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无定式-立体要因地而宜 ——解读阿伯丁花园

一. 胡说两句

二. 大致情况

言归正传,阿伯丁是苏格兰的第三大城市,位于东北部。阿伯丁城市花园位于城市很中心的位置,因此重要的交通干道、铁路线都在花园周边。2012年由阿伯丁城市花园信托基金举办的花园方案设计竞赛选出了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Renfro与苏格兰当地建筑师Keppie Design和风景园林师OLIN合作的方案作为优胜团队。PK掉了诸多对手,诸如DS R团队和福斯特团队等。

(方案总平面)

时隔八年,我试着去谷歌看了下项目建设情况,基本毫无进展。不过这不影响我们了解优胜方案的过人之处。

(现状未建成)

三. 研究一下

看设计方案之前,假装一名专业的选手,我们既不能胡说八道,也不能靠甩图取胜。那我们就必须要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所以,最开始我们还是要熟悉并判断下场地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多数的改造项目需要改造,必然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借助改造契机作出调整。

问题1:从现场卫片来看,这是一块临近城市交通干道的一块略带下凹的绿地,把绿地与城市分开的道路与铁路线就在基地北侧。因此北侧进入场地应该是非常困难,只能通过西边的跨路桥过来。而南侧进来似乎会好一些,但是从“之”字形的道路可以判断,这个场地北侧地势较高,因此必须要缓缓坡下来,所以花园路网有了这样的形态。东西两次是高架且长度较短,总结起来,整个公园的与周边各种功能之间存在天然的隔阂,由于设计上的被动,导致的结果可以夸张点叫“环境零对话”

(将就的绿地现状)

问题2:再看场地内的交通组织,入口集中在场地西侧、南侧,相必也是受制于现状的地形,只能这样设置了。无可厚非,给到我们一般的同学能做到这点就很好了,起码没像云中君一样无视地形啊。然鹅,回环的交通与有限偏离的出入口,让整个场地的穿行可能成为零,所以也夸张点我们可以叫“步行零穿行”

问题3:整个场地的地形应该是随着城市建设自然形成的,南侧高,北侧低,西侧南侧与道路之间有大概五米的坡地,恰恰北侧的平整容易走的,遗憾的是挨着铁路护栏,所以没法用。所以有了如此依循现状的设计,虽然没毛病,但是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创意、点子可谓之“空间零特色”

(除了绿化就是园路)

问题4:将就着现状的被园路划分以后的空间,中间一个大草坪偶尔能举行些活动,多数的空间都是以绿化种植为主,无功无过的设计,轻松,但是缺少活动设施。倒是图形化绿化存在很多,西侧狮子纹的绿坡种植,象征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可以说是“绿化零活力”

(将就的绿地现状)

(装饰化绿化坡面)

所以面临这么一块绿地,周边被城市道路与铁路分割,基地周边功能之间无法通过场地连接交流,周边的人群也无法通过场地快速步行进出,一侧高一侧低的场地现状也很不利于便捷行走,除了路,就是绿化的设计方式让场地毫无趣味与活力。

建日筑闻的评价是“阿伯丁城市花园项目将自然和文化融合到阿伯丁历史街区中心的重要社会网络中。这座城市的愿景是创造一个可以完全进入的中心城市空间;将零售和商业大道与国王陛下剧院和艺术画廊的文化中心结合起来;并成为一个新的国际文化中心的催化剂。”其实也诠释了方案的几个亮点,尤其是融合、网络、可进入、文化中心这几个关键词。当然,我从我的视角重新演绎这四个关键词可以理解成以下的四个亮点。

从场地到周边的融合

从回环到网络的链接

从下沉到多层的立体

从绿化到活力的复合

1 区域纬度:从场地到周边——融合

我们先来看一下方案的设计图纸之一,整体鸟瞰,虽然现在一画鸟瞰就要被诟病,人又不是鸟,画鸟看如果画人看,但是恰恰鸟瞰可以看清全局,帮助表达突破场地范围的设计意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设计方案把原本被城市道路、铁路、高差割裂的绿地通过跨越的方式将四周建立联系,而具体则通过了新的绿地、步网使得周围的城市功能有了互相连接的媒介。突破场地便捷的设计从场地到周边,融合城市。

2 慢行纬度:从回环到网络——链接

网络化的步道特征可能是最直观感知的,固然有均衡切割之嫌,但是却更好的实现了场地流线东西南北的通达步道。通过与现状场地的对比,可以看到原先的场地受制于场地的边界高差,如果要让落地的流线变的便捷是基本不可能的,因此通过局部的抬高网络让顺畅步行变的可能。这样,我们可以不用上上下下就能从南侧的街道跨过高速、铁路等横向障碍,走到北侧的城市空间。原先回环的道路结构变成了网络化的二层便捷链接。

(现状与设计的肌理对比)

(西侧小鸟瞰)

(东侧保留雕塑)

3 空间维度:从下沉到多层——立体

格网路的架子设计在了场地的高处,基本与场地南侧的道路持平,抬高—平架至北侧,而下层的场地空间则基本维持了原来的竖向关系,局部调整,利用原来的坡度改造成各种活动空间。从高处的步行网络链接东西,到原先地面的绿地变成的多样活动空间和下挖的停车空间,变成了三层的立体空间,当然也嵌入了系列文化建筑。比如原来的场地西侧仅仅作为模纹花坛的草坡,现在改造成了可供公共集会、举办表演的室外剧场,借助上层的步行网络节点放大变成剧场的雨棚。立体化的设计一方面解决了空间功能的集聚,另一方面互相辅助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东西向横切的剖面)

(设计前后对比的坡地)

4 使用维度:从绿化到活力——复合

原本除了园路以外就是绿化的部分,随着功能需求与新的景观元素的加入,营造了一个个设施充足的活动空间。公园内的文化规划区设有一个500座的剧院和学习中心、一个展览厅和咖啡厅,以及一个5000座的室外圆形剧场,可改造成冬季溜冰场。起伏的地形勾勒出阿伯丁美术馆、国王剧院和圣马克教堂的景色。密植的花园创造了舒适的小气候,并将以水景和灯光为动画片。为了促进可持续和低维护的种植系统,花园有四个不同的植物主题:高地、山地松、沼泽地和石楠。无障碍的道路使整个场地充满活力,宽阔的桥梁和立交桥创造了许多有利的观景位置,丰富场地视线。

(花园等功能的复合)

四:最后

一块原本尴尬鸡肋的场地,受制于不利的交通环境与高差环境,既无法提供活动空间也难以通过,却恰恰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设计者将原先的“环境零对话”、“步行零穿越”“空间零特色”“绿化零活力”等问题,通过区域维度的场地融合,城市维度的网络链接,空间维度的多层立体以及使用维度的活力复合手法,一方面帮助周边城市空间找到融合的媒介,另一方建立了新的便捷步行网络,而复合的功能结合三层的立体空间互相应承,恰当合理的解决了现实问题。

反思:分享这个案例,更多的是分享其前因后果的逻辑线索,以及突破常规的设计思维和巧妙的设计手法。不是说立体设计一定好,现实中为了立体而立体的设计太多了,莫名其妙的高空架起,既无必要也无意义。无独有偶,潘欣广场的设计,恰恰是在去竖向化,而为什么去竖向化在潘新广场的改造就是成功的?

L 解潘欣广场改造

因为环境不一样,问题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正所谓“法无定法,式无定式。因时利导,兆于变化”说的就是这个理。切莫形式上头,不知其所以然的被套路了!

(图片来源于建日筑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论探析--景观都市主义
收藏 | 南京市口袋公园建设指南(试行),景观设计师参考备用
城市设计中的多维度景观案例详解
深圳罗湖区三横四纵道路沿线景观
景观真题 | 同济大学09年保研快题真题(学长含泪分享)
这样的运动公园,真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