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姑苏纪事:一代才女赵萝蕤与苏州的情缘

赵萝蕤乃一代才女,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和比较文学家,译有艾略特《荒原》、惠特曼《草叶集》、参与主编《欧洲文学史》等。苏州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驿站,她与苏州有着解不开情缘。

▲老年赵萝蕤


1912年5月9日,赵萝蕤出生在浙江省德清县。父亲赵紫宸对着盈盈可爱的女儿,心底漾开柔软的爱意,给女儿取名萝蕤。“萝蕤”二字典自李白《古风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有生机繁茂的意境,既昭示江南女孩特有的纤细柔美,也希望女儿永葆坚韧顽强的意志。


▲赵紫宸全家福,中为赵萝蕤


比她早出生的如凌叔华、林徽因、孟小冬……比她晚出生如张充和、周璇、张爱玲……无论天资、家世,还是才貌、学养,她各方面都不逊于同时代的民国女子,只是其他好像都要比她有名气。然而,这个女孩长大后,她散发的光芒是独有的。

赵萝蕤三个月大时,全家随父亲迁居苏州,居住于东吴大学旁。站在家中的露台上,就能看到东吴大学校场上的风景。春来万物萌生,秋天黄叶满地,行走其中的学子们洋溢着青春的面庞。


▲1921年校刊上的东吴大学校门


7岁那年,父亲送她读的景海女师,正是苏州历史上一所知名的教会女校,是一所培养淑女的学堂。该校学费昂贵,只有中产阶级以上家庭才能将女儿送入景海学习。她后来回忆儿时,曾在《我的读书生涯》中说……


《我的读书生涯》:

“我在苏州圣约翰堂附近的幼稚园玩了三年,七岁进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一年级,并在同年开始学英语。”


赵萝蕤在学校还学了钢琴,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可从小熟读私塾的赵紫宸,是一个传统文化修养极深的学者,他担心教会学校不注重中文培养,致使女儿国学素养缺失,于是就亲自在家里教女儿《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赵萝蕤一直觉得,那种对古诗文的吟诵就像唱歌,她还把这种唱法带到学校,让小同学们也唱起来。


▲赵萝蕤像


1925年,苏雪林回国后,同时在有教会背景的景海女子师范和东吴大学任教。她在景海担任中文系主任,到萝蕤班上教国语。苏雪林老师重视写作能力,赵萝蕤的作文字迹端正娟秀,文笔流畅而不失深刻,被爱才的苏老师多处画了双行密圈。

有家庭的熏陶,有名师的指导,她的语文得分总是名列前茅。老师让她跳一级,三年级未读就升到了四年级。六年级时她的语文成绩被评为全校第一,甚至超过了高中三年级的同学。



1926年,赵萝蕤14岁,那一年她离开古城苏州,因为父亲赵紫宸接任了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一职,他们全家迁往北京。赵萝蕤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清秀的苏州。江南水乡的梅子黄时雨,青石街道,幽长的小巷,古典的园林,她就此远离了这些熟悉多年的风景。


▲旧时水乡苏州


1928年,赵萝蕤入燕京大学,初学中文,后改习英文,20岁就大学毕业了。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又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这一年春,杨绛也从苏州北上,去了心心念念的清华借读。次年夏天,她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文学,成了赵萝蕤的同学。

赵萝蕤小一岁,但高一年级,她俩都是获得奖学金的优秀生,曾经同寝室,还一起学昆曲,关系很好,只是后来的人生交集无多,彼此渐行渐远。


▲燕大时的赵萝蕤


赵萝蕤写过不少新诗,更以译诗一鸣惊人。1936年,戴望舒约请她翻译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老师叶公超为她写序,这是《荒原》的第一个中译本,1937年出版,她一举成名。


▲1937年,赵萝蕤翻译的《荒原》由上海新诗社出版


这样一个女子年轻轻就取得不俗的成绩,气质绝佳,才华横溢,风采熠熠,自然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追她的男生也很多,而赵萝蕤唯独青睐陈梦家。

大学者钱穆曾说:

“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

陈梦家是新月派诗人,1932年秋到北平,经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刘廷芳博士的引荐,到宗教学院短期就读。就是在这期间,他得到赵紫宸先生的赏识,还认识了赵萝蕤。没多久,他们确立恋爱关系。


▲陈梦家、赵萝蕤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燕京大学



1936年1月18日,陈梦家与赵萝蕤结婚。一年之后,卢沟桥事变,这对恩爱的夫妻辗转迁居昆明,陈梦家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讲授古文字学、尚书通论。1940年春至1944年秋,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与查阜西、徐问铮夫妇曾同在昆明北郊龙泉镇龙头村北头的棕皮营,两家建立了延续终生的深厚情谊。

两家的交往缘于两位夫人,赵萝蕤自小在苏州长大,对苏州的感情很深。巧的是,查阜西的夫人徐问铮也在苏州生活过。两位夫人性情相投,经常一起用苏州话交流,一起做苏州菜。两位先生也开始交往,互相欣赏。两家人因苏州而联结,亲如一家,相处融洽。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


查阜西是古琴大师,赵萝蕤跟着他学古琴,查先生不仅精心教授琴艺,还把他手中珍贵的宋琴“寒泉”给赵萝蕤练琴之用。赵萝蕤喜欢西洋音乐,有钢琴造诣,故入门很快。

1944年秋,梦家夫妇赴美,陈梦家在芝加哥大学教书,赵萝蕤则当起了学生,继续深造。两家分离后,不管是芝加哥,还是上海,北平,一有机会,他们都会相聚。直到两家都长期定居北平,走动才渐多。


▲1947年,陈梦家(左)、赵萝蕤夫妇与弟弟赵景德在美国合影


1957年开始,赵萝蕤在人生低谷反反复复,查阜西夫妇始终对她不离不弃,查先生指导她重习琴曲,徐问铮则常陪在她身边,用苏州话聊家常,宽慰她心,还总会带上精心烧制的苏州菜,这是萝蕤喜欢的味道。

陈梦家遭受冲击,愤而离世后,查阜西夫妇沉痛不已,前去探望赵萝蕤,殷切关怀,鼓励她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他们这种在颠沛流离中建立的情感,稳固而坚定,既有危难时的不离不弃,还有寻常时的惺惺相惜。赵萝蕤也终重获新生,继续翻译事业和执教事业。


▲1929年,赵紫宸与赵萝蕤等家人合影


苏州是赵萝蕤和父亲生活多年的地方。国内国外,赵萝蕤四处都漂泊过,她也饱尝人间疾苦,而儿时在苏州那十几年温馨宁静的时光,无疑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离开之后的那些年,她求学,深造,翻译,执教,都再没有苏州这段时光平稳安宁。一个人在哪里度过童年,那个地方就会对她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她以后就会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和挺立的勇气。苏州对这样一个坚韧顽强的伟大女性的意义,亦是如此吧!




拟稿:弯弯

来源:《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

2022-05-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是名门闺秀,译界传奇,前半生葳蕤绽放,后半生饱尝苦难
钱钟书先生心里的“白月光”
24岁出嫁,55岁丈夫自缢而亡,她精神分裂,却坚强活到86岁
【毛边编号​特制版】《古琴的常识与演奏》|方继孝先生毛笔签名钤印题上款
方继孝讲述查阜西与陈梦家的君子之交:所思故人天一方 欲往从之不能忘
清华女神赵萝蕤,为何拒绝钱钟书的暗恋,而选择陈梦家?原因令人大跌眼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