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大的机遇是创新
发布时间:2008-06-26 作者: 来源:
【字体:
最大的机遇是创新 ——我市党政代表团考察常州随行采访记
6月24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新实,市委副书记、市长缪瑞林率领我市党政代表团对常州市进行参观考察,受到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市长王伟成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常州走出的“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之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连续10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如今的常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2006年,常州还被评为了“中国创新环境十强城市”。对此,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感慨地说:“这块牌子得之不易。常州最大的机遇是创新,要争先进位就要靠创新。”
上世纪80年代的常州,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苏州、无锡共同打造了全国中小城市学习的“苏南模式”。但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之后,常州却没能抓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机遇,逐步被拉开了差距。进入新时期以后,“标兵在迅跑,追兵在狂奔”,谋求区域经济应有地位的白热化争夺战,“逼”得身处江苏经济第一方阵的常州十分焦虑。
面对这一现实,常州人开始思索阻碍发展的深层根源:纵向看,了不起;横向比,有差距。关键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创新力度还不足,步子迈得还不大。
靠什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常州的答案是,全力推动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全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城市。
围绕“建设现代化创新城市”的发展目标,常州在新的起跑线上,立足传统制造业优势,在又好又快上做起了“加减乘除”法。
加法,就是更多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多地为老百姓服务,多做百姓希望和需要政府做的事;减法,就是减少排放、减少污染、减少资源消耗,让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质量和低能耗基础之上;乘法,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效应,与国内、国际科研院所合作,让创新成果在民营企业中产生裂变效应;除法,则是转换政府职能,消除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一些障碍及不利因素,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企业创造效益,政府创造环境。常州的“加减乘除”法,“除”法是关键。常州“除”法做得细、做得实,重点则是做好“放、减、控、改、帮”五个字文章:放权,能不批的、国家没有要求的坚决不批;减负,减少收费,能不收的不收、国家要求收的必须按下限收;控制检查,在全市推行企业“宁静生产日”,每个月1日到22日,禁止任何部门到企业检查,打扰企业正常生产;改进机关作风和帮企业所难、所需,积极提供企业需要的服务。
常州的“加减乘除”法充分体现了常州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已变成常州的具体行动,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范燕青说,新一轮发展留给常州的时间并不宽松,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常州的再转型,并以此打造常州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常州近几年工作的着力点就是推进创新企业的培育、创新项目的带动、创新平台的建设、创新人才的激励、创新环境的优化等五大创新工程,建立完善一个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机制。
常州有着比较好的制造业基础,现有的5万多家中小型民营企业,支撑起常州大半江山。然而,近年来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民营企业已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的严重挑战。缺乏技术积淀、人才支撑,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摆在政府与经营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常州市将培养适应企业发展之需的高技术人才,作为破解难题之法。然而,常州本身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只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职业技术学院,没有一所大学,而且5所职业技术学院各自为战,实训能力远远不足。对此,常州市以创新的眼光审视着当时的困境,决定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将“五指握成拳”。
2003年,常州科教城开园,5所职业学院和一所本科院校———江苏工业学院首批入驻。常州科教城是常州市创新的经典之作,经过近5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以集约发展、资源共享而闻名遐迩的高职教育园区和一个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在常州科教城内,学校所有资源共建共享,统一科教技术和实训平台,面对企业实行“订单”教育。如今,科教城内学校专业设置几乎涵盖了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各方面高技能人才,有校内、校外各类实训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近500个,现有近8万名在校学生,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每年向社会输送2万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达100%。
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支撑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民营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旺盛需求,常州自2007年起,他们利用已有的科教城平台,做起“招科引智”文章,即引进科研院所和高层次创业人才。
为此,常州市制定优惠政策,实施科教城“金凤凰”计划,举全市之力引进“海归”创业人才,引进名校、名院等高科技研发资源,为本地企业服务,致力将科教城打造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平台。一年时间,科教城内聚集了包括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42个科研机构及高校研发中心,239名科研人员,11个“海归”创业团队。
在如何促进企业与科教城对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常州不遗余力设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组织企业到院校上门对接,为科研成果找到产业化平台;在科教城内设立产权交易所和担保公司,为新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资金支持。
“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的创新思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年内,常州科教城已实施高科技研发133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2项,其中3项单笔转让费达千万元以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带动科技投入5.56亿元,预计产业化后可年增销售收入30多亿元。
范燕青说:“常州科教城是常州再转型的引擎,也是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倚仗。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以重点企业为龙头、支柱产业为骨干、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
如今,创新在常州已蔚然成风。独辟蹊径谋新路,超越常规求发展,成为常州角力长三角城市群的主旋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话大院大所丨联泓(江苏)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以研发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首藏作品](7942)江苏常州: 科技抗疫六措施助力企业创新转型
创新驱动打造实力常州
科教融汇 职业院校在行动
常州有哪些大型企业?
江苏常州海归硕士:26岁集团总裁,执掌中国民企500强,年入240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