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州文史】乾州蕞娃:乾州守卫战(一)

【前言】一直有一个夙愿,就是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以后)乾县发生的规模比较大的战斗整理出来。因为对于最初的战斗(如乾州守卫战),当年的见证者已经没有了。对于最末次的战斗(如阳峪岭战役),可能还有一些见证者,但这些人年纪已大,过去的事大多已经记得不很清楚了,而那些年轻的一代,则压根就不知道或者就不愿意知道这些事情。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为了铭记历史,感恩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我所以就做了这样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挖掘整理历史资料。只是苦于资料难觅,加之工作忙碌,个人琐事缠身,所以这个事情一直就拖着,时断时续,有时间了整理一点,忙了就放下了。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四年的时间,总害怕会烂尾。所以咬着牙,先把第一部分《乾州守卫战》发布出来。由于个人学识浅陋,手头资料有限,所以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地说明事件,我对其中大多数历史人物做了注释,这样的话,文章就长了很多。友情提示:全文共8600余字。

乾州守卫战(一)

乾州蕞娃

辛亥革命以来,在乾县境内发生的军事战斗(战役)包括:1911年的乾州守卫战、1914年的白狼之战、1919年的陕西靖国军与北洋政府陈树藩在乾州外围大王村及乾县城发生的战斗,以及1949年发生在乾县注泔——秋家山——阳峪岭的战役。

一直有一个夙愿,就是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以后)乾县发生的规模比较大的战斗整理出来。因为对于最初的战斗(如乾州守卫战),当年的见证者已经没有了。对于最末次的战斗(如阳峪岭战役),可能还有一些见证者,但这些人年纪已大,过去的事大多已经记得不很清楚了,而那些年轻的一代,则压根就不知道或者就不愿意知道这些事情。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为了铭记历史,感恩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我所以就做了这样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挖掘整理历史资料。只是苦于资料难觅,加之工作忙碌,个人琐事缠身,所以这个事情一直就拖着,时断时续,有时间了整理一点,忙了就放下了。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四年的时间,总害怕会烂尾。所以咬着牙,先把第一部分《乾州守卫战》发布出来。由于个人学识浅陋,手头资料有限,所以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地说明事件,我对其中大多数历史人物做了注释,这样的话,文章就长了很多。按照顺序,我们先说乾州守卫战。

1911年12月26日张云山退守乾州,到1912年3月8日陕西军政府与甘肃清军签字议和,乾州守卫战宣告结束。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斗统称为乾州守卫战。乾州守卫战是辛亥革命中最惨烈的攻防战之一。下来,我们具体回顾一下这场守卫战的经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西安立即予以响应。全国最早响应辛亥革命的两个省,南有湖南,北有陕西。武昌起义后第十二天即10月22日,西安就爆发了响应辛亥革命的“西安起义”,时称“反正”。

10月22日清晨,同盟会1、新军2、哥老会3首领秘密集合,决定武装起义。上午10许,战斗正式打响。由于当天是星期天,驻防军军官放假,清朝护理巡抚、各司道官员以及一些参议官均在咨议局开会,来不及反应。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军械局,缴获大批武器和弹药。在占领鼓楼制高点后,相继攻占了巡抚衙门和藩库。

当天晚上,起义军在军械局设总司令部,用“秦陇复汉军”名号,成立以“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会议公推张凤翙4为大统领,万炳南5为副统领,张云山6为兵马大都督,马玉贵7为粮饷都督,张益谦8任第一镇镇长,郭希仁9总理内务。通电响应武昌起义。

西安起义后,陕西各州县纷纷响应。各地民众在革命党人或哥老会豪杰义士的率领下,战清军,驱清吏,所向披靡。一些清军官兵和政府官吏或拱手投降或率部反正,起义洪流“一时泉涌风发,如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关中40余县,数日之间,莫不义旗高举矣”10。时陕西设7府5州91州厅县,关中各县多在这一年10-11月间先后“反正”,响应西安起义。西安起义不久,吴希真11、陈安礼和刘昌卿12、王锡庚、栾宏书等同盟会党人和旅省乾县籍学生回到乾县,宣传革命,动员清廷命官乾州知事许宝荃13响应革命。

西安起义当天,升允14正好去草滩办事,不在西安城内。他得知西安起义的消息后,即致函声言赞成革命并表示向陕西革命军捐银2万两,然后只身逃往甘肃平凉。升允逃离陕西后,即向清廷表示誓死效命朝廷,力主陕甘总督长庚15发兵陕西。经长庚举荐,清廷重新起用升允署理陕西巡抚。升允被起用后,立即调集甘肃清军马安良16、张行志17等部约40营5万余人,分两路南下入陕,意欲攻下西安,迎奉溥仪18建立偏安西域的小王朝。

甘肃清军一路从正南进攻陕西陇州、凤翔等地,一路由升允亲率马安良旧日甘军全部、陆洪涛19之振武军、马周仁等部由甘肃平凉东进入陕,直扑长武。秦陇复汉军政府针对清廷东西两路合击的严峻局势,立即部署两路人马抗击清军。在西路,秦陇复汉军副统领万炳南率人马进驻凤翔,派五标(团)石得胜营和苟占彪营分别驻扎长武县和邠州(今彬县),控制陕甘要道,阻止甘肃清军南下入陕。从此,清廷东西两路围剿陕西革命和秦陇复汉军抗击清军保卫革命的战争开始了。

石得胜营驻守长武,因娶妻宴会疏于防范,驻在窑店(泾川的集镇)的张行志之壮凯军统领马国仁20营于11月21日乘夜袭击,占领了长武。石得胜死难,其余官兵退至邠州,以邠州不易防守,遂同邠州守军苟占标营于11月26日退至乾州。

因北城门封锁,遂绕到东城门前。乾州知州许宝荃下令封锁城门,不准复汉军进城。败退下来的邠、长复汉军在城外多次与许宝荃交涉,许宝荃答应复汉军可驻城外,愿供粮秣,仍然拒绝开城。

在西路革命军危急的情势之下,秦陇复汉军政府在西安紧急商议对付西路清军的对策。兵马大都督张云山慨然领命西路招讨使,抗击清军,保卫西安。

张云山命所部五标统领邓占云先行由省城率兵西来。这支先遣部队到了乾州城下,许宝荃仍然拒而不纳。邓占云大怒,遂令军士在东南两门纵火烧门,并开枪射击,守城的警察下城逃跑,五标及邠、长退兵遂由东南两门进入乾城。这时的乾县城内,陷入一片混乱。许宝荃于当晚逃出城外。长达百日的乾州守卫战自此拉开序幕。

未完待续。

附:注释

①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经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规定,以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总理以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并在各省区成立分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大会又通过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②新军: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全称“新建陆军”。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③哥老会:哥老会是一个于同治、光绪年间活跃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异姓结拜组织,是下层群众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是民间秘密结社。起源于湖南和湖北,是近代中国活跃于长江流域,声势和影响都很大的一个秘密结社组织。在四川和重庆的哥老会被称为袍哥。哥老会在川军和湘军中影响巨大,对清朝末年的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关哥老会的源流问题,是长期困扰历史学工作者的一个难解之谜。究其原因,与天地会起源问题相似。其一,哥老会是下层群众的自发结合组织。不一定有准确的成立时间,成立时也不会留下可靠的资料。在现存文献中,“哥老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咸丰九年(1859)曾国藩(1811—1872)改订的湘军营规中。由于哥老会屡在湘军中聚众滋事,曾国藩乃于这一年下令严究兵勇结盟拜会,结拜哥老会者斩。其二是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为了联络和引导哥老会,大力宣传哥老会乃太平天国李秀成、李世贤等派洪门中人潜入湘军而创立;其三,晚清及民国年间,洪门、青帮与哥老会互相渗透与融合,一些帮会中人便竭力宣扬洪门、汉留(哥老会)源出一家,皆为郑成功首创之说。

研究哥老会起源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史料:一类是官书、档案,依据这类史料的论著,多认为哥老会系由四川的啯噜演变而来;另一类是哥老会内部的传说史料。帮会中人著作多以此为据。认定哥老会系由郑成功所创立。

④张凤翙(1881—1958),又名张凤翔,字翔初,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原籍河南沁阳县,1881年出生于西安。1902年考入陕西陆军武备学堂学习。1904年,他被清政府陆军部选派到日本学习军事,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1909年毕业回国。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任职陕西新军,1911年武昌首义后,被推为总指挥,10月22日发动西安起义成功。1911年12月又改任“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1912年8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陕西都督。1913年8月“二次革命”爆发后,率部入川镇压熊克武的反袁起义军,深得袁世凯的信任。1914年2月率部镇压白朗起义军。1914年7月被袁世凯授为扬威将军。1917年7月在陕西组织武装反对张勋复辟帝制。1924年辞职,闲居北京。1937年12月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1949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2月改任陕西省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又改任陕西省副省长。1958年在西安因病逝世。
⑤万炳南(1881~1913) 湖北郧西人。早年闯荡江湖,加入哥老会,清末至陕入清军巡防营当兵。1910年7月,入陕西陆军混成协(即陕西新军)任一标三营某队正目(班长),在陕西新军的哥老会中很有影响。同年7月9日,万参加了同盟会与哥老会在大雁塔举行的结盟仪式。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陕西后,在西安的同盟会和哥老会主要负责人等秘密协商决定起义。10月22日晨,同盟会、哥老会和新军骨干推举张凤翙为起义首领,并决定当天闻午炮起义。起义爆发后,万率领哥老会众攻占了军事参议官衙门,又与张云山、钱鼎共同指挥布置在钟楼至北门的部队进攻“满城”西面,至翌日午后,西安全城光复。10月27日各起义将领推举张凤翙为大统领,钱鼎和万炳南为副大统领,宣告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成立。西安光复后,清军从河南、甘肃两面夹击陕西。署理陕西巡抚升允率甘军20营分两路进攻陕西,一路经长武攻邠州(今彬县),一路由固关进攻凤翔。10月30日,万到凤翔督师,将秦陇复汉军分别布防于固关和陇县,1912年1月上旬万分三路奇袭柳林镇清军,收复柳林镇,巩固了西路战线的左翼阵地。1913年3月,袁世凯下令将秦陇复汉军缩编为2个师和4个独立混成旅,张云山为师长,万为旅长,万不服,致使西安政局一度紧张,会党中支持万的力量大为削弱。陕西都督张凤翙为整饬军纪,以抗命拒受改编罪于4月13日将其枪杀。
⑥张云山(1877-1915),字凤岗,陕西长安人。民国初期军事将领。1900年投清军董福祥部当兵,后加入哥老会。1905年任新军的司号长。1908年任陕西陆军混成协司号官。1910年与井勿幕等在大雁塔召开同盟会与哥老会结盟会议。1911年10月参与发动陕西武装起义,成立军政府,任调遣兵马都督,并率部在乾州(今乾县)与清军激战。1912年被袁世凯授陆军中将衔和秦军第一镇统制。不久,改任陕军第一师师长。1914年第一师缩编为混成旅,任旅长兼陕北镇守使,受袁世凯亲信陆建章的排挤。1915年7月因忧愤咯血而死。
⑦马玉贵 (1885年一1957年),回族,字青山,出生湖北谷城,哥老会首领之一、西安回民中反清活动最有影响的人物。三岁丧母,五岁丧父,随长兄马玉山生活。清光绪末年为生活所迫入伍为新军,后由湖北调到西安,任陕西新军混成协二标一营左队正目。他在新军中加入了哥老会,常在西安回民中进行反清宣传,被视为西安回民中反清活动最有影响的人物。在钱鼎等的联络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22日,马与刘世杰率先冲进满城,与清军展开惨烈巷战,为攻克满城立下了战功。陕西起义成功后,在组建革命政权的过程中,起义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权位之争。马以大局为重,协助张凤翙、钱鼎、郭希仁协调各方关系,平息了内部斗争,建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马任总理粮饷兼管军务都督。清军以重兵猛攻长武冉店桥,各路革命军纷纷败退。马率队占据有利地势,多次击退清军猛冲,毙敌数百人,部下却无一伤亡。报纸盛赞这次战斗是“自军兴以来,未有如此之万全也”。十二月乾州(今乾县)告急,革命军分兵三路进攻乾州北塬清军,马部为东路。马玉贵以秦陇复汉军回族将领的身份,多次致函马、崔二人,劝其拥护共和,促成了与马安良等人的停战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北京。1957年9月25日患脑溢血去世,葬于北京西郊回民公墓,墓前有碑,38字的简短碑文概括了他的一生业绩:“忆昔日辛亥首义,念七树勋,总督秦疆,声威显赫;看今朝革命成功,古稀归真,安厝京郊,身后哀荣。”

⑧张益谦,字靖清,生卒年月不详,华阴县原南洛村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春回国,清廷学部考试,以炮科举人注册。回陕后,任陕西新军混战协(旅)二标教练官(中校级)兼三营管带。宣统三年(1911),张益谦参加了陕西革命义举。西安光复后,在秦陇复汉军军令府主持工作。后任军政府财政部长,兼任筹办全陕财政大使。北洋军阀篡夺陕西革命成果后,益谦离陕去天津经商。民国十五年(1926),镇嵩军围困西安,益谦被刘镇华从天津请回,进城调解(实为劝降),遭李虎臣、杨虎城、卫定一拒绝。

⑨郭希仁(1882一1923),原名忠清,字时斋、思斋,后改希仁,以字行,陕西临潼人,原陕西督署顾问。1907年赴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回国后组织陕西省教育会,致力改革。后与曹印侯等人在西安创设丽泽馆,发行《丽泽随笔》半月刊,结纳革命党人。1909年任同盟会陕西支部支部长,同年12月在西安组织声锋社。后任陕西省咨议局副议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与领导陕西光复之役,并领导建大统领府的工作。后被推举为国会参议院议员,辞未就。后在华山北麓以讲学为名宣传讨袁,并联络革命党人。旋因遭陆建章通辑居山西,陆建章被逐后,仍返陕西。1917年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林务专员。1918年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并任孔教会、教育会、红十字会等会会长,致力于公善事业。1923年5月21日在西安病逝。

出自于《辛亥革命纪事》。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11、吴希真(1885—1924),名聘儒,字席珍,又字庠生。陕西乾州(今乾县)人。1885年出生于陕西省乾县城内南大街一书香之家。辛亥革命后,改名希真。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学堂。后东游日本,寻求救国之道。得遇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从事革命工作,创设平民共济会,联络各地同志,为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在陕倚重人物之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阳节(一说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阳节),吴与井勿幕、李异材、焦子静、郭希仁及会党首领吴虚白等20余人密赴中部(今黄陵)祭扫黄帝陵,誓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己任。1911年10月武昌起义,陕西响应,吴直接参加革命工作。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取得革命果实,陕西军政大权亦落入北洋军阀陆建章之手。吴与同乡王宝珊在乾县五峰山以办牧场为名,集聚武装力量,准备反袁。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称帝,吴回国返陕,出任陕西讨袁义勇军西路总司令,令谊友范紫东撰写《讨袁檄文》,于五峰山聚众发难,首攻乾县县城不克,次年春又与乾县北洋系驻军交战失利,渡渭河入南山。1917年12月,陕西靖国军兴,讨陈。吴的部下袁占彪在乾县,张承轼在礼泉,李象荣、韩德元等在扶风、武功一带响应护法。次年吴集结省西各地武装,驻扎岐山,整编训练,参加护法讨陈。后因与郭坚部发生冲突,又为北洋系驻军所败,遂离开陕西。吴离陕后,先到杭州访问印光法师,研究佛学,继于1924年初去广东会晤孙中山。1924年,吴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辞世。

12、刘昌卿(1891 - 1978),城内花口巷人。少年时在乾县上私塾,青年时期赴三原宏道书院学习。后转入西安高等学府就读,其间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22日,西安爆发起义,刘昌卿积极参加,并主动赴外县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西安起义的经过,曾和同学回乾县动员乾州知事许宝荃响应革命,并以书记官之职随秦陇复汉军西征。此后,随刘文伯参加了于右任的靖国军。1919年曾任陕西靖国军第一路第三支队司令郭英夫司令部书记官。协助刘文伯创办平民工厂和土布改进社,创办私立敬业图书馆(任馆长)。1934年,刘文伯把他在西安创办的敬业小学迁回乾县,改名为私立敬业小学,刘昌卿为常务校董和第一任校长。刘昌卿还参与刘文伯、张秦伯晓钟社的创办,并先后任文化教员、剧社社长。1944年,剧社迁至西安,并扩大成立“西安私立晓钟戏剧学校”,刘昌卿任总务主任,范紫东任理事长兼编剧。1949年冬乾县解放后,刘昌卿率剧校回县汇报演出。1952年,晓钟社被乾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乾县人民剧团,刘昌卿遂回家务农。任县政协委员期间,撰写了多篇文史资料。

13、许宝荃:字伯阮,生卒生平不详待考,浙江仁和人,附贡生,曾任陕西乾县知县,有书画名。1902年前后是著名能吏、陕甘总督崧蕃幕僚。据徐珂《清稗类钞》记录:“壬寅(1902),许伯阮游敦煌,得唐人手书藏经五卷”,应算是最早获得藏经洞文物者之一。
14、升允(1858-1931),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庵,蒙古镶黄旗人。清末官员,宗社党主要成员之一。清廷授多罗特公,主要担任过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布政使、巡抚,江西巡抚,察哈尔都统,陕甘总督等要职。宣统元年,升允曾因上疏反对立宪,以妨碍新政之过失被革职,之后寓居西安满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又重新被启用,任陕西巡抚,总理陕西军事。升允率甘军东进,连下十余城,逼近西安。1912年2月,清帝溥仪退位,甘军得知消息,拒不与革命军作战,升允西退。此后往来于天津、大连、青岛之间,结纳宗社党人,图谋复辟。1931年7月23日病逝于天津租界,逊帝溥仪赠谥曰文忠。

15、长庚(1843—1914),伊尔根觉罗氏,字继仙,号少白,晚号丹堤子,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历任伊犁副都统、驻藏大臣、成都将军、兵部尚书、伊犁将军等职,官至陕甘总督。谥“恭厚”。
16、马安良(1855-1920),经名阿卜都里默直底,回族,甘肃河州(今临夏自治州)西乡莫尼沟大河家人,清朝同治年间甘肃农民起义首领马占鳌长子。同治十一年(1872),马占鳌在新路坡采用“黑虎掏心”战术击败左宗棠所率清军后,派马七五等人赴安定(今定西)的左宗棠大营请降。左宗棠接受其投降,并赐马七五名“安良”,取安顺为良民的意思。左宗棠将河州回军编为马旗三队,以马占鳌为督带。该军后成为董福祥甘军的主力之一。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甘肃提督,北洋陆军上将军衔。清末官至总兵,曾组织西军镇压革命。民国初年,以西军为资本,拥兵自重,操纵甘肃省政。后来北洋势力控制甘肃,马安良被迫返回河州老家。1920年,因病去世。

位于甘肃大河家的马安良拱北牌坊
17、张行志(? - 1919),字云亭。陕西澄城南社村人,移居蒲城永丰。清同治时因灾荒,赴甘肃当兵,初隶陕甘总督左宗棠营。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率军讨伐阿古柏,随营出征,以功保升把总守备。二十一年(1895),甘肃河湟发生回汉民族纠纷,他随军入关镇压,任甘军亲军统领兼开花炮队统领,以功升游击,加副将衔,赏戴花翎。次年,分兵攻西宁,克大通、尔城,叙副将。给“励勇巴图鲁”(满语勇士)名号,兼统筹甘军全局事务,论功以总兵记名,加提督衔。二十三年(1897),德国强租胶州湾,局势紧张,他随董福祥奉令保卫京师。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奔西安,他随行保驾。后历任甘军中路统领。江西九江镇总兵,甘军西宁镇总兵,陕甘提督兼统防军,甘肃陆军第一协统加陆军协统衔。民党光复西安后,他与陕西巡抚升允率甘军,分南北两路攻陕。他率军攻陷固关、陇洲(今陇县)、淠阳(今千阳),与陕西军政府副大统领万炳南激战于凤翔,直至宣统退位,才撤回甘境。
18、溥仪(1906-1967),年号宣统(1908-1911),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史称“清废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小名“午格”。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62岁时因患肾癌(有一说患膀胱癌)而去世。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

19、陆洪涛(1866-1927),字仙槎,江苏铜山人,北洋军阀将领,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与段祺瑞、王占元是同学。清末在甘肃任新军督操官,历任甘肃常备军第一标第一营管带,第一标标统,凉州镇总兵。1913年任陇东镇守使,1921年任甘肃督军等职,参与捕杀革命党人。1924年甘肃陆军第一师(暂编)师长兼任甘肃省省长,1925年辞职。先属皖系,后投直系。1927年8月31日病死于天津。

20、马国仁(1875年-1914年),字相臣,东乡族,甘肃广河县人出身行伍,清光绪年间在甘军董福祥部任简练军后旗马队管带。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其叔马福寿等随甘军入京,在廊坊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奋勇当先,以战功升任游击。辛亥革命爆发后,任马安良西军左营管带,奉命随固原提督张行志入陕西镇压起义,陕西长武县冉桥镇战役后,以功升西军指挥,甘肃独立后撤回甘肃,后转向拥护民主革命。民国三年(1914)以中将衔任陇南镇守使,驻守天水。同年夏,河南农民起义军白朗率众由陕入甘,兵锋直指天水。马国仁命其弟马国礼率部与县长张绍文等守城,自带警卫数十人出城巡视,在天水城外王家磨与白朗军相遇,马国仁杀白朗军数人,自己也中弹身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多年前西方照相机下西安到兰州沿途的老照片
北洋人物志:三十六兄弟
老照片,1910年清末的陕西,如此荒凉啊
万炳南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史记之彭四海宁州起义响应辛亥革命【图文】
100年前从西安、经兴平、永寿、彬县到兰州,拍下的老照片,太珍贵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