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心理学家: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本文共4840字,仔细阅读需13分钟

▲张梅玲教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四个“学校”。

第一个“学校”是家庭,父母就是孩子不会退休的老师。

第二个“学校”是学校教育。要培养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根据时代需要的人才标准设立教育大纲,在教育大纲的引领下设立国家课程,因此需要有学校和教师来有计划、有目的地造就时代的人才。

第三个“学校”是社会教育。每个人一出生就在社会中,教育就是把一个自然的人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做到自我教育。人很多时候都是在他人的要求下行动,这叫他律,但最宝贵的应该是在自己的意愿下行动——“我自己要做”,即自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自我教育中的一个关键话题——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自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们从自我教育的视角看待自我管理时会发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尽管自我管理中涉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小事,却能够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影响深远。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育有一个孩子,这样的情况带来了一个常见的现象——孩子接受到的爱太多。爸爸妈妈,甚至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大人爱一个孩子,所以一些独生女子在娇惯中长大。被爱是一件好事,但不恰当、不合适的爱有时会南辕北辙,反而给孩子带来伤害。

“如何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可以说是对孩子终身负责的一个话题。孩子的成长确实需要家长牵手呵护,但是最好的牵手最终一定会达到放手。一直牵手,不会放手,孩子就难以成长。自我管理对于家长而言就是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牵手”与“放手”的问题。

自我管理要管理什么?

1

生活上的自理能力

三岁以前,尤其是从两岁半开始,父母首先应该让孩子逐渐学会生活上的自我管理,做生活中有智力的人。

现在,长辈帮忙照顾孩子是常见的情况。爷爷奶奶帮着孩子背沉甸甸的书包,而孩子或吃着零食,或和同学聊着天的情况在校门口可谓是屡见不鲜。

我曾经见过一个镜头:一个老人在北京西单的一所学校门口等待孙子放学,一个五年级、长得高高大大的男孩一见到老人,先喊了一句“爷爷”,第二个动作就是把书包扔给了老人。爷孙俩走了一阵子,男孩的鞋带开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求助爷爷,原因是自己不会系鞋带。于是老人一手扶着肩上沉重的书包,弯下了佝偻的腰,为孙子系鞋带。

这是我看到的一个现实镜头,它反映了什么?

现实中确实存在五年级的孩子不会系鞋带的情况,而系鞋带应该是在孩子三四岁就解决的问题。所以谈自我管理,首先要让孩子养成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例如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有意识地起床、睡觉……这些是一个人最底层、最基本的能力。

另外,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曾有调查报告显示,从9月份开学到国庆期间,有近半的学生存在“早起困难”;开学3个月后,仍有近30%的学生早上起不来。所以父母应让孩子自觉形成早睡早起的意识,例如告诉他们:因为你是小学生了,你需要七点半到学校,所以你必须七点或者六点半起床,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由此逐渐养成习惯,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生活上的自我管理还包括科学的饮食习惯,关键是不要挑食。有调查显示,当前仍有孩子出现影响不良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挑食。在一定程度上,大人的语言和表现也会造成孩子的挑食现象,例如在吃饭时,家长无意地表达对某种食物的厌恶,这也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看法。

此外,生活中另一关键的自理能力是运动。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学习。对孩子而言,上学给大脑带来了紧张的工作压力。而当人在运动时,会刺激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这样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这正是促使神经连接的关键,能使大脑加速运转。

2

学习上的自理能力

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行进。孩子从6岁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就是锻造并夯实基础。因此,除了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能力值得家长关注。

第一点,孩子应学会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包括书包、铅笔盒、第二天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课本。这是一个简单却重要的内容。

我了解过一个情况: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因为忘记带语文课本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后,孩子就和家长哭诉,并责怪妈妈前一天没有把语文课本放到书包里。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三年级的孩子身上,追根究底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上好入学的“第一课”。孩子第一次上学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对于这个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他的妈妈没有学会“放手”。

我建议各位家长,从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开始就应该帮助孩子管理学习用品,例如告诉孩子:你上学前应该先看看课表,知道明天要上什么课,知道课上要用的东西,然后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东西都收拾好,放到书包里。

由于孩子年纪还小,所以父母的指导需要更为详尽,例如怎么把课本放到书包里?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把第一堂课要用的书放在第一层,第二堂课要用的书放在第二层……有次序地摆放;等第一堂课上完了,再把第一堂课用到的书放到最后一层。

当然,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父母耐心地引领。家长可以先用几天或一个星期时间培养孩子的意识,再让孩子自己动手尝试,自己则在一旁指导,从而逐渐形成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点,要进行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还要知道学习有哪些层次,并在了解学习层次的基础上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培养孩子的元认知水平。

人的学习大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步是记忆;第二步是理解,不仅记住了还能理解;第三步是分析,能够分析学到的内容;第四步是应用,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第五步是评价;最后一步是创新,是解决问题。任何学习过程,最后判断学生是否学得好或者老师是否教得好的关键是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与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相关。上世纪60年代,认识心理学出现,为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在同样的老师和授课内容、同样的学习掌握状况下,为什么存在有的学生越学越爱学,有的学生越学越不爱学的情况?

原来,学习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改变,内部的学习倾向(学习态度)也在变化。这也是我们倡导教师要爱护学生,要鼓励学生,要一视同仁等教育观点的原因。到了70年代,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了元认知,简单理解就是个人对自己学习的认知,或者说是反思。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元认知水平?从小让孩子学会想一想很重要,想一想是反思的基础。比如家长带孩子到颐和园玩,家长可能会问: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孩子回答说开心,对话往往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这是教育不完整的体现,也使得教育的很多功能丧失。如果是智慧的家长,则会继续追问:你为什么开心?什么地方最开心?这样来引导孩子回想整个过程。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天的学习过后,让孩子想一想今天学得好不好,题目完成得好不好……这样的反思对教育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多元智慧中被称为反思智慧。因此,不管是玩过什么东西、看过什么内容,都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说一句“想一想”。

第三点,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还要让孩子感悟到学习是有用的。学习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如何让孩子感悟到学习是有用的?

其实,任何教育都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学习了百分数,那么在和孩子去超市购物时,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帮忙对比同类商品:一个品牌买一送一,一个品牌打八折,哪一个更实惠?当孩子帮了忙,家长就要鼓励孩子,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有用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上进行自我管理的动力。

第四点,学习资源的管理,学会合理地规划学习内容,灵活地收集、运用学习资料。例如,在生活中有些人半夜才有灵感,有些人清晨最有学习的动力。所以需要了解自己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如果一个人在早上最清醒,那么就可以将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安排在早上进行。这样结合自己的特点、合理规划学习内容也是学习上一种重要的自理能力。

再如,学习中遇到问题了,针对这个问题向哪个老师或同学求助,在哪个网站上可以找到相关资料等,这些都是对学习资源进行管理的体现。

此外,还有对学习环境的管理。有的孩子在吵闹的环境中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而有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再嘈杂的环境也不影响他的学习,这就需要找到适合孩子自身特点的自我管理方式。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抓住两个年龄关键期

孩子从诞生至18岁,要经历两个令家长“头疼”的阶段。在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抓住这两个年龄关键期。

第一个阶段是两岁半到三岁左右,这是人生的第一独立期。孩子会出现一个行为——因为他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什么事情都想要自己做;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等因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这个时期,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时,家长应对其行为的态度非常重要,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独立性。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在“想做”与“做得好”之间存在不平衡,而“想做”这一意识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比方说,之前孩子吃饭都是由父母喂的,在这个时期,他要求自己吃。但是自己吃饭的结果是现场“七零八落”。

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做得不好就不让他们尝试,这会让孩子心中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因此,不要替代,要鼓励和引导。

家长可以先鼓励孩子“长大了”。“长大了”这个词是家长要常说的内容,但在这三个字之后,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比方说“你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你长大了,要上小学了”……

接着,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吃饭这件事他没做好,接着耐心地指出问题,教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吃饭的任务。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经历学习的过程。比如穿衣服,如果小孩子在扣扣子的时候把第一粒扣子扣在了第三粒扣子的位置,这其实涉及到数学的长短概念、数的顺序以及对应的关系问题。

虽然孩子可能还不会表达,但父母可以引导说“这是一边长了,一边短了”,让孩子感受长短关系;“这是第一粒扣子,这是第三粒扣子”,让孩子在数扣子中理解数的顺序;“第一粒扣子要扣在第一个口子上,第三粒扣子要扣在第三粒扣子上”,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这样的交流看似是小事,但感性的渗透积累到一定地步,就为理性打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期,男生大概在十二三岁左右,女孩子大概在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孩子生理上的第二性成熟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成熟。我们的爱应该是由耐心和细心构成的。家长接触这个时期的孩子时应该非常耐心,面对非原则性问题要多迁就孩子,面对原则性问题则要耐心引导。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除了抓住关键时期、耐心引导,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生活应该同样有条理。如果家长本身是一个优秀的自我管理者,家里陈设井井有条,生活井然有序,那么就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让他们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后,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自我管理是自我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请家长从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能力。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心理学家张梅玲:如何解开家庭教育中的三个“疙瘩”?
独特的日本育儿法 值得所有中国家庭深思
5种方法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管理,家长注意啦!
家长该不该帮孩子背书包?
让孩子早睡的你,却在凌晨玩手机……
6招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