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标题

  ▌杨建民

  宗白华

  宗白华给本文作者的题签本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写记宗白华先生的文字,引诗开笔很是得当。

  他本来就是位诗人,同时是鉴赏者,艺术探索及体悟者。在诗歌、书画、音乐诸多领域徜徉游走,他的文集,以“散步”命名,岂不得意恰切?

  解读晋人

  1981年,一本名为《美学散步》的集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它的封面用黄色打底,以竖粗横细十字线分割。左上一幅古希腊雕像,下面部分再以十字线分割,填以敦煌画像、古弦乐器,插着长短卷轴的书画缸及一只露出几管毛笔的笔筒都指示着集子内容。封面右部接近横线处,是折行而写的“美学”“散步”书名。下面是作者的名字“宗白华”。

  “散步”,一般想来,较为轻缓。从收入集子的文章题目看去,似乎较好理解:《美从何处寻?》《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其实,细读起来,还是吃力的。

  这吃力不是说文字。宗先生的文字,很是漂亮讲究,读来有愉悦感。譬如:“中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

  中国古人的感受,异常细致敏锐,又肯苦下数十年功夫,留存的字迹画幅,杰出者几乎出神入化。他们表述起来,感性丰沛,描述精微,可其中大家一致接受并上升为定义的却不多。这大约是读来篇章精彩,获得清晰印象却不易的原因之一。宗先生虽力图寻线觅踪,可文字、情绪也常常追随古人,这是笔者所谓读来“吃力”处。

  可在读大学期间,求知欲望强烈。不懂的东西甚多,却不管不顾,依然下大力“啃”。《美学散步》,光那漂亮文字,加上“美”的魅惑,哪有不购存阅赏的理由。从内封记下的时间看,此书是毕业前不久得到的。

  初读《美学散步》,留下的印象,是解说中国人格、绘画、书法的妙美之处。笔者有段时间喜欢《世说新语》,“散步”里有一篇《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读来叫人很是受用。虽然“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通过《世说新语》,参诸当时留存的艺术作品,宗先生从人格底色到位地解读了一种书体:“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或许,你会以为宗先生这番话有些玄妙了,可想想中国古代书迹,恰恰晋人作品最充分展现了行草的风神,一幅《兰亭集序》让人惊诧无言。

  翻阅《世说新语》,我们见到晋人风采各异的疏散潇洒,可宗白华先生透过表层,却窥见了他们深挚的内在:“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此语不仅赞誉了这批行游自在,襟抱旷远的古人,也悬竖起检验生存质量的高标。

  求得题签

  对自有生命体验恢廓幽深,且能用恰切文字表达的作者,叫我感佩。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有些热狂地收存自己喜爱名家的签名本。《美学散步》著者宗先生,是我最早心仪者。由资料知道,宗白华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我把这册著述包封起来,写一纸短函,求先生为书签名。印象中宗先生是哲学系教授,不管不顾,寄往北京去乱撞。真是幸运,不久,真收到了署着北京大学的邮件。邮封上似乎有宗先生自书名讳,可惜暂时翻不出,说不清楚了。《美学散步》无扉页,打开便是内封。应我之请,年高的宗先生在内封竖行题着“××同志评正”,后面以三行题写“宗白华 八五年一月 于北京”字样,字是旧体。题字用毛笔,还钤一方印,大约不常用了,印色很浅。这一定是我的过分要求所致。我知道,那一代学人,几乎个个善书,故希望先生以毛笔题写,并钤印留念。先生满足了我的奢望。后来由资料计算,知晓此时宗先生已是八八高龄,又深为麻烦耄耋长者万分抱愧。从字迹看,在不大的幅面,先生运笔尚自如,力度未减。

  得来不易,万分珍惜。怕翻阅损害,不久,我再购存一册宗先生的《美学与意境》。此书是人民出版社印制,所收录作品较《美学散步》略多,“散步”里许多文章,也涵纳其中。好了,再读时,就多用这部,纸张较好,耐得翻读的《美学与意境》。可是,李泽厚为《美学散步》写的序言,却是不得不专门、多次参阅翻读的。李泽厚笔下的宗先生是这样的:“我知道,并且还碰到过好几次,宗先生或一人,或与三四年轻人结伴,从城外坐公共汽车赶来,拿着手杖,兴致勃勃地参观各种展览会:绘画、书法、文物、陶瓷……直到高龄,仍然如此。他经常指着作品说,这多美呀!”

  笔者在大学时代、在后来生活中,也见过这样对美的欣赏者。他们不大去理会什么理论,不去借助他人指点,只面对艺术佳作——书法、绘画、雕塑,长时间,由衷地深入赞叹。其实,理性是后来的介入,而一眼望去,深切打动,被“美”慑服,这是审美初步却极为重要的感受。也见过一些“研究”者,对作品,只有几条东、西洋的理论摆开,没有一眼望去的震撼,充满深情的瞩望,对其所谓理论,从不敢信服。

  返回说,宗先生的文字,读得出温度、读得出深情,甚至痴情。李泽厚的介绍,让我们获知宗先生与艺术精品领略、直接对话的感知态度。

  审美中西

  数十年来,虽不是经常,却总断续翻读宗先生的文章。或因为写作关于书法绘画的文字,或者想对于某个美学命题有深一步领略,宗先生内涵丰富、有弹性的文字,总给我许多启发及联想。在笔者看来,宗先生这批文字,有着明显侧重,那就是对本国艺术独擅特征的阐释和定义。

  从清代(甚至可以追溯更早)到当代,西方的绘画及其他艺术渐进我国。由于思维观念,解读世界的不同方式,它们与我国艺术之间,观察角度、表达手法、材料运用的差异颇为显著。对待这些差异的态度,在艺术创作者、批评者那里,各个大相径庭。譬如宗先生的老朋友徐悲鸿,领长中央美术学院时,就曾要求所有教授、讲师都画素描,包括一批早享盛名的国画师长。素描长期以来为西方绘画之基本,可中国画之古法并不如此。宗先生的《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文章,专门对此作了充分地比较研究。他认为: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留意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故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可中国的瓦木建筑易于毁灭,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古代封建礼乐生活的形式美也早已破灭。在此情景下,民族的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写胸中的逸气(逸气是自由超脱的心灵节奏),所以中国画不重具体物象刻画,却倾向抽象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的最高追求:“是一种建筑的行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

  中西绘画给人的不同印象效果,并不一定代表水准的高下。在宗先生看来,不过是探索如何表现人之相与的情绪,人与自然关系的路径不同罢了。所以,他在评价中、西画作(及其他艺术作品)时,是从各自对世界认知方式及文化渊源入手的。这种追根溯源的态度及能力,使其内容令人信服。譬如西画观察立场的透视法,在宗先生看来,其景物与空间是画家立在地上一固定点平视的对象,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正因如此,中国画的境界偏向远景。古人追求的“高远、深远、平远”,在宗先生看来,“是构成中国透视法的'三远’。在这远景里看不见刻画显露的凸凹及光线阴影。浓丽的色彩也隐没于轻烟淡霭。一片明暗的节奏表象着全幅宇宙的缊因缊的气韵,正符合中国心灵蓬松潇洒的意境。”

  “美”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对于它的探讨,人类一直进行。由于它的诞生、沿革,含蕴着本民族观察,看待世界(整个自然、社会)的文化视野及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又经常变化。如此,追求更高“美”的境界努力怎会停步?

  翻读宗先生的探索文字,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深厚学养之外,对美的事物的精微敏感、深情触拂……那样悠远幽深之境,尽管并不易接近,可与宗先生相伴,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得自自然启迪的高远心态,保持不停顿前行的精神姿势。同时,在他并不急于求成的“散步”中,保持一种宏阔高迈的风度,幽远向往的美的风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集中体现潘天寿美学思想的《双雏图》
中国画的美学体系
虚灵之美中的生命哲学——读宗白华先生之《美学散步》心得
书法艺术在中国画笔墨中的美学地位
【珍贵资料】一代画圣黄宾虹书画作品赏析3
《宗白华讲美学》:一代宗师毕生寻美的思想结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