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的山]
视频百科
全部
1780次播放01:52
道教圣地甘肃平凉崆峒山
合集
实景
2个视频
2108次播放02:17
崆峒山,清凉之最,这个夏天一定要去一次!
更多知识点
相关合集
甘肃5A级旅游景区
共6个词条1445阅读
嘉峪关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崆峒山
位于甘肃平凉的山
麦积山
中国5A级景区
查看更多
景区防疫
限流措施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规定:景区接待游客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
医护免费
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护工作者凭本人有效证件(医师证或护士证)及身份证原件,实行免费入园政策。
山系概况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5千米处。东起太统山的二道沟、花炮岭和泾河地区的柳树沟,西至宁夏的泾源县县界,南达大阴山、十万沟,北至大象山,总面积83.6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3米。区内发现有三叶虫、笔石等古生物化石,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地质特点
地形地貌
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中世纪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中,使今崆峒山及东北、西南一带产生了一个山间盆地,雨水不断冲刷的黏土、砂石积聚到盆地中沉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胶结成紫红色砾石,称为崆峒山砾岩。到了侏罗纪初期,这个区域又受到地质运动的作用,地壳上升,产生许多新的沟谷和山峰,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种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崆峒山的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并且它还是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
地质背景
崆峒山位于北祁连褶皱带东缘,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贺兰褶皱带的南段,区内未见岩浆活动的痕迹,是一个较稳定的区块。区内陆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组成,褶皱轴和冲断面走向近SN或NNW向,构成南北向分布的贺兰褶皱带地质构造格局,表现为3条互为平行的由一系列走向SN或北偏西的褶皱轴和冲断面组成的复式背斜,在店洼—太统山—大台子复背斜和小黄峁山—三关口—沙南复背斜之间,形成古城—崆峒山—宋庄复向斜槽地,地貌上属于贺兰褶皱带南部雄峻高峰与凹陷沟谷相间地貌。崆峒山在奥陶纪晚期,遭受东西向挤压,开始褶皱隆起,形成贺兰褶皱带雏形,缺失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期间地壳发生多次颤动性升降,几度出现沉积间断,在奥陶纪古地形风化面上不整合沉积有石炭系、二叠系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以及其后相继生成的三叠系、白垩系巨厚层陆相碎屑沉积建造。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古地理表现为内陆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层陆相粗碎屑沉积,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强烈,每一个沉积旋回颜色为紫红色一灰绿色一灰色一紫红色,说明气候由干热转为温湿又转为干热,从氧化环境到还原环境叉变为氧化环境。白垩纪早期仍为山地,到中期本区大幅度下沉,形成了快速堆积的山前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砾岩、砂砾岩山麓相堆积,晚期地壳运动超于平静,接受了以湖相为主的泥岩、泥页岩等,属于一种还原环境下的细碎屑岩沉积;末期,盆地抬升,湖水由南向北和西北方向退出,结束了盆地的地质历程。
地质形成
崆峒山为太统山复式背斜的西南翼,受强烈的构造运动影响,区内陆层特别是白垩系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和褶皱,派生节理十分发育,主要的5组节理构成'X”节理组合,将岩体切割成不同的块体,形成陡壁悬崖,为地质遗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出露的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性差异较大,软硬相间,砾岩成分多为石灰岩,胶结不均匀,使岩石抗风化能力和抗溶蚀能力差异较大,为地质遗迹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崆峒山白垩系砂岩、砂砾岩构造裂隙、节理十分发育,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众多的峰林、石柱等丹霞地貌景观;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形成了砂泥岩中不同色调的平行层理,成为独特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崆峒山分布着诸多的峰林石柱、陡壁悬崖,在降水、风化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崩塌,巨大的岩块堆砌在一起,形成堆积地质遗迹。
地学价值
崆峒山地质遗迹以丹霞地貌为主,分布范围达20多平方千米,规模宏大且集中连片,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罕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观,各种地貌要素齐全,微地貌景观丰富多样,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等地质现象典型清晰,地层沉积韵律特征明显,有丰富的延长群和六盘山植物化石群,是研究中生代沉积古地理、古气候、丹霞地貌形成与演化的绝佳科学研究场所,也是展示海陆变迁、褶皱隆起、沉积建造等地学内容的科普基地。
主要山峰
崆峒山峰众多,有大小山峰数十个。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崆峒南与仰驾山相望,中间峡谷为前峡,泾河从中流出,声若弹筝,故又名弹筝峡。北与马屯山对峙,中间峡谷为后峡,胭脂河从中流出,出山时形成胭脂川,在崆峒山前汇入泾河。
资源概况
植物资源
崆峒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18属30种,裸子植物6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7科397属703种。古树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圆柏、五角枫、辽东栎大果榆、丝棉木等近60种。招鹤堂孔雀柏和凤凰岭“千年华盖'两棵树的树龄虽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崆峒山植被林地保存完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因此在调节气候、净化大气、保持水土、保护野生物种资源方面,都有极大的生态效益。崆峒山植被茂盛,种类繁多,已知的维管植物有708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6科、9属、12种;被子植物96科、397属、671种。
被子植物中,1科1种的有28科,1科2种的有19科;1科1—2种的共有47科,占全部科的近50%。据种类较少科植物区系分析,发现其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但以华北植物为主,成了连接华北、东北、蒙古区系的纽带。其中属华北区系成分的有辽东栋、鹅耳根、山杨、榆、金银忍冬、毛樱桃等;属东北区系成份的有白桦、假稠李、榛子等,蒙古区系的有二裂委陵菜、长芒草等。
崆峒山蕴育着丰富的次生林资源,以阔叶落叶林为主,并交错有常绿针叶林,也有针阔叶混交林,其建群种主要由山毛榉科、槭树科、卫矛科、椴树科、松科、柏科植物组成。如辽东栋、元宝槭、卫矛、红皮松、油松、圆柏等20多种,种类较少,但群体庞大,组成了混交植被的上层;灌木种类颇多,主要优势植物有山桃、毛樱桃、虎榛子、沙棘、榛叶荚蒾、五加、黄蔷薇、锦鸡儿等90多种,组成了植被的中层;藤本植物为数甚少,有盘叶忍冬、粗齿铁线莲、三裂蛇葡萄等10多种,连接于乔灌之间;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有300多种,以菊科、毛茛科、百合科、豆科、唇形科、伞形科最多,优势种有茵陈蒿、长啄唐松草、羊齿天门冬、野苜蓿、宝盖草、北柴胡等,还有不少的蕨类植物,如溪洞碗蕨、肾盖铁线蕨、麦秆蹄盖蕨、鞭叶耳蕨、中华水龙骨等共同铺垫为植被的第三层。
山上的名木古树多集中在寺庙周围,树龄在百年以上高大壮观的苍松翠柏比比皆是。招鹤堂院中的紫果云杉在西北高原罕见,其子实金黄,似孔雀开屏,当地群众称为“孔雀柏”;小台塔院屹立着一座明代古塔,顶上生有塔松,成了一种罕见的天然盆景,据考察塔松是华山松和油松,这种矮化的松树在塔顶的瓦缝中捕捉有限的水分和养料赖以生存,但却生长的枝叶繁茂,这是生物适应性创造的奇迹,也为菌根理论提供了活的标本。
由于不同气候条件的辅佐,崆峒山形成了天然的百花园,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放养蜂群,成了陇东最广阔的蜜源基地。这里还是天然的药源宝库,野生的高档药材有上百种,驰名中外的当归、天南星、七叶一枝花、槲寄生、铁棒槌、党参、中宁枸杞等广为分布。
崆峒山不仅有丰富的高等植物,菌类植物也很多,蘑菇、猴头、木耳、灵芝等都有生长,每年夏秋是菌类的盛产期。
动物资源
崆峒山有各类动物300余种,其中有7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有秃鹫、金雕、雀鹰、鸱鹗、长耳号、白鹤、金钱豹等。
经济文化
历史沿革
“崆峒”一词,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
《汲冢周书》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六盘山在历史上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
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来陇山视察马政。《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千米。作为13个朝代帝都的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代,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
历史文化
道教在崆峒山的历史沿革
相传古时广成子在此山中石室内隐居修炼,黄帝曾至此问道于广成子,领悟了最高的道理,经过28年的努力,使天下实现了大治。崆峒山上,庙观甚多。秦、汉时期,山上始有庙宇建筑;魏、晋、南北朝期间,山中道教兴盛,宫观遍布。问道宫始建于唐代以前。唐代,山上修建了轩辕宫(清代移天仙宫院内)。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在主峰马鬃山巅创建真武殿。政和年间(1111-1118),宋徽宗颁旨,重修问道宫。后唐宋之际山中所修道教宫观庙宇毁于兵火,元代开始重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开始,平凉韩藩王室将马鬃山巅辟建为隍城,在隍城内重建真武殿,顶覆铁瓦,远望如金台玉阙,并增建献殿、药王殿、老君楼、太和楼、玉皇阁、灵官洞。自山麓至香山梁顶,修建了聚仙桥、王母宫、紫霄宫、老营宫、遇真宫、南崖宫、天仙宫、斗姆宫、静乐宫、玄圣宫、飞仙阁、磨针观、十二帅殿、白虎殿、东华庵、混元楼等,在雷声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楼、圣父圣母楼、三官殿,从中台至隍城修建了三天门,并在二天门建三教洞。期间又重修问道宫,并在院内增修全真阁。明万历年间 (1573-1620),仿湖北武当山规制,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时修道教宫观庙宇及亭台楼阁等建筑四十二座,总称八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天台、灵龟台、八仙台)、九宫(紫霄宫、飞升宫、五龙宫、遇真宫、老营宫、太和宫、王母宫、静庆宫、询道宫)、十二院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崆峒山道长们请来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将崆峒山辟为道教十方丛林。此后,在隍城前增建钟鼓二楼,在雷声峰一带又建三星殿、龙君殿、眼光殿,在香山梁顶修三清道祖殿,在朝天门上头修建药王洞,在东台修建关圣帝君殿,在中台修建飞升宫、三皇楼,在招鹤堂增修三清殿、文昌宫。清同治年间(1862—1874),再次毁于兵火,后又重建,规模与数量均不如前代所建之盛。现仅存《重修问道吕碑记》、太和宫、宝塔、盘龙石柱等建筑与文物。
据载宋代宋披云、元代贺志真、明代张三丰等许多著名道士均曾于山中修真养性。崆峒山上林木葱茏,风景秀丽,古迹星罗棋布,名胜比比皆是。山中主要名胜有月石峡、羽仙峰、定心峰、绣球峰、千大崖、插香台、棋盘岭、归云洞、玄鹤洞、玉女洞、青龙洞、黄龙泉、丹梯崖等等。山腰的问道宫,传为黄帝问道之处。
三教共融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是三教共处相容的具体体现。此外,崆峒山还有“三教禅林”,也称“居士林”。明清“三教合一”说盛行,崆峒山的宗教人士跟上时代发展,于明末清初在岩石上开挖了三教洞。之后,三教虽偶有矛盾,但在教理、活动上都较融洽,方丈、道长都较团结,这是崆峒山三教长期共存的主要基础和特点。
现今的崆峒山道教
到1980年时,崆峒山仅剩隍城建筑群、紫霄宫、雷祖殿残存,其余均成废墟或瓦砾场。1982年后,群众集资重修了雷声峰建筑群,补修翻新了隍城部分建筑物,并将原玉皇阁改造为五间大殿。至1989年,先后重建了问道宫、王母宫,修建了天仙宫、太清宫、三皇楼、三圣殿、子孙宫、轩辕楼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崆峒山传统的庙会日,届时山中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主要景点
综述
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其显要者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弥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
崆峒十二景
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
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
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
三教禅林:在望驾坪,地势平坦,环境幽寂。1939年,山东人刘紫阳出资,其弟子刘园阳主持,修建大殿三楹,后由静禅、润明二僧主持,又称居士林。
崆峒山
问道宫:也叫轩辕谷,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幽寂,身居殿内,听不到泾水涛声。相传这里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唐代这里已有建筑,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明朝宣德、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成为一组庞大建筑群。明人唐龙《问道宫》诗云:“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
聚仙桥:在崆峒前山麓泾河河谷中,原有一巨石横跨泾河两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拦,喷珠溅玉,景色壮观,是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桥虹跨。”明人罗潮《仙桥虹跨》诗云:“仙桥飞渡壑,横亘长虹卧,来往闲游者,不信天边过。”1980年,修建崆峒水库,聚仙桥被淹没。1986年在坝前600米处重修。
望驾山:崆峒山东峰,前临平(凉)泾(源)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泾河相会,海拔1926米。望驾山突兀耸立,气势雄伟,站立峰顶,泾河川和平凉城尽收眼底。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飘渺,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峰顶原有怀旷亭,今已不存。
广成丹穴: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罗潮《广成丹穴》诗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
景区荣誉
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1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
2007年5月8日,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2年10月,崆峒山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登上了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发行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崆峒山》。
2004年3月,崆峒山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5年8月9日,太统—崆峒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1月19日,崆峒山获评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6年4月8日,崆峒山获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
2006年9月15日,崆峒山获评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7年6月26日,崆峒山获评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
2007年11月,崆峒山获评甘肃省十大森林生态旅游景点。
2008年2月,崆峒山获评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
2008年3月2日,崆峒山获评中国甘肃优特经济基地。
2009年3月,崆峒山获评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
2009年8月15日,崆峒山获评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2009年8月16日,崆峒山获评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
2018年12月,获2018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文化景区。
交通线路
乘汽车或火车到平凉市崆峒区后,可以乘坐9路、13路、21路、双层观光巴士公交车可直达崆峒古镇游客中心乘景区交通工具,也可以乘坐13路公交车直达崆峒山山底登山上去(用时较多),从市区打车去景区费用也不超过30元。
景区交通工具:
1.崆峒古镇—中台:单程32元/人。
2.崆峒古镇—香山(最高峰):单程48元/人。
3.索道(缆车):单程50元/人。
4.游艇:单程30元/人,环湖50元/人。
崆峒山景区门票价格实行淡旺季价格制度,旺季由120元/人次降为110元/人次,淡季由60元/人次降为55元/人次,云崖寺景区门票价格降低5元/人次,即由60元/人次调整为55元/人次;莲花台、龙泉寺景区降低10元/人次,即由60元/人次调整为50元/人次。降低后的价格自2018年10月1日起执行。
免费开放
2020年3月3日,为感谢全省医务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辛勤付出,崆峒山面向全省医务人员实行景区免门票。[1]
参考资料
[1] 甘肃144家景区为医务人员减免门票,125家酒店、旅行社半价消费[引用日期2020-03-03]
免责声明
意见反馈
©2021 baike.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凉崆峒山
祖国风光(1943)平凉随拍
甘肃平凉崆峒山|
甘肃平凉崆峒山
崆峒山问道宫
《天下崆峒有七,平凉唯一真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