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邯钢7号高炉布料制度探索

徐俊杰  刘川川 耿敬涛  弋晓旭

(河钢邯钢公司)

 

摘  要  邯钢炼铁部7高炉为更好的适应当前恶化后的原燃料情况,稳定炉况,改善高炉指标,降低成本,对布料制度进行探索,通过优化最小焦角,基本达到了稳定炉况、提高煤比和降低成本的预期。

关键词  高炉  布料   探索

 

目前,全国高炉布料制度可以说各有特点,关于布料制度的争论也有很多。总的来说,主要是中心加焦和平台漏斗的两部分,邯钢炼铁部2011年采用平台漏斗布料制度以来,高炉炉况稳定顺行,燃料比大幅度降低,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但2017年以来,受环保限产影响,各钢铁企业焦炉出焦不正常,加之近年来钢铁形势不明朗,大量企业靠降低铁前原料成本来降低钢材成本,大量低质量的铁料和焦炭供到高炉,高炉为了保持炉况顺行,被迫通过上下部调剂来降低低质料的影响,因此,邯钢7高炉开始对布料制度进行探索。

邯钢炼铁部7高炉入炉原燃料变差后,导致高炉气流稳定性变差,水温差升高明显,在5.5左右水平居多,加上频繁的休复风,壁体温度整体升高,三段铜冷却壁温度整体升高,较水温高20-30,仅标高14.05m炉腹稳定,炉身下部17.695m、炉腰15.79m两层波动频繁,炉身中上部20.1m、22.03m、23.81m、27.37m整体升高,且波动加剧,仅30.99m稳定,煤气利用稳定性差,每个班都有煤气跑现象,1月6日后,煤气跑开始频繁,最低降至44.5%水平,高炉炉温控制困难,炉况稳定受到重大威胁。

为更好的适应当前原燃料情况,稳定炉况,改善高炉指标,降低成本,2017年1月14日开始,邯钢炼铁部7高炉对上部料制进行了调整,主要目标是开放中心,稳定边缘,降低水温差。思路是先期稳定矿平台,靠中心加焦实现开放中心;后期靠拉宽矿平台,微调中心焦角度和数量,实现宽平台、深漏斗。具体布料制度调整见表1。经过调整,高炉保持了炉况稳定,2017年4月实现产量5100t/天以上,煤比达到140kg/t,燃料比519kg/t。


高炉基本制度布料实验

邯钢7高炉进行布料实验初期,高炉稳定性和指标均有较大改善,但后期由于焦炭品种变化,自产干焦和自产湿焦产量下降(自产焦为顶装焦),高炉改吃捣鼓干焦和捣鼓湿焦,后又配吃全湿焦,一半自产湿焦加一半捣鼓湿焦,高炉出现了压量关系趋紧现象,高炉进行了两次布料制度实验。

  1. 1.1  不同焦炭品种中心加焦布料实验

传统上的中心加焦往往是将焦炭以0°角垂直加入高炉中心区域,即可在中心区域形成一个形状类似于山头的焦堆[1]。中心加焦面积应当较小,加古川厂高炉的加焦面积约占炉喉面积的1.4%[2]。因此,邯钢炼铁部7高炉中心加焦角度选择10.8°,炉料不经过布料溜槽,直接落入中心。

布料实验期间,原有送风制度、热制度和造渣制度不变,中心加焦后,由于边缘仍采取平台漏斗料制角度,导致水温差下降过多,最低2.6°(见图1),实验料制采取表1实验料制2。由自产干焦、捣鼓干焦、自产湿焦、捣鼓湿焦搭配,1月14日高炉开始进行布料实验,每种焦炭结构稳定两天,分别将四种焦炭放到10.8°,边缘均为湿焦,调整后水温差如下图1,试验期间主要指标变化不大,边缘水温差稳定,中心气流变化较大,干焦中心温度达到800以上,湿焦中心温度650左右,边缘温度稳定到80左右,后期湿焦放中心后,高炉压量关系明显升高,压差由135ka升高到150kpa左右,中心气流稳定性变差,高炉稳定性变差,高炉炉体中、下部稳定性明显增加,上部温度升高,30.99m温度由80升高到105左右(见图2),实验期间顶温明显升高,后期湿焦放中心后,出现频繁炉顶打水现象。

采取中心布焦方法虽然煤气利用率差,顶温大幅升高,但对稳定中心气流非常有效果[3]。尽管7高炉对此有一定预期,但后期顶温升高过多,总之,不同焦炭对中心加焦料制有很大的影响,并且焦炭含水量变化,对高炉煤气流分布影响巨大。

1.2  高炉不同中心焦角度布料实验(10.8°、18°、20.5°)

    中心加焦后期,高炉煤气流分布出现了类似首钢京唐中心加焦时出现的现象,中心黑点,紧邻中心有明显煤气流。从十字测温分布来看,中心点温度往往低于次中心点;而且料尺料线越深,这种现象越突出,这主要是中心焦炭偏析造成的,即大粒度的焦炭滚落到中心角堆的四周,而小粒度的焦炭却落到焦堆的中心,从而造成焦堆中心处焦柱透气性低于四周。[1]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高炉提出适当疏松边缘、稳定中心的布料制度,放中心角角度到18°、20.5°适当拉宽矿带,料制使用实验料制3,原有送风制度、热制度和造渣制度不变,由于邯钢7高炉平时以湿焦为主,因此,此次实验全部为自产湿焦和捣鼓湿焦,对比中心10.8°、18°、20.5°角度,中心角度提高后30.99m温度恢复到85左右,水温差有所提高,压差逐步恢复到135kpa左右,根据实验情况,逐步将料制稳定到稳定料制,高炉炉况恢复稳定。

1.3  逐步完善阶段

    中心加焦的关键是中心焦角度和中心焦数量。邯钢炼铁部7高炉焦炭品种变化频繁,因此,高炉中心加焦布料制度在使用中,不适用最小角度10.8°,中心焦角逐步稳定到18°-21°,靠调整中心气流,调整边缘气流。在操作中,灵活运用增加或减少中心加焦的圈数,在高炉各种因素引起憋风时,增加中心角圈数,保障中心气流更畅通,增加透气性,缓解憋风现象,保障了炉况顺行;在中心过于强盛,十字测温温度持续高于700时,减少中心加焦圈数,杜绝中心管道气流,提高煤气利用率,稳定炉况 [4]。1987年日本开发出中心加焦技术,中心焦量控制15%-25%[5]。经过长期总结,现有焦炭条件下,7高炉中心加焦量控制到18%-25%,即能实现炉况稳定顺行,又能保持较高的煤气利用。

高炉布料制度调整后效果

2.1  布料制度调整前后炉体温度变化情况

调整前后壁体温度变化见下图。由下图3、4、5、6可知,高炉炉体温度整体下降。

从上图1可知标高27.37m、30.99m,料制调整前期,壁体温度均匀性变差,且略有升高趋势,布料制度稳定后,又恢复到以前状况,目前壁体温度状态见下图7。

2.2  煤气流分布

料制调整后,气流整体趋稳,水温差下行,稳定在3.5水平,煤气利用率下行,稳定在46.5%-48.5%之间,煤气利用波动大,但无瞬时煤气跑现象,顶温整体升高,稳定性可,基本不用炉顶打水。水温差变化见上图1。煤气利用率变化见下图8。

风、氧使用主要平衡产量和理论燃烧温度,料制调整后煤比升高,加湿逐步降低,压差相对降低趋势,随着焦比降低,煤比升高压差升至140kpa水平,压差稳定性略增强,水温差降低较多,稳定在3.5水平,煤气利用率降低但稳定性增强,顶温升高较多,有异常升高现象,需打水处理,分析与限产、矿批小、料制调整有关,同时,生产中发现,料制调整后探尺偏尺现象增多。

7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煤比升高明显,燃料比略升高,分析原因认为水温差下降1°左右,导致的燃料比下降,抵消部分煤气利用下降、顶温升高等引起的燃料比升高。

分析

本次料制调整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边缘渣皮波动得到有效控制,水温差明显下降,壁体温度可控性增强,高炉煤气利用稳定性增强,高炉可操作性增强,炉温稳定性增强,但由于中心加焦的特点,对高炉工长的要求升高,生产过程中,高炉工长要密切关注没气流变化,及时调剂,以争取长期的炉况稳定。

但是,高炉是否采用中心加焦,主要考虑还是炉况顺行、成本等多重因素。中心加焦角度主要考虑焦炭品种、焦炭含水等多种因素;中心加焦量也是与当前原燃料条件及当前的各项制度相匹配,列如:2012年首钢京唐,2号高炉中心焦控制在10.5-16%之间,中心加焦最佳控制量在15.8%,顶温134,煤气利用率稳定在50.5%,综合燃料比在490kg/t以下[1]。2017年,根据2号高炉实际生产经验,中心焦量为总焦量的10%-12%为宜[6]。总之,中心加焦是调整煤气流分布的一种有效方法,需要则使用,不需要就去掉,不能一律的使用或坚决排斥[7]。两种布料制度的过度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语

(1)高炉技术工作者的追求不能改变,先是环保、顺行、稳定、高效,其次是低成本、低燃料比,布料制度仅仅是高炉实现追求的手段,高炉不同原燃料特点应该进行不同布料制度的探索。

(2)捣鼓焦或顶装焦等不同种工艺焦炭对煤气流影响是巨大的,同种焦炭仅仅含水变化对高炉煤气流影响也是巨大的,高炉应根据不同焦炭,合理调整高炉布料制度。

(3)中心加焦制度在现有条件下,适应了邯钢炼铁部7高炉目前的原燃料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4)布料制度不是万能的,必须与其它制度相适应,虽然实现了现阶段的稳定顺行,但是进一步改善指标十分困难,精料才是高炉永远追求的主题。

(5)平台漏斗的布料制度的在高炉的稳定性,以及低燃耗方面,要明显优于中心加焦的布料制度,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建议尽量争取平台漏斗的布料制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某高炉燃料比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本钢北营新2#高炉降低燃料比操作实践
[转载]浅议高炉中心加焦装料模式
高炉炼铁生产工艺流程简介(二)
快看,高炉布料有哪些误区
焦炭的种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