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昔日“天和堂”
[ 来源: 吴江日报│ 作者:吴江日报 │ 时间:2013/9/6 9:17:00]

    盛泽“天和堂”药店始创于1937年,创业主费载林先生(1906年—1990年),享年84岁,吴江平望人。年少时在祖辈叔父的商圈中成长,潜移默化地受商场熏陶,对药材的鉴别和为商之道早有所知晓。而立之年的他在当时盛泽最繁华的市口———东庙桥南堍开设一家单间药铺(今邮电局对面),坐南朝北,与原东庙隔河相望,市口颇佳,并以“唯天为大,有和为益,生命之贵”之意取“天和堂”为店铺名。小店规模虽小,但装饰设施还是像模像样,“天和堂”的店招加上店铺两侧长挂四幅黄底红字的立轴“天和堂地道药材、天和堂丸散膏丹、天和堂香料细药、天和堂代客煎药”。站在东庙桥畔,店招醒目可见。
    古语云:“巧作不如拙成。”既然插足闹市,涉入药业,就要面临旧时盛泽林立的药业领头,如养和堂、同心德、存天德、益寿堂等先登之利,要在人气旺药铺多的药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属不易。“天和堂”药铺费老板凭借自己的能耐和诚心,依托天时、地利、人和,从进货、加工到发药售药,制作丸散膏丹,药材成色足、配料精、货真价实。以信为经营本,诚招天下客为宗旨,老板为人忠实厚道,精通中药,能说会做,率领徒弟叶金寿、王松柏潜心经营,对顾客是服务到家,除茶水招待外,还主动咨询病情,诚心周到服务,不但赢得不少本地街坊邻里的好评,连四乡八村的顾客也都纷纷前来,不光是附近坛丘、南麻等乡镇,乃至虹阳桃园、王江泾、新塍的病者亦慕名前来“天和堂”咨询、配药。当时远郊农民大多很少有文化,甚至生了病都不知道到哪里就诊治疗。自从结识了费老板后,就被热情介绍甚至带到医师处就诊。费老板这样做不仅大大方便了农民顾客,同时又结识医生,更为自己带回了处方和生意。经过多年的经营,他亲自掌柜,问病卖药,对症下药,效果明显,一传十十传百,影响甚大,众多顾客称费老板为“半个郎中先生”。“天和堂”药铺,药材地道,制精煎细,主动热情,虽然铺小人少,但为了争取生意,解决患者的小病小痛、后顾之忧,实行代客煎药送药等上门服务,有时甚至晚上8时也要把药剂送到病客手中,得到邻里顾客的赞赏和好评。小小“天和堂”药店,被当时药业同行和热心顾客誉为“小养和堂”,可见当时“天和堂”药店在盛泽药业同行中的地位和声誉。
    “天和堂”店铺虽小,但费老板一直诚心经营,精工细作,对本店的特色药品更是精之又细,每年炎热夏季和冬至前后是中药行业最忙碌的旺季。每到端午到来之前,供应雄黄和苍术、白芷,让千家万户烟熏五毒、驱赶毒虫蚊蝇。夏令暑热,自制金银花露、地骨皮露、藿香露、青蒿露等消热解毒饮品。根据夏季不同病因,适宜选择:金银花露清热解毒,地骨皮露阴虚内热,藿香露伏热恶心,青蒿露虚寒虚热,用途甚广,既是药品,又是饮品,深受百姓喜爱。膏药是“天和堂”的传统夏季药品,虽然生意微小,制作时天气炎热,但费老板从不放弃特色生意。每到炎夏季节,旧时生疮病人特别是儿童特别多,用这种特制膏药一帖即灵,一点膏药脂在油纸上抚得平、薄、均、圆才算上品,虽然疗效显著,但如今已淘汰失传,取而代之是现代的纱布膏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药铺招幌
七情六欲小店
黑膏药的熬制方法
沐泰山与王鸿翥
姑娘出上联:膏可吃,药可吃,膏药吃不得!秀才对出的下联太经典
药铺卖的药材“虎杖”原来长这样,农村遍地可见,看到别不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