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慧赋能“中国·江村” 创新助力率先现代化

新鱼米之乡 新江南空间 新生产场景

智慧赋能“中国·江村” 创新助力率先现代化


作者: 张燕


“国字号”现代农业示范区


机械化收割秋粮


高标准池塘改造示范点


俯瞰美丽村庄


佳禾食品流水线作业


       村前村后稻花香,鱼跃蟹肥丰收忙。

       金秋时节,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给大地铺上了一块一块的金毯子;百湖之城的好水养好鱼,此时正是湖鲜之一螃蟹上市的好时候;踏着“丰收”的节拍,丰收节、开镰直播、稻田艺术节等农文旅活动轮番上阵,现代农业吹奏出喜人的乐章。

       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吴江以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为名片,倾力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品牌。一年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三农”工作按下快进键,快进的是理念,是建设。当“智慧农业”迎面走来,农业实体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农事连入“云端”,生产更加智能,传统农业正在被改变甚至是颠覆。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沈卫民表示,在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吴江样板的征程中,吴江始终坚持“试点、试验、示范”“率先、争先、领先”不动摇,强化从片区向全域覆盖的实践与探索,全力打造“新鱼米之乡”“新江南空间”“新生产场景”。


全力打造“新生产场景” 聚力推进智慧农业改革


       靠天吃饭,是大家对农业的固有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吴江的田间地头,你会发现,农业领域的智慧程度已远超你的认识。

       眼下正值秋收农忙时节,但走入位于同里镇北联村的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田间不见一位辛勤作业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收割机。园区正在试点智慧化管理示范场景的建设,从整地、插秧、植保、收割等全流程实现无人操作,堪称苏州最聪明的“无人智慧农场”。

       无人智慧农场是农业智能装备应用的前沿阵地,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穆兰芳介绍,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前期示范应用水稻生长可视化管理、变量植保、插秧机和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示范应用和总结推广力度,努力打造水稻“耕种管收”生产全程无人化智慧农业生产场景,助推智慧农业国家试点试验和省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智慧农业试点工作虽只开展了一年,但吴江的智慧农业应用已渗透到蔬菜、园艺、渔场、牧场等多个生产场景,推动着吴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的智慧化升级。

       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园依托现有的渔业物联网平台以及良好的渔业产业基础,全面开展智能化网络监控设施设备的集成示范,打造淡水数字渔业示范样板,形成数字化渔业技术集成产业化模式;震泽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依托现代化蚕桑科技示范基础,搭载智能化催青系统、大蚕小蚕共育室等智能科技生产系统,推动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苏州立美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与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高标准建设了全开屋顶式智能温室,并引进了信息化订单处理、自动播种、智能催芽、智能补苗、自走式喷灌等智能装备,将打造一个现代园艺智能自动化生产、示范基地。

       智慧园区、智慧场景的投入使用让试点农企尝到了农业智慧化的甜头,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瞄准了智慧品牌的打造。去年,太湖雪电商销售额超亿元,今年,该公司大胆试验,与网络头部主播合作,创造了8分钟销售1300多万元的好成绩。两个月前,公司正式成立了直播团队,直播进入常态化。

       不仅如此,接下来,吴江还将智慧应用到农村建设,结合“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打造,培育3个“集成+特色”的“智慧农村”示范村。

       未来的江村,承载着梦想,浸润着乡愁,必将勇立于潮头。


全力打造“新江南空间” 加速加码美丽吴江建设


       江村,因费老写就的《江村经济》名噪一时,成为国内外社会学者向往的圣地。以此为圆点,吴江创新性提出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不断扩大“江村”文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打造美丽吴江新样板,营造“新江南空间”格局。

       吴江的美,在于太湖大运河河湖荡漾的水韵之美,在于江南水乡的田园之美,在于底蕴深厚的古镇之美,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之美。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紧扣以上要素,形成了以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为重点,辐射带动桃源水乡森林小镇和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园发展,2020年,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又新勾画元荡美丽乡村群,逐步形成“一带一区一群”“一镇一园”覆盖全域的发展格局。

       围绕“中国·江村”品牌引领,全区每年推进4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今年投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269.24%。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三农”发展,吴江积极出台《“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实施方案》,并举办村企合作双向对接会。截至10月底,已累计向上申报村企联建项目193个,计划投资金额近32亿元。

       重点项目在精心打造下展示了全新形态与质态,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则是一场调动全区人民的“环境提升战”,探索出了不少新路径、新方法。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经验被农业农村部以“整治农业农村人居环境,谱写水韵江村华章”为题向全国介绍,《“三张榜单”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推进》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推荐,现已进入核查阶段。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吴江又在全域开展了“美丽村景”创建工作,围绕村庄道路、村庄河湖、休闲场所、文化古迹、美丽菜园等5类村庄公共空间,打造美丽宜居的村庄客厅。同里镇叶建村、汾湖高新区(黎里镇)雪巷村、震泽镇兴华村、七都镇吴越村……一批优秀村景已初显风貌。

       在近2年的示范区建设中,有5个特色田园乡村通过省级验收,同里镇北联村、震泽镇众安桥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七都镇开弦弓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条线路被列入全省100条乡村旅游推介线路,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苏式化、小镇味、江南韵的“新江南空间”模样初现。

       中流击水勇争先,挑战极限再攀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赋予了吴江新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助燃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吴江将在目标、定位、格局、理念、特色上持续发力。

       未来的江村,朝着环境更优美、生活更富裕、笑容更灿烂迈进。


全力打造“新鱼米之乡” 锚定绿色生态发展目标


       吴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农业风貌的保护和发展,一粒米、一只蟹、一根丝,更是驰名海内外,广受欢迎。

       展开一张吴江全域地图,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从不缺对农业板块的布局。全区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是贯彻苏州市保护发展“四个百万亩”的总要求。近年来,吴江建立起地方财政引导扶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三农”年均投入保持在18亿元以上,牢牢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

       推进“三高一美”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2万亩,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退渔)7.37万亩,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基地4家;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一手推广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近1万亩,一手高标准完成太湖围网拆除和禁捕退捕任务;积极出台《吴江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打造出了“吴江大米”“吴江香青菜”“吴江太湖大闸蟹”等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产品品牌……无论从基础设施更新迭代,还是从供给侧出发的结构性改革,都是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产业基础扎实到产业振兴,吴江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指导服务,建成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科技园、精品园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园区总面积超2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与此同时,这里也是我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生态化、产业化生动实践的场所。

       政府搭建了好平台,农企“唱戏”更起劲。目前,全区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6家农企在股权交易中心成长(农业)版挂牌,农业发展活力十足。2019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79元。

       吴江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等荣誉,为吴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吴江又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定位保护发展优质粮油,在完成稳粮增收中心任务的同时,继续快步行进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道路上,擦亮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绿色底色。

       未来的江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将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农业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生活更加富足,不断展现“鱼米之乡”的新风貌和新成效。

       2020-11-06


村前村后稻花香,鱼跃蟹肥丰收忙。

金秋时节,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给大地铺上了一块一块的金毯子;百湖之城的好水养好鱼,此时正是湖鲜之一螃蟹上市的好时候;踏着“丰收”的节拍,丰收节、开镰直播、稻田艺术节等农文旅活动轮番上阵,现代农业吹奏出喜人的乐章。

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吴江以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为名片,倾力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品牌。一年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三农”工作按下快进键,快进的是理念,是建设。当“智慧农业”迎面走来,农业实体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农事连入“云端”,生产更加智能,传统农业正在被改变甚至是颠覆。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沈卫民表示,在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吴江样板的征程中,吴江始终坚持“试点、试验、示范”“率先、争先、领先”不动摇,强化从片区向全域覆盖的实践与探索,全力打造“新鱼米之乡”“新江南空间”“新生产场景”。

全力打造“新生产场景” 聚力推进智慧农业改革

靠天吃饭,是大家对农业的固有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吴江的田间地头,你会发现,农业领域的智慧程度已远超你的认识。

眼下正值秋收农忙时节,但走入位于同里镇北联村的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田间不见一位辛勤作业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收割机。园区正在试点智慧化管理示范场景的建设,从整地、插秧、植保、收割等全流程实现无人操作,堪称苏州最聪明的“无人智慧农场”。

无人智慧农场是农业智能装备应用的前沿阵地,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穆兰芳介绍,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前期示范应用水稻生长可视化管理、变量植保、插秧机和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示范应用和总结推广力度,努力打造水稻“耕种管收”生产全程无人化智慧农业生产场景,助推智慧农业国家试点试验和省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智慧农业试点工作虽只开展了一年,但吴江的智慧农业应用已渗透到蔬菜、园艺、渔场、牧场等多个生产场景,推动着吴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的智慧化升级。

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园依托现有的渔业物联网平台以及良好的渔业产业基础,全面开展智能化网络监控设施设备的集成示范,打造淡水数字渔业示范样板,形成数字化渔业技术集成产业化模式;震泽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依托现代化蚕桑科技示范基础,搭载智能化催青系统、大蚕小蚕共育室等智能科技生产系统,推动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苏州立美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与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高标准建设了全开屋顶式智能温室,并引进了信息化订单处理、自动播种、智能催芽、智能补苗、自走式喷灌等智能装备,将打造一个现代园艺智能自动化生产、示范基地。

智慧园区、智慧场景的投入使用让试点农企尝到了农业智慧化的甜头,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瞄准了智慧品牌的打造。去年,太湖雪电商销售额超亿元,今年,该公司大胆试验,与网络头部主播合作,创造了8分钟销售1300多万元的好成绩。两个月前,公司正式成立了直播团队,直播进入常态化。

不仅如此,接下来,吴江还将智慧应用到农村建设,结合“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打造,培育3个“集成+特色”的“智慧农村”示范村。

未来的江村,承载着梦想,浸润着乡愁,必将勇立于潮头。

全力打造“新江南空间” 加速加码美丽吴江建设

江村,因费老写就的《江村经济》名噪一时,成为国内外社会学者向往的圣地。以此为圆点,吴江创新性提出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不断扩大“江村”文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打造美丽吴江新样板,营造“新江南空间”格局。

吴江的美,在于太湖大运河河湖荡漾的水韵之美,在于江南水乡的田园之美,在于底蕴深厚的古镇之美,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之美。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紧扣以上要素,形成了以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为重点,辐射带动桃源水乡森林小镇和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园发展,2020年,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又新勾画元荡美丽乡村群,逐步形成“一带一区一群”“一镇一园”覆盖全域的发展格局。

围绕“中国·江村”品牌引领,全区每年推进4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今年投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269.24%。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三农”发展,吴江积极出台《“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实施方案》,并举办村企合作双向对接会。截至10月底,已累计向上申报村企联建项目193个,计划投资金额近32亿元。

重点项目在精心打造下展示了全新形态与质态,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则是一场调动全区人民的“环境提升战”,探索出了不少新路径、新方法。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经验被农业农村部以“整治农业农村人居环境,谱写水韵江村华章”为题向全国介绍,《“三张榜单”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推进》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推荐,现已进入核查阶段。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吴江又在全域开展了“美丽村景”创建工作,围绕村庄道路、村庄河湖、休闲场所、文化古迹、美丽菜园等5类村庄公共空间,打造美丽宜居的村庄客厅。同里镇叶建村、汾湖高新区(黎里镇)雪巷村、震泽镇兴华村、七都镇吴越村……一批优秀村景已初显风貌。

在近2年的示范区建设中,有5个特色田园乡村通过省级验收,同里镇北联村、震泽镇众安桥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七都镇开弦弓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条线路被列入全省100条乡村旅游推介线路,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苏式化、小镇味、江南韵的“新江南空间”模样初现。

中流击水勇争先,挑战极限再攀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赋予了吴江新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助燃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吴江将在目标、定位、格局、理念、特色上持续发力。

未来的江村,朝着环境更优美、生活更富裕、笑容更灿烂迈进。

全力打造“新鱼米之乡” 锚定绿色生态发展目标

吴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农业风貌的保护和发展,一粒米、一只蟹、一根丝,更是驰名海内外,广受欢迎。

展开一张吴江全域地图,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从不缺对农业板块的布局。全区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是贯彻苏州市保护发展“四个百万亩”的总要求。近年来,吴江建立起地方财政引导扶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三农”年均投入保持在18亿元以上,牢牢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

推进“三高一美”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2万亩,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退渔)7.37万亩,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基地4家;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一手推广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近1万亩,一手高标准完成太湖围网拆除和禁捕退捕任务;积极出台《吴江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打造出了“吴江大米”“吴江香青菜”“吴江太湖大闸蟹”等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产品品牌……无论从基础设施更新迭代,还是从供给侧出发的结构性改革,都是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产业基础扎实到产业振兴,吴江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指导服务,建成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科技园、精品园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园区总面积超2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与此同时,这里也是我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生态化、产业化生动实践的场所。

政府搭建了好平台,农企“唱戏”更起劲。目前,全区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6家农企在股权交易中心成长(农业)版挂牌,农业发展活力十足。2019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79元。

吴江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等荣誉,为吴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吴江又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定位保护发展优质粮油,在完成稳粮增收中心任务的同时,继续快步行进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道路上,擦亮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绿色底色。

未来的江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将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农业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生活更加富足,不断展现“鱼米之乡”的新风貌和新成效。

村前村后稻花香,鱼跃蟹肥丰收忙。

金秋时节,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给大地铺上了一块一块的金毯子;百湖之城的好水养好鱼,此时正是湖鲜之一螃蟹上市的好时候;踏着“丰收”的节拍,丰收节、开镰直播、稻田艺术节等农文旅活动轮番上阵,现代农业吹奏出喜人的乐章。

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吴江以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为名片,倾力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品牌。一年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三农”工作按下快进键,快进的是理念,是建设。当“智慧农业”迎面走来,农业实体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农事连入“云端”,生产更加智能,传统农业正在被改变甚至是颠覆。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沈卫民表示,在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吴江样板的征程中,吴江始终坚持“试点、试验、示范”“率先、争先、领先”不动摇,强化从片区向全域覆盖的实践与探索,全力打造“新鱼米之乡”“新江南空间”“新生产场景”。

全力打造“新生产场景” 聚力推进智慧农业改革

靠天吃饭,是大家对农业的固有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吴江的田间地头,你会发现,农业领域的智慧程度已远超你的认识。

眼下正值秋收农忙时节,但走入位于同里镇北联村的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田间不见一位辛勤作业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收割机。园区正在试点智慧化管理示范场景的建设,从整地、插秧、植保、收割等全流程实现无人操作,堪称苏州最聪明的“无人智慧农场”。

无人智慧农场是农业智能装备应用的前沿阵地,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穆兰芳介绍,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前期示范应用水稻生长可视化管理、变量植保、插秧机和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示范应用和总结推广力度,努力打造水稻“耕种管收”生产全程无人化智慧农业生产场景,助推智慧农业国家试点试验和省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智慧农业试点工作虽只开展了一年,但吴江的智慧农业应用已渗透到蔬菜、园艺、渔场、牧场等多个生产场景,推动着吴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的智慧化升级。

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园依托现有的渔业物联网平台以及良好的渔业产业基础,全面开展智能化网络监控设施设备的集成示范,打造淡水数字渔业示范样板,形成数字化渔业技术集成产业化模式;震泽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依托现代化蚕桑科技示范基础,搭载智能化催青系统、大蚕小蚕共育室等智能科技生产系统,推动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苏州立美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与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高标准建设了全开屋顶式智能温室,并引进了信息化订单处理、自动播种、智能催芽、智能补苗、自走式喷灌等智能装备,将打造一个现代园艺智能自动化生产、示范基地。

智慧园区、智慧场景的投入使用让试点农企尝到了农业智慧化的甜头,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瞄准了智慧品牌的打造。去年,太湖雪电商销售额超亿元,今年,该公司大胆试验,与网络头部主播合作,创造了8分钟销售1300多万元的好成绩。两个月前,公司正式成立了直播团队,直播进入常态化。

不仅如此,接下来,吴江还将智慧应用到农村建设,结合“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打造,培育3个“集成+特色”的“智慧农村”示范村。

未来的江村,承载着梦想,浸润着乡愁,必将勇立于潮头。

全力打造“新江南空间” 加速加码美丽吴江建设

江村,因费老写就的《江村经济》名噪一时,成为国内外社会学者向往的圣地。以此为圆点,吴江创新性提出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不断扩大“江村”文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打造美丽吴江新样板,营造“新江南空间”格局。

吴江的美,在于太湖大运河河湖荡漾的水韵之美,在于江南水乡的田园之美,在于底蕴深厚的古镇之美,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之美。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紧扣以上要素,形成了以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为重点,辐射带动桃源水乡森林小镇和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园发展,2020年,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又新勾画元荡美丽乡村群,逐步形成“一带一区一群”“一镇一园”覆盖全域的发展格局。

围绕“中国·江村”品牌引领,全区每年推进4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今年投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269.24%。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三农”发展,吴江积极出台《“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实施方案》,并举办村企合作双向对接会。截至10月底,已累计向上申报村企联建项目193个,计划投资金额近32亿元。

重点项目在精心打造下展示了全新形态与质态,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则是一场调动全区人民的“环境提升战”,探索出了不少新路径、新方法。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经验被农业农村部以“整治农业农村人居环境,谱写水韵江村华章”为题向全国介绍,《“三张榜单”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推进》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推荐,现已进入核查阶段。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吴江又在全域开展了“美丽村景”创建工作,围绕村庄道路、村庄河湖、休闲场所、文化古迹、美丽菜园等5类村庄公共空间,打造美丽宜居的村庄客厅。同里镇叶建村、汾湖高新区(黎里镇)雪巷村、震泽镇兴华村、七都镇吴越村……一批优秀村景已初显风貌。

在近2年的示范区建设中,有5个特色田园乡村通过省级验收,同里镇北联村、震泽镇众安桥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七都镇开弦弓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条线路被列入全省100条乡村旅游推介线路,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苏式化、小镇味、江南韵的“新江南空间”模样初现。

中流击水勇争先,挑战极限再攀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赋予了吴江新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助燃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吴江将在目标、定位、格局、理念、特色上持续发力。

未来的江村,朝着环境更优美、生活更富裕、笑容更灿烂迈进。

全力打造“新鱼米之乡” 锚定绿色生态发展目标

吴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农业风貌的保护和发展,一粒米、一只蟹、一根丝,更是驰名海内外,广受欢迎。

展开一张吴江全域地图,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从不缺对农业板块的布局。全区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是贯彻苏州市保护发展“四个百万亩”的总要求。近年来,吴江建立起地方财政引导扶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三农”年均投入保持在18亿元以上,牢牢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

推进“三高一美”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2万亩,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退渔)7.37万亩,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基地4家;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一手推广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近1万亩,一手高标准完成太湖围网拆除和禁捕退捕任务;积极出台《吴江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打造出了“吴江大米”“吴江香青菜”“吴江太湖大闸蟹”等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产品品牌……无论从基础设施更新迭代,还是从供给侧出发的结构性改革,都是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产业基础扎实到产业振兴,吴江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指导服务,建成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科技园、精品园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园区总面积超2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与此同时,这里也是我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生态化、产业化生动实践的场所。

政府搭建了好平台,农企“唱戏”更起劲。目前,全区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6家农企在股权交易中心成长(农业)版挂牌,农业发展活力十足。2019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79元。

吴江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等荣誉,为吴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吴江又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定位保护发展优质粮油,在完成稳粮增收中心任务的同时,继续快步行进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道路上,擦亮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绿色底色。

未来的江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将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农业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生活更加富足,不断展现“鱼米之乡”的新风貌和新成效。

村前村后稻花香,鱼跃蟹肥丰收忙。

金秋时节,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给大地铺上了一块一块的金毯子;百湖之城的好水养好鱼,此时正是湖鲜之一螃蟹上市的好时候;踏着“丰收”的节拍,丰收节、开镰直播、稻田艺术节等农文旅活动轮番上阵,现代农业吹奏出喜人的乐章。

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吴江以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为名片,倾力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品牌。一年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三农”工作按下快进键,快进的是理念,是建设。当“智慧农业”迎面走来,农业实体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农事连入“云端”,生产更加智能,传统农业正在被改变甚至是颠覆。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沈卫民表示,在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吴江样板的征程中,吴江始终坚持“试点、试验、示范”“率先、争先、领先”不动摇,强化从片区向全域覆盖的实践与探索,全力打造“新鱼米之乡”“新江南空间”“新生产场景”。

全力打造“新生产场景” 聚力推进智慧农业改革

靠天吃饭,是大家对农业的固有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吴江的田间地头,你会发现,农业领域的智慧程度已远超你的认识。

眼下正值秋收农忙时节,但走入位于同里镇北联村的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田间不见一位辛勤作业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收割机。园区正在试点智慧化管理示范场景的建设,从整地、插秧、植保、收割等全流程实现无人操作,堪称苏州最聪明的“无人智慧农场”。

无人智慧农场是农业智能装备应用的前沿阵地,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穆兰芳介绍,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前期示范应用水稻生长可视化管理、变量植保、插秧机和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示范应用和总结推广力度,努力打造水稻“耕种管收”生产全程无人化智慧农业生产场景,助推智慧农业国家试点试验和省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智慧农业试点工作虽只开展了一年,但吴江的智慧农业应用已渗透到蔬菜、园艺、渔场、牧场等多个生产场景,推动着吴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的智慧化升级。

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园依托现有的渔业物联网平台以及良好的渔业产业基础,全面开展智能化网络监控设施设备的集成示范,打造淡水数字渔业示范样板,形成数字化渔业技术集成产业化模式;震泽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依托现代化蚕桑科技示范基础,搭载智能化催青系统、大蚕小蚕共育室等智能科技生产系统,推动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苏州立美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与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高标准建设了全开屋顶式智能温室,并引进了信息化订单处理、自动播种、智能催芽、智能补苗、自走式喷灌等智能装备,将打造一个现代园艺智能自动化生产、示范基地。

智慧园区、智慧场景的投入使用让试点农企尝到了农业智慧化的甜头,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瞄准了智慧品牌的打造。去年,太湖雪电商销售额超亿元,今年,该公司大胆试验,与网络头部主播合作,创造了8分钟销售1300多万元的好成绩。两个月前,公司正式成立了直播团队,直播进入常态化。

不仅如此,接下来,吴江还将智慧应用到农村建设,结合“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打造,培育3个“集成+特色”的“智慧农村”示范村。

未来的江村,承载着梦想,浸润着乡愁,必将勇立于潮头。

全力打造“新江南空间” 加速加码美丽吴江建设

江村,因费老写就的《江村经济》名噪一时,成为国内外社会学者向往的圣地。以此为圆点,吴江创新性提出打造“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不断扩大“江村”文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打造美丽吴江新样板,营造“新江南空间”格局。

吴江的美,在于太湖大运河河湖荡漾的水韵之美,在于江南水乡的田园之美,在于底蕴深厚的古镇之美,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之美。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紧扣以上要素,形成了以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为重点,辐射带动桃源水乡森林小镇和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园发展,2020年,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又新勾画元荡美丽乡村群,逐步形成“一带一区一群”“一镇一园”覆盖全域的发展格局。

围绕“中国·江村”品牌引领,全区每年推进4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今年投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269.24%。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三农”发展,吴江积极出台《“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实施方案》,并举办村企合作双向对接会。截至10月底,已累计向上申报村企联建项目193个,计划投资金额近32亿元。

重点项目在精心打造下展示了全新形态与质态,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则是一场调动全区人民的“环境提升战”,探索出了不少新路径、新方法。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经验被农业农村部以“整治农业农村人居环境,谱写水韵江村华章”为题向全国介绍,《“三张榜单”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推进》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推荐,现已进入核查阶段。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吴江又在全域开展了“美丽村景”创建工作,围绕村庄道路、村庄河湖、休闲场所、文化古迹、美丽菜园等5类村庄公共空间,打造美丽宜居的村庄客厅。同里镇叶建村、汾湖高新区(黎里镇)雪巷村、震泽镇兴华村、七都镇吴越村……一批优秀村景已初显风貌。

在近2年的示范区建设中,有5个特色田园乡村通过省级验收,同里镇北联村、震泽镇众安桥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七都镇开弦弓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条线路被列入全省100条乡村旅游推介线路,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苏式化、小镇味、江南韵的“新江南空间”模样初现。

中流击水勇争先,挑战极限再攀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赋予了吴江新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助燃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吴江将在目标、定位、格局、理念、特色上持续发力。

未来的江村,朝着环境更优美、生活更富裕、笑容更灿烂迈进。

全力打造“新鱼米之乡” 锚定绿色生态发展目标

吴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农业风貌的保护和发展,一粒米、一只蟹、一根丝,更是驰名海内外,广受欢迎。

展开一张吴江全域地图,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从不缺对农业板块的布局。全区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是贯彻苏州市保护发展“四个百万亩”的总要求。近年来,吴江建立起地方财政引导扶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三农”年均投入保持在18亿元以上,牢牢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

推进“三高一美”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2万亩,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退渔)7.37万亩,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基地4家;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一手推广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近1万亩,一手高标准完成太湖围网拆除和禁捕退捕任务;积极出台《吴江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打造出了“吴江大米”“吴江香青菜”“吴江太湖大闸蟹”等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产品品牌……无论从基础设施更新迭代,还是从供给侧出发的结构性改革,都是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产业基础扎实到产业振兴,吴江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指导服务,建成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科技园、精品园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园区总面积超2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与此同时,这里也是我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生态化、产业化生动实践的场所。

政府搭建了好平台,农企“唱戏”更起劲。目前,全区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6家农企在股权交易中心成长(农业)版挂牌,农业发展活力十足。2019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79元。

吴江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等荣誉,为吴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吴江又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定位保护发展优质粮油,在完成稳粮增收中心任务的同时,继续快步行进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道路上,擦亮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绿色底色。

未来的江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将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农业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生活更加富足,不断展现“鱼米之乡”的新风貌和新成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展创意休闲农业,以产业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的“临湖样本”
处处是景,时时可游
江苏吴江:一村一貌 打响“中国·江村”文化品牌
不只是华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排定33个重点项目
【案例】费孝通中国农村“标本” • 江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