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并发症医案高上林

  高上林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医案

       高上林:1928年生、男、山西省原平市人。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继承家学.195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长于疑难杂病的诊治,尤精于糖尿病、胆囊炎、哮喘等病。高氏治疗消渴病并发症非常注意调整人体脏腑阴阳,认为脏腑阴阳本不可分,阴平阳秘,阴守阳使,刚柔相济,以平为期。认为消渴病拜发症的治疗,需从阴中补阳,滋阴不忘补气,固涩有赖壮阳。而且治疗消渴病及其拜发症忌克伐及行气活血太甚,常于温养清养药中少佐辛通温润之品,而得“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功效,使津液通畅,四末得养,则消渴病四肢麻木、疼痛、痿软、拘挛等周围神经病变得以消除。

验案1消渴,痿蹙(消渴病并发下肢神经病变)

      刘某,男,64岁,干部,1985年2月12日初诊。患者自诉患消渴病5年,长期服用D860、优降糖、消渴丸等治疗。5年来血糖波动在9.4~13.3毫摩/升,尿糖(+)~(+++),口渴、尿多症状长期不减,重则口渴引饮,食量自行控制在每日5~6两主食,大便长期干燥,常6—7日1次。近2年来发现两下肢行走无力,近2个月来须扶持方能行走,消渴诸症不见减轻而有加剧之势。现症见:形体消瘦,肌肤干燥,手足皲裂,两下肢痿软,消瘦,舌苔薄白,舌红少津,脉濡数寸大。肌力Ⅲ~Ⅳ级,膝反射及跟腱反射迟钝,浅感觉正常。血糖11.8毫摩/升,尿糖阳性。胸透、心电图检查均提示为正常。西医诊断为消渴病并发下肢神经病变。中医诊断为消渴,痿蹙,辨证为肺肾阴虚,内热伤津。治宜清热养阴,布津润燥。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党参15克,生石膏30克,麦冬15克,桑叶10克,阿胶15克,胡麻仁15克,玉竹15克,知母10克,天花粉15克,牛膝10克。

     上方加减共服用60余剂后,5月2日查血糖8.2毫摩/升,6月6日查血糖7.2毫摩/升,8月2日查血糖6.9毫摩/升,10月4日查血糖7.1毫摩/升。患者自己用市售尿糖试纸自测尿糖,自用药2周以后一直为(一)~(+)。两腿渐有力,能自行行走,肌力Ⅳ~V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正常,病情得到控制。

      按语:消渴病五脏亏损,燥热内生,早期表现常以燥热伤津为主而见小便无度、口渴引饮、消谷善饥等症。大便燥结亦是早期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见症,有时非常顽固,继之出现汗出偏沮、肢体麻木、下肢痿软等脊髓或周围神经病变,古人称之为痿蹙。其病机虽很复杂,但五脏热盛伤津,精气不能正常布化是本病的原因,这与消渴病五脏亏损、燥热内生病机是一致的。临床常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脉数而躁等肺、脾、胃、肾燥热消灼的脉证。本案以《内经》“燥生痿躄”立论,认为消渴病燥热先病为本,痿躄燥热后病为标,《内经》本有明训。《素问·痿论》日:“五脏使人痿何也……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枢折挈(关节弯曲抽掣)、胫纵不任地(腿软不能站立)、筋急而孪(筋肉紧张痉挛)、肉痿(肌肉萎缩)、腰脊不举(腰脊不能伸展)都是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沉痼难疗,非一两剂药可以挽回,不可仅用活血舒筋舍本治标,或治标伤本。当宜清热养阴,布津润燥,标本同治,长期服用。高氏常用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本病。

附注:本案选自1991年《北京中医杂志》。

验案2消渴(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

      张某,男,65岁,干部,1988年7月22日初诊。患者自诉患有两足趾麻木5年,渐向上发展,两小腿亦麻木,2年前两手指也见麻木疼痛,渐发展至肘关节以下。今年3月普查身体时发现尿糖(+),继而查血糖10.2毫摩/升,平素口不渴,小便清长量多,食量正常,身体较胖(身高1.69米,体重76千克),脉沉细涩。心率68次/分,肝脾未扪及,四肢肌肉张力减低,肌力Ⅳ级,腱反射减低,上肢自肘关节以下,下肢自膝关节以下浅感觉明显减退,手足指稍清冷,腓肠肌压痛阳性。尿糖阳性,血糖10.9毫摩/升,血胆固醇5.33毫摩/升。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中医诊断为消渴,辨证为阴阳两虚,痰滞经络。治宜育阴和阳,宣通阳气。方用阳和汤加味。药用:熟地30克,鹿角胶15克,姜炭5克,肉桂5克,制附子10克,麻黄5克,白芥子5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续服用半年后,血糖每月复查,分别为10.9毫摩/升、8.0毫摩/升、9.0毫摩/升、8.6毫摩/升、7.2毫摩/升,尿糖阳性。1989年3月间,两足麻木及冷感基本消失,精神好,双足较前有力,肌力V级。后常服金匮肾气丸、全鹿丸至今。最近随访,血糖时有起伏,但两足麻木症状未见复发,小便量白天基本正常,夜尿稍多,生活正常自理,双足活动自如。

      按语:消渴病病人常因饮食厚味,营养过剩,脂肪堆积,身体肥胖,导致阴阳失调,痰滞经络,而致阴津不布,阳气不迭,出现一系列神经病变。《素问·通评虚实论》日:“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高氏认为《内经》此段文字是对消渴病并发症形象客观的描述。读此句当从“消瘅”二字之后逗断,仆击(中风跌仆)、偏枯(半身不遂)、痿厥(四肢及下肢痿软厥冷)、气满发逆(喘息气促、气机上冲)等,皆继消瘅而发。对肥贵之人而言,则是饮食厚味,过肥生痰化热生燥所致。仆击、气满发逆病涉及脑心血管,权且不论,痿厥、偏枯等症如见身体肥胖,阴阳失和,经脉阻滞,燥从中生者,常用养阴育阳、温肾润燥、疏通经络的阳和汤加减治之。方中既有地黄、鹿角胶之品和阴,又有肉桂、干姜之品和阳。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单味麻黄虽非燥热消渴所宜,但伍地黄、鹿胶协同白芥子辛通经脉而得化湿润燥、搜剔经络之效,且可助姜、桂(另加附子)宣通阳气以治四肢厥冷。临床用于消渴病并发周围神经炎四肢厥冷麻木等,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麻黄配伍得当,临床并未见明显升高血糖之弊。

附注:同验案l。

验案3消渴(糖尿病并发神经根炎)

      李某,男,58岁,干部,1989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手足麻木4年,右胸胁及下肢疼痛7个月,曾在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右颈胸神经根炎,尿多,小便淋漓,查血糖11.7毫摩/升,未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西药而来求中医治疗。曾自服天麻杜仲丸1个多月,效果不显。6年前即发现阳痿,日渐加剧,自以为年龄已到,未予注意。现症见腰脊酸痛,右腿麻木如针刺虫爬,耳鸣,记忆力甚差,失眠,脉象濡缓,右尺空大。查右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迟钝,右腿“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500,与左腿相比,右腿明显消瘦,且肌肉松弛,汗毛稀疏。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并发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为消渴,辨证为肾阴肾阳两虚。治宜温肾助阳,填精补髓。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药用:熟地2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5克,制附子5克,肉桂5克,黄精30克,鹿茸粉(冲)l克,巴戟天10克,川续断15克,焦杜仲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服上药12剂后,口渴尿多及腰膝酸痛均大见减轻。效不更方,又以上方加减服用60余剂后,配丸药两料,每次服用9克,每日3次。

1990年6月14日再诊,服药2个月后,血糖7.9毫摩/升,尿糖(一),直腿抬高试验>50。口不渴,尿不多,腰微酸痛,右腿“4”字试验(一),该腿麻木疼痛消失。

     按语:消渴病以五脏亏虚为本,《灵枢·本脏篇》载有“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脾脆、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乃五脏瘦损之谓。五脏藏精不泻,皆以精气为养。五脏亏损,精气不藏是消瘅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补五脏益精气是治疗消瘅病不可忽视的大法。随五脏亏损见症的不同而分别采用益气养阴、益气健脾、填精补髓、温养命门等治法。消渴病并发神经病变常见气虚精衰,肾气不固,发病早期阳痿不举甚为常见(阳痿亦为神经障碍所致),进而见肢体痿软,尤以下肢为甚。若见小便清长,或淋漓不禁,欲溲无力(似淋非淋),肢体痿软厥逆等,则需填精补髓,温养命门。治疗宜金匮肾气丸加鹿茸、巴戟天等。

附注:同验案1。

验案4消渴(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损害)

      谭某,女,62岁,工人,1989年9月3日初诊。患者发现消渴病已4年,曾短期应用胰岛素约2个月,长期口服D860、达美康等降糖西药,血糖长期持续在9.4~16.7毫摩/升。1年前发现左半身麻木,不出汗,日渐加剧,近日经常出现手指拘挛及腓肠肌痉挛。口渴尿多,时好时坏,食欲差,饮食控制尚好,每日3—5两主食,大便干稀交错已有2年,平素自觉气不够用,四肢困乏,动辄气促,头目眩晕,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淡苔润有紫斑,脉濡细而涩。心率64次/分,心肺(一),血压90/60毫米汞柱,右手足无汗,皮肤干燥,肌力Ⅳ级,浅感觉迟钝,无口眼歪斜等症。血糖11.9毫摩/升,尿糖阳性,血红蛋白78克/升,红细胞2.4×l012/升,白细胞3.8×l09/升。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损害(神经根炎).中医诊断为消渴病,辨证属气虚血瘀。治宜双补气血,通行营卫。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用:吉林参(另包)6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熟地20克,赤芍20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薏苡仁30克,桂枝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10月6日,服用上药24剂后,复查血糖8.6毫摩/升,尿糖(±),右半身已有正常出汗,手足拘挛疼痛近来没有发现,有时仍偶有麻木,但较前大有好转,脉濡缓。肌力V级,两侧一致,血压110/65毫米汞柱。

      按语:消渴病并发神经病变,单纯系气滞血瘀似乎并不多见,所以临床单用活血化瘀之药治疗效果也并不佳。高氏认为消渴病瘀血见症多与气虚不通有关,如四肢乏力、动辄气促、精神委靡等气血不足诸症,且常夹湿而成痰瘀交阻之象。所以对消渴病并发神经病变的瘀血证用补气之法治疗以行瘀,且常佐化湿之品。高氏常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方中黄芪、人参补气,熟地补肾养阴,茯苓、白术补气化湿,当归补血行血,川芎祛风行血,芍药敛阴行血,桂枝温阳行血,薏苡仁化湿。临证用于治疗消渴病气虚血瘀,营卫不达而致的四肢酸痛、麻木拘挛等周围神经病变。

附注:同验案1。

验案5消渴(糖尿病并发急性颌下腺炎)

     胡某,女,65岁,1997年1月6日初诊。患者自诉1周前发现左侧颌下有一包块,胀痛。在某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经X线检查诊断为急性颌下腺炎,静脉滴注青霉素5天,未见好转,让其做手术治疗。因患者患有糖尿病,不便做手术,转为中医治疗。现症见左颌下有一约2.O厘米×3.0厘米大小的包块,推之可动,质中,局部体温稍高,大便稍干,舌质红,苔薄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弦数。方用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10克,甘草10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玄参30克,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山药50克。6剂。

1月13日复诊:服上药后,左颌下胀痛好转,包块缩小过半,余症如初诊。效不更方,前方加天花粉50克,再服用6剂。

1月20日三诊:服上药后,包块消失,无胀痛,精神好,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停药观察。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患糖尿病多年,素体阴虚,热郁肝胆,并发急性颌下腺炎。高氏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升阳解郁,和里清热,药已对症,故得以痊愈。

附注:本案选自1997年《北京中医》。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芍五味子治疗消渴的体会
消渴穴
桑景武真武汤治疗消渴经验 糖尿病
一味荔枝核散治愈糖尿病
糖尿病、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壮阳补肾:真武汤治疗糖尿病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