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孝泉古镇·记住乡愁解说词全文

孝泉镇——孝老敬亲 推恩及人(央视《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八集)

《记住乡愁》是由中宣部、住建部、新广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2015年1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采取季播方式,第一季从1月1日至3月4日播出60集;纪录频道(CCTV9)重播,综合频道(CCTV1)精选部分节目进行展播。中国全国各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也安排播出。

《记住乡愁》纪录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展现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土之物、文化积淀等,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孝泉镇地处于天府之国川西平原德阳西北20公里。孝泉古镇是川西平原的一大古镇,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记载。孝泉古镇是以德孝闻名的,如今它依然如此。孝泉古镇内有非常之多的文人遗迹:姜孝祠、姜公坟、白衣阉、临江桥等。还有道教的道场,佛教的,儒家的祠堂,清真寺等等。充分体现了这里文化的的多元性。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1

每月逢单的日子,都是孝泉的赶场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起来,或买或卖,很是热闹。记者李七月:“这个孝泉的赶场,它是分为好几条街的,卖的商品也有百货,有生鲜,我还看到了有卖种子和育苗的。我刚刚逛的这一条街,人来车往,特别热闹,而且,商品的各类也非常丰富。虽然商品多,但是和逛大商场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我看到了好多这样的手做小物件。这都是小孩子的帽子,是你亲手织的,对吧?”孝泉镇商户:“对。”李七月:“多少钱一个?”孝泉镇商户:“30块。”李七月:“30块钱。多可爱。这边还有好多阿婆做的棉小褂,小棉鞋,还有鞋垫。其实这些东西,真的都充满了质朴的生活味道。其实在这个市场上面,这一袋米,一条鱼,它看似平常,但是,它却包含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也被一代代人津津乐道。”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2

位于川西平原西北部的孝泉古镇,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孝泉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之乡”,《二十四孝》当中“涌泉跃鲤”的故事,就出在这里。在孝泉,“孝子”姜诗,“孝媳庞三春”,以及“孝孙”安安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姜孝祠、姜公坟、白衣庵、临江桥等人文遗迹,至今仍旧保留在镇子上。

孝泉镇居民刘期才:“老年人最爱到这里来品茶,沾着孝子的灵气。”李七月:“哦,这样。”刘期才:“让自己健康长寿。”李七月:“您今年高寿,多大年纪?”孝泉镇居民:“92岁了。”李七月:“92岁了。”孝泉镇居民:“高龄了,高寿,气色也很好。”李七月:“您呢,阿婆?哦,74岁。您呢?”孝泉镇居民:“我80多岁。”李七月:“80多岁。您呢?”孝泉镇居民:“我上70岁了。”李七月:“上70岁了。谁送您过来的?”孝泉镇居民:“儿媳妇,”“侄媳妇送我来的,”“女儿经常送我过来。”天气晴朗的午后,把长辈送到这里来喝茶,让老人们凑在一起说说笑笑,由此打发白日里无人陪伴的孤寂无聊,几乎已经成为孝泉古镇上每家每户的日常习惯。下班以后,子女们又会相继来到这里,把自家老人拉接回去,共享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孝老敬亲的良好氛围,让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也让“以老为先”的良好风气,得以在孝泉古镇上世代传承。

记者李七月:“我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因为你们都化着油彩,我真的判断不出来,几位到底多大年纪。你多大年纪?”孝泉镇居民:“我71岁。”李七月:“哈,71岁演7岁的安安!您呢?”孝泉镇居民:“我两个7,77岁。”李七月:“77岁,高寿了!您呢?”孝泉镇居民:“我62岁。”刘期才:“当地这些人都喜欢看这些孝戏,这个戏也就出在孝泉镇。”一个好故事流芳近百世,一出折子戏传唱上千年。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3

相传,东汉年间,孝泉有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叫姜诗。姜母的眼睛不好,姜诗就辞了官回家陪伴母亲,而妻子庞三春,则每天从七八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回来,给婆婆洗眼睛,治眼疾,姜母喜欢吃鱼,三春就天天做给婆婆吃,遇到老人不愿意独自吃饭的时候,夫妇俩就会请邻家的婆婆过来,陪着老人一起吃。膝前有儿子儿媳尽孝,又有孙女安安陪伴在侧,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幸福和睦。不料,姜诗的妹妹嫉妒嫂嫂深得母亲欢心,经常从中挑拨,时间一久,姜母便对三春开始不满。一天,狂风突起,三春外出取水晚归,姜母便断定儿媳在怠慢自己,于是逼迫儿子休妻。被逐出家门后的三春,虽然心中倍感委屈,却仍然不忘孝道,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拿着卖布所得,去集市上换成鱼,再托邻家婆婆送回姜家孝敬姜母。7岁的儿子安安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天他都要从上学的口粮中留出一把米,积攒起来送给母亲。后来,邻居婆婆把三春和安安的孝行,告诉了姜母,老人这才知道,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儿媳,于是赶忙让儿子把三春接回了家来。

姜诗一家的孝行感动了神灵,就在三春回到姜家的当天,家门口突然冒出一眼泉水,还跃出了一对鲤鱼。从此,三春就再也不用跑很远的路,去辛苦挑水买鱼回家孝敬婆婆了。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4

后来,这样的孝行,被《后汉书·列女传》记载下来,并被后人收入进《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而“姜诗孝亲,涌泉跃鲤,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故事,经过历朝历代百姓的讲述,虽然演绎出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这种孝老敬亲,至诚敬孝的传统风尚,却在孝泉古镇上代代相传。孝泉镇居民刘期才:“这个故事是东汉时期,因为朝廷是以孝治国,以德安天下的朝纲。这三个孝子,就是(汉)明帝御赐的孝泉镇姜氏一家‘一门三孝’。汉顺帝下旨,各地都要立祠,所以孝泉首先就为姜公修了三孝园、姜孝祠。这以后,人们就更尊崇孝子了,尊崇老道了。因此,历代的文官路过此地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就连赤眉军走这里路过,都是让所有的马衔了铁嚼子,脚下边给它穿了草鞋,马蹄子上套草鞋,目的就是不惊动孝子故里这些孝子们。这也是他们对孝道的一种敬奉,一种尊重。”

孝泉“因孝生泉,因泉得名”。丰富的地下水源,源源不断,生生不息,47眼澄澈甘美的清泉,如同血脉滋养出了古镇的钟灵毓秀。

记者李七月:“ 300米长的半边街,是孝泉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一半是回,一半是汉,一条半边街,两种民族风。但是,他们写的是同一个“孝”字。”生活在孝泉古镇上的回族居民,最早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一带迁徙至此的。那时,为了响应“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之后,回汉群众共同生活,相互尊重,逐渐形成了民族团结,和谐交融的别样风情。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5

汉民刘庆:“我给你找个什么川戏?”回民岳母:“驼子回门。”这是一个回汉结合的家庭。62岁的刘庆是汉族人,妻子马文艳则出生于回族家庭,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岳母,因为青光眼,常年卧病在床。回民马文艳:“我15岁,我爸就去世了,然后我们小弟弟才出生,我爸去世九天才出生。所以我妈就非常苦。”刘庆:“可能她哭了还是有两三年,想起她屋里的生活,好就哭,看到她的娃娃,她就哭,所以她眼睛就这样哭瞎了。”1979年,刘庆与马文艳结婚了,那时,岳母的视力就已经变得很差,因为儿子常年在外,照顾老母亲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女儿和女婿身上。孝泉镇居民刘庆:“我丈母娘身上善良的一面,也在她女儿身上反映出来了,比如她女儿对我很好,对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她当儿媳妇的,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合格的。”心中牢牢记着善心、孝心和责任心,刘庆夫妇携手走过了近40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家长里短和琐碎家务,夫妻二人也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年冬天,刘庆按当地习俗在家做起了风干牛肉。然而,让他纳闷的是,还没有开吃,挂在阳台上的牛肉就一天比一天少起来。刘庆:“老太太就开始骂了,你把牛肉给我藏了,你不拿出来给我吃,过年了怎么怎么怎么的。当时,我心里还整得很恼火。”孝泉镇居民马文艳:“那时候,她就60多岁,可能脑袋也有一点儿,稍微有点儿老年痴呆了,现在话就是说有点儿老年痴呆。她就觉得女婿穿个军大衣,把她的肉拿走了。”刘庆:“结果后头第二天,不知道怎么的,她给翻出来了,柜子里,她藏到柜子里,她说害怕哪个给她拿了,害怕哪个给她藏了,害怕那个给她藏了,害怕人家揣走了,也害怕耗子咬了。你说笑不笑人。”年轻时候生活中的种种不易,让老人慢慢形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等到上了年纪,她的脾气更是变得时好时坏。让人难以捉摸。作为女婿,刘庆总能够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老人,从不与她计较。孝泉镇居民:“孝顺孝顺,要顺。在‘孝’里面,‘顺’要在前面。如果你前头只有‘孝’,后头没有‘顺’,特别是老年人,你不顺着她来不行。”刘庆夫妇结婚以后,就一直和岳母一起生活在德阳,直到2013年的一天,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十分想念故乡孝泉,夫妇俩听了之后,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就把家搬回了孝泉。孝泉镇居民马文艳:“从早上到德阳去上班,我是三点半下班,下了班我又要赶回来。”从德阳市到孝泉镇,往返一趟大概40多公里。2014年退休后,刘庆除了平日在家照顾岳母外,每天还要接送仍在德阳上班的妻子。刘庆:“学驾照就是为这个老太太学的,我是在56岁才考的驾照。”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刘庆夫妇珍惜和母亲相伴的每一天,柴米油盐的细碎生活中有老人的叮咛,家长里短的聊天中有老人的唠叨,这就是最平常日子里的幸福。马文艳:“我妈,这么多年辛苦了,我是但愿你长命百岁!”刘庆:“能活好久就尽量活好久。”

2016年,在街坊四邻的推举下,马文艳当选孝泉镇“孝子孝媳”。在孝泉,这样的评选活动,从1996年就开始有了,至今每年仍会举行。百行孝为先,孝老孝亲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早已经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深深地融进了孝泉古镇上,每一个做儿女的心里。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6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光伟:“你看‘孝’字很有意思,两个字凑在一块的,一个是‘老人’的‘老’字,一个是‘儿子’的‘子’字。托在这,就变成了‘孝’。尽管两代人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还有其他的那些,性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家人表现得不弃不离的,就象‘孝’字一样,真的托在一块,拉开了以后就不是‘孝’了。如果儿女是孝顺的,那么父母是开明的,那么这个家庭就是和谐的了。”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7

这一天,钟清寿像往常一样来到花市,给喜欢花的母亲买上一盆鲜花。孝泉镇居民张述琼:“喜欢花。”母亲张述琼今年已经93岁了,2007年,因为脑梗,老人不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甚至开始出现一些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从那以后近十年的时间,在儿子钟清寿的细心照料下,如今老人耳聪目明,很是精神。张述琼:“9个(9朵花),但是小心点儿,10个(10朵花),要加点水儿。”能吃能睡的钟婆婆,在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电视,而钟清寿每天都会提出一些时间,坐在老人身边陪她一起看电视。张述琼:“可以。”钟清寿:“好看。她说她看电视,电视上的主持人在跟她招手,请她出来耍,她说别人在拉她,然后有时候她就觉得,她又说她跟人家没有多熟,她就把脸转过来,向着这半边。她跟我讲了这个事情过后,我也觉得老年人,我应该开发她这种乐趣。所以,有时间我也来陪她看电视,我就跟她说,我说电视里那个人认识你,邀请你来耍。所以,有时候人家跟你打招呼的话,你也应该跟人家聊下天,你也应该跟人家招下手,你请人家过来耍。”记者李七月:“看那是谁?是不是我?像不像?她跟您打招呼,您跟她说什么?”张述琼:“我请她进来耍。”李七月:“婆婆太可爱了!”张述琼:“进来耍。”白日里,钟婆婆家的门总是敞开着的,为了让母亲在家时不感到孤单,钟清寿常常邀请邻居来家里串门,陪母亲聊天解闷。钟清寿:“每天下午我们这都热闹得很。”邻居:“一年360天都在这。”钟清寿:“有妈妈喊,有妈妈在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天气晴朗时,钟清寿的儿子就会背奶奶下楼晒太阳。以前这样的事都是由钟清寿来做的,如今,他年纪大了,背不动了,儿子便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职责。钟清寿:“小的时候,她一步步把我们拉扯大,我们不会走路,教我们走路,我们不会说话,一句句地教我们咿咿呀呀地说话,现在她老了,作为子女就多陪伴下她。”因为有儿孙绕膝陪伴在侧,这让已经年过九旬的钟婆婆可以颐养天年。而古镇上关于孝道的传承,化作了经年累月的细心陪伴和贴心照料,一代一代地延续了下来。胡光伟“孝里面除了物质的底层的,还要上升的,这就是人的要求,我们古人把它叫作‘乐其心,顺其意’。就是让老人家心里边高兴起来,顺着他的意思去办,说得再通俗一点儿‘老还小’,把老人当小孩一样,顺着他来。”李七月:“绝对的顺从是一种孝道吗?”胡光伟:“绝对的顺从就不叫顺从了,我们古人把它叫作‘曲从’。说到古一点儿的话就是说,‘陷亲于不义’。让亲人陷到不义的地方里边去了,泥潭里边去了,那就不是孝道了,说得再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父母有了缺点有了错误以后,你应该很委婉的,用自己的方式,很和谐的,很通俗的,很易懂的,让他高兴的(方式),把这个事给他指出来。”

在孝泉如何尽孝,每个时代,每个家庭,都诠释出了不同的行为规范。从姜家的一门三孝,到现在的孝泉人家,孝道滋养了这方水土,也浸润了每一个寻常百姓家的平常日子。

每天中午,林世荣老人的家中都会显得格外热闹。林世荣家人:“中午在这里陪父母亲吃饭,晚上我们就各人有各人的家庭。”记者李七月:“这么一大桌子菜是谁做出来的?”林世荣家人:“哪个空就哪个做。”李七月:“你嫌不嫌他们麻烦?天天中午都要麻烦您。”林世荣家人:“我不嫌他们麻烦,多热闹,天天都看到他们。”林世荣老人有三个子女,二儿子杨荣是一名机械厂厂长,平日里他总是变着花样地和母亲分享一些新鲜事。孝泉镇华建机械厂厂长杨荣:“我也给我妈上了个微信,也时刻看得到儿女的一些信息,关注他们生活的一些情况。”杨荣的母亲:“他们发红包,我也可以抢点儿了!不是说钱多钱少的问题,抢点儿热闹,高兴!”

在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受到尊老爱幼、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的影响,杨荣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也特别看重周围人对于“孝敬”二字的遵守和表达。杨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我们单位的一个员工,他和他们哥一起供养他们的母亲,一家轮番供一个月,其中有一个月是31天,他们妈那一天就找不到地方吃饭,被我知道了过后,就把我们的员工抓到办公室,就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最后我们就发起了如何孝敬自己父母亲的这样一份倡议。”让杨荣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倡议竟然在工厂里引起了热烈讨论。于是,他做出一个决定,要将当地特有的孝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进行重点打造。2013年,杨荣建起了“孝子基金”,把这项企业文化落到了实处。每年工厂都会以十万元为基数,进行该项基金的投入。平日里员工父母过生日,都会收到厂里发出的特别红包,住院更会收到慰问津贴,而逢年过节,工厂的代表也会登门看望员工父母。2013年,员工张斌的母亲因车祸突然去世,家中瘫痪在床的父亲和正在上学的女儿,让他一筹莫展。孝泉镇华建机械厂员工张斌:“我上班就没人照顾我爸,如果不上班,我就没钱用。”正在张斌左右为难的时候,扬荣的一个决定,让他的心里顿时踏实了起来。杨荣:“发生活费,发工资的百分之五十,发放给他,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为止,然后再回到我们单位上班。”靠着这笔生活费和父亲的低保,张斌得以安心地在家照顾老人,直到2016年父亲去世之后,他才重又回到了厂里继续工作。张斌:“每个月这几百块生活费,是我们家里的救命钱,确实我感谢得很。”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8

在杨荣的工厂里,孝文化的打造,不仅是困难时的雪中送炭,更是对“百善孝为先”这种精神的肯定和鼓励。从2013年到现在,工厂每年都要举办“孝子孝媳表彰大会”。鼓励和引导更多的职工,投身到孝道文化的践行中来。

胡光伟:“在咱们中国的孝文化里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把孝扩大了。用我们社会学来说,就是突破了血亲的界限。而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而和谐的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一个‘孝’字。当我们把对父母的孝推己及人,推恩及人,推到社会里边去的时候,应该说社会和企业都会繁荣。”从“一门三孝”到“涌泉跃鲤”,关于孝心和孝行的故事,在孝泉传颂了一代又一代。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9

如今,孝泉镇的常住人口有两万,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近两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孝正品行,以孝敬父母,以孝育后人,对于古镇人家来说,“孝”就成了耳濡目染这后的家庭日常。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10

记者李七月:“我身边的这几十个孩子,他们是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的一个班,他们今天要在这进行一场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其实这一堂课,可以变换很多不同的形式,但是每一周都会有这么一节。甚至这门课程还有一本教材,叫《孝泉与德孝文化》,这本教材可以说是(四川省)目前唯一的一本由本地的专家和老师编写的关于孝文化的教材。我刚才也翻了一下,发现这里面其实收录了许多传统的和当下的关于孝行孝道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因为它有天有地,有古老的戏台子和老故事听。”“一门三孝”的故事开始上演,台上唱得异常精彩,台下听得津津有味。早在2003年,孝泉民族小学就把孝文化的传承,融入到了教学之中,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讲孝心、践孝行、尽孝道”的观念,深入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让他们把这种观念深深地扎根于内心。

在孝泉古镇,孝老敬亲的故事,从古传颂至今,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不会被苍茫的万物所掩盖,也不会被流逝的时间所遮蔽,这份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将永远留存在每一个孝泉人的心里,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陪伴在父母身旁,给他们最温暖的呵护和守护,尽管朴实无华,却道尽了人世间最柔美的真情,诉尽了儿女想要对父母倾吐的衷肠。

《记住乡愁·孝泉古镇》解说词11

记者李七月:“每年到了冬至的这一天,很多当地人就会来到姜孝祠,他们会虔心祈求,然后请上一根红绳回去给老人戴上,以示祝福。在孝泉人看来,他们的孝道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说,陪老人吃吃饭,聊聊天,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沟通。孝泉人的孝与敬是责任,也是简单质朴的切肤之暖,他们就如同这里的47眼清泉一样,细水长流,也荫泽万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孝泉镇
「孝泉古镇」泉眼无声细流千年
精心收集整理的现代二十四孝故事
孝泉古镇
孝泉古镇,《二十四孝》中“涌泉跃鲤”故事的发生地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同里镇——明取舍知进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