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绥远省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的始末


   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原为绥远省,它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与山西、陕西毗连,东邻察哈尔、西界宁夏,省会设于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全境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所。明代中叶以后,即为蒙古诸部驻牧之地。
   绥远地区有异于其它各省最明显的特点,莫过于同一地域内设立旗县双重政权,实行蒙汉分治的政策。这种特殊政权制度的建立,始于清代初年,民国沿袭,前后延续二百几十年。它对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笔者先后在绥远省民政厅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工作,曾参与其事,并涉猎了有关资料。因此,愿为此文,略志其事,以供史学界研究这一地区政权沿革之参考。
清代创制的由来
   改部建立旗制,据绥远统志稿所载:“明中叶以后,自察哈尔以西至河套西界,自边墙以内至于漠南,尽为元裔达延汗之子所分据。”及至满族崛起辽东,先后并吞了东北蒙古各部。察哈尔部林丹汗抗清最力,于是天聪六年聪皇太极率兵征服察哈尔,逐走林丹汗。清兵远达归化,西定土默特部,编为二旗,以其部长为左右翼都统,这是绥远地区改蒙古各部,建立旗制之肇始。其后,鄂尔多斯及山后各部,也都相继归附。迨顺治入关,平定全国后,经康熙、雍正,乾隆诸朝的治理,绥远地区日趋安定,清政府遂根据蒙古各部所辖土地多少,人口众寡,渐次划分牧地,改部编旗。并按照蒙古部长为清代建国效劳的功绩大小,地位高低,各授以札萨克,亲王、郡王、镇国公、辅国公、贝勒、贝子、台吉等掌旗。还根据地域合数旗为一盟。绥远境内盟旗划分的情况如下:
   乌三察布盟,管辖四子王、乌拉特前,乌拉特中、乌拉特后、喀尔喀右(达尔罕)、茂明安等六旗。
   伊克昭盟,管辖左翼中(郡王旗),左翼前(准格尔旗),左翼后(达拉特旗)、右翼前(乌审旗)、右翼中(鄂托克旗)、右翼前末(扎萨克旗)右翼后(杭锦旗)等七旗。
   土默特特别左、右翼旗(凡不隶于盟的旗皆谓之特别旗)。直至民国26年又从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四个右翼旗,即右翼正黄旗、右翼正红旗、右翼镶红旗,右翼镶三旗。
   设厅治道。绥远地区、自清入关,经顺治、康熙诸朝怀柔安抚、日趋安定繁荣。明代严禁汉民出塞的禁令,亦几近废弛。于是内陆往来商人,春来秋归的农民,也都由流动而渐进于定居,由孤身而渐成家室。及至雍正、乾隆之际,绥远地区接近内陆的各旗,已成为农牧并营,蒙汉杂居的地方。起初,出塞汉民,相沿旧习,均被治于所在之旗。后来清政府鉴于农商益众、民事日繁,并且让农商在向蒙旗租地纳租的同时,还应对清廷负担一切义务。乃设厅治道,专管汉、回等民族事务,原来的蒙旗,只管蒙民事务。自此旗厅权限分治,旗厅并存的特殊状况开始形成。这实际上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其封建统治、限制蒙旗王公权力,防止尾大不掉的政治需要。
   根据这一宗旨,清雍正元年(1723年)于土默特旗境内开始设立归化理事厅同知,隶属山西朔平府。乾隆四年(1739年)又设绥远城理事同知及五路协理通判。六年(1741年)设归绥道,辖归化、绥远城理事厅同知及归化、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善岱、昆都仑筹七个协理通判。后来裁撤了善岱和归化通判。同治四年(1865年)以归化、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为口外五厅,皆设于土默特旗境内。光绪十年(1884年),又以原设于察哈尔右翼四旗境内,隶属大同府的丰镇厅、宁远厅改隶归绥道。二十九年(1903年),因绥远地区垦地日广,农户剧增,于是以丰镇的东部区域设兴和厅,以宁远的北部地区设陶林厅,以归化的山后地区设武川厅,以萨拉齐西部后套地区设五原厅。1906年,又辟鄂尔多斯中部,设置东胜厅。这就是清代设置的归绥道十二厅,以归化为归绥道之首邑。至此,清政府在绥远地区完成和确立了旗厅并存、蒙汉分治的政权制度。
   另外,清政府在盟旗、道厅之上,还设有绥远城将军衙署。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绥远城及绥远城将军衙署。驻节这个衙署的将军,法定名号为“建威”将军,官阶为正一品,兼辖右卫(今山西右玉)及归化城。在清廷民族压迫政策下,作为监视边疆蒙汉官吏,具有都护性质的绥远城将军,拥有很大权力,他既不同于一般的汉族边疆大吏,也不同于一般驻防内陆的满八旗军,除了统率绥远城驻防的八旗官兵,节制绥远地区伊克昭盟、乌三察布盟各旗、土默特旗及归绥道十二厅外,遇有战争,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的权力。可见绥远城将军是以国家大帅身份驻屯这里来管辖绥远地区军政大事的,这对于强化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沿袭、改头换面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绥远地区旗厅并存,蒙汉分治的封建制度,理应随之改革废除。但是,民国政权不久却落入逊清军阀袁世凯之手,自然不会改革旧制,实行新政。而蒙旗王公,一时不知底细,唯恐失去封建特权,终日惶惶不安。这时,外蒙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宣布蒙古独立,通牒内蒙各王公,并出兵进行威胁,绥远地区的王公,有的即与外蒙信使往来,蠢蠹欲动;有的则脚踩两只船以观风向。他们的主张是,不论归附哪一方面,以能保住王公世袭制度为是。这使北京的民国当局大为震动,袁世凯老谋深算,野心勃勃,正在全力对付革命党,为他复辟铺平道路。自不愿边疆再生事端,而去分散精力。于是顺从蒙古王公之意,宣布清定蒙旗制度不变,继续保持蒙古王公掌管旗政,世袭封建特权。入侵绥远地区的外蒙兵随即撤走,一度混乱的局势得到了稳定。其后军阀混战,全国大乱,无暇顾及蒙事,只能维持旧制而已。蒋介石在南京上台后,仍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继承发展了逊清制度。所以整个民国时代,基本上沿袭了清制,只是改头换面,将清代旗厅并存,改为旗县并存。
   民国元年(19l2年),改归绥道为观察使、副都统,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以绥远将军为军政长官,置军政、民政二厅,与山西分治。是年改宁远县为凉城县,复以绥远归化合并,改称归绥县。民国3年(1914年),改绥远将军为都统,并增设道尹,以任民政。增设土默特旗总管(原归化城副都统,专管土默特旗政的长官)以统蒙众。民国4年(1915年),划出武川所辖原茂明安旗的部分地区和萨拉齐所辖原乌拉特东公旗的部分地区,设置固阳设治局。民国11年(1922年)划出萨拉齐县所属包头镇及附近土默特旗、乌拉特东、西公旗与伊盟达拉特旗的部分地区,设置包头设治局。民国14年(1925年),划出包头和五原接壤的后套东部地区,设置安北设治局。上述新增设治局,皆于设治年限届满后,次第升格为县。
   民国18年(1929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建为绥远省。国民党中央政府,并将原设于察哈尔右翼四旗境内的丰镇、兴和、凉城、陶林及集宁五县,又划归绥远省管辖。民国19年 (1930年),绥远省又将与宁夏省界隔河相望的伊克昭盟西部临黄河地区,设立沃野设治局 (今宁夏陶乐县)。民国26年3月(1937年)国民政府电令,又将察哈尔右翼四旗改隶绥远省管辖。
   “七七”事变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包头以东地区,绥远省政府辗转西迁河套陕坝。先后在伊盟杭锦旗与鄂托克旗之间部分地区设立了桃力民办事处,于达拉特旗境内设立了达拉特民众组训处,管辖当地汉民。实际上执行县级政府职权,只是碍于蒙旗反对未即设县罢了。1942年在河套实行新县制,又增设了狼山、晏江、米仓三县和陕坝一市(后改为镇)。
   抗战胜利,内战又起。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共产党领导的绥远省人民政府,以武川县的东部地区增设了武东县、以凉城县北部、陶林县南部地区增设龙胜县(后改为卓资县)。
   l949年,绥远省管辖范围:归绥、包头二市,乌三察布盟、伊克昭盟二盟,集宁、包头、和林、陕坝四专署。土默特、东公、中公、西公、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准格尔、达拉特、郡王、扎萨克、杭锦、鄂托克、乌审、正红、正黄、镶红、镶三旗十八旗,集宁、丰镇、陶林、兴和、龙胜(1952年改为卓资县)武东、包头、归绥、武川、萨拉齐、固阳、凉城、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尔、安北、晏江、临河、米仓、狼山、五原、东胜县二十二县,陕坝镇、桃力民办事处和达拉特民众组训处。
废除旧制,结束蒙汉分治局面
   1949年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绥远省主席董其武,领导军政人员,举行了“九·一九”起义。从此,绥远全境获得解放。接着,成立了统辖全省的绥远省人民政府。
   绥远省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的奇特局面,虽然是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产物,但它又是绥远地区长期的政治、经济历史形成的,为了圆满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绥远省人民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提出了“承认历史、照顾现实、解决问题、达到团结”的正确方针。于1950年,首先撤销了群众反映最强烈、抗战时期建立的伊盟桃力民办事处和达拉特民众组训处,将其辖区分别划归鄂托克旗、杭锦旗和达拉特旗。解决了伊盟地区双重政权并存、蒙汉分治的问题。
   在河套地区,1953年将米仓县改为杭锦后旗,将晏江县改为达拉特后旗(1958年撤销,并入五原县)。并撤销了达拉特旗河套中心区。杭锦旗的中、西巴嘎乡,分别划归达拉特后旗和杭锦后旗管辖。1958年撤销安北县,将其行政区域划归乌拉特前旗管辖。将县级镇陕坝、改为乡级镇、隶属杭锦后旗。撤销狼山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杭锦后旗。
   1954年,蒙绥合并,原绥远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省会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成为自治区的首府。同年,撤销归绥县,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土默特旗管辖。l958年撤销萨拉齐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包头市和土默特旗。撤销武东县,将原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武川、卓资和四子王、察右中旗。
   在绥东地区,1954年撤销了陶林县及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三旗。继而设立了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
   至北,原绥远地区蒙汉分治的政治局面,全部结束了。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原绥远地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以后,旗县并存的形式虽然继续保留下来,但其实质内容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出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他们亲密团结,互相帮助,为发展和繁荣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共同作出努力。

转自《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供稿:小艾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ᠲᠤ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塞外四省中的热河省,存在27年,为什么1955年被撤销了
因时而异:塞北四省的消失与内蒙古的扩容
历史上,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省何时设置?辖区在哪?为何撤销?
【连载】逐日:二爷爷光辉的一生(十)
绥远省行政区划演变始末
那些已经消失的民国老省份,有你现在省份所在的地方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