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剖析痛苦与无聊的本质
userphoto

2022.05.06 上海

关注

主体思想:主导一个人最长时间的思想,称之为主体思想。而潜在的其他思想则称为非主体思想。非主体思想也可以主导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其时间会少于主体思想所主导的时间。

痛苦来自于两种方式,其一,肉体伤害;其二,精神空洞导致的精神痛苦。所以痛苦是所有直接和间接的肉体伤害、所有由主体思想和非主体思想导致的精神伤害和肉体伤害。

肉体伤害,又分为直接导致的肉体伤害和间接导致的肉体伤害,间接的肉体伤害,是由主体思想、思想集合里的非主体思想和无聊间接引发的肉体伤害。直接导致的肉体伤害,有时只是偶然性的,与自身没有必然的关联,甚至是无法避免的。而间接引发的肉体伤害,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自身的缘由,加之外界条件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肉体伤害。

精神的空洞导致的精神痛苦,主要是由主体思想、思想集合里的非主体思想和无聊导致的精神痛苦。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首先要对精神的空洞——无聊做一个详解。

每个人的思考动量都有一定的高度,这种思考动量的高度称为智慧量,通常智慧量由大脑所能容纳的信息量来决定,大脑所能容纳的信息量与智慧量成正比。

从智慧量来讨论,当一个人的大脑所接收的信息量大于他的大脑所能容纳的最大信息量时,就会导致认识这种信息的过程受到阻碍,这种阻碍会刺激大脑,从而会带来沉闷的状态,这就是一种痛苦。

相反,当一个人所接收的信息量远远小于对应的度量时,就会导致没有收到信息的这部分大脑神经细胞,出现闲置的状态。但是只要人处在清醒的状态,它们就是活跃的。必须需要一定的信息量来填充,才能避免空缺,这种空缺的状态就是无聊,也称之为精神的空洞。因为需要就收信息来填补空缺,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一个人的神经细胞就会刺激大脑,试图从外界寻找信息量填补这个空缺,从普通意义上来讲,这就是无聊的体现。

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认知量本就是无限大,足够填充大脑的闲置状态,但是人还是会感到无聊,为什么?这取决于这个人的主体思想。在主体思想成为这个人的行为准则的状态下,如果大脑中其他的认知没有接收到对应刺激,就会处于一种休眠,除非大脑刻意性的去唤醒这种休眠,否则是不会被感知的。如果大脑能够主动地唤醒休眠部分的认知,就不会感到无聊,否则,一旦主体思想无法支撑起思考的度量,就无法避免无聊的侵袭。

无聊导致是痛苦的根源之一。首先需要对情绪做一个度量。在一个人情绪没有任何的波动状态下,这个人的人的情绪值取决于这个人的主体思想。因为在一个人的情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没有了外界环境的刺激,主体思想就会成为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如果主体思想是积极的,那么情绪值就是正的,如果主体思想是消极的,那么情绪值就是负的。

在这里会得出一个推论:

如果一个人在平静的时候,主体思想是积极的,那么在不受到外界环境刺激的状态下,这个人的思想就会越来越积极。反之,如果主体思想是消极的,在不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状态下,这个人的思想会越来越消极。

因为主体思想始终占据着主体,而新的思想则来自于对这种主体思想的不断组合,组合而来的思想,也必然与主体思想是相同类型的,即乐观或悲观。

从上面的推论来说,如果一个人在保持了乐观的态度之下,拥有足够的独处环境,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乐观,也就会越来越快乐,这种状态比较常见于伟人之列。

主体思想决定了一个情绪值,当主体思想无法完全填补大脑的空缺时,那部分空缺的大脑神经细胞就会刺激这个人从外界寻求信息来填补。在这个过程,情绪会因为这种刺激而起伏。情绪的度量并不等于快乐,例如一个人的情绪高涨,有可能是痛苦的刺激导致的。但同时,快乐也会导致情绪的高涨。因为人的思维是时时刻刻都在活动的,所以一个人的情绪值始终为正,并且以主体思想为准,都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情绪值,而情绪就是在这个情绪值附近波动。

360docimg_0_

图1 情绪为正值的波动图

如上图的情绪变化,情绪始终大于零,情绪的高涨,也会带来等同的情绪低落,情绪低落也会带来等同的情绪高涨,情绪的低落与高涨,就是大脑的活跃程度。情绪之所以波动,是环境引起的。这种波动,始终会以主体思想的情绪作为中线,并围绕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当情绪变化的时候,情绪的波动经过一定的时间会逐渐地回归正常值,但是回归的过程,会出现反弹,因为这种反弹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了情绪的反弹值,所以实际上的情绪变化图并不是上面那个样子,而是反弹的过程,并不是对称的,甚至是非常的不规则的。上图是基于一个完美的环境下的假设,以展现情绪的波动。

主体思想的情绪值会变化吗?这个问题在前面的推论里已经说过了,肯定是会变化的。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它是波动性的,甚至有时是间断性的。主体思想的波动带来的情绪值波动与环境带来的情绪波动是相似的,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主体思想的波动程度更小,同时它的波动不会围绕某个标准出现反弹。上面提到它具有间断性,就是在受到环境严重的刺激下,长时间改变自己的主体思想。这种状态,就会导致原来的思想和现在的思想出现间断。

环境带来的情绪的波动会导致情反弹,因为环境带来的思想,会短暂地停留,成为暂时的主体思想,与最原本的主体思想产生了偏差。当思想回归原本的主体思想的时候,就会与原本的主体思想产生冲突,从而就出现情绪反弹。

因为无聊而寻求的环境刺激,必定导致个人思想与主体思想产生偏差。在无聊的状态下,主体思想会呈现一种相对休眠状态,并不能完全成为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而只是呈现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准则。在这种状态下,无聊需求的刺激,纯粹是不理智的,只是为了填补大脑的空缺,没有其他目的。这种盲目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与主体思想产生偏差,而这种偏差就是情绪反弹的根本来源。

正确避免无聊的方法,是让主体思想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填充大脑所有的空缺,就可以避免无聊。在下面对于痛苦的剖析中还会更深入地寻求正确避免无聊的方式。

在讨论痛苦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细化:主体思想,思想集合的非主体思想,无聊。

主体思想会引发的痛苦:精神痛苦和间接导致的肉体痛苦。

首先要说明,悲观不等于痛苦,只有肉体伤害、精神负载和精神空洞,才能产生痛苦。

主体思想产生的精神痛苦。当主体思想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痛苦的因素时,主体思想就会直接导致精神上的痛苦,主体思想不断唤起痛苦的往事,那么痛苦就会接踵而来。再者就是因为主体思想的间断性变化,导致情绪过度的落差,长时间不能缓过来。就以爱情为例,当热恋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在分手后的一段时间里,会让人感觉像是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失魂落魄,精神沉闷,以至于带来精神痛苦。

因为精神负载导致的痛苦。前面已经做出了解答,当一个人接收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大脑所能容纳的信息量,就会导致负载,这种负载就会导致精神痛苦。例如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尤其是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会接受来自海洋一般的社会认识,到处都是落魄。

因为主体思想而间接导致的肉体痛苦。因为自身的思想,与外界产生冲突,并且僵持不下,以至于导致肉体上的伤害。这种情况在现实社会中非常的常见,就因为一句话,而导致打架斗殴,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主体思想导致的。

思想集合中的非主体思想导致的痛苦,与主体思想导致的痛苦相似,但前提条件是因为环境的刺激,使得非主体思想暂时成为主体思想,就像主体思想的方式一样,导致精神痛苦,或是引发冲突导致肉体上的伤害。

有精神负载就有精神空洞,而且精神空洞出现的情况比精神负载出现的情况多得太多。在上文已经给出了精神空洞的解释,精神空洞就是无聊,无聊会导致思想与主体思想产生偏差,这种偏差也会因为刺激大脑而导致痛苦。

无聊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痛苦,有时还会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间接导致的,前面已经说过,无聊的时候,这个人的主体思想处于一种休眠,是一种没有思想的状态,此时的欲望驱动着无聊,纯粹是不理智的。因为这种不理智,会从外界寻求刺激的过程中,不能够恰当地处理问题,从而带来冲突或者是直接性的伤害。而这种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却非常的常见,几乎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能够找到它的踪迹,这似乎是在暗示,人类始终只是“无聊”的傀儡。

以上是对痛苦的详细剖析,接下来讨论,每个人的痛苦是否一样?每个人对于痛苦的感知程度是否一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每个人的主体思想都是不一样的,在遇到同样一件导致痛苦的事情时,每个人的痛苦也会不一样。所以感同身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相对来说,一厢情愿的情况倒是很多。但是两个人拥有相近的主体思想时,感触会是相近的,只是这种感触会因为个人的感知能力而有所不同。

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敏感都有一定程度,这种敏感的程度,取决于大脑的活跃程度和主体思想。

大脑的活跃程度,决定了认识事物的深度。大脑能够同时认识的信息越多,对认识的事物,记忆力就越强。例如某些人,看了一眼某样事物,就能够很准确地将它绘画出来,这就需要超强的记忆力,但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有某种孤独症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对事物的敏感性,才导致了孤独的产生。

自闭症分为几种,比较常见的是是孤独性障碍和阿斯伯格征猴群,在孤独性障碍中就会出现类似超强记忆力的这种现象。在自闭症中存在高功能自闭症,智商往往都远远高于常人,与阿斯伯格征猴群相似,但又有本质的区别,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我封闭,阿斯伯格征是乐于交往,但是因为缺少交往的技巧,不得不选择孤独的方式。从智商上看,高功能自闭症属于高智商,而阿斯伯征格属于思考型,并且阿斯伯格征,之所以没有说“症”,而是“征”,是因为这类人并不是有病,而是被赋予了某种特质。历史告诉我们,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贝多芬、达芬奇等等世界伟人都被认为是阿斯伯格“征”猴群。

一个人对于外界的事物越敏感,就越容易看到事物的更深的本质。这也导致了这种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敏感而背离社会。因为如果不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痛苦,或者看到的事物,因为强烈的联想,而产生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很直接的导致痛苦。所以一个人的智慧越高,那么他就越容易看透事物的本质,在交往中的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必然很容易就成为了痛苦的根源。

主体思想导致的敏感,就如同上面所言。思想就是认知的集合,认知就是一种智慧,而正是这种智慧的存在,导致在生活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看清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在交往和生活中,会很容易变得不愉快,这种不愉快就会导致背离。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怎么敏锐,在生活的过程中,不太容易理解那潜在的意义。因为事物的表面,往往都是充满美好,潜在的意义都是痛苦的根源,也就会让这个人不易感到痛苦,反而会更加的快乐。

对于痛苦的感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智商、智识的高度与能感知的痛苦量成正比,同时,智商、智识的高度与能感知的快乐量也成正比。因为一个人的智商、智识越高,那么他就会越敏感,对于痛苦也就越敏感,同样对于快乐也会越敏感。所以这类人在面对痛苦时,有可能是崩溃的,在面对快乐时,也会胜似超脱。

从思想和记忆深刻的程度来思考,痛苦和快乐的那部分画面片段,很容易被深刻地记住,所以无论是从深度还是时间的长久来说,痛苦和快乐与智识是正比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百零四章 感应同源:感与应从原始状态的“一触式感应”的同源之点同步分化扩容
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
爱古典音乐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美文:幸福的代价与缺陷
迷失在思考之中,是人类现今最大的困境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残?(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