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祛湿的机理解析——二十四续中医抗病毒原理解析(表证的秘密12.温病6)

引言:中医的祛湿机制,从深层机理看可分为五大类,用对了才能奏效。

    在《湿温病五期辨证》一文中,将湿温病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湿气阶段、湿热阶段、黄疸阶段、肝炎阶段、腹水阶段。各个阶段的治疗思路会有显著差异,第一阶段侧重于健脾祛湿,第二阶段侧重于清除胆热,第三阶段侧重于利胆退黄,第四阶段侧重于清热排毒,第五阶段侧重于活血化瘀。

    湿温病第一阶段的治疗,是如何“祛湿”。湿温病的湿气主要是肝功能不足造成的,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看是脾虚所致,故宜健脾祛湿为主。由于患者的体质差异、病程差异、病因差异等,治疗时经常要面临复杂的局面,比如可能同时存在气滞、血瘀、停饮、痰结等情况,这些可能是湿气的结果,同时也会加重湿气。故而在湿温病第一阶段的治疗中,不能局限于健脾祛湿,还可能要综合运用其他祛湿手段。

    中医的祛湿思路有多种,诸如行气化湿、升阳化湿、祛风胜湿、芳香化湿、温寒化湿、理气燥湿、利水渗湿、健脾祛湿等等,不同的祛湿思路用药是不同的。例如升阳化湿多用升麻、柴胡等,祛风胜湿多用羌活、防风、荆芥等,芳香化湿多用藿香、佩兰、砂仁、豆蔻等,温寒化湿多用桂枝、附子、干姜等,理气燥湿多用陈皮等,利水渗湿用泽泻、猪苓、车前子等,健脾祛湿用茯苓、白术、薏苡仁等。有些不同的祛湿思路深层机理是相同的,而同样的祛湿思路可能有不同的深层机理,如果对深层机理理解不深,把握不准确,很容易导致治疗方案不对证,也难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自古以来,“祛湿”就是中医的难题。在今天的医学界,“祛湿”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

    本文对中医祛湿的微观机理作了梳理和探讨,把繁多的祛湿思路从微观机理角度分为五大类,并介绍了代表性的药物和药理,后续文章还将探讨祛湿的方剂设计,希望对湿气的治疗有所帮助。

      ▼ 祛湿的深层机理

    从深层原理分析,中医祛湿的思路可以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行气化湿的机制

    这类机制主要与津液和气机的运行有关,所谓的升阳化湿、芳香化湿、温化寒湿本质上也属于行气化湿的范畴,是从不同角度恢复和加快气机和津液的运行,狭义的行气化湿加强了全身的气机运行,升阳化湿加强了身体上下的气机运行,芳香化湿加强了脾胃的气机运行,理气燥湿、温化寒湿主要是恢复了气机运行。津液的运行受气的驱动,改善气机运行自然促进了津液的运行。

    目前看来,津液运行可能与现代医学的淋巴循环有关。淋巴循环使组织液中的多余水分通过淋巴回流进入血液,然后流经肾脏时将多余的水分会形成尿液,以小便的方式排出。淋巴回流指人体组织液的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后,沿淋巴管汇集,经右淋巴管和胸导管返回血液的过程。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管中的淋巴缓慢不断地向心流动,流速相当于静脉血的1/10,在静息状态下正常人每小时约有120毫升淋巴液回流入静脉。淋巴的生成和回流可以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水分平衡,并清除组织液中的废物。

    所谓的行气化湿、升阳化湿、祛风胜湿、芳香化湿、温寒化湿,都是促进了津液运行和淋巴循环,加快了组织液中多余水分的清理速度。

    资料显示,在运动时淋巴回流量可达静息时的3~14倍;在呼吸运动中,吸气时胸廓扩大,胸内压降低,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随之降低,可吸引淋巴液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加快淋巴回流,故而运动也有祛湿的效果,这已为实践证明。

    按此机理,凡是阻碍了津液运行、淋巴循环就会产生湿气。如《金匮要略》第三章第14条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此处的湿痹是表证引起,即肌表受寒后皮肤毛窍闭塞,气机和津液的下行阻力增加,故产生了湿痹。根据中医原理,津液下行受阻会造成肾阴不足,“关节疼痛而烦”正是肾阴不足的表现。

    实践证明,只要促进了气机运行、津液运行和淋巴循环,就能使组织液中的多余水分增加被清理和回归血液的机会,达到祛湿的效果。与行气有关的药物有很多,如羌活、防风、荆芥、升麻、柴胡、陈皮、藿香、佩兰、木香、小茴香、青皮等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皮。

    陈皮是由新鲜的橘皮经晒干或低温干燥制成。橘皮辛温微苦,入肺、脾经,橘皮上有无数个气孔,很像人皮肤上的毛孔,加之气味辛香,闻之令人心旷神怡,故有行气解表的功能。中医常用橘皮治疗风寒感冒,名中医龚士澄认为,橘皮有三大功能,一是解表发汗;二是消痰化浊,宣肺健胃;三是畅利气机,宽胸利膈。新鲜的橘皮久放成陈皮后,辛散之性减弱,沉降之性增强。就像新鲜的绿茶清香发散能够清醒大脑,陈年的普洱香敛沉降能够养胃一样,新鲜的橘皮与陈皮也有类似的区别,陈皮的行气发表之力弱于新鲜橘皮,而下气、化痰、健胃之力更强。陈皮理气不如橘皮的行气之力,但理气不伤元气,既能理上焦胸肺的痰浊气塞,也能理中焦脾胃的痰湿。陈皮的功能很多,比如能治疗肠道气滞、脾胃郁滞引起的便秘;能治疗脾虚气滞引起的食积;能够化痰止咳、理气宽中;能够调味去浊,健脾消食。所有这些功能,都与“下气”有关。陈皮的“下气”,主要是下消化道的气,下胃气。胃气不降是常见的情况,人的恶心、呕吐、咳嗽、头晕、口臭往往与胃气上逆有关,人的胸闷、腹胀、食积,往往与胃气不降有关。行气药多具升散之性,故陈皮的下气功能显得甚为珍贵。无论是补阴还是补气,加入一点陈皮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补阴药加点陈皮,可以防止脾胃壅滞;补气药加点陈皮可以防止气机壅滞。四君子汤被称为中医的补气第一方,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在四君子汤加上陈皮,是治疗脾虚气滞的专方,因其功能神奇被称为五味异功散。气虚的人,在补气药中加入陈皮理气时,量不可过大,否则会破气,抵消补气的效果。

    能够“下气”的常用植物药,除陈皮外,还有厚朴、枳实、枳壳、青皮、降香、沉香、旋覆花、川楝子等,其功能各有不同,例如,厚朴主要是宽肠下气,沉香主要是导气归原,青皮主要破肝气郁结,枳实主要下消化道的气。

    枳实的下气之力很猛,能破除整条消化道的淤滞之气。从咽喉、食管、胃、阑尾,一直到肛门有七个要害转折点,即中医所谓的七冲之门,这些地方容易气机堵塞郁闭,食物积聚,枳实下气峻猛,可破七冲之门,故枳实可以消积。

    在下气药中,陈皮、枳实、枳壳、青皮都来自橘族,其中橘和枳本是一物,产江南者为橘,江北者为枳。青皮是橘子未成熟的小肉果。

    除了植物药外,中医还常用金石药物来下气,比如生石膏、赭石、花蕊石等。治疗小儿夜啼的方子中,有个用黄金和灯心草煮水的民间验方,效果神奇,黄金在这里主要发挥“下气”的作用。

   第二类是渗湿燥湿的机制

    这类机制与脾功能有关,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与白蛋白的功能相关或相似。

    前文说过,肝脏的消化功能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属于“脾系统”的范畴,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也在其中。中医谓脾主升清,白蛋白能够运送精微营养物质,是发挥“升清”作用的关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蛋白能把组织液中多余的水分吸收到血液或淋巴液中,故当白蛋白合成不足时,就会出现水湿、水肿、胀满等现象。所以,健脾祛湿的微观机理与白蛋白密切相关。利水渗湿也与白蛋白有关,因为白蛋白可以把组织液中的多余水分吸收到血液中后,当血液流经肾脏时,多余的水分就会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利水渗湿效果。

    化痰燥湿也与白蛋白间接相关,当血液和淋巴液中的水分不足时,就会过于黏稠而成痰湿,白蛋白把组织液中的多余水分带到血液和淋巴液中后,组织液中水分多而湿气重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时血液和淋巴液中水分少而生“痰”的问题也化解了,从而达到了“化痰燥湿”的效果。

    故具有渗湿、燥湿功能的中药多与白蛋白功能相关或有相似之处。如,茯苓相当于“植物白蛋白”,白术、薏苡仁可促进白蛋白的合成。

       茯苓的功效相当于“植物白蛋白”

    传统中医的健脾祛湿方剂中,茯苓堪称出镜率最高的。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胃、肾经,是利水渗湿消水饮之要药,主治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等。

    茯苓能除湿,又能健脾,是健脾除湿的妙品,还是治痰的主药,中医的治痰名方二陈汤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组成。茯苓还可以治疗风湿,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连续下了好几个月的小雨,大部分将士染上了风湿病,几个士兵因偶尔服食了茯苓,风湿病得以痊愈。成吉思汗急派人运来大批茯苓给将士们吃,将士们吃后风湿病就好了,茯苓治疗风湿病的神奇功效被传诵开了。

    分析茯苓的功能,可以看出其有类似白蛋白的功能,堪称“植物白蛋白”。人体的白蛋白只能由肝脏合成,而“植物白蛋白”可从外部输入,在白蛋白合成不足时发挥补偿作用。茯苓不仅广泛地用于水湿水肿的治疗,还广泛用于肝胆病的治疗,在湿温病的各个阶段,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治疗,都可能用到茯苓。各种肝硬化腹水反复不消、淤胆型肝炎、肝硬化、黄疸长期不退者,可用茯苓配伍附子、干姜、猪苓、白术等温阳化湿。茯苓可使肝细胞肿胀显著减退,加速肝细胞再生,增加肝脏重量,达到保肝降酶效果(【03】,P216-218)。

     白术能够增强白蛋白的合成功能

    白术有补脾阳的作用,是燥脾渗湿的补脾圣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术有增加白蛋白,纠正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的作用。

    白术味甘性温,入脾、胃经,具有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是治脾虚诸证的要药,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糖稀、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等。

    白术配厚朴,可以健脾阳以消虚胀。白术与枳实伍配可治疗脾虚不运,食积不消,脘腹胀满。白术与党参、茯苓、炙甘草配伍是补气健脾的名方四君子汤。白术与熟地、白芍配伍是傅青主惯用的脾健平肝方。

    白术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要药,在各种肝病早中期阶段,尤其是急性肝炎的恢复期、慢性肝炎的轻中度阶段,常用白术配伍柴胡、白芍、茯苓等治疗;各种慢性肝病,常用白术配伍赤芍、茯苓、丹参、薏苡仁、山药等治疗;白术配伍白芍、三七、山楂等,可治疗脂肪肝。

    《神农本草经》不区分白术和苍术,而是统称为术。后来陶弘景分为白术和苍术。一般认为补脾用白术,运脾用苍术。

     薏苡仁也能够增强白蛋白的合成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健脾渗湿,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薏苡仁善治水湿下停,比如膝关节积液等。年老体衰阳气不足的老人,南方低洼之地经常跟水湿打交道的人们,经常因湿气下注引发风湿脚气痹痛,可用薏苡仁治之。

    薏苡仁主治的湿气、水肿多在下焦,且生薏苡仁坚硬质重,落到瓷盘有金石之音,就像小石子一样,由此可知其有引气血下行的作用。在暑热季节,或肺有积热的情况下,带动气血下行可治疗气机、津液下行受阻引发的湿气。

    《神农本草经》曰,薏苡仁主筋急痉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中医古籍记载薏苡仁能清热排脓、治疗肺痈、肠痈的功能。如《济生方》记载,治肺痈咯血:薏苡仁三合,捣烂,水二大盏,入酒少许,分二服。《范汪方》记载,治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以醇苦酒煮薏苡仁令浓,微温顿服之。《梅师集验方》记载,治肺痿唾脓血:薏苡仁十两,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许服之。这些功能都与薏苡仁能“下气”,引气血下行有关。薏苡仁入阳明胃经,其引水热下行的功效与刘寄奴相似。肺与大肠相表里,与膀胱相别通,肺痈、肠痈都是代谢热不能及时排出的结果,还可能有痰湿交阻的复杂情况,此时用清热泻火药往往不佳,而用排毒机制将郁热痰湿排出体外效率更高。

    有研究称薏苡仁能促进白蛋白合成,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等作用,这些作用叠加带动气血下行,使得薏苡仁在治疗暑湿证和腿脚关节炎方面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用薏苡仁可以治风湿。有个女子患风湿性关节炎数年,经多种中西药治疗皆无效,后用薏苡仁煮粥喝,每次60-250克,每日三次,服用3千克后症状消失(出自《中医灵验方》《中医单药奇效真传》《中老年自我治病奇效方大全》)。

    所以,薏苡仁祛湿综合运用了三种机制,一是在上焦有郁热的情况下,通过带动气血下行了恢复气机、津液的运行,此为行气化湿机制;二是促进白蛋白合成,此为渗湿燥湿机制;三是通过阳明通道排出水热,此为逐水利水的排毒机制。

    清代大医家陈士铎说,凡遇到水湿之证,加薏苡仁一二两为君,再佐以健脾祛湿之药,没有不迅速取效的。

    薏苡仁益脾而不滋腻,药性和缓,非常适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而见脾虚湿盛的肝胆病治疗。治疗腹水时可配伍配白术、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等;治疗脾虚泄泻,可配伍人参、山药、扁豆等;若泄泻日久,元气亏损,面黄肌瘦,饮食减少,可配伍莲子、五味子等。

    经验表明,薏苡仁祛湿宜重用,一般最小量不低于50克,且生用效果更好。《中医杂志》曰,凡治疗多发性脂肪瘤、息肉、癌瘤、大动脉炎、病毒性心肌炎,俱重用生薏苡仁120克,作为辅佐药连服数月及半年,俱好转或痊愈。临床治疗乳腺结核、乳腺纤维瘤、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氙气包块,在对应基本方中加入生薏苡仁50,白芥子12,发现可显著加速病灶消除。

    第三类是逐水利水的机制

    这类机制通常与经络、水道的运行有关。借助逐水、利水的中药,可将多余水分快速从人体排出,有的从肠道排出,有的从尿液排出,从而加快祛湿进程。

    经络是在血管和淋巴管之外的体液流动路径,与组织液密切相关。阳明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污通道。中医称胃肠道为阳明,入大肠经或胃经的为阳明经药物,如甘遂、芫花、刘寄奴、牵牛子、蝼蛄、枳实等。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是十二经脉中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分布于头面部、胸部、腹部及下肢外侧前缘,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手、上肢、面部、胸腹等部位,这些经络就像遍布人体的排污管道,五脏六腑的浊毒最终都汇入阳明胃肠来排降。

    阳明经药物中,有些能排出经络中的积液和浊水,例如:

      ● 刘寄奴——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胃经,刘寄奴善于活血利水,破除水瘀互结,打开水血下行通道。

      ● 甘遂——味苦性寒,归肺、肾、大肠经,甘遂善于排泄经遂的积水,攻逐胸部、两胁和腹部的积液,治疗各种重症水肿。

      ● 商陆——味苦性寒,归肺、脾、肾、大肠经,擅长利水消肿。

      ● 蝼蛄——味咸性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蝼蛄利水通便,善于治疗腹部水肿和尿潴留。

      ● 牵牛子——味苦性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消肿,祛痰逐饮,杀虫攻积。

    中医所谓“逐水”多指将积液通过胃肠道排出,故逐水药多是阳明经药物。这类药物通常有较大的副作用,例如甘遂可引发胃肠道的剧烈反应,大戟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牵牛子可能对胃肠道有一定的损害。

    牵牛子是攻逐消积药的代表,其逐水功能不如甘遂、大戟、芫花峻猛,但比平常利水药如泽泻、茯苓、车前子强。牵牛子能通三焦,直泻肺中停水,并通下焦水道。牵牛子善利大便,又能通小便,治疗水肿、腹水。《药性赋》曰,消肿满逐水于牵牛。牵牛子的难得之处是既可逐水,又可消积,还能通利二便。对于水肿胀满、腹中积滞、胸中胀满停痰留饮,或者小儿食积发热,只要是实证,都可用之。在肾炎、尿毒症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危笃疾病中,牵牛子都可大显身手。牵牛子有黑、白两种,分别被称之为黑丑、白丑,二丑的毒性主要在皮,用小火炒焦黄后研成细粉过筛取末,可消除毒性。治疗小儿食积发热:可用黑丑、白丑(即黑、白牵牛子)各等份,炒熟后碾末筛取,用时取3~5与白砂糖(或红糖)拌匀后加少量开水调匀,其味道香甜,就像芝麻糊一样,患儿服食后大便通利,发热、口臭症状就消失了,胃口也恢复了。治疗停饮肿满的古方禹功散,由中医的攻下派代表人物张从正所创,该方用牵牛子配合茴香、木香研粉,以生姜汁送服,能够开通二便,治疗停痰留饮肿满之证。

    商陆兼具逐水、利水的作用而副作用较小,使用较为广泛。《本草纲目》曰,商陆其性下行,专于行水,与大戟、甘遂异性而同功。大戟、甘遂之品味苦,而商陆味苦中还带有微辛。中医谓苦降辛通,十枣汤方用甘遂、大戟降泻上逆胸膈之水,疏凿饮子用商陆的辛通之性行壅滞停蓄之水治腹水肿满。商陆有赤白两种,赤花商陆有毒,一般以白花商陆入药。白花商陆味微辛,性微寒,无毒,其根呈白色而微黄,状如白甘薯。白花商陆对各种腹水,如急慢性肾炎、尿毒症之腹水、心源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敷贴均有卓效。商陆有除满利水消肿之功,而无甘遂等逐水药对胃肠道的毒副作用。贵州民间称白花商陆为大苋菜,多栽于庭院备用,治疗病后体虚浮肿,可取新鲜者炖肉吃,每次用量50-100克。白花商陆的常用量是内服干品10-15,外用50-100克。治疗腹水肿满、癃闭,可用白花商陆干品100或鲜品150克,鲜葱50,共捣烂如泥,置锅内炒热,貼敷小腹,冷则炒热又贴,一般4-6小时可达效。商陆又名见肿消,《千金方》曰,商陆治一切肿毒商陆根和盐少许,捣敷,日再易之。治肿满小便不利者,以商陆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肿消。

    “利水”药有的走阳明胃肠道,如刘寄奴、商陆;有的走尿道,如车前子、猪苓等。刘寄奴、商陆、猪苓、车前子、泽泻、泽兰、益母草、蝼蛄、防己都是利水药,机制不尽相同。例如:刘寄奴利水主要是破除水瘀互结并使之从胃肠道排出,用的是排毒机制;猪苓利水主要是增强肾的泌尿功能,促进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蝼蛄利水主要是疏通水道,使尿道、肠道的排水畅通。

    车前子以善治水泻著称,其利水机制比较特别。水泻分寒热,小便黄赤的用六一散或车前子;小便偏清的用五苓散。《普济方》记载,独用车前子炒为末,专治湿盛久泻。一味车前子炒后研粉,对于夏季小儿水泻,大便烂如稀水,多日不止者效果都非常好。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有一次腹泻如注,多位名医用通法、补法、涩法都没有治好,后用走方郎中的一味车前子治好。水泻是大便烂如稀水,其根本原因是胃肠道的能量严重不足,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大肠的水分难以被吸收。在炎热的夏天,人体的气血能量更多地向体表和上焦聚集,中焦的胃肠道气血能量严重不足,就容易发生水泻现象。小便黄赤的水泻用车前子不用五苓散,是因为小便黄赤说明体内有热,血液温度偏高,而五苓散中的桂枝、白术都可能使体内的热加重。所以,用车前子治水泻的机理,不是直接给胃肠道补充能量,而是带动气血下行,使胃肠道从重新分配的气血中获得能量,如此避免加重内热。车前子是车前草的种子,中医谓诸子皆降,车前子和瓜蒌子都是有降浊功能的种子药,瓜蒌子质重而滑,能降痰浊,把痰浊从肺降到大肠再通过大便排出体外;车前子质轻,能降水湿;把水湿从肺降到膀胱再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小肠经,能引五脏浊水从膀胱、小便出,同时可降五脏的浊热,故见脉势亢盛、小便偏黄不畅者,均可在辨证方中加入车前子。各种炎症水肿,如急性的中耳炎、结膜炎、肺炎、咽炎、鼻炎、膀胱炎、尿道炎、淋证、妇科的带下黄臭等,都可用车前子治疗,一般可用鲜车前草50克或干品20克,开水泡代茶饮。治小儿阴茎红肿热痛,可用车前子50克,青葙子50克,每日1剂,水煎,适温后频洗患处,一般用药当日可见效,2-3天可愈。用车前草开水冲泡代茶饮还可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对于中老年人的单纯性高血压,小便不畅而尿赤涩的,用车前子往往效果显著。中心视网膜炎是一种难治的眼病,与眼底黄斑区的水肿有关,在辨证方中加入30-60克车前子(包煎),可较快地消除眼底黄斑区水肿。车前子小剂量可以利小便,大剂量还可以润肠通大便,舌体胖大而大便粘连者,用车前子30克通利大小便,能使舌体很快恢复正常。

    防己是张仲景常用的利水药。在《金匮要略》中,治风湿表证的防己黄芪汤,治皮水证的防己茯苓汤,治膈间支饮证的木防己汤,治肠间水气证的己椒苈黄丸,都用到了防己。防己味苦辛性寒,归膀胱、肺经,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湿的作用。防己有汉防己和木防己两种,二者功能相近,都有祛风湿痛和利水消肿的作用,其中汉防己偏于利水湿,木防己偏于通经络。下半身水肿多用汉防己利水消肿,上半身风湿痹痛多用木防己祛除风湿。《本草求真》曰:凡水湿咳喘,脚气水肿,皮肤痈疮,属于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便不通者,皆可用防己调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防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然大剂量使用时反而没有利尿作用。这说明防己的利水机制并不是带动气血下行,也不是类似茯苓、白术的渗湿燥湿机制,否则剂量大利尿作用应更显著。中医谓膀胱积热,非防己不除。防己的利水当与祛除膀胱积热有一定关系。此外,防己是藤类植物的根,又有辛味,应有通经络的作用,能行经络之水。防己还有苦寒之性,能泄血中湿热。能疏通经脉,打开膀胱,还能泄血中湿热,这是防己利水的特点。由于这些特性,防己对于风湿的治疗有特效。有草医郎中卖一味防己的风湿药粉,服后效果甚佳,买者众,只是药粉煎煮时要搭配药引子,比如:对于说话缓慢,气不足的老人家,手脚关节痛,以一两黄芪与药粉同煮;对于下肢浮肿的病人,用三两薏苡仁与药粉同煮;对头痛的病人,用葱、姜与药粉同煮;对面无血色,手臂微肿疼痛的妇人,用姜、枣与药粉同煮;对风湿关节痛,手脚有些肿的人,用泽兰与药粉同煮。水湿为患而见肌肉肿满者,都可用到防己。例如,张仲景的防己黄芪汤可治疗脾虚水泛型的肥胖,该方仅有六味药,即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泽泻的利水机理与防己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及和更强的地方。泽泻甘淡性寒,归肾经、膀胱经。与防己一样,泽泻也能治疗水湿停蓄之水肿,能清膀胱之热;不同的是泽泻还能清肾中虚火。在六味地黄丸中用到了泽泻,主要是为了清肾中虚火;在治疗肾阴不足、相火偏亢的遗精、潮热时,也往往会用泽泻清肾的虚火。由此看来,泽泻不仅有助于恢复膀胱功能,还有助于恢复肾功能,利尿作用更强。有医书称泽泻利水之余还能泄热,凡水热互结或湿热为患,皆可用之,这也是比防己强的地方。泽泻还能通大便,用量30克以上通大便的功能明显加强。不过,泽泻没有防己疏通经络的功能,不能像防己治疗湿热流入十二经导致的二便不通,而主要是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大、小便不利。泽泻也能像防己一样治疗脾虚水泛的啤酒肚肥胖,对于水湿壅盛的人,用泽泻可以达到轻身减肥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泽泻能降脂防老,对于高血脂、动脉硬化、脂肪肝、高血压,轻度血糖升高,以及脑血管堵塞,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泽泻的脂溶性成分有明显的降胆固醇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泽泻分离的泽泻醇、乙酸脂可使血胆固醇下降。国医大师朱良春常常重用泽泻治疗单纯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病。朱老创制的“降脂减肥汤”,由苍术、黄芪、泽泻、薏苡仁、干荷叶、丹参、半夏、山楂、枳壳等组成。对于痰饮水湿引起的头晕,泽泻也有治疗的效果。李时珍谓泽泻有治头眩、聪明耳目之功。《金匮要略》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这里的泽泻汤只有两味药,即白术、泽泻。对眩晕甚则呕恶,证属痰浊者,可单用泽泻一味沏水服,疗效显著。范准成有个医案,某男阵发性眩晕3个月,每隔一两天或六七天发作一次,发作时头目昏花,视物旋转,如坐舟中不能站起,时有恶心,甚则呕吐痰涎,发作过后头昏如蒙,走路时头重脚轻,胸闷食少,体力衰减,曾服中西药不效,血压120/180mmHg,舌苔薄白而腻,脉濡缓,左耳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诊为痰湿上蒙清阳而致眩晕,嘱单服泽泻一味,每日20克,沏水服。患者服药5日眩晕消失,恶心亦除,白腻之苔渐化,饮食恢复正常;服至10日头脑清爽,已能在田间劳动。

    猪苓的利水也与肾功能有关。猪苓是一种真菌,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主治小便不利、水泻湿泻、湿浊带下、水肿、淋浊等,猪苓利三焦水道,有开启身体水热下行的作用,可急性攻逐水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猪苓的利尿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的重吸收所致。猪苓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治疗慢性肝炎的作用,只是健脾补益功能不足,用量不能太大,以免伤阴伤气,运用猪苓的方子多会配伍一些养阴健脾之品。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利水名方五苓散就用到了猪苓,方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主治蓄水证、水心病、水逆病等,诸如膀胱炎、尿道炎、卵巢囊肿、肾小球肾炎、美尼尔氏综合征、小儿脑积水、肝硬化腹水等水湿为患病亦可用五苓散治之。《伤寒论》中的猪苓汤也用到了猪苓,条文是:“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五味药组成,现代临床上常用该方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淋病、肾结核、急慢性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名中医岳美中有个医案,一妇女患慢性肾盂肾炎,尿频、血尿,用猪苓汤原方3剂而愈;20日后复发,因脉虚在猪苓汤中加入山药一味,病情反重,再用猪苓汤原方又效;后病再发,在猪苓汤中加入了海金沙,竟又不效,再用猪苓汤原方而愈,可见猪苓汤配方的精当严整。

    续蝼也有利水道的功能,其主要的作用是疏通尿道。续蝼是虫类药,善于在土地里打洞,通关利水之力很强,对于尿路结石、瘀血凝聚、前列腺肥大等造成的尿路阻塞和尿潴留,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尿潴留即中医的癃闭证,民间常用一味单方蝼蛄治之,取干蝼蛄5克研末温开水送服,无不效者。对于有瘀血凝结的尿潴留,常用蝼蛄琥珀散治之,方子是:蝼蛄7个焙干,琥珀3克,共研极细末,分两次冲服。琥珀别名血珀,性味甘平,入心经、小肠经,有活血化瘀、利水通淋的功效,二药合用可消瘀滞而利小便。名中医祝谌予有个医案,某70岁男工人,既往有前列腺肥大病史,因工作劳累突然排不出尿,少腹胀痛欲死,观其舌暗,舌下静脉青紫,脉弦紧,诊为瘀血阻滞导致水道不通,遂予蝼蛄琥珀散,服一剂后即能少量排尿,少腹痛减,再进一剂小便自畅,诸症悉除。

    在利水药中,刘寄奴兼具活血的功能。伤寒论曰,血不利则为水。身体上下的水饮停聚往往与血脉不通利有关,例如,胖大水湿舌的形成,可能与舌头血脉不通利有关;肝部的囊肿、血管瘤,可能与肝胆血脉不通利有关;大便的粘连,可能与肠道血脉不通利有关。刘寄奴是活血利水的良药,可打开水血下行的通道,达到祛湿的效果。例如古方“返汗化水汤”,由茯苓30,猪苓、刘寄奴各10克组成,方中刘寄奴在茯苓、猪苓的配合下,引水血下行直趋膀胱,可治疗热极,只在心头一块出汗而四肢无汗者,可达到利水止汗的效果。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刘寄奴有良好的化瘀利水作用,可用于治疗淤阻溺癃症,包括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溺癃或尿闭。今天的药店里,刘寄奴往往缺货,可用“车前子+丹参”药对替代,常用量是车前子30,丹参20克,从上到下一切血脉不通利引起的血瘀、水湿、水停,都可以用车前子配丹参治之。

    既能活血,也能利水的药物还有泽兰。泽兰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脾经,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作用,可治妇人的闭经、痛经、月经失调、产后瘀痛等。对风湿关节痛,手脚有些肿的人,可用泽兰配伍防己治疗。泽兰配防己,是治疗风湿肿胀痹痛的经典药对。《神农本草经疏》提到,泽兰用防己为之使,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气。泽兰不仅能活血、利水,还有特殊的芳香气,能畅达气机驱逐水湿,故能减轻风湿痹痛、肢节肿胀。

    益母草也有活血利水的作用。妇人的月经和带下的异常,如闭经、痛经、白带多等,多与淤血、水停有关。子宫积血、盆腔积液,也可以看作是血水互结,益母草能活血化瘀,又能利水消肿,是治疗妇科病的良药。例如,蒲辅周的治痛经方,即是以益母草为君药,方为:益母草30,煨老生姜30,红糖60,煎取3碗(每碗250-300毫升),分三次热服,每于行经时服之。

    益母草、泽兰、刘寄奴都能活血利水,三者有所不同。平常的水淤互结可以用益母草、泽兰,其中益母草偏寒凉,血水偏热者用之;泽兰偏温,血水偏寒者用之。比较厉害的水淤互结多选用刘寄奴。例如,前列腺周围的肥大充血就是较厉害的水淤互结,刘寄奴有破血通经之功,可以把前列腺周围挡道的血水破开。

    第四类是祛除心火的机制

    祛除心火与祛湿有关,其中的原理有些复杂。

    心火亢盛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心阴不足,二是小肠积滞,三是肝火亢盛。心与小肠相表里,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心火亢盛,都会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而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食物被摄入人体后,先在胃部消化,然后在小肠进一步吸收。小肠的吸收面积是最大的,正常情况下小肠的长度在4~5米左右,且肠道黏膜有许多褶皱,进一步增加了吸收的面积。小肠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主要存在于胰腺液和肠液中,可以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食物在小肠部位的停留时间长,也有利于营养吸收。故小肠疾病会显著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时间长了会导致人体出现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白蛋白合成不足的常见原因。如果小肠的吸收不良,在肝胆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白蛋白的合成不足,进而出现湿气现象。所以,心火亢盛会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时间长了会引起湿气。

    祛心经之火的中药苦参、赤小豆均有祛湿的作用。例如苦参能够清心经之火,通导小肠积滞,把心火引下来,通过肠腑排出体外。苦参善排湿毒,配麻黄可治周身湿疹廯痒。赤小豆又名红豆(与相思豆有别,赤小豆的表皮全部是红色,而相思豆表皮则是半红半黑。赤小豆无毒可食,相思豆有毒性,不可混淆),能够利水消肿除湿毒。唐代《食疗本草》中记载,“赤小豆与鲤鱼煮烂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用赤小豆鲤鱼汤治水肿是民间常用的方法,取赤小豆50、鲤鱼1条,洗净后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生姜清炖至赤小豆烂熟,起锅调味食用即可,轻度水肿者3天左右可以消退,病情重者2-3周亦可见效。

    赤小豆鲤鱼汤所治的水肿一般是脾虚型水肿,多与营养不良有关,这种水肿往往是全身性的,皮肤看着很薄很光亮,用手指按下去会有凹陷,还伴有腹胀、食欲缺乏、气短懒言、大便溏薄等症状。而肾虚型水肿以下肢的浮肿最为明显,还伴有头晕耳鸣、腰酸无力、下肢冰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等肾虚的特征。赤小豆可祛心火,改善营养吸收不良的状态;鲤鱼本身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还含有一种被称为“鲤鱼肝素”的物质,可以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水肿。

    赤小豆鲫鱼汤也可以治脾虚水肿,作法是:赤小豆100,约250鲫鱼一条,将鱼收拾干净,赤小豆淘洗浸泡,共置于瓷罐内,入少许佐料,加水500毫升、隔水用旺火煮烂,分2次或3次服食,每天1剂,71个疗程。

    第五类是解表发汗的机制

    人体组织液中的多余水分,除了可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外,还有肌肤腠理毛窍这个重要的外排通道,如果毛窍异常闭合或开启不正常,将使水分、二氧化碳等的排出失常,并使气机津液的肃降不利,二者都会加重湿气。

    中医将肌肤腠理毛窍闭合称为闭表或束表,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外部的寒气迫使肌肤的腠理毛窍保护性闭合,在《伤寒论》中谈到的闭表,多是这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有风热或肺部郁热,肺气宣发肃降不力,人在暴热环境中皮肤瘙痒,多是这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是脾胃虚寒加外部受寒造成的,在炎热的夏天,人体的气血向肌表聚集,中焦脾胃的能量严重不足,会造成脾气虚弱,此时如果贪凉受冷,即便外部的寒气并不重,也可能造成毛窍闭塞。这三种情况,都要用解表发汗的机制来治疗,常用的药物分别是麻黄、浮萍、香薷。

    麻黄是治疗风寒闭表的特效药,恶寒无汗、脉浮紧是风寒闭表的典型特征,均可用麻黄治之。麻黄细小中空,味辛性温,归肺经、膀胱经。中空者能通表里气,细小中空象形毛窍,辛温善于发散,且麻黄气味轻扬上达,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故善于打开毛窍。毛窍打开后,肺气肃降的阻力减少,左升右降的气机也恢复正常运行,同时打开了水湿下行和由皮肤外排的通道。故湿浊久羁不去者,加麻黄往往有桴鼓之效。麻黄的宣肺功能、利尿功能、止喘功能、发汗功能,也与其能够打开毛窍解表密切相关。

    浮萍是治疗风热闭表的特效药。浮萍味辛性寒,归肺经、膀胱经。浮萍在水面上浮而不沉,体轻气浮,到达胃肠后轻浮之气马上浮向肌表,到处找毛窍透发,故肌表被风热闭阻而瘙痒时,可以用浮萍解表。《神农本草经》曰,浮萍主暴热身痒,下水气。《养生必用方》曰,治皮肤风热,遍身生隐疹,浮萍、牛蒡子各等分,用薄荷汤送下两钱,每日两次。《本草纲目》曰:“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也”。《圣惠方》记载治水气洪肿,小便不利,均用浮萍晒干为末,每服方寸匕。人在暴热的环境下,气血向上焦和肌表聚集,肺部郁热难以排解,浮萍味辛性寒,可以降解肺部郁热,且轻浮之气能透开毛窍,故善于解表发汗治疗风热闭表,浮萍能下水气、利小便,其原因也在此。

    香薷有夏月麻黄之称,是夏暑时节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的常用药。《本草正义》谓香薷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通小便,以导在里之水。夏月贪凉饮冷,坐卧当风,容易着凉感冒,香薷是治暑湿感冒的要药。夏天也容易出现脾胃虚寒、湿气重,表现为舌苔白而厚腻,此时可用香薷配伍藿香解表化湿。藿香和香薷都有香味,藿香的香是一种幽幽的香,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能够恢复肠道正气。香薷的香更加浓郁强烈,善于外散,故香薷善于发汗解表,而藿香善化中焦湿浊。

    以上解表发汗的药物,其共同点是有轻扬发散的香气,就像从内往外吹的风,能够透出毛窍,打开毛窍。除了上述药物外,能够解表的中药还有薄荷、芫荽、橘皮等,这些中药也都各有特殊的香气。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01】《药性赋白话讲记》丛书,曾培杰、陈创涛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02】《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张廷模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03】《有效养肝降酶抗病毒药物手册》,杨运高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04】《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著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月第1版,201112月第1版第8次印刷;

【05】《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张家礼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06】《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李今庸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月第1版第2次印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尤建良治疗肝癌腹水的经验
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
中医经典方剂20(对症抓药)
一张方,治虚胖!补气 化湿,化解胖而懒,身无力,请体会
【霍静堂:妊娠子肿子满】
茯苓治周身水,猪苓治大肠水(配石膏),亦用己椒苈黄丸(防己、川椒、葶苈子、大黄),泽泻治膀胱水,白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