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的文化艺术——昆曲

昆 

昆曲的起源和特点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元代末期,产生于昆山、太仓一带,经昆山人顾坚等改进,发展成为昆山腔,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寓居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吸收当时流行的北曲、南曲和其他声腔流派的优点,以及江南丝竹的艺术成果,对昆山腔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总结唱曲理论,建立昆腔歌唱体系,称为昆曲。其声细腻婉转柔和,故有“水磨腔”之称,很快风行开来。参与革新的还有善唱北曲的张野塘,笛师谢林泉,洞箫名手张梅谷等。隆庆末年,昆山人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曲传奇《浣纱记》,使昆曲发展为昆剧。昆剧活动以苏州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大城市扩展,一跃而居诸腔之首。

图为魏良辅画像,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图为昆曲《浣纱记》剧照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昆曲

从明代天启年间到清康熙末年,是昆剧蓬勃兴盛时期。形成以李玉为代表的剧作家群,创作了大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价值的剧本。但因清皇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剧作家不敢写时事新剧,剧本创作每况愈下,代之而起的是京剧。甚至在昆剧发源地苏州,京剧也逐渐取代了昆剧的地位。1921年春俞粟庐与穆藕初、徐凌云共同发起组成昆剧保存社,俞粟庐是清末民初昆曲宗师,与吴梅、王季烈并称我国三大曲家,其子俞振飞尽得其传1922年,苏州曲友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为挽救昆剧,成立昆剧史上第一所学校——苏州昆剧传习所,招收学员年龄在12岁左右,学员70余人,这就是后来继承了苏州昆剧传统的一批“传”字辈演员。

图为俞粟庐(1847——1930),松江人。清光绪中叶移家苏州,定居五十余年。

图为俞振飞剧照,俞振飞(1902——1993)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著名昆剧小生,著名昆剧演员,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俞粟庐之子

图为昆曲传习所旧址五亩园。

1921年,张紫东、徐镜清、贝晋眉、穆藕初等在桃花坞北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培养出数十名传字辈弟子,使行将湮没的昆剧艺术得以继承流传。至上而下,图1为张紫东,图2为徐镜清,图3为贝晋眉。

图为昆曲演员顾传玠(1910——1965),工小生,毕业与金陵大学,是“传”字辈演员中唯一进入高校深造者。

现当代昆曲发展

1956年,周总理肯定浙江昆苏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指出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大大鼓舞了苏州的昆剧工作者。同年,苏州昆剧团成立。“×××××”期间,江苏省苏昆剧团被解散。1976年后,恢复剧团建制,仍由苏州市代管。1982年,江苏省苏昆剧团在苏州恢复成立。1986年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成立。1998年苏州艺术学校首届苏昆班招收的学生毕业,成为苏州培养的第四代“扬”字辈演员。2000年3月31日,苏州市政府承办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同年,苏州被文化部将选定为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的定点城市,每三年举行一次,并每年举办一次虎丘曲会。次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11月,在虎丘举行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

2002年11月,王芳等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12月,为保护弘扬昆曲文化,充分发挥苏州作为昆曲艺术原生地优势,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大学联合创建、整合海内外学术力量,建立中国昆曲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挂牌,收集、抢救了各类昆曲文物3000余件。同年,苏州昆剧院、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苏州昆剧传习所联合与台湾企业家陈启德、造型设计师叶锦添联手打造全本《长生殿》,参加了香港艺术节,2004年2月,该剧赴台演出,获中国台湾文艺最高奖项“金钟奖”。 2005年,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获文化部首届文化创新奖唯一的特等奖;同时,经文化部、财政部批准,苏州市被正式授牌成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2006年,国内首部保护昆曲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09年2月,王芳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殊荣,俞玖林、沈丰英双双荣获梅花奖。

2015年10月,在昆山举行昆曲工作者座谈会、第三届“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拜师仪式等活动,为昆曲的研究、保护、传承提供建设性的学术成果。



图为1962年“苏、浙、沪二省一市昆剧观摩演出大会”时, 两代昆刷艺术家在苏州合影。左起,前排:林根兰、王长寿、高小华、沈金喜、徐新章、汪双全、陈云发、曾长生、严德才、周来贤;中排:华传浩(1)、邵传镛(2)、张顺金(4)、周传铮(6)、张传芳(8)、 包传铎(9)、周传瑛(1 1)、方传芸 l(12)、郑传鉴(13)、沈传芷(14);后 排:薛传纲(1)、姚传芗(2)、王传 蕖(3)、马传菁(4)、朱传茗(8)、倪传钺(9)、王传淞(11)、周传沧(12)、沈传锟(13)。

图为由昆曲《十五贯》改编出版的小人书。

图为为振兴评弹和昆剧而呕心沥血的苏州文化界三位老同志,左起为:周良、顾笃璜、钱璎。

图为现在的苏州昆曲传习所,位于姑苏区带城桥路126号。

图为昆曲《长生殿》剧照。

图为坐落于昆曲的发祥地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平江路张家巷全晋会馆内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于2003年11月正式挂牌对外免费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院京剧系受邀参加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演出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继字辈”的历史贡献
昆曲流传:坚守风雅还是灵活应时?
【峰言锋语】美哉!昆剧《顾炎武》
京昆遗事录(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