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中药 第七期」【国粹中药 茯苓】:治疗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成长

意味着


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


医生学习篇

【药名】:    茯苓    

【别名】:    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心;脾;肺;肾经 

【功效】: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用药禁忌】: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功效分类】:    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名家论述

1. 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闹也。
3.《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4.《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5.《本草衍义补遗》: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
6.《纲目》: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上,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问》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泻、白补,李杲复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发前人之秘者;时珍则谓茯苓、茯神,只当云赤入血分,白入气分,各从其类,如牡丹、芍药之义,不当以丙丁、壬癸分也,若以丙丁,王癸分,则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人膀胱矣。张元素不分赤白之说,于理欠通。
7.《本草经疏》: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湿热,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淋沥者,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自退矣。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
8.《本草正》: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9.《药品化义》: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主治脾胃不和,泄泻腹胀,胸胁逆气,忧思烦满,胎气少安,魂魄惊跳,膈问痰气。盖甘补则脾脏受益,中气既和,则津液白生,口焦舌干烦渴亦解。又治下部湿热,淋疬水肿,便溺黄赤,腰脐不利,停蓄邪水。盖淡渗则膀胱得养,肾气既旺,则腰脐间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涩而能利。
10.《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且水既去,则小便自开,安有癃闭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安有小便多见之谓乎。故水去则胸膈自宽而结痛烦满不作,水去则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
11.《本经疏证》:夫气以润而行,水以气而运,水停即气阻,气阻则水淤。茯苓者,纯以气为用,故其治咸以水为事,观于仲景书,其显然可识者,如随气之阻而宣水(茯苓甘草汤);随水之淤而化气(五苓散);气以水而逆,则冠以导水而下气随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以气而涌,则首以下气而导水为佐(桂枝五味甘草及诸加减汤);水与气并壅于上,则从旁泄而虑伤无过(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戎盐汤、茯苓泽泻汤);气与水偕溢于外,则从内挽而防脱其阳(防己茯苓汤);气外耗则水内迫,故为君于启阳之剂(茯苓四逆汤);气下阻则水中停,故见功于妊娠之疴(桂枝茯苓丸、葵子茯苓散)。凡此皆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使清者条鬯,浊者自然退听,或从下行,或从外达,是用茯苓之旨,在补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补矣。
12.《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13.《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14.《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雍。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15.《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16.《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17.《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18. 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19.《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名医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2. 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3.《本草图经》:茯苓,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卉,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
4.《纲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5.《本经逢原》:茯苓,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
6.《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处有茯苓也。用铁条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已变尽者为茯苓,变而有木心存者为茯神。往时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来林稀茯苓少,间或得大者,不过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庆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李时珍、汪讱庵之书,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当在康熙时。
7.《伪药条辨》:茯苓当取整个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洁白为上。
8.《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药材规格

1.茯苓一等: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无杂质、霉变。二等:体软泡,质粗,断面白色至黄赤色,间有皮沙、水锈、破块、破伤。
2.白茯苓为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2.1.白苓片一等:白色或灰白色,厚度每cm7片,长宽不小于3cm,毛边(不修边),质细。二等:厚度每厘米5片。
2.2.白苓块赤黄色,厚4-6mm,长宽4-5cm,边缘苓块可不成方形,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
2.3.骰方白色,长、宽、厚1cm以内,均匀整齐,质坚实,不无则碎块不超过10%。
2.4.白碎苓为加工茯苓时白色或灰白色的大小碎块或碎屑。
3.赤茯苓除去茯苓皮后,再切下周边或内部淡红色的部分。
3.1.赤苓块扁方形,赤黄色,厚4-6mm,长宽4-5cm。边缘苓块可不成方形,间有1.5cm以上的碎块。
3.2.赤碎苓为加工茯苓时的赤黄色大小碎块或碎屑。
4.茯神块为茯苓块中穿有坚实细松根者,长宽4-5cm,厚4-6mm,松根直径不超过1.5cm,边缘苓块可不成方形。
5.茯神木为茯苓中间生长的松木,多为弯曲的松根,似朽木状,质松体轻,每根直径不超过2.5cm,周围带有2/3的茯苓肉。
6.茯神木为剥下的中间生长的松木,多为不规则片状,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脆,略具弹性。出口品有排苓、大楝苓、中楝苓、小楝苓,每个重800-600g,外皮棕红色,内部粉白。又有一、二、三、四、五等平片,桶装净重60kg。


GROWTH

成长




用药禁忌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药材价格

货源进入实质性消化阶段,大货交易不如前期,由于库存显紧,多商惜售心理加强,行情依旧坚挺;现茯苓丁价格在24-29元,茯苓片价格在24-29元,茯苓块价格在23-29元。


名医用药

书名:    《丁甘仁医案》    

章节:    卷一 伤寒案    

内容:    淡豆豉(三钱) 赤茯苓(三钱) 炒枳壳(一钱五分) 净麻黄(四分) 生姜(二片) 姜半夏(二钱)六神曲(三钱) 青防风(一钱) 广陈皮(一钱) 炒谷芽(三钱) 炒赤芍(一钱五分)    


书名:    《丁甘仁医案》    

章节:    卷一 伤寒案    

内容:    潞党参(三钱) 生甘草(八分) 广陈皮(一钱五分) 熟附块(二钱) 仙半夏(三钱) 熟谷芽(三钱)软柴胡(八分) 云茯苓(三钱) 生姜(三片) 红枣(五枚)    


书名:    《丁甘仁医案》    

章节:    卷一 暑温案    

内容:    生石膏(五钱) 茯苓(三钱) 郁金(一钱五分) 仙半夏(一钱五分) 通草(八分) 竺黄(二钱)鲜竹叶心(三钱) 益元散(包,三钱) 鲜石菖蒲(五分) 白茅根(去心,三钱) 荷梗(一支) 万氏牛黄清心丸(一粒)    





HO

ME


书名:    《丁甘仁医案》    

章节:    卷一 湿温案    

内容:    光杏仁(三钱) 清水豆卷(四钱) 鲜竹茹(一钱五分) 江枳实(一钱五分,同炒) 茯苓皮(三钱)通草(八分) 白蔻仁(一钱) 块滑石(三钱) 佛手露(冲,一两) 生熟苡仁(各三钱) 仙半夏(一钱五分)酒炒黄芩(一钱五分) 鲜藿香佩兰(各一钱五分)    


书名:    《丁甘仁医案》    

章节:    卷一 湿温案    

内容:    净蝉衣(八分) 茯苓皮(三钱) 香青蒿(一钱五分) 荷梗(一支) 熟牛蒡(二钱) 通草(八分)嫩白薇(一钱五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清水豆卷(三钱) 六一散(包,三钱) 酒炒黄芩(一钱五分)    


百姓药膳

牛奶茯苓糊:茯苓粉5克,牛奶100毫升。先将牛奶煮沸后用牛奶冲服茯苓粉,调匀即可。本方具有健脾的作用。适用于老年、儿童及身体虚弱者。


茯苓莲子粥:茯苓粉50克,莲子10克,大枣10枚,大米100克。以上四味洗净入锅加水,同煮成粥食用。本方具有健脾渗湿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体弱而大便稀溏者。


健脾安神汤:茯苓10克,茯神10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3克(打碎),大枣10枚。将诸药用水煎煮2次,每次半小时,取药液300毫升,早晚服用。本方健脾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食欲不振、眠少多梦等症。


益气养胃汤:茯苓15克,太子参10克,生晒参5克,鸡内金10克,大枣5枚。将诸药用水煎煮1小时后滤取药液300毫升,分早晚温服。本方可益气健脾、养胃补虚。主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体乏无力等症。


声明:


微信平台“聚焦新药医疗”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湿气重的中医根源
咳嗽案九 丁甘仁医案·
四圣心源
湿病根原--《四圣心源》
第二节利水渗湿药-茯苓(《本经》)
茯苓功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