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还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鸭子的鸭
谁还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2012-3-22 星期四(Thursday) 晴
谁还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詹湛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这个象征着德国文学与文化的名字如雷贯耳。去年,德国《图片报》作了一项调查:“谁是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以16%的选票拔得头筹。他的好友席勒名列第十。其他位居前列的还有俾斯曼、爱因斯坦、马丁·路德等人。可是,歌德在他们心目中究竟只是一个符号,还是一个有着浓重现实意义、永不过时的伟人?这个问题恐怕能让不少德国人沉吟半晌了。

  “全才全能”的一生

  歌德出生于1749年,逝世于1832年,是德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剧作家之一。在留下了巨著《浮士德》和著名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外,他的影响还遍布了语言学、自然科学、哲学和音乐界。他与作曲家贝多芬的交往众所周知,比歌德小了21岁的贝多芬为剧本《埃格蒙特》谱写了序曲。单单《浮士德》一部书就让作曲家如古诺、李斯特与柏辽兹酝酿出了同名的衍生作品。歌德在纪实类文学作品中穿插哲言与警句的独特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卡西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一大批哲学家。在地质学和植物学方面,歌德的研究更是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代,他说过:“自然是最伟大的一本书。”歌德在了解草木岩石方面,和他理解人的内心一样杰出。创办植物学杂志,登山考察,发现人类颌间骨,他堪称“全才全能”的一生从未过停止过忙碌的研究工作。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更是为人称道,正是这两位文学、思想上的巨人在19世纪撑起了“魏玛古典主义”的一片天空。

  传统文学被冷遇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时代的大潮中有时却免不了被冷落的待遇。笔者就亲身遇到过一件事。一次,和几位德国年轻人谈论起《浮士德》的时候,他们用惊讶的眼神望着我,意思仿佛是:现在还有人读这个吗?我叹了口气,说德国青年对老一代经典原来都是这种态度呀。他们只是笑笑,说只是知道歌德的名字,却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丰富的涵义。这也难怪他们了,因为在挂着耳机、跳着街舞的德国90后心目中,摇滚歌星或者演艺名角可能才是他们的心头所好吧。

  笔者思忖,不管那次遇到的是不是个例,这个问题却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与歌德单单一个人无关。其实,传统文学的颓势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在整个世界蔓延开来,文学被快餐化的生活方式稀释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发疯到开始写书的人其实希望没人能够简单转述出书的内容。” 可是现在又有多少畅销书做得到这一点呢?今年1月,奥地利-捷克作家、翻译家斯塔瓦利齐(Michael Stavaric)特别撰文《今天还有谁在读严肃文学?》。文中说,严肃文学已经成了一个小众词汇,要指望人们在地铁上或者去超市途中端着本经典读物“故作高雅”,本来就不现实,他们甚至还会被嘲讽。当德国某论坛中有网友振臂疾呼:“你们之中有人还读歌德和席勒吗?”有人一针见血地回答:“我们喜欢读,但我们没有时间。倘若有了一点儿时间,我们会更多地选择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等20世纪的作品。我的父母和祖父母当年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成段地背诵海涅与席勒的诗句,这让他们心生反感与厌倦,不再乐意把它们从书架上取下来了。何况是我们年轻人呢?”

  阅读“维特”的理由

  对于这样的现状,在德国也不乏循循善诱的长辈。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的《菲奥娜在阅读》专栏指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四个至今仍然无与伦比的吸引点:1.书信体的格式让这本小册子易于分割和携带,即便是没有耐心的年轻人也可以分段阅读。2.其中蕴藏着的心灵独白是迷人而且真实的,在描述恋爱心理的方面这本书永远不会过时。3.它鼓励青年男子也要大胆吐露出自己的心声,更重要的是,表达爱意应该以健康的方式,而不是用时下隐晦的“Hdl”(“我爱你”的德文缩写)之类。4.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两件牵连事件——首先是1774年的“维特效应”,它是一轮因众多德国青年仿效维特而形成的自杀潮。歌德见状,立即在第二版中劝诫读者,务必要慎待生命。第二个事件就是歌德在书中用前所未有的、细致的笔调描绘了少年自杀时痛苦的挣扎,这在当时可谓冲破了禁忌的栅栏,引发了强烈的争议。文学作品的甜蜜和尖锐第一次那么紧密地并存。总之,《少年维特之烦恼》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值得当下的年轻人细细品味。

  德国怎样纪念歌德

  2012年3月22日是歌德逝世180周年。如同笔者所预料的一样,德国媒体对这个事件并没有给出太多的关注,伟大归伟大,一点点的审美疲劳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德国各州与各大城市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对文学心存热爱的人们,组织起了此起彼伏的纪念活动。3月22日当天,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明斯特,西普鲁士州立博物馆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歌德作品朗诵会”,在舒伯特、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声中,歌德与她夫人克里斯蒂安娜·符尔皮乌斯(Christiane Vulpius)的通信将被朗诵者娓娓道来。在巴登-符腾堡州的曼海姆大学,一场更有创意的“烹饪学研讨会”以纪念歌德的名义开始了,从文化角度解读歌德作品中所出现的“饮食与烹饪”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图林根州的伊尔默瑙是德国的一座小城,但因为歌德当年的多次造访而驰名欧洲,这次,它的歌德城市博物馆(Goethe Stadt Museum)筹划了一场“我北方的乐土”歌德绘画与图片展,游客们不仅能目睹歌德本人所留下的画迹,也可以欣赏到一批新画家以歌德为主题创作的作品。次日,也就是3月23日的晚上,汉堡的室内话剧演出中心,两位职业演员将在大提琴的伴奏下为听众表演和讲述歌德当年创作的歌谣、名言以及信件与日记的摘要,该活动的命题充满了浪漫而激进的色彩:“谁要是不再爱了,不再犯错了,那么不如让自己被埋葬!”(歌德语),听众们可以借此一睹歌德当年的悲喜爱恨,尤其对于年轻人,这是一次回溯历史、重历经典的绝佳机会。

  除了这些之外,小城耶拿(Jena)会在3月22日当晚播出广播剧《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少年在社会中经历坎坷,逐渐成长,最终成熟有为的故事。它当年被杨武能教授翻译后,在中国也觅得了许多知音。另外,朋友来电告诉我,一套印有歌德头像的纪念银币本月也在德国被不失时机地摆到了货架上。总之,这个世界还没有遗忘歌德这个名字。这或许是我们依然可以觉得欣慰的地方。(作者系德语译者)

  名词解释

  魏玛古典主义

  魏玛古典主义在德国文学中指的是1786年歌德第一次意大利旅行之后的阶段,大约延续到1810年。有时,魏玛古典主义也被用来指称有着亲密友谊的作家歌德与席勒共同的创作时期,这段时期始于1794年,终于1805年。魏玛古典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乐观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个人主义、创造事业的激情的总和。它克服了两种运动的单一性,它的目标是不同力量之间的和谐,人类的力量应该以一种受到抑制的、和谐的形式被表现出来,极端的东西应该避免。

  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80年代,德国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掀起的一场文学运动,以表达他们摆脱封建束缚、解放个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的要求。歌德、席勒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少年维特之烦恼》

  本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初版属于狂飙突进运动的风格,而修订版是魏玛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小说主人公维特的行为仅仅取决于他的感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故事讲述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已经订婚的绿蒂,而这段爱情的无望使维特最后开枪自杀。

  《浮士德》

  这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歌德前后共花了约60年创作完成。故事讲述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魔鬼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就在浮士德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于是魔鬼将收去他的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好逑传》

  这是歌德喜欢的清代长篇小说,4卷18回。著者批者俱不详。书名取自《诗经》第一篇《国风·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意。全书讲述的是铁中玉和水冰心的爱情故事。他们在患难相助之中,互通情愫,却又谨守礼义大防,最终御赐婚姻,终成眷属。
我女朋友是王小鸭 发表于 2012-03-22 13:5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文豪歌德文学句子
才能造就于寂静,品格形成于这世间波涛
我爱你,与你无关
多情大文豪歌德一生究竟有多少女人?
那个写《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歌德已经离开我们186年了
歌德逝世182周年祭联祭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