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齐物论》切勿自是非他,当归心至道,方能应物无方

庄子作为一个道学的大宗师,他跟众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来源于他自身在至道方面的修为,可以说,他是一个在道家修行境界达到了见独开悟,通达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本真实象的人。

但庄子又深知,世俗之人达不到他的境界,所以,要想让世人能够尽量理解他所说的话背后的含义,有些时候取类比象地通过他人对话,故事的形式阐明一些深刻的道理,是一种最切实好用的形式。

本段文字,就是庄子借助上古时期隐士高人的对话来阐明他心中感悟的一段小故事。在本段故事中的两个主角,其中啮缺和王倪都是《高士传》中上古时期的隐士高人,是道家修行的仙人,啮缺是王倪的学生。庄子通过两人的对话来阐述庄子对于世间至理的认知,这也是庄子的一个非常高妙的寓言手法。

本段文字,所阐明的观点,是关于人类对宇宙自然中,万事万物本质问题的思考。以及当人类突破了思维局限,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合一境界时,生命所能达到的自由境地。这也是道家修行所追求的很高的生命境界。

从我们今天的人类来讲,哲学、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让人类拓宽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从生命本身来讲,依然还没能摆脱人类自身的狭隘性,包括人类自身的劣根性,自以为是的偏执性。

我们会发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虽然科技发展得很迅猛,但科技却在人类的操纵下,让人类活在了水深火热的各种战争的人祸中。人类社会因为私心利欲,产生的相互倾轧,相互伤害。导致人类处在了生存的最危险时刻。

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那些靠资本控制国家,乃至影响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资本家,不顾全人类的利益,而用其私欲掌控全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人类社会在这些资本家的控制下,时刻濒临战争的祸乱危险。

这在庄子的眼里,实际上就是自是非他,偏离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

我们从生命成长和进化角度讲,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人类种群,都需要从宇宙自然规律的角度,去从心认识人类自我,进而让生命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乃至人类社会的规律相合,这样才能让人类走出心灵世界迷茫的黑暗空间。让人类从此正向和谐地发展。

在此,就请大家通过庄子的这段文字来从中感悟吧。

原文: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白话释义:

啮缺问老师王倪:老师,您知道万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的本质吗?

王倪说:这我哪知道啊!

啮缺见,王倪老师没有给出他想要的答案,于是又问:那您知道您不知道的是什么吗 ?

王倪又回答说:那我哪知道啊!

啮缺见又没有获得想要的答案,于是又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道:难道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共同本质规律是无法知道的吗?

王倪说:那我哪知道啊!虽然我不知道,但看你这么问我,我就尝试着跟你说一下吧。我先问你个问题:你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我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呢?你凭什么标准知道我所不知道的就是我知道的呢?

原文: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白话释义:

暂且,我再尝试问你几个问题:人若长时间睡潮湿的地方,就会腰背受潮,身体侵入寒湿之气,严重的就会导致经络气血不通,造成半身不遂导致身死。但泥鳅等水生动物在水中却生存得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在树木的高处就会惴惴不安,颤栗发抖而恐惧。猿猴却喜欢在树木的高处到处翻腾跳跃是为什么呢?你说人和鱼类、猿猴三者相比,谁是知道符合自己安居的地方呢?

人喜欢豢养食草的动物来作为肉食;麋鹿喜欢吃草和树叶;蜈蚣以小蛇为美味;猫头鹰和乌鸦以老鼠为食物。人和麋鹿、蜈蚣、猫头鹰类的鸟类,在饮食上能分得清谁是知道真正美味吗?

猵狙这种类猿猴的动物,喜欢跟雌猿交配;高大的麋鹿喜欢跟雌鹿交配;泥鳅喜欢跟鱼在一起交尾。这些动物都没有什么同类或者伦常的分别。毛嫱和丽姬这两个美人,人们都是非常喜欢的,但鱼见了马上游走;鸟见了马上高高飞走;麋鹿见了也惊慌失措地跑掉。那你说一下,人和鱼、鸟、麋鹿这四者,应该以谁的标准来衡量天下间什么是真正的美呢?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仁义和是非的道德评判标准,若不分其类地混淆运用,我们怎么能够有正确的分辨和判断呢?

原文: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白话释义:

啮缺又问:那老师,你不知道人所处世俗中的得失与利害,那至人难道也不知道得失与利害吗?

王倪回答道:至人对于人事与万物德用是神妙莫测的!即便气温升高,把海水和森林都焚烧了,至人也不会觉得热;大河与陆地被冰封千里也不会觉得寒冷;天上的风雷击破山峰,飓风把海面掀起万丈的巨浪的海啸也不感觉惊惧。

人到了与天地自然规律合为一体的境界时,可以没有内心和形体的局限,乘着天上的云气,骑着日月在四海之外的宇宙间遨游,死和生都跟至人没有任何关系,更何况人事和万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呢!

现实思悟:

这个世界,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衡量和评判这个客观世界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啮缺问他师父的话。这两句话,实际上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所生存的宇宙自然,以及宇宙自然所衍生的万事万物,总要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的存在。这个共同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已然阐明,即“道”和“德”是宇宙自然,万事万物,乃至我们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本质存在。

“道”实际上就是无形的存在,但却贯穿始终,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规律。而“德”就是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具体的功能作用。如太阳发光发热,月亮和星辰有各自的运行法则和规律。地球有承载和生长万事万物的功能作用。树木有树木的功能和作用,江河湖海有其储蓄水源,运养水生动植物的功能作用。人类的生命,和各种动物,都有各自存在的功能和作用。

这就是“道”和“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万事万物,各类生命中存在的规律。用道学思想来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易经》的思想来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此叠加衍生不断。

而道学思想中认为,“道”为至精,至精就是无极状态。至精生先天元气,这个先天元气就是太极状态。先天元气在演化就成为先天元神状态。这个先天元神就是三。先天元神可以衍生天地万事万物。所以,道学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共用一个先天元神。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与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

但现实社会中,人类因为各自所生存的环境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同、理念不同、风俗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就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思想认识。大多数人都会从各自的思想认识作为评判标准,衡量外界的人、事、物。这样就势必造成每个人,每个族群都有各自不同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一旦有人在衡量和评判标准上产生分野,势必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族群和族群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一些分歧。分歧变大,就会变成纷争,因为纷争就有可能导致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根源性问题。

所以,庄子在本文中提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问题:一个是本质问题,找出人类的共性。第二是人类对外界客观世界的评判标准问题。并且给出了庄子的见解,即“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会产生纷争,战争,就在于标准的混淆,把各自自以为是的观点强加给跟自己本不属于同类的人、事、物身上,造成了无畏的消耗。这在中国文化中也提出“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思想,即人类社会是可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并相谐共存的。

这也是儒家提出“大同思想”的根源所在。为什么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社会未来模型,在西方世界无法实现?就是因为西方社会的文化里面没有这些基因。

庄子的这种摒弃“自是”的开放性思维,是解决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正向思想指导,也是指导整个人类族群,抛弃各个族群“自是”思维,走向和谐共生,让人类社会走向大同世界的正向指导。

这其中,最能够影响人类产生“自是”的思维,就在于人类本能地具有基于求生欲,自私心理形成的一种“得失与利害”的观念。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人类偏狭的局限性思维形成的。这种思维极大地限制了人类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之间建立和谐一体的关系。

所以,庄子用至人的境界,给我们上了一课。告诉我们,若摒弃了这种“得失与利害”观念,那么人的生命就可以做到与道合一,达到与天地万物之间相谐共生的境地。虽然,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对于庄子的这种观点还不能有充分的领会。但庄子的这种超开放的脑洞模式,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心灵世界,让心灵解开束缚,从而解放生命,拓展更广阔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若能从中思悟领会,并能应用于生命的成长进化中,应用于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中,那必将是人类社会走向生命自由解放的真正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内篇 齐物论第二》 (19、20、21、22、23、24)
庄子:不换一种方式看世界,我们都是坐井观天的青蛙
解读《道德经》:“道”的涵义
国学微语《庄子》|​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
庄学日课 | 音频:《庄子复原本·齐物论》八
百川论道|利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