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汤 剂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汤 剂
(感冒、咳嗽、肺痈、肺结核、头痛、失音、消化不良、呕吐、呃逆、吞酸、泄泻、痢疾、便秘、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咯血、遗精、早泄、肝炎、黄疸、便血、肝硬化腹水、伤暑、胸胁痛、胆囊炎、胆石症、甲状腺肿、糖尿病、水肿、虫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耳性眩晕、失眠、心悸、怔忡、盗汗、自汗、阳痿、癫狂、脑膜炎、遗尿、淋证、血尿、癃闭、痹证、阑尾炎、血液病、癌症、腰部挫伤、尾骨坠伤、跌打损伤、骨折、断筋、骨髓炎、骨结核、丹毒、破伤风、蛇虫兽咬伤、痈、疽、疮、疖、痄腮、疝气、睾丸肿胀、痔疮、脱肛、脑震荡、瘰疬、流注、脉管炎、落枕、骨刺、带状疱疹、湿疹、疥疮、荨麻疹、牛皮癣、手癣、疣、痤疮、雀斑、痱子、脱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行吐衄、经来大、小便俱出、崩漏、月经前后乳房胀痛、带下病、宫颈炎、阴道炎、乳腺增生、乳痈、乳癌、妊娠呕吐、妊娠小便不利、胎动不安、胎位不正、胎(产)前中风、死胎下、胎儿不下、子嗽、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风、产后缺乳、子宫脱垂、输卵管不通、产后体虚、不孕症、小儿咳喘、百日咳、小儿黄痘、疳积、小儿消化不良、厌食、小儿呕吐、小儿腹泻、小儿脱肛、小儿遗尿、麻疹、水痘、小儿夏季热、惊风、痫证、小儿夜啼、小儿肾炎、小儿脑积水、小儿多动症、佝偻病、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目中云翳、胬肉攀睛、眼睑下垂、夜盲、视力减弱、近视眼、耳聋、耳鸣、鼻炎、鼻窦炎、喉中异物、喉痹、声带结节、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痛)
汤剂疗法,也谓“汤液疗法”,是以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去渣,制成汤液饮服的一种治疗方法。汤剂疗法是中医临床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疗法之一。其特点是服药后吸收快、疗效速、用途广,临床处方时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组方,灵活加减,故治疗疾病的针对性强。特别在病情复杂、病情较急时更宜采用汤剂疗法。
汤剂相传由商代伊尹(商代汤王的宰相)发明,他擅长烹调,中药中又有许多药物药食相兼,故而积累了烹调中煮“汤”的经验,逐渐演化为中医的汤剂。后世记载,伊尹曾编著《汤液经》,系中医汤剂的最早典籍。晋代医家皇甫谧在《甲乙经》中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汤剂至汉代已被普遍应用。张仲景《伤寒论》载有113方,其中93方是汤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是我国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的医学类书。宋元时期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载方逾万,明朝的《普济方》记载6万余首,这类方剂大都为内服汤剂。可以说汤剂疗法是中医应用最为悠久和最为普遍的方法,也是中医之大法。
【操作方法】
一、水煎法
1.煎药器具及水一般用沙罐、陶罐、搪瓷器皿。不能用铁、铝制品锅。水煎法的溶剂是水,水必须清净无杂质,可以用无污染的河水、泉水、井水、自来水。切忌用浜水、塘水。
2.煎煮方法把药物倒入沙罐内,先以药物总量3~5倍量的水将药物浸泡半小时,再用大火煮沸,沸后改用中火煮20分钟,即可将头煎药汁过滤倒出,约取150~200ml,顿服。立即加药量的2~3倍水,继续大火煮沸,沸后中火煮20分钟,将第二煎药汁过滤倒出,约取150~200ml。留待离头煎服药时间6~8小时后服。
3.煎煮中的其它处理
(1)先煎:将先煎的药物倒入罐内,加250ml水先煎10~15分钟,然后将浸泡的其它药物倒入,少数有毒的药物要加水1000~1200ml,先煎1~2小时,如生附子、生川乌、生半夏、生南星等。
(2)后下:即在煎煮完成前3~5分钟倒入,如薄荷、钩藤、砂仁等。
(3)包煎:即将某些指定包煎的药物装入纱布袋内,与其余药物一同煎煮,如车前子、旋复花、夜明砂、六一散等;亦有将丸药入汤药中同煮者,一般均需将丸药装入纱布袋内包煎。
(4)烊化:一些胶、蜜、糖类药物,要另外用容器蒸烊,将已煎煮好的其它药物的药汁,重新倒入清洁的罐内煮沸,然后再掺入已蒸烊化的药物调和,如阿胶、鹿角胶、饴糖、蜜等。尤其是胶类药物,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醇,故要加黄酒或白酒另外炖烊化开。
(5)冲服:即一些贵重的或含挥发性的药物要研成细末,用煎煮好的药汁冲和调匀,或用药汁吞服,如麝香、羚羊角粉、三七粉等。
(6)另煎兑服:用量较大或极贵重的药物,如人参、别直参、鹿茸片等要另煎取汁,与其余药物的药汁相兑调和饮服。
(7)打碎:指壳类及果仁类药物,有些要打碎后才能煎取有效成分,如白果、白螺丝壳、胡桃肉、桃仁等。
二、醋煎法
其煮煎方法同水煎法,只是水煎法加水,醋煮法加醋或醋水相合,作为煎药的溶剂。此取醋消痈肿,散瘀热,收敛软坚之功效。
三、酒煎法
其煎煮方法同水煎法,只是酒煎法加酒或酒水相合,作为煎药的溶剂。此取酒和血通络,助诸药力运行之功。
四、沸水浸泡法
即将药物存置于罐或杯内,用刚煮沸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绞汁去渣,取汁分2次温服。
【主治内科病症】
一、感冒
1.葱豉汤葱白1握,豆豉1500g,葛根150g,麻黄150g。将豆豉用纱布装包,同葱白(切段)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成浓汁,顿服,避风寒,出汗,如无汗更加葛根按上法熬制,若仍不见汗加麻黄,一次顿服。功效发散风寒,透热解表。主治感冒初起,头痛身热,烦躁发闷。
2.红糖乌梅汤 乌梅4个,红糖100g。将上药加水共煮浓汤,分2次服下。功效解表散寒,发汗退热。主治伤风感冒,发烧不退。
3.五神汤荆芥10g,苏叶10g,茶叶6g,生姜10g,红糖30g。先以文火煎煮荆芥、苏叶、茶叶、生姜,约15~20分钟后,加入红糖待溶化即成。每日2次,可随量服用。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主治风寒感冒,畏寒身痛。
4.葱豉黄酒汤葱30g,淡豆豉15g,黄酒50g。先将豆豉放入沙锅内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钟,再把洗净切断的葱(带须)放入继续煎煮5分钟,然后加黄酒,立即出锅。趁热服用,一次服下,注意避风寒。功效解表祛风,发散风寒,温中降逆。主治风寒感冒,发热头痛,虚烦无汗,并有呕吐泄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
你知道吗?煎煮中药也有大学问,值得收藏!
中药越浓效果越好 正确煎药需注意4方面
【中医科普】煎煮中药的基本常识,你知道几个?
【漫话中医】谈一谈我们“喝过的”汤剂
揭秘如何针对相应症状选择中药的剂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