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边界才自由》:防治熊孩子,看这本书就够了

一只刚做成的风筝,主人带着它到郊外,让它冉冉升到高空。风筝飘动在一望无际的蓝天,开心极了,可是突然它觉得不能再上升了,低头一看,原来是主人不再放手里的线。

风筝很生气,心想:“为什么要这样抓住我?使我没有自由。如果你再松一点,我不就可以飞得更高?”

于是,它使劲挣扎想再往上飞,由于用力过猛,突然线断了,风筝在高空中摇摇摆摆,翻了一个大筋斗之后坠落下来。这时,一阵强风吹来,风筝被吹到一棵大树上,此时的它已是面目全非,皮开肉绽了,再也飞不起来了... ...

我们常常形容不受管教的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了家长的约束,他可能会四处碰壁。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话:“少管我行不行?我都没有自由了?”

这些话通常让家长感觉到很不舒服,觉得孩子太叛逆了,不肯受管教,有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向孩子妥协。即使不妥协,可能也会被难过、伤心甚至愤怒等情绪缠绕。久而久之,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失控了一样,变得水火不容,充满了无力感。

不管是风筝,还是孩子,他们想要的不受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也是基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的,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绝对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

《有边界才自由》一书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梳理了学步期儿童挑战边界的来龙去脉,深刻地剖析了其本质,指出了我们管教孩子的常见的误区。这本书教给我们如何摆脱当孩子挑战边界时,父母焦虑不堪的状态,从而恢复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本书的作者珍妮特·兰斯伯里不仅是美国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还是“RIE育儿法”董事会的一员,在众多幼儿教育会议上发表演讲,写过许多教养文章。她通过自己的网站,为全球成千上万的父母提供支持,分享自己的宝贵经验。此外,她拥有下载量最多的教养类播客之一,曾获得《华盛顿邮报》的大力推荐。

一、学步期儿童为什么会挑战界限?

即使是和孩子亲密无间的父母,可能也弄不懂孩子挑战界限的行为。前一分钟还在和你嬉戏打闹,快乐的像个小天使,后一分钟就开始乱丢玩具,你越是让她不要乱丢,她却扔得越起劲,甚至还冲你傻傻地一笑... ...

孩子挑战界限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挑战界限是无意识的行为

学步期通常指1-3岁的孩子,他们刚学走路或说话,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比较情绪化,他们还不懂得控制行为,通常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感觉。

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也就是无心的。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就是“尚未发育成熟的前额叶皮层与学步期混乱的情绪不幸地结合起来了”。比如,孩子乱扔玩具,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他并不是想把屋子弄乱,再比如,他把食物弄到桌子上,用手捏着玩,他不知道浪费食物的意义,他只是觉得好玩。

挖鼻孔是一种不卫生的行为,但是不光是孩子,包括大人偶尔也会这么做,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当你觉得不卫生、不雅观的时候,你就不会这么去做了。

02 挑战界限是普遍的行为

学步期的孩子需要认识世界,可是他还不会表达,不懂描述,他只有通过不停地探索边界来认识事物,体验感觉以及表达需要。

令家长头疼的事,一定少不了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撒泼打滚,相信没有谁会教孩子做这样的事,但是孩子天生就会,正如孩子长到7-8个月,就能自己坐自己爬了一样,不用教,天生就会的,而且每个孩子都会。

朋友的孩子偶尔会坐地上撒泼,有一次被邻居看到了,当邻居的孩子也坐地上撒泼的时候,邻居却说是跟朋友的小孩学的,朋友很无语,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便没有理会。

当那个邻居某天带孩子出去玩,看到其他孩子坐地上撒泼哭闹,他厌恶地问了一句:“这撒泼打滚是跟谁学的?”孩子的家长立即反驳到:“这还要学呀,天生就会的,哪个孩子不是这样?”朋友的邻居只好悻悻地走开了。

挑战界限,探索世界,是每个孩子的本能,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是一个或某一些孩子所特有的,也跟肤色、地域、种族都没有关系,是学步期孩子们的普遍行为。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挑战界限的行为时,不要以为如临大敌,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03 挑战界限是为了表达某种需要

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通过他独特的方式在表达需要,饿了、渴了、不舒服了,他会用哭声表达出来,等他渐长,他的触觉,视觉,听觉都会越来越灵敏,表达需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比如,孩子想得到家长的关注,故意制造一些噪音,或者用手打人,有可能你说过多次了,“太吵了,安静点”或者“不能这样,不能打人哦”,孩子还是不听,难道宝宝变邪恶了吗?

肯定不是了,作者在书中说,“孩子只是在表达一些他还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正是家长设置界限,纠正孩子不当行为的时机。当我们采取了必要的措施,阻止孩子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他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的女儿平时和外婆关系很好,她对外婆一向很有礼貌,有一次在全家旅途中,她却对外婆非常粗鲁,作者感到很意外,耐心地问她原因,原来孩子太疲惫了,已经连续旅行六七个小时了,她只是在用她4岁孩子的方式让家长知道她的感受。

04 家长的指令太多或者表述不清楚

不管是谁,都不喜欢被人呼来喝去的。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和孩子说话,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容易让孩子听不清楚指令。

就连奥巴马总统在和孩子说话时都是蹲下来,和孩子在同样的高度说话,而不是让孩子“仰视”自己。以平等的视角和孩子交流,会让孩子减少畏惧心理,更愿意表达想法。

如果一个时间内对孩子下的指令太多,也会让他无所适从,或者根本不回应家长。比如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有的家长迫切地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情况,一到放学,就批头盖脸地问:“在学校学了些啥?有没有和同学闹矛盾?玩了哪些东西?... ...”

一下子问题太多,孩子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可能会选择沉默,有的家长可能因此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

二、为什么要给学步期儿童设置界限?

说到“边界”、“界限”,我们通常会联想到地理范围上的界限,比如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边界,而学步期的儿童,他们缺乏分辨能力,若不给他们设置边界,他们就会不停地探索,制造更多的麻烦,甚至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01 孩子需要安全感

教育家珍妮特·冈萨雷斯-米娜曾使用这样的类比来描述孩子对界限的需要:想象在黑暗中驾车过桥。如果桥上没有栏杆,肯定只能摸索地试探性地通过,而如果桥上有栏杆的话则会自信从容许多。

即使是白天,桥上有栏杆和没栏杆,在过桥的时候,带给人的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简单说,栏杆会带给人“安全感”,这就是“边界”的作用。

当孩子会爬以后,如果把他放到床上,他不会因为床上没有床围而不去床边,他会试探性地爬向床边,而你则会提心吊胆,担心孩子摔下来;假如给床设置牢固的床围,孩子可以自由地爬行玩耍,你也不用担心孩子掉下床而心神不安。

所以说,设置边界,不仅让孩子有安全感,而且也让家长有安全感。

02 孩子需要家长清晰的引领

有人说,“熊孩子”背后都有个“熊家长”,因为“熊孩子”不是一天长成的。

“看看,你孩子把我家孩子打成什么样了?”

“是你孩子先动手的!”

“是他先抢我玩具的!”

“他也打了我了!”

... ...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带孩子去游乐场或者儿童乐园,孩子之间产生小摩擦在所难免,有时候甚至导致家长们动手。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若不加以正确的引领,给出清晰的界限,则会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在错误的方向上越错越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小孩刚会走路时候,一次拿了一个货郎担的一个针,回家后母亲居然还表扬了他一番。慢慢地,他开始偷人家的玉米、粮食,母亲知道后也没有制止。再后来偷其它的贵重东西,父母知道后仍然没有制止。最后终于被官府抓到了,由于偷的东西太多,要秋后问斩。行刑前,他对母亲说:“我小的时候偷东西您没有制止我,所以我现在非常恨您。”

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不加以引导,不给孩子清晰的行为界限,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最终也会害了孩子。为孩子设置界限,越早越好。

03 每个人都需要界限

不光是孩子,大人也需要界限,比如说话的场合、礼仪的分寸等等都是需要讲究的,好比两只刺猬取暖,太近容易刺伤对方,太远则无法取暖,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

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中,曹操采用许攸火烧乌巢的计策,大败袁绍,奠定了他一统北方的基础。可是许攸常常居功自傲,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大庭广众之下直呼曹操小名阿满,还诋毁曹军,最后招来杀身之祸,实在可悲。

懂得与人交往的边界,张弛有度,也是处世的智慧。

三、怎么给学步期儿童设置界限?

01 尊重孩子,用第一人称和孩子交流

沟通,是信任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即使是年幼的婴儿,也需要和他沟通。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做好了聆听的准备。

有人担心孩子太小听不懂,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正如你给孩子讲故事一样,你觉得他会明白多少?与孩子沟通是一种习惯,是对孩子的尊重,他们和大人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是完全的人,沟通的作用是鼓励孩子参与和合作,让他对界限有更明确的认识。

比如,给孩子擦鼻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个纸巾趁孩子不注意就擦了,势必会引起孩子的不适甚至哭闹,如果擦之前先和孩子沟通要擦鼻子啦,或者抓住他的小手,和他一起擦鼻子,这样的体验比毫无征兆地进行好得多,也会赢的孩子的配合。

和孩子沟通,还要“正常的说话”。“宝宝,吃饭饭啰”“妈妈把宝宝弄疼了吧”这样学孩子说话时没有必要的,若果直接改用“我”和“你”的对话,会让孩子有更强的自我认同感,当他学会表达的时候,能更清楚地表达想法。

02 鼓励孩子表达感觉,但不向孩子屈服

孩子不好好吃饭、哭闹、打人,都是让家长头疼不已的事情。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的处理方式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分散注意力也好,定时隔离也好,让孩子脱离那个纷争的环境,可能暂时凑效了,但是孩子并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学到处理方法,掌握行为的界限,等下次类似的场景出现的时候,他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吼一顿或者打一顿就更不起作用了,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在结果和犯错之间并没有建立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常常感慨:孩子不听话,说了很多遍就是记不住。

跟孩子沟通,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承认他的感觉:比如孩子打人,他或许想要别人的玩具,或许想跟别人玩,或许只是想打人发泄一下......我们要理解他的行为,但是不向他的行为妥协,不能因为他想要别人的玩具,而买一个一样的给他。

当孩子的感觉被释放之后,再做界限的沟通会轻松许多,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03 镇定自若,温和地引领孩子

有人说,“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是本事。”当孩子不停地挑战界限,家长要做到镇定自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难,所以才有效。

拿最常见的孩子写作业的场景来说,常常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甚至有人因为孩子写作业而出现心梗住院的,为什么处理孩子的作业这么难?——是因为我们不能保持镇定。

“怎么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

“你有没有长脑子啊,吃的饭都哪去了?”

... ...

一点点的事情就会让家长着急上火,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操控”孩子,习惯了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如果达不到则贬低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愿意把真实的想法跟你分享?

事情都是相互作用的,家长越是发怒,孩子就越是顶嘴,越是不按你的“套路”来,你除了给他留下“坏脾气“的印象,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我们常说,”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也是这个道理。"镇定自若"就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保持一颗平常心,承认孩子的感受和观点,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就事论事,不带任何惩罚地设定和坚持界限,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美中不足的是,《有边界才自由》这本书是作者和读者通信往来的合集,逻辑性比较差,只要耐心读下去,仍然收获不小。

养育孩子是一场马拉松似的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智慧,愿我们都做镇定自若的父母,合理清晰地为孩子设置边界,温和地引领孩子,让他们更自由地探索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纠儿童的任性心理
孩子生气了就打妈妈怎么办?
性侵案越来越多,给孩子的性教育越早越好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什么时候建立规则,长大更有界限
如何对付“熊孩子”?
生气时的反应分成三大类 人际失衡是“潜在攻击心理”作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