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古道今话春节 年味记忆话从前
说古道今话春节

作者:王新生

公历新年一过,农历新年很快就要来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岁旦”,又称“元旦”“元日”“岁首”“岁朝”等。什么时候改称“春节”的呢?辛亥革命后,为顺应农时,便利农耕,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农村使用农历,机关、厂矿、学校等团体使用公历。但是总不能有两个元旦啊,于是决定公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春节之名由此而来。本文为叙述方便,前人的“农历新年”均改称“春节”。

红红火火迎春节

以前传统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呢?古时中国是农业社会,春节期间正是农闲时分,因此过春节不仅指正月初一这一天,而是从农历十二月廿四就开始春节活动,至来年正月十五结束,其中高潮迭起,精采纷呈。

春节话年

十二月廿四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俗称“掸檐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新年扫尘的风俗。“尘”与“陈”同音,“扫尘”就是要把陈年的晦气霉运统统扫地出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推陈出新”。回想儿时,这天总能看到母亲戴着斗蓬,披着旧衣,拿着长柄掸帚,掸拂檐尘、蛛网,还要拆洗被褥,擦洗家具,忙得不亦乐乎!

掸檐尘

这天晚上还要送灶神。相传灶神掌管各家祸福,每年此日要上天汇报各家善恶。因此,各家都要准备菜肴糕点(没有酒,怕灶王爷说醉话)以及纸轿或纸马送灶君上天,以期能为自家说好话。也有叛逆者敢与灶王爷开玩笑,用一杯酒泼在灶门上,醉倒灶王爷,让他见玉帝时,说不明、道不清。大年夜各家再把灶神请回来,在灶头上新贴灶王神象,旁贴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并祭以酒菜糕点(这时可以有酒了)。

送灶神

从廿五开始,家家磨米粉,蒸年糕,北方大多是做馒头。据史料记载,从明代开始,民间就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就是取谐音“年高”的意思。年糕一般有“黄”“白”两种,加红糖的年糕显红黄色象征黄金,不加糖或加白糖的年糕显白色象征白银,做馒头取其“发”的意思。总之都是希望来年兴旺发达。

蒸年糕过大年

农历十二月三十(逢小年则是二十九)是除夕夜,家家都要吃团圆年夜饭。已婚子女也要回家团聚。南方年夜饭有讲究,一般要有蹄子(谐音“提”),肉圆、鱼圆、蛋圆、虾圆(团圆之意),豆芽菜(形似如意),青菜(土话“有清头”即拎得清的意思),笋干(节节高),鱼(谐音“余”),年夜饭不能吃完,显示年年有余。北方年夜饭以饺子为主,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包饺子先要和面做成饺子皮,这“和”字寓意和气、和谐、和好;“饺”和“交”谐音,“和”与“交”可理解为和谐相聚,象征合欢团圆,阖家平安。饺子形似“元宝”,又有“招财进宝”之意。南北方虽然年夜饭的内容不同,但期盼来年幸福吉祥的心意是一样的。

红烧蹄子

吃好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拿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年。古时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最常见,由长辈用红纸包好钱给孩子。现在压岁钱多采取后一种形式。

过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除夕夜还要“守岁”,这也是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年夜饭后,全家围炉闲聊,通宵守夜,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午夜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齐放鞭炮迎接新年。

守岁

大年三十,忌讳较多,不许写不吉利的字,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许打骂孩子。儿时过年,常见大人写上“童言无忌”的红纸条,贴在墙上,其意就是小孩说错话不算数。另外,有些地方大年三十还有“踩岁”的习俗,即大年夜在大门前用石灰印上“元宝印”,初一出门就踩上元宝印,这叫“踩岁”,以求沾上财气,步步发财。

踩岁

农历正月初一要放爆竹,贴春联。民间有“开门爆竹”之说,即正月初一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俗话说:“开门六响,人财兴旺;开门八响,稻谷满仓”,春联又叫对子、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的文字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副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据说起于宋代,宋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记载了宋代人们过春节的盛况:在那春风送暖,阳光普照的节日里,千家万户畅饮用屠苏草浸泡的能驱瘟避疫的屠苏酒,齐放爆竹,喜换春联,热闹非凡。

农历正月初一放爆竹、贴春联

说到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趣事不得不提。有一年他在夫人的劝说下,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贴于门上。谁知不到半盏茶工夫已被人揭走。只好再写一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也未能留住。他急中生智,重写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一不吉利的对联没人再揭。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在上下联间各添三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令人拍案叫绝。

大书法家王羲之

有些地方除贴春联外还有贴门神的习俗。据说大门上贴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唐朝以后,人们常把秦叔宝、尉迟恭两名唐朝武将作为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叫,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镇守门旁,自此再也没有鬼魅搔扰。其后唐太宗命人把两位将军的画象贴于门上。这一习俗从此在民间流传。

贴门神

初一这天早晨要吃汤圆或者小圆子、糖年糕以示甜甜蜜蜜,团团圆圆。晚上吃面以求长寿。初一这天也有忌讳,首先忌扫洒。前人认为初一是个吉利的日子,这天的“水”和“土”都是财气,不能往外送。所以初一不能扫地,用过的水(如洗脸水)也不能泼出去,到初二才能倒出去。其次是不动刀、不会客。所以初一不能拜年,要到初二才开始。

初一早晨吃汤圆

初二开始相互拜年。拜年活动传说起于汉代,但有文字可考的是在宋代。南宋吴自牧《岁梁录》记载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士大夫皆相交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花往来拜节”(此记载说初一开始拜年,可能各地风俗不同,也可能以后演变为初二开始拜年),古时拜年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投名帖,即派人向被拜者投名帖以表祝贺。后来的贺年卡可能由此发展而来。当然现在用电话、手机微信、或电子邮件拜年就更方便了。拜年活动往往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现在有些地方仍然如此。

拜年

初一过后还有两个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初五和月半。正月初五相传是五路财神的生日,五路财神是从古时的五路神发展而来。古代的五路神又叫路头。所谓五路就是东南西北中,到清代五路神就被当成了财神,姚福钧《铸鼎余闻》中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后人更把五路财神扩展为五位,即赵公元帅、招宝、纳珍、招财、利市。赵公元帅是主要的财神,其他四位是他的部下。前人到初五这一天,民间特别是商家,争先早起,燃爆竹,设供品,迎接五路财神,以求利市。初五这天有些地方还有“送穷、泼污”的习俗。初五这天要把各个角落里的尘土扫出倒掉,这叫“送穷土”。把脏水泼到街上,这叫“泼污”,以求吉利。

同里正月初五接财神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可说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民间有“闹元宵”的说法,意思就是元宵一定要热闹、要尽兴,这天主要活动是吃元宵(汤圆),猜灯谜,观灯会。其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观花灯,此风俗起于唐,《大唐新语》就有关于观花灯的记载。历代夜间灯市蔚为壮观。唐开元、天宝年间,放灯三夜,各地花灯如山似海,万人空巷。据说当时长安城内就有彩灯五万盏。唐李商隐诗“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宽敞的大道都被堵塞了,真是人山人海。唐王维诗“由来月明如白日,共道春灯胜百花”,宋欧阳修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彩灯照得如同白昼,那该有多少灯,况且那时还没有电灯。这些诗句都说明当时灯市的热闹情况。元宵观灯是古时钦定官准的全国性游乐活动,是人们最尽兴的日子,也是当时中国人的“狂欢节”。宋姜白石《元宵》诗“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夜深了,还在卖汤圆,正月十五吃汤圆那时就有了这样的习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了一件有关灯市的有趣的故事:某州知府名田登,他最忌讳别人犯他的名讳,不但不能说“登”字,连与“登”同音的字也见不得听不得。某年元宵节他依例出了一条布告告之民众“本州依例放火三天”,不说放灯,而用放火代替。自此留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闹元宵

正月十五以后,春节活动才算真正结束,“年”才算过完。说了这么多的“年话”,我还要说的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过春节风俗不尽相同,我无法全部概括。今人如何过春节,则要看各人的境遇与心情,钱钟书过春节,谢绝来客,潜心读书。冯骥才过春节,独自闭关与笔墨对话。今年正逢疫情,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提倡留苏安心、安全过好年,你准备如何过好这个特别的春节呢?



年味记忆话从前

作者:王仁龙

元旦一过,春节也就渐行渐近。在日渐浓烈的过年氛围中,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飘向了少年时代向往过年的情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四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当时物质比较缺乏。元旦过后,我们小孩子就天天盼着放寒假过年,因为只有过年这几天,生活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可以吃上一年也难得见到油豆腐、豆腐干烧肉,甚至有时可以吃上让人垂涎欲滴的鸡肉,还有……

豆腐干烧肉

红烧鸡块

从农历廿四开始,我家居住的小四合院里六户人家就开始呈现过年的味儿。根据风俗,这天是小年夜,是灶君菩萨生日。一大早起来家家开始忙活打扫卫生。那时的房子基本都是低矮的平房,一年下来,屋梁上积满了灰尘,墙角里悬挂着蜘蛛网,这些都会被彻底清除。青砖地面黏上的厚厚的“地脚泥”,我们会拿菜刀铲除。我家对门的邻居在晚上会烧上几个菜,点上蜡烛过节,一家人轮流上拜,说是给灶君菩萨吃,让灶君菩萨来年多多关照。这个仪式我家有时也会进行,这主要看母亲(父亲在外地工作,一般要到年廿九才能回家,轮到值班有时就没法回来)有没有空,因为母亲是“三班倒”的纺织厂工人,如果遇到中班就没法进行。还有四家一般不过这个节,两家是单身老人,两家似乎不信这个,也就没当回事。

祭拜灶君菩萨

如果刚巧母亲上早班,她下班一回家就会拿出早早在石磨里磨好的糯米粉,买来几个大萝卜,刨出细细的丝,再加上葱和酱油,拌匀后作为做团子的馅料。母亲将十斤左右的糯米粉倒入木盆里,中间挖个坑,先浇入少些开水,用筷子搅拌,形成一团后,用手逐渐按捺。木盆里的糯米粉一边加温水一边在手的揉翻中慢慢形成粉团,直到木盆里的米粉全部被揉成一团,就可以做团子了。做团子时,我们常常会要求母亲用印板印上几个鱼状或花状的印团,印团是没有馅的。一个个刚做好的团子放在父亲编制的匾里。煤球炉上放上铁锅,竹制的蒸架铺上蚊帐布,团子下面衬上剪成方块的粽叶放进锅里开始蒸。团子蒸出来后,母亲会在团子上端中间用筷子点上红色的食用颜料。有时我们几个孩子还没等母亲点上颜色就迫不及待抓上团子开吃,常常引来母亲的一顿责骂。所有团子蒸好后,母亲就会按人口给四合院中其他人家送上一份团子。其他人家也是如此,做好后给我家送上一份。我们可以尝到不同口味的团子,有豆沙馅或黄豆馅的,也有咸菜馅的,当然很少有肉馅的,毕竟那时猪肉要凭票供应。在互相传递团子的过程中年味一天比一天浓起来。

包团子

团子点红印

小年夜过后,就是进入过年的倒计时,那时几乎所有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将下发的各种票证去逐个排队购买成了我和姐姐的主要任务。最让我印象深刻地是购买冻鹅,一般一个家庭可以分配到一只,需要天没亮就要到供应冻鹅的商店门前去排队。在早上的寒风中站几个小时,就为一只冻鹅,在现在会感觉不可思议,但那时能买到已经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了,从来没有思考过这值不值得的问题。当家里按票供应采购回来的物资逐渐增多,大年三十也就快要到了。弄堂里会不时闻到平时根本无法闻到的飘荡在空气中各种食物在炖煮中发出的香味,常常使人忍不住用劲吸上几口。

冻鹅

年三十一早,弄堂里烟雾缭绕,几乎家家门口都会有只煤球炉子在生火,人口多的人家会生上2只煤球炉子,为的是2只锅可以同时烧菜。我家年三十根据配给的食品主要有这么几个菜:油豆腐、豆腐干烧肉、黄豆芽炒咸菜、白菜肉丝、红烧冻鹅,有时还有父亲从单位买回家晒干的鲤鱼干,至于汤大多是一大碗榨菜肉丝汤。这些菜如今看来好像很普通,但那时能吃上这样的年夜饭已经很幸福了。

生煤炉

油豆腐、黄豆芽炒咸菜

住在上房最西那间是个在“下伸店”(农村供销社开设的杂货店)做店员的王爷爷,似乎没有子女(到底有没有子女,那是因为年龄小,没有关注),留着漂亮的长胡子。夏天常常戴个草帽,一件对襟衬衫,挑着一副竹编的箩筐,里面装满了各种生活用品走到乡下去。对人和蔼可亲,碰到我们会从箩筐里拿出每人一颗糖给我们。最让人高兴地是每年吃过年夜饭后,他会给四合院中每家小孩一个红包,里面是一张五角纸币。在那时,我母亲给的压岁钱是贰角,五角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款,那时每年吃好年夜饭最让我们企盼的莫过于王爷爷一手拿着一叠红包一手时不时捋一下花白胡子的身影走入我们家里。这样的情景连续了好几年,不知什么时候,王爷爷搬走了,由于年龄小,到现在都没搞清王爷爷后来去哪了,直到现在我还时不时在脑海里蹦出他的音容笑貌。

乡村货郎担

年三十吃好年夜饭,四合院的十四个孩子聚在一起,一家家串门。当大人们收拾完毕,接下来就开始做大年初一早上吃的圆子。北方人吃饺子,我们时兴年初一吃圆子。做圆子比做团子简单得多,因为不需要馅料。糯米粉揉捏成团,用手一粒粒搓圆就行,大人们一边搓圆子有时还会忙中拿出一些瓜子给我们,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娱乐,小孩子东家进西家出来回哄跑。大的在前,小的跟在屁股后面瞎走,不知不觉中,已经深夜,小的开始发睏,父母们哄骗着让他们上床睡觉。我们稍微大一些的也开始眼皮打架,纷纷各自上床进入梦乡。至于白天口口声声说要与大人们一起所谓的守夜,几乎从来没有做到过。

搓好的圆子

一觉醒来,已经是大年初一啦,年初一小孩都要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子。但是那年代,一般新鞋能得到基本保证,新衣就难说了。我记得有好几年,因为没有新衣,就把套在棉衣外面的“包衫”(盛泽方言:就是外套)脱掉,里面的棉衣就算新衣了。有时遇到天气寒冷,往往“死要面子活受罪”,冷得坐立不安。新鞋有些年也是仓促上阵,由于母亲工作三班倒,纳鞋底来不及,年三十了,才勉强把鞋帮和鞋底做好。这时住在上房最东边的一个叫“阿多”的驼背鞋匠会热情地来帮忙。他等我们吃好年夜饭,将一整套工具拿着来到我家,在昏暗的灯光下帮我们赶活,有时“上鞋”要到半夜才完工。不过我们小孩很喜欢这样的情景,因为鞋匠阿多会一边上鞋一边给我们讲他年轻时的趣闻,我们很爱听。

纳鞋底

楦鞋子

在母亲的催促声中,我们懒懒地穿衣下床,驼背阿多昨夜赶出来的新鞋穿在脚上,连着蹦几下,让鞋贴合脚。有时看到天井里的石板上湿漉漉的就会很扫兴,因为布底的新鞋无法上街。大多数年份我们都是一吃好圆子,就迫不及待地上街去。衣服的袋袋里装着昨夜得到的压岁钱。几个小伙伴一边呼叫着,一边犹如刚放出马圈的小马仔,在弄堂里横冲直撞,常常招来一些年老妇人的笑骂。

小孩冬天的棉布鞋

上世纪六十年代,今日名为蚕花路的还是一条小河。我们沿着小河,一路往西,一溜烟来到东庙。东庙的南门前已经有许多手艺人和摊贩早早占位,吆喝声此起彼伏,把不大的街道占得仅剩下一条小路。他们都想抓住一年难得的机会赚些生活费。东庙里面最吸引我们的是套泥佛,花5分钱,换几个藤圈,挑最近的泥娃娃套,因为近,所以几乎都能套上一俩个。当然远处的一些比较精致的物件,虽然很是眼馋,但是我们是永远套不上的。把这些泥娃娃拿回家,几天下来新鲜感过后就会束之高阁,再也不会去理它们了。套完泥佛,我们在庙里乱逛。在西洋镜摊位前,尽管很想看看,但是又舍不得钱,只能看着他人一边看一边惊呼。特别是看到做鸡蛋糕的,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循着香味来到摊位前,5分钱一个。我们围着摊位前,看着秃顶矮胖摊主用灵巧的胖手,用一根铁针灵活地将蛋糕从模子里挑出来,一只只在铁盘上挨个放好。摊主嘴角上叼着一支烟,一边用铁针在粉锅上敲打一边不停地吆喝。尽管很想买上一只解解馋,但是没有一个小伙伴掏钱买。

东庙

逛腻了东庙,我们来到花园街的新华书店。那时,大年初一新华书店最热销的是年画。一张张年画从屋顶上往下挂,每张画上贴着价格。我几乎每年都会花一角几分钱买一张中意的画,回家贴在墙上,观赏上一年。还有吸引我们的是三国演义或水浒传里的“洋片”(一种将系列人物印制在硬板纸上,每张长约5厘米宽3厘米的人物画)。压岁钱剩下的钱几乎都花在这上面。有时钱不够,我们会凑钱买一大张(买时只能大张买),然后回家一小张一小张用剪刀剪下,按钱多少分小张数。分好后,几个小伙伴将这些小张画举过头顶贴紧墙壁向下飞,谁的离墙远,近的就归远的人。这也是一种那时儿童时兴的游戏,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整个新年赢“洋片”是我们的最爱。最让人炫耀的是将水浒传里的108将全部赢齐,那么小伙伴们就会对你刮目相看。

洋片

年初二开始,大人们会带着小孩走亲戚,弄堂里常常会见到提着礼物的人们进进出出,互道新年的祝福。我家也有好几年天还没有亮就跟着母亲在东白漾简易的轮船码头乘嘉兴班轮船去嘉兴,再乘上火车去杭州外婆家做客。那时大多数都是坐“棚车”(装货的车厢)去,没有座位,席地而坐。车厢的铁门一关,里面一团漆黑,只有从缝隙里才能见到一丝丝外面的景物飞快向后闪过。从嘉兴到杭州要三个多小时(路上要好几次等火车交会,所以很费时间),到外婆家一般都要下午2点左右了。在外婆家年初四一定回家,因为母亲初五要上班了。

东白漾(周德华提供)

新年的气息在初五大人上班中逐渐消失。年夜饭剩下的饭菜也几乎消耗殆尽。生活又恢复到常态,寒假作业没有完成的小伙伴在大人的责骂声中收心去完成。年味渐行渐远。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2-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腊月到,天冷了,福清的习俗有哪些?做完这几件事儿,咱就过年啦!
老底子,我俚崇明人这样过新年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江苏人过年准备清单!打完这些勾,就到年三十
“再说过年”——童年趣事(68)
无为人过年必备清单!赶快为年三十做准备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