聊补无米之炊的石种,然艾叶绿及绿田,却只能神往也。
艾叶绿色青翠,质灵秀。间或带点绿黄色的称艾背绿。是寿山石中品质最上乘的,艾叶绿产量极少,无脉可寻,偶尔在矿石中出现一点这样的精灵,多是脱蛋类的石头,可遇不可求的。明清文人推崇为第一,价格很高
艾叶绿石的石质用手摸之,石细如婴肤,有一种石中分泌油脂的感觉。不火,不躁,端庄秀丽。纹理在强光之下呈半通透状,由于石头受水冲荡滚动而成的裂痕又经过近千万年的水中氧化,而出现红格,如雨后彩虹,异常美丽。印章的石质颜色,绿中含黄,黄中有绿,漂亮之极。
名人谢在杭最早提出艾叶绿石乃石中第一,谢在杭在福建为官,见到的寿山石何止千万,为什么说艾叶绿第一,而不是田黄或者是芙蓉第一呢?这其中道理不言自明。艾叶绿石在明代末期就已经绝迹,足以见其珍罕性。田坑的艾叶绿极为珍贵,其价值可与桔皮红田黄齐肩。除了寿山外,其他产地的绿色印石也以艾叶绿相称,其实,只不过是绿色,与艾叶无关,只是艾叶绿的历史名份太高,附会而已。
艾绿的缺点是随时间推移而颜色变深,尤其是明代以后产的大块纯晶体,但晶体质地不变,深绿庄重,沁人心肺。虽然是几百年的产物,。也不是一般印石可比,算是绝佳品类。
何为艾叶绿
艾叶绿简称“艾绿”。质地明净凝腻,富有光泽,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论纯净(无萝卜丝、筋格等),论灵度,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第一。石质温润易刻,又是印材之佳选。
艾叶绿的历史评价
南宋福州知府梁克家《三山志》中记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石坑,相距数十里,红者、缃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明代谢在杭评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可见古人十分推崇艾叶绿,甚至尊为寿山石之首。
清代毛奇龄《后观石录》中,形容其色泽“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又曰:“上半如碧玉,下半……,又如西洋玻璃瓶。”清代郑杰《闽中录》中也称“艾绿,色如艾叶初生,青翠可爱,不可多见,大者尤难”。以上的评价,都生动地描绘出艾叶绿的质于与色,绿而通灵者难得,青翠碧绿者可爱。绿又稍白者,艾背绿也。
艾叶绿石能得到人们的追崇,一是它丽质可人,再者能称之为艾叶绿的少之又少。清代卞二济《寿山石记》中感叹,随着其他品种佳石“凿山博取,而石之精者出焉,间有美玉者、珀者……其色不同,五色之中,深浅殊姿,别有缃者縓,者……旧传艾绿为上,今种种皆珍矣。……庶天下知闽之奇如此。”
艾叶绿产自何脉?
正是崇高的历史评价,再加上艾叶绿稀有,甚至早已绝产。因此,有关艾叶绿的传说,林林总总,不一而终。现在,很多人都将月尾绿中色如艾叶者称之为“艾叶绿石”。那么,到底,“艾叶绿”产自何脉?该石种的产地归属,数百年来颇有争议。我们先来考证历史上,艾叶绿的可能矿产地。
刚才说了,南宋福州知府梁克家《三山志》中记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石坑,相距数十里,红者、缃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由于梁克家所指之“五花石坑”没有具体的位置,之后的有关寿山石的文字记载或各种石谱也没有“五花石坑”的记述,现代寿山石矿区中更无这个矿坑之名,所以古时的艾叶绿石到底出产于哪里无从查考。现在研究寿山石的专家对艾叶绿石的产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出产于月尾矿洞,有人认为出产于黄巢矿脉。
认为艾叶绿石出产于月尾矿洞者,对梁克家的“五花石坑”的理解是泛指五颜六色的寿山石矿坑,并非指某个特定的矿洞;而对“相距十数里”的理解是指寿山石矿区的范围。并且认为寿山石中月尾石的绿色最富特色,至今仍有色如艾叶者。
认为艾叶绿石出产于黄巢矿脉的理由是,这个矿区相距寿山村十数里,历史上出产了不少党洋绿、鸭雄绿等上乘冻石,细腻洁润,透明度强。因为村民认为黄巢山是党洋村的“风水之山”不能破坏,禁止开采,所以清朝以后这个矿洞绝产,以至此后很难见到所传之“艾叶绿石”。
两种对艾绿产地出处的看法,从以下的一段话,可得以求证。
清代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有这么一段话:“产于山洞者日‘山坑’,……各洞所产有肉红、有美人红、如薄纱笼肉。有瓜皮红,色如瓜瓤。有牛尾紫、有猪肝紫、有艾绿、有石绿。‘奇艮’亦‘山坑’,多黄白二色……党洋亦寿山乡名,所产淡青藕色极似‘青田’,有淡绿者呼‘党洋绿’,逊于‘艾绿’”。郭柏苍的这段话,显然是把艾绿与月尾紫共矿并列,并认为党洋绿逊于艾绿。由此可证,艾叶绿石产于月尾山。
本文综合自郑宗坦先生的《考证艾叶绿的矿产地》
传说艾叶绿产自与寿山相距十数里的“五花石坑”,明末清初“五花石坑”已不见出产,且现代寿山也没有“五花石坑”的确切地址可考。
按古籍《观石录》所著,老种“艾叶绿”是指寿山水坑绿水晶,这些绿水晶与棕色共生,这种棕色正如同艾叶焦枯后的颜色,这种焦枯的颜色就像艾叶枯焦的叶片似漂于绿晶上,美丽异常,
绿水晶质地明净凝腻,富有光泽,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论纯净(无萝卜丝、筋格等),论灵度,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印材之佳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老艾叶绿(转自搜艺搜)
什么是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
寿山石宝典
寿山石矿洞地理图资料集
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昌化石怎么区分
寿山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