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的“玄同思想”和孔子的“大同思想”有何区别?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玄同思想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历代注释家最为忽视的老子思想。在历代注释家中,只有释德清深刻认识了玄同思想的内涵。“”是远古华人的心中梦想,是古代思想家探索的主题,影响了顶级的文化精英,也影响了普通人,尤其影响了中华家庭的血脉稳定。

家庭、家族的同是血脉之同,血脉之同是家庭、家族生存的看不见的手。华人文化强调女性的忠贞(其他文化也有同样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女性的忠贞能够保证家庭、家族血脉之同。

在帝王家族中,血脉之同是最核心的价值观,汉惠帝的继位者血脉不清,就成为被废除的唯一理由。同根同源是华人文化的号召力,华人之所以被称为华人,正是同根同源。

华人的同根同源就是血脉的相同,炎黄子孙是因为具有血脉之同才称为炎黄子孙,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祖先。具有血脉之同,才形成共同的文化这就是华夏文明和文化,或中华文明和文化血脉之同成为财产、权力继承的根本法则,可见“同”和血脉之同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孔子从血脉之同发展出“大同思想”。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孤寡鳏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己,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这段大同思想的经典论述令无数人感动,大同社会就是理想国。大同社会之后是小康社会。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华夏文明从夏禹开始是家天下的时代,但文化精英心中的梦想是公天下。黄帝尧舜三代是公天下的时代,是大同社会。夏禹之后则是小康社会了。《道德经》三十八章没有直接述说从公天下沦降为私天下这段历史,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显然是用抽象语言来概括这段历史的精神实质。

孔子的大同思想是华夏文明最光辉的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口号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华人的心灵深处藏着人类文明最大的渴望,孔子的大同思想功不可没。华夏文明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建立在世界大同的思想之上。

《道德经》此章提出“玄同”,正是对远古华夏圣人“同”思想的发扬深化。玄是老子的高深境界,是《道德经》的核心理念,老子《道德经》有五玄思想玄牝、玄德、玄览、玄通、玄同),玄同就是五玄之一。从普通义上说,玄就是奇妙,玄同就是奇妙的相同。为什么奇妙?就是肉眼看不见(unvisible),老子说“深不可测”(untouchable,undetectable)。

科学探索的对象与老子探索的对象都是肉眼看不见的(unvisible),只是科学探索的对象可以用仪器看见(touchable,detecable),老子探索的对象即使仪器也看不见。科学与道学的区别虽然遥远,但并不对立,说道学是科学的科学也不为过。

科学从万物的不同(差别性)来认识宇宙,道学从万物的玄同(无差别性)来认识宇宙,因此道学和科学是二条不同的道路,但又是不可或缺的道路。正是万物的差别性和无差别性,不同和玄同的混而为一揭示了宇宙更深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生命更深的本质。

老子的玄同思想与大同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大同是对同的现实地阐述,玄同是对同的究竟地阐述。把老子的玄同思想与孔子的大同思想作对比更能揭示前者的深刻性。老子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意义晦涩,注释家不得其解。经文的意思是道者与道者玄同,道者与德者玄同,道者甚至与失者玄同。道者与道者玄同,就是目击道存。

道者与德者玄同,就是道者提升德者,使下德上升为上德。道者与失者玄同,就是道者能够感化失者,救拔失者。释德清注为“妙契玄同,无入而不自得”,明显用玄同来注释老子的同,这是释德清最精彩的注释。严遵的《老子指归》遗失上半部,对二十三章同的注释不得而知。

玄同思想不是在五十六章才出现的,而是在第一章中就出现了。“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是修道士的修心大秘诀。“同谓之玄”是秘诀中的秘诀,是无上秘诀。由于忽视了老子的玄同思想,此段经文出现断句失误,注释家几乎都断句为“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把“同出”作为一个词组,实际上“同”应该断句,读为“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二者正是指上文的“”和“”,妙和徼肉眼看是对立的,但法眼看是玄同的,这样才能理解“同谓之玄”。妙是无边界,未显形,未固化;徼是有边界,已显形,已固化妙和徼,无边界和有边界,未显形和已显形是同(玄同)。

第二个同是对第一个同的解释,这个同是玄同,不是世人的相同,也不是儒家的大同。为什么妙和徼是同呢?因为二者可以逆转。为什么可以逆转呢?因为二者是一。为什么是二者是一呢?因为二者是出于无,即二者的本性是无,“由无乃一”(王弼四十二章注)。

世人肉眼中明明是不同,修道士却认为是同,因为这个同是玄同,不是现实地的相同。道家思想在魏晋被称为玄学,正是出于“同谓之玄”及“玄之又玄”二句经文。“玄”是老子的独创,这在第一章注释中已经充分阐述了。

把老子思想称为道学是正确的,称为玄学同样正确。老子把同发展为玄同是最伟大的思想贡献,可惜直到今天世人对老子的玄同思想还是不够重视。这个世界纷繁复杂,只有老子的玄同思想才能统一起来(得一)。

此章“此为玄同”是“同谓之玄”的再次论述,“和其光,同其尘”并不是“和光同尘”,并不是隐藏光芒,同于尘垢,而是有十分深刻的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和平文化
《道德经》五十六章精解及译文
轻轻松松读《老子》(56)
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礼运》的“大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
“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的传统发展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