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异化劳动的四重含义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userphoto

2020.12.31

关注

异化劳动最初是马克思早年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 (aI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人道主义思潮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产生,并经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不同诠释而日趋丰富;“异化”的概念则最早出自黑格尔哲学体系,费尔巴哈借用这一名词,并使它具有新的含义。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仍带有黑格尔思想的痕迹,同时又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所以仍主要着眼于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去思考社会,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去分析问题。但是,马克思克服了其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使之成为分析和揭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工具,从而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联系上,达到了前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马克思像

“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事实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于是便引出了劳动异化的第一重含义,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在使社会增值的过程中反噬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根据以上表述,让我们来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

假设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社会中的劳动力(不考虑失业情况)为一定值L0,单位劳动力价值为a,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的劳动产品价值为b。

则有社会总的劳动力价值(不考虑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为P=a·L0,同样则生产的劳动产品价值Q=b·L0。

同时由《手稿》中的重要假设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则dP=k·dQ,即L0·da=k·L0·db,化简得da=k·db(k<0,k在简化情况下可以看做一个常数)。

由此可以列出如上等式。在我尝试进行积分得出这种极简情况下的等式时,发现无法整合,或者说也不需要,因为很明显随着生产力的进步,db≥0是必然的,那么da≤0也是自然的。

这个推倒看上去非常简单(即使是在简化情况下也显得这个结果太简单了),这意味着,发展时间越久,社会财富分布的歧化就越明显。劳动者自身的价值越来越低,而社会价值却越来越多。雪上加霜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社会价值,又会大部分流向资本家的口袋,不妨假设资本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一固定比重,则我们可以得到,在资本与劳动的角力中,劳动价值恶式微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种极简的情况下,会出现劳动价值越来越低得到情况,这是缺少外界客观存在的约束条件的结果,比如若劳动价值趋近于零,那么社会的劳动生产其实就不能进行了。还有就是这个模型中没有考虑帕累托最优分配,只能做最简单的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异化劳动对劳动本身的损害,劳动主体性的丧失之后,这就像决堤的洪水不可阻挡。在资本主义世界,每隔8年左右就会有一场金融危机,或大或小,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异化已经积累到了决堤的程度,而金融危机过后,其实还是继续。这也并非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社会版本,而是异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本质,是不可消除的。

第二重含义是劳动本身的异化,这在四重含义中处于核心位置, 它对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与劳动本身的对立,文中是这样表达的,“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是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主要体现在劳动主体性的缺失上,通过劳动我们没有感到“我通过劳动改变了世界”这样的心情,却是“因为劳动我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样比较消极的心情。比如曾经我为了饱腹,就摘树上的果子吃,后来低处的果子被摘光了,我为了摘高处的果子而制造了一个叉子,从此我便离不开它了,甚至还要进一步改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可后表现为我成了这工具的奴隶。甚至于到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有“这份工作不是为我而做”的念头,我们的劳动似乎已经不属于我们自己,劳动成了我们自身的丧失。

由以上两条可以引出第三重内涵: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类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本质通过对象化即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认”,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无论是劳动产品还是劳动行为都和劳动者相异化了,不仅不能被用来证明人类的本质,甚至往往与人类本质背道而驰。这一点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少时候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建设嗤之以鼻,对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漠不关心,对最原始的动物性生理需求趋之若鹜。一方面,人类的文明时期和漫长的进化时期相比确实太短了,原始的动物性是每个生物都无法摆脱的,有的学说认为人类的出现是基因优化的选择,所以从基因优化的进程来看,人类不过是载体,那么或许繁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归结到动物性也不无道理。看了《手稿》,我觉得或许还出于远离动物性的劳动同时也是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可以用来解释现代社会中有时突然袭来的感到无根无源的痛苦。

第四重含义是人与人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一点我其实没有很好的理解,《手稿》认为之前的三种对立可以自然适用于人与人的对立,这一点也是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人要将可以看作进步的劳动视作敌对的力量呢?比如之前提到的摘果子,会使用工具其实是人类的进步的体现,也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为什么不能欣然接受呢?按照马克思的解释,“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劳动和劳动产品归属的那个以及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共同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所以在人与自身的关系背后站立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自身的异化,是因为人与人异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邱静文:马克思早期生命政治观探析——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林锋 赵立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唯物辩证法基础新探
书单 | 《毛泽东选集》篇章阅读推荐
左亚文|马克思“类本质”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再释
孔伟宇 | 重新发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与异化劳动逻辑的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