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这些“熊孩子”数据给你看看他们是如何思考!了解他们真实感受

你遇到过熊孩子吗?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死亡嚎叫”

电影院里的“灵魂笑声”

还有……亲戚家的孩子——手办杀手

种种行为使熊孩子与成年人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大批成年人因此患上了“恐童症”。

“熊孩子”现象有多严重?

熊孩子问题真的无解吗?

BCRC愿意迎接挑战!

熊孩子网络观察

通过对微博过去一整年的“熊孩子”话题讨论内容进行爬取,我们得到了“熊孩子”话题下的所有文本数据,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舆论意见进行了词频统计、情感分析和典型意见提取,发现了网络大众眼中“熊孩子”的有趣细节。

#熊孩子#话题下,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将“熊孩子”理解为一种污名,情感分析的结果表明,3400余样本中,六成网民的言论是批判的、消极的,而四成正向的、积极的。

批评语境下的“熊孩子”与“熊家长”息息相关,通过分词与词频统计结果发现,有关监护人的总词频达到了2200,也就是说大多数关于熊孩子的讨论都有对家长进行评价的情况。

其中,我们发现女性家长常常被认为是“熊孩子”养成的罪魁祸首,这一状况既反映在父亲与母亲的比较中,也体现在爷爷与奶奶的比较中。

这种现象的成因不能仅归结于“母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容易养成熊孩子”,更需要关注儿童照料中男性角色的缺位程度

在思考“熊孩子”与“熊家长”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观察到“熊活动”的一些特点。

儿童们喜欢没有规则的空间大大胜过了被限制了活动的空间,当空间变得逼仄、安静,“熊孩子”们往往更容易表现出“反抗”规则的一面,他们会做恶作剧、哭闹、大声说话、甚至欺负其他小朋友。

有关“熊孩子”的吐槽总是伴随着“揍”、“打”等暴力动词,粗暴问题粗暴解决看似是最简单直接的答案。

“熊出没,请注意”。

词频显示,交通工具、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是熊孩子经常出没的区域,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生活的城市空间是完全按照“成人逻辑”所设计的,对于儿童的各类需求少有考虑,这或许是造成大人和儿童”利益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卡住”这一关键词多次出现在微博内容里。相应的,民警同志和消防员同志也忙了起来。

文本分析显示,“熊孩子”们会把身体的各个部分卡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将身体部位和犄角旮旯分别匹配我们能够得到:比如头部卡进栅栏、手指卡在下水道口、身体卡在墙缝里。

熊孩子有解吗?

01

活动场所的缺失

我们认为,孩子把更多的“活力”释放在了错误的场所:小孩子吵闹的行为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公共场合,例如高铁车厢、地铁等空间;另一部分发生在社区内部,例如社区广场、楼道里,甚至是在家里大吵大闹,进而影响到邻居的正常作息。甚至有很多孩子会产生毁坏公共设施、私家车车标等恶劣行为。

<<< 向左滑动图片,妥善安置熊孩子 <<<

如何“安放”儿童的活力?

应该为儿童提供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充分的户外活动,释放小孩子的好动天性。

02

社会规范的缺失

公共场所下儿童与大人产生“利益冲突”,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对于公共场所的需求不同,并且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水平也不同。

<<< 向左滑动图片,妥善安置熊孩子 <<<

儿童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两个场景当中,因此社区生活等公共生活场景在孩子社会中往往是一个缺失的部分

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对于孩子的社会性习得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会导致一些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同时也会增加社区居民对于孩子行为的误解和厌恶。

为使孩子更好地习得社会规范,应当尊重孩子的行为特征,设置符合孩子需求的专属空间;或者增加孩子与社会的接触机会,让孩子自我习得社会规范。

03

探索机会的缺失

不正确的探索方式带来较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因好奇心而进行错误的探索,对孩子和家庭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 向左滑动图片,妥善安置熊孩子 <<<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学校内开设更多实践动手课程,让儿童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下探索知识。

04

兴趣发展的缺失

过大的课业压力和重复性的作业,使孩子不爱学习、不爱上辅导班,甚至出现撒谎、拖延等行为,带来家长、老师的教育烦恼。

<<< 向左滑动图片,妥善安置熊孩子 <<<

我们提倡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灵活轻松的学习方式,增加孩子的自我学习动力。

我们都曾经淘过气、闯过祸

并为此付出过自己的小小代价。

在犯错后,

向成年人学习、

向同龄人学习、

向大自然学习、

……

不仅仅学会了遵守规则,

更懂得了尊重他人的意义。

好孩子的“养成”不仅仅依靠父母,

好父母的养成更需要多样的社会支持。

有一位妈妈说

你我生活的世界,是孩子的“童年”,而童年是教育的“起点”……这决定了他们以后如何定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我们试图塑造一个对孩子“更友好”的世界,

其实也就是在通过他们

投资一个对我们自己“更友好”的未来。

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孩子;

每一个人,最终也都要把世界还给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头条
媒体:火车设“儿童车厢”屏蔽熊孩子 未必是上策
家长注意!别让你的孩子成为“熊孩子”!
【荐读】家长注意!别让你的孩子成为“熊孩子”
孩子在公共场合当“熊孩子”被人嫌弃斥责?家长怎么做?
谈一谈熊孩子的那些事,父母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