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月十五烧田岸(散文)
作者:赵雪棣


       每年的春节一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辛丑年的元宵节在2月26日,离惊蛰还有一星期。

       旧时在吴江东北地区的农村,农民在正月十五那天,除了要做汤圆、吃汤圆之外,还有烧田岸的传统习俗。

       “正月半烧田岸,吃汤圆;二月半,看戏摇快船;三月半,跑到田岸上踱一转……”这是旧时流传在吴江东北地区的屯村、金家坝一带的“月半”歌谣,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沿袭在农村的古老风俗。老母亲在世时,念起这首“月半”歌谣时,一字不漏可以念到“十二月半,前门讨债后门躲”。全年十二个月半,她对小时候正月半烧田岸,吃汤圆的传统风俗记忆犹新。她告诉我,正月十五,皓月高悬的夜晚,在农村,烧田岸成为旧时农村元宵夜的一道特殊风景。烧田岸的场面不亚于现在同里古镇上元宵夜的彩灯万盏,从晚上7点钟一直要持续到9点钟左右。

       特别是有钱人家,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吃好自制的元宵后,吩咐佣人扎几个柴把,来到自家农田里,点燃柴把,一边在田岸边、田角落烧柴把,一边念念有词:“烧烧田角落,今年要收三石六。”旧时老百姓量米、量稻谷都用升、斗和石来计量,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斗大米为12斤,三石六,相当于432斤大米。按照出米率70%计算,少说也要亩产600斤稻谷的产量。这在那个农业还处在农耕年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为什么烧烧田角落,来年就有希望能收成三石六?烧田岸活动不仅是乡下人的一种寄托,对来年的农事也是有帮助的。那个时候没有农药杀虫,很多虫子的虫卵留在了稻田的角角落落。烧了田岸后,一些过冬的虫卵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烧掉了,至于一亩能否收三石六斗大米,那是老百姓的一种期盼。

       那个时候,狭隘的小农意识在烧田岸的活动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烧田岸、祈祷来年丰收时,只希望自家田里丰收:“人家田里稗草,自家田里旺稻”“人家田里黄牛脚壳,自家田里水牛脚壳”。这两句念词足以证明。

       “人家田里稗草,自家田里旺稻”,就是希望自家种的稻子长势旺盛,而别人家田里长的都是跟稻苗长相类似的稗草。水稻和稗草的区别在于属性不同:稗草和水稻都是禾本科植物,但是,水稻是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稗草是稗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水稻长稻谷,稗草只长稗草籽。稗草充其量是给牛吃的,结出的籽放在枕头里当枕芯用倒是蛮环保的。水稻田中的稗草与水稻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而且生命力比水稻还要强,严重影响稻苗的生长。

       “人家田里黄牛脚壳,自家田里水牛脚壳”,说的是耕田的牛。过去有田的人家里的牛就像家庭成员一样,没有牛家里的农活儿是干不了的。有句话说“再饿不杀耕地牛,再穷不杀看门狗”,从中可以看出牛在家庭当中的重要性。黄牛和水牛都是牛,黄牛主要在北方地区养殖得比较多一些,而水牛则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因为水牛会游泳,耕水田非常的好用,而黄牛耕水田就不如水牛给力了。黄牛适合旱田,水牛适合水田。而且在农耕时代,种植水稻要经过犁田、扣田、耙田等程序,都要由牛来完成。在江南水乡,水牛对水的适应性要比黄牛强得多,而水乡农村黄梅季节稻田里都是水,用水牛自然是“牛尽其才”。

       特别在耙田的时候最能显示出水牛的能耐。耙田是种水稻前的最后一道农活,人站在耙上,一手牵着牛管绳,一手拿着耙钩子,嘴里“怼、嘘”一声吆喝,水牛在水田里闷头向前跑。虽然牛肚子贴到了水田里的水面,但是水牛还能健步如飞,充分彰显了水牛特有的力量。

       岁月更替,如今,正月半烧田岸的风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2021-03-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国传统赛水牛活动 农民驱牛水田飞驰
水田坡地记
老水牛
牛亦有道——人才管理,差之毫厘,贻笑大方!
一牛可代七人力-养牛史话
牛年话牛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