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标题

  ▌白宸

李斯特画像

  1855年的一天,弗兰茨·李斯特(Franz Liszt),从德意志魏玛市内的一所剧院信步走出来。他是第一个游历过从比利牛斯山脉到乌拉尔山脉之间广袤地域的著名匈牙利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兼魏玛宫廷乐长。

  李斯特的身前身后、身旁左右簇拥着大量的支持者、崇拜者、门生以及志同道合的同行们,其中不少是出身上流社会、年轻貌美的女性听众。他(她)们不仅向李斯特投送尊敬爱慕的目光和五彩斑斓的鲜花,同时还为他刚才精湛卓绝的炫技演奏爆发出痴迷般的疯狂欢呼。

  在19世纪的欧洲音乐界,李斯特是当之无愧的重量级明星、名驰遐迩的钢琴演奏大师和指挥家兼作曲家。从16岁到中年,他都拥有着广泛的女人缘,并以其在长期进行的巡回钢琴演奏会中展示的卓越超群的键盘乐演奏技巧,和惊人的背谱能力,奠定了自己在音乐史上不同凡响的声誉、地位和影响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

  同时,他凭借着天才和勤奋所取得的功名,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提升了音乐领域在社会各阶层人群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后世。

  作为一名作曲家,李斯特主要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原创范畴的还是借鉴、整理和改编自其他作品的)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戏剧或神话的意象、情节以及浓郁的吉卜赛风格。在钢琴作品创作上,他的曲式、风格与和声有独辟蹊径的一面;而在管弦乐创作领域,他自创出“交响诗(Symphonic Poem或称“音诗”,Tone Poem)这一新曲式。

  作为音乐学家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李斯特:“他的历史重要性无论如何夸大都不为过。”“交响诗”一般被简要定义为“建立在图像、文学或其他‘非音乐’思想上的管弦乐曲”,而李斯特最初创造出“交响诗”这一概念时赋予其的含义是奏鸣曲式单乐章的,且富有文艺色彩的管弦乐曲;更详细、确切地讲,它既是自成一体的独乐章作品,又是以不同方式把某个或某些思想联系在一起并使其自由贯穿全曲的乐式;它本质上试图讲述一个故事或描绘一种情境、风景,因而需要一个“标题”提示乐曲叙述或描绘的内容、情境。

  从1833年年轻的李斯特开始谱写第一部交响诗算起,至1855年即将步入人生的中年阶段止,他创作并出版了总共13部单乐章交响诗中的前9部:《山中所闻》、《塔索的悲伤和胜利》(简称《塔索》)、《前奏曲》、《奥菲欧斯》、《普罗米修斯》、《马捷帕》、《节日之声》、《英雄的葬礼》和《匈牙利》;后面的4部《哈姆雷特》、《匈奴之战》、《理想》和《从摇篮到坟墓》定稿于1856年以后,即李斯特的中年和晚年时代。

  李斯特的每一部作品都经历了反复修改,甚至几次呕心沥血的重写,绝非即兴来潮或信手拈来之作。其中第2号交响诗《塔索的悲伤和胜利》、第3号交响诗《前奏曲》和第6号交响诗《马捷帕》在音乐会的演奏频率比其他几首更高,因而社会知名度也更高。

  李斯特根据英国诗人拜伦的诗歌《塔索的哀诉》谱写的第2号交响诗《塔索的悲伤和胜利》,总计花费了5年时间,定稿于1849年。塔索(Tasso)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诗人,生平十分悲惨、坎坷,曾住过疯人院,从疯人院出来后文才枯竭,转而去往“永恒之城”罗马。罗马教皇却授予他桂冠诗人称号,但他本人不幸在加冕典礼前过世。李斯特谱写这部交响诗时除了根据拜伦的相关诗作外,还特意参考了意大利本土流传的关于塔索的民歌曲调。用作曲家自己的话形容:“这是一种单调的悼亡歌曲调,慢悠悠的,如泣如诉。船工吟唱此曲会拖长某些音,远远听来像一抹淡淡的斜阳映射在明镜般的水面上。”

  第3号交响诗《前奏曲》(Les Prelude)是李斯特所有13部交响诗中演奏频率最高的,也是最著名的一部。此曲花费了作曲家10年至15年的心血,完成于1848年,其内容取自法国诗人拉马丁的同名诗。李斯特为了突出拉马丁的诗意,将此诗谱写为音诗,所以此曲又被称作《人生序曲》。此曲意在表现人生的过程不过是迈向死亡的“前奏”,这正是李斯特精神信仰中神秘、悲观的哲学观点。李斯特将拉马丁的诗歌主旨转化为韵味深长的、不断跃动的、音域宽广的主题乐句。

  《塔索》和《前奏曲》这两部交响诗不仅创作年代相仿,都是在1848年至1849年欧洲大革命期间完成的,而且乐曲中都蕴含着深沉、浓郁、婉转的悲剧气息,音乐内容的终点都是“死亡”。据信,李斯特深受傅立叶和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加入过圣西门派团体的政治活动,还参加过共济会。他曾创作钢琴作品《里昂》,用以支持发生在1831年至1834年法国里昂的工人起义运动。他始终拥护于1848年至1849年间发生的欧洲革命和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并对革命和运动的暂时失败抱有深刻的同情、惋惜,流露出悲观惆怅的情绪。之后,他逐渐将精神信仰和寄托转移到宗教上去,后来成为一名神父。虽然李斯特这两部最著名的交响诗饱含着深沉的、浓厚的悲剧色彩,但它们都有一个高亢、辉煌的尾声,象征了最终的死亡带来了凤凰涅槃般生命的升华和解脱,使乐曲的最后基调变得光明和积极起来。

  李斯特的第4号交响诗《奥菲欧斯》(Orpheus)和第5号交响诗《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灵感都源自于希腊神话,知名度仅次于第2、3、6号交响诗。第6号交响诗《马捷帕》(Mazeppa),则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诗谱写,完成于1854年。这部交响诗描述了哥萨克人马捷帕在波兰宫廷长大,与一宫女相爱,因此触犯了波兰宫廷的戒律而被绑在一匹乌克兰野马背上狂奔。脱缰的野马带着马捷帕疾驰三天三夜,跑到乌克兰境内终因疲困而死,而马捷帕被哥萨克人救起,并被推举为首领。这部交响诗的引子是一个尖利的和弦,有人形象地把这个和弦比喻为一声刺耳的马鞭,另有人把它解释为一声痛苦的嘶鸣。乐曲中段是抒情及变奏形式,后面出现的小号齐鸣意味着哥萨克人的营救。最末的乐段则是在描述雨果的诗句:“他奔跑,他跌倒,爬起来时就是君王!”整部乐曲洋溢着东欧草原民族的野性之美。

  另外,李斯特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是根据其同名钢琴曲改编的6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第2号);而无论是19首原版钢琴独奏还是这6首管弦乐队版都是以吉卜赛音阶为基础创作的,带有明显的恰尔达什风格,这不能不说又是李斯特的一大创新。李斯特的所有以吉卜赛音阶为创作基础的作品,都为20世纪无调性音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弗兰茨·李斯特曾是十几位音乐家同行的慷慨支持者和影响者,包括弗里德里克·肖邦、理查德·瓦格纳、卡米拉·圣-桑和爱德华·格里格等。他还招收了大量的学生,培养了欧美一代“键盘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钢琴大师李斯特经典作品欣赏
李斯特 I 交响诗
李斯特如何证明自己的伟大丨谈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与文学的融合
索尔蒂指挥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
李斯特第三交响诗“前奏曲”
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管弦乐版)选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