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

       最先提出生理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他所著的《生理心理学纲要》也是第一本生理心理学专著。他在这本著作中指出,生理心理学是作者设想的一门新的科学领域,他提出心理学也可以用客观的、生理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不过在很早以前,神经学家和生理学家已经从神经生理和脑功能方面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过探讨。因此生理心理学综合各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大脑的组织以及工作的奥秘进行了研究。

       尤其是近40年来,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极为迅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日益精炼、趋于多样化。在研究方法上,生理心理学采用了其他行为心理学家用来训练动物学习和测量动物反应的迷津、辨别箱等,还采用了观测经典条件作用和测量情绪反应的旷场箱等。在研究技术上,它采用电子学的新技术,通过在头皮上记录脑电,而且能够清晰地记录脑内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另外,还在探索人工作时脑内各部分的活动变化,人们还采用了放射自显影、X光层描术、正电子放射层描术和核磁共振术等技术,通过这些还可以观察到与某种功能障碍有关的脑内的局部病变情况。

生理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生理心理学是综合各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窥探心理现象赖以产生的脑的组织和工作奥秘的一种心理学。

       早期研究:法国的神经科学家弗卢朗1824年提出的结论——脑是由多个器官合成的,各器官的功能有所区别,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大脑是智力器官,小脑是协调运动、保持平衡的器官,延脑是维持生命的器官。

       1870年德国的医生与生理学家希奇希和弗里奇认为,刺激大脑皮层额叶的某些部位时,可产生个别的肢体运动。这是最初大脑皮层功能的实验根据。六年后,英国神经学家费里尔证实了感觉和运动功能的脑定位原则。

       当时,苏联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与谢灵顿持相反观点。巴甫洛夫开创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工作;研究了条件反射形成和发展的许多规律,比如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或兴奋的扩散和集中等。

       巴甫洛夫认为动物有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物种的本能行为,即无条件反射;物种的学习行为,即条件反射,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的语言系统。两种信号系统工作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服从于条件反射形成的规律。

       现代研究:20世纪初,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始用外科手术剥夺大鼠的各种感觉,来研究大鼠在学习迷津中依赖的感觉暗号,并提出大鼠自身的运动感觉是最主要的感觉信号。

        继华生之后,拉什利提出了大脑皮层功能等势说和总体活动的原则。他们的工作可称为心理学家直接从事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开始。

       当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者,都已承认必须从脑的活动方面来探讨心身关系。研究的领域已不限于学习和记忆、感觉和知觉有关的神经基础,而发展到了对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全面的生物基础的研究。

       生理心理学近40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日益精炼和多样化,并逐步走向完善。同时采用了其他行为心理学家应用的训练动物学习和测量动物反应的迷津、辨别箱、斯金纳箱,以及观测经典条件作用和测量情绪反应的旷场箱等。

什么是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的问题。神经心理学不像神经生理学那样,仅仅解释脑本身的生理活动,也不像心理学那样,仅仅分析行为或心理活动本身,它是综合研究二者的关系。理论上,它对阐明“心理是脑的功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实践中,能够为神经科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及依据。人们需要了解人脑是怎样反映外界事物,怎样反应社会现象,乃至心理活动和大脑生理活动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神经心理学就是把脑当作心理活动的物质本体,来研究脑和心理或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它把人的感知、记忆、言语、思维、智力、行为与脑的机能结构之间建立了量的关系,用标志脑机能结构的解剖、生理、生化的术语,来解释心理现象或行为。它综合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化学和实验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采用特别的研究方法,铸就了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我们习惯把法国外科医生P.布罗卡1861年发现左脑额下会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作为神经心理学的历史起点。从那时起,神经心理学自身的发展逐步沿着所谓“临床神经心理学”和“实验神经心理学”这两条道路在不断前进。

       1974年,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被LADavison分为三个领域,即实验心理学、行为神经病学与临床神经心理学。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讲述脑和心理(行为)关系的问题,只是它们的对象和方法不同罢了:

(1)实验神经心理学研究脑的机能或脑与行为的基本原理。

(2)行为神经病学重点在病人身上进行研究。

(3)临床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都是病人,但重点放在患脑高级机能障碍病人的诊断、鉴定、预防和治疗上。

什么是心理生物学?

       心理生物学也可称生物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它是运用生物学原则来研究心理历程及行为的一门学科。比如说,心理生物学家用雏鹅的印痕行为与人类婴儿的依附行为做比较,并以这两个现象来建立他们的理论。生物心理学家对衡量生物学上的变量兴趣体现在解剖学、生理学或基因变量等方面,并试图量化或质化心理学或行为学上的变量,因此对实证应用具有很大的贡献。

       心理生物学涉及三个相关术语:心理生物学,研究心理功能及行为与生物程序的关系的学科;心理生物学家,进行精神生物学研究的人;生物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表示属于或者附属于精神生物学的学科。

       1951年,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试图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及心理动力学上的理论,用于父母婴儿的论题,就在关键阶段时,他幸运地经由朱利安·赫胥黎的介绍,接触了康拉德·洛伦兹及尼可拉斯·庭伯根新出版的作品,特别是心理印痕以及行为与发展的四个大问题。

        1969年,鲍比对他的新理论——依附理论进行了阐述,这个理论是关于一种心理生物过程,陈述了其他物种处在类似人类的环境中的反应。紧接着,他又有推论:我们在婴儿发展时期应该能找到一些生物心理特征。他问:“是否某些源自幼年的神经倾向或人格偏差源自于生物心理过程的发展中受到了某些干扰?”而且,“无论答案如何,这只是探究可能性的常识。”出于谨慎,他表明:“直到人类的行为在使用动物行为学的概念进行试验前,我们不可能知道生物心理学的重要性。”

生物心理学的主题范围有哪些?

       生物心理学家与理论心理学家研究的议题大同小异,但不包括人类。以研究结果来说,大量的生物心理学文献都是关于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精神活动和行为,例如:学习和记忆、睡眠和生物周期、感情、感觉和知觉、动机性行为(饥饿、口渴、性)和动作控制等。

       然而,在技术进步以及使用非侵入性方法更准确的情形下,生物心理学家在某些古典科目上又有了新的贡献,例如:意识、理性和决策、语言。

       在精神障碍方面,生物心理学家有长期的贡献,包括属于临床心理学及精神病理学的范围。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可以从动物研究模式得到,但这个领域仍提供了重要的治疗资料,包括:自闭症、阿兹海默症、杭丁顿氏舞蹈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氏症、焦虑症 、滥用药物(包括酗酒、抽烟)症等。

什么是动物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是研究习性学(固定动作模式,印刻),行为的个体发生,动物交往,动物的智力等的心理学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动物,着重于通过动物行为对心理过程进行分析。

        除动物心理学之外,研究动物行为的还有比较心理学和习性学,比较心理学重点研究从进化的观点对各种动物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习性学则侧重于在正常自然环境中对动物的习惯及行为及其适应生存的能力进行细致观察。

       动物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被看作是向极端拟人论作斗争的一部历史。一方面受到过笛卡尔机械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过极端拟人论的深刻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初期的动物问题箱实验对指明强化方式和学习研究有着很大影响。在动物行为研究的启示下,华生发展出以刺激—反应为基础的行为主义。这些不断推动着动物心理学走上实验的道路。自从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斯莫尔第一次用迷津来研究大白鼠的学习问题以来,用迷津来研究智力、学习行为及定向行为成为极其普遍的实验。随着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等人的学习理论的建立,动物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顶峰。在这期间,迷津在美国几乎成为所有研究动物心理学的一个标准的仪器。50年代出现了斯金纳箱,它在原则上和迷津一样,也用于大鼠的智力和学习行为的研究,但它是问题箱的一种变式。在这种趋势下,拉什利就从动物行为研究中,发展了对行为脑机制的研究,并走上了生物心理学的道路。只有少数科学家,如耶基斯、比奇、梅斯尔和施奈尔拉等人,在对于动物心理学的研究中仍然保持着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什么是躯体感觉?

       躯体感觉并不难理解,它是触觉、压觉、温觉、痛觉和本体感觉的总称,其实就是除去视、嗅、听以外的感觉。

       躯体感觉可以分为皮肤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三方面。

       皮肤感觉,顾名思义,它是由皮肤感受器官所产生的感觉。皮肤感觉有着躯体感觉的特性,它与深部感觉配合,可以进行人体内部辨别,尤其是体部的相互位置的转换和运动的感觉。它包括触觉、压觉、痛觉和温度觉。1897年,弗雷首先提出皮肤感觉是包括数种感觉的观点,并证明了这些感觉都来自于不同的感受器。而这些感受器距离皮肤表面的深度也各不相同,在形态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人的皮肤感受器中的神经感受器主要是环层小体和触压感受器等。

       运动感觉简称动觉,它来自于主体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变动所产生的反映,它是身体姿势变换或身体运动时,主体所发生的 “感受”或意识。它也包括头部、四肢等身体各个部位对它所处位置的感觉。

       内脏感觉是指在内脏、体腔膜等处的感受,并且被投射到该部位的感觉。其实在内脏、体腔膜等部位的感觉神经非常少,一般情况下几乎处于无感觉状态,但有时我们会感觉有压迫感、胸闷等现象,这种感觉很模糊,称为内脏痛。这些感觉与皮肤感觉大不相同,关于它的生理机制,虽然大多都不清楚,但一般把这种痛觉认为是由脏器本身活动引起,或者是它已经处于病理状态,尤其是受到多种强刺激,在共同作用下对特殊的中枢造成高度兴奋从而导致疼痛的产生。内脏感觉的感受器称为内感受器。当这种痛觉投射的部位表现得模糊时通常被认为是感觉中枢皮层化的贫乏。

        内脏痛不仅局部定位并不准确,而且局部标识也不明晰,因此很容易与皮肤痛混淆。心理学将这分析为,由于内脏感觉纤维时所产生的兴奋在脊髓中扩散,所以就会连接到这一阶段皮肤,因此这种内脏感觉的疼痛也会投射到该部位的皮肤,甚至导致疼觉过敏症。

什么是触觉?

       触觉是接触、滑动、压觉等机械刺激的总称。几乎所有动物的触觉器都是遍布全身的,人的体表也一样,发生在人的表皮上的所有能感受到的感觉都可以称为触觉。

       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触觉的产生可以说是一个很重大的事件。当多细胞的生命体开始变得复杂的时候,这个生命体的表面就会有一些细胞开始拥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促使它们只要有外界的物体触及它们的时候,就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然后在细胞体内,由一个个分子不断地传递下去……这样传到一些拥有特殊功能的分子上,这些特定的分子再产生反应,由此就形成了特定的反应动作。

       触觉是本体感受到体表接触而产生的感觉,它也有自己的触感受器,它的发生正是由压力和牵引力作用于触感受器而引起的。当某种刺激的外力持续作用或作用的力度很强的时候,它所产生的感觉就会达到比较深层,这称为压觉。压觉和触觉的不同我们可以以神经放电的记录来对其进行区分,对持续性刺激神经放电则称为压觉,而非持续性的少量放电称为触觉。人体对压觉放电适应慢,而对触觉放电则适应的比较快。而且触觉从进化上被认为比压觉更高,压觉的神经纤维的直径也没有触觉的粗。其实触觉是一种在动物界广泛分布的原始的感觉,可诱发出一些简单的非定位性的运动反应比如身体蜷缩等,还会产生一种防御反应如全身僵直、身体的自切、变向无定位运动、接触倾斜性、负的接触趋性等;当然,还有一些动物并不是简单的防御,也有的动物会向刺激部位作出反击动作。

       触觉通常是动物重要的定位手段,比如猫或老鼠拔掉触须就可以体现它们仅凭触觉来行为的莽撞举动。我们把主要以触觉来认识生活环境及其变化的动物称为触觉动物,蚯蚓就属于触觉动物。

什么是温度觉?

       温度觉,即由温度引起的感觉,心理学将它定义为: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它的感受器包括冷热两种,热感受器对热刺激比较敏感,反之,对冷刺激敏感的叫冷感受器。两种感受器都存在于皮肤表层中,都呈点状分布,又称为热点和冷点,温度感受器存在比较集中的地方主要是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皮肤。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约有16~19个冷点,热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因此冷点要比热点多。

        温度觉就是指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内,人体对这两种感觉所表现出来的感觉。人体对其都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在适应后,对这种温度刺激的敏感度就会慢慢降低。但是人体对热的适应又不能完全取决于热感受器,通常热感受器的适应只需几秒钟,但我们对热觉的适应却需要几分钟以上,所以说,人体对热的适应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功能参与。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冷和热的感受器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冷点和热点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很明显的分工,传导冷和热冲动的神经纤维也不尽相同。但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无法证实它们的准确结构,我们发现,有的热敏感部位只有游离神经末梢。

        温度觉对于恒温动物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动物调节体温。当在外界温度或体内温度发生的变动比较大时,温度感受器就会接受刺激,将这种冲动传入大脑,同时也传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这里发出传出性冲动,从而使产热器官或散热结构得到调整,这样,体温的恒定就得以维持。比如一些鸟类在冬天的时候就会往南飞正是这个道理,这时感受温热与寒冷的感受系统就为它的迁徙做了指示,还比如有一些冬眠动物,它们也是由于适应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发展成的。这些动物都是通过感受温热和寒冷而改变其生理功能的活动程序。

什么是痛觉?

       痛觉是指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痛觉不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心理学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这种感觉一出现能引起防御性反应,我们就可以很快地保护自己。不过,如果疼痛过于强烈就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痛觉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三种:皮肤痛,来自肌肉、肌腱和关节的深部痛和内脏痛,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如果痛觉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生理变化以及情绪的反应,通常表现为极不愉快。而且,由于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对痛觉的反应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人痛觉感受性低,有人则高,并且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段以及性别对痛觉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种明显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痛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注意力、态度、意志、个人经验、情绪等方面。

        同时,痛觉和其他感觉相比,还具有其特殊的属性。首先,伴随着它出现的往往不止一种感觉,有时它还会伴随着其他多种感觉,例如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绞痛等。也就是说,痛是和其他感觉杂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复合感觉。其次,痛觉一般都会伴有强烈的不好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等。此外,痛觉还具有另一个特殊的属性,即“经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一个伤害性刺激时所作出的反应往往并不一样。这里的原因就是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造成的。比如在战争时期,军人们面对很大的伤口并不感到十分痛,但是当注射针刺入他们的皮肤时他们却感到疼痛难忍;而针刺注射对于一些久病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不用在意的事。

什么是视觉?

        视觉,属于生理学词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视觉对于一切动物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视觉,人和动物就可以感知外界的一切,如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从大自然中获得很多重要的生存信息。专家们指出,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它早已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感觉。

        视觉的形成过程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来: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在进化过程中光感受器的形成,可以帮助动物精确定向。单细胞原生动物眼虫的眼点是目前知道的最简单的感光器官了,虽然很简单,但仍然可以使眼虫定向地做趋光运动。当然如果眼点的结构更为完善,它所发挥的作用就更大,比如涡鞭毛虫就是借助这种眼点对光的感受来捕食。

        多细胞动物的感光器官就会逐渐复杂起来。如水母的视网膜只是一种由色素构成的板状结构,这种结构只是给动物提供光线强弱和方向的信息。随着动物的进化,又出现了杯状或是囊状光感受器并呈现一定的晶状体,这时候光线可以聚焦。

       当然,视觉器官在不断的进化中,不同种类的动物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型式,如昆虫的复眼。另外,脊椎动物的视觉系统就比较复杂,它通常包括视网膜,相关的神经通路和神经中枢,以及为各种附属系统。这些附属系统可以为其实现很多功能,主要包括:眼外肌,可使眼球在各方向上运动;眼的屈光系统,保证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什么是听觉?

       听觉,即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它产生的来源在于声波的振动,它在人和动物的生存生活中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的重要程度仅仅次于视觉。

        那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是一个怎样的形成过程呢?当外界出现声音,通过一些介质将声波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耳蜗内的纤毛细胞因为受到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最后这个神经冲动就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样听觉就形成了。

       听觉的形成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来显示: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此外,声音的传输不仅仅只是可以通过声波振动经外耳、中耳的气传导,它还可以通过颅骨的振动来传导声音,颅骨振动引起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发生振动,从而引起听觉,这种声音传导方式称为骨传导。但是骨传导很不敏感,所以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对声音的感受主要靠外耳、中耳的气传导。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外耳、中耳在声音传播中的重要性,它们基本上担负传导声波的全部任务,但是当这两个部位发生病变,就会引起听力减退,比如慢性中耳炎,由外耳、中耳引起的听力减退我们把它称为传导性耳聋;另外还有一种由内耳及听神经部位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听力减退,我们把它称为神经性耳聋。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药物会造成听神经的损伤从而导致耳鸣、耳聋,比如链霉素,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慎重。

什么是味觉?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不同的地域,人们对味觉的分类也大不相同。

        它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受到带有味道的物质的刺激,然后负责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将其传送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传送到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这神经中枢系统对其进行分析,于是就产生了味觉。味觉的不同归结于不同的味觉感受体,而且不同的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从生理的角度,我们对味觉分类,可以分为四种基本味觉,即:酸、甜、苦、咸,它们的产生是由食物直接刺激味蕾而来。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最快感觉到的是咸味,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对我们来说,苦味又比其他味觉都敏感,因此也比其他味觉更容易觉察。人的舌头的不同部位所敏感的味觉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

       味蕾是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部位,不过,自由神经末梢也可以对味觉进行感受,不同生长时期口腔内味蕾的数量也不相同,婴儿有10000个味蕾,而成人有几千个,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数量逐渐减少,因此,年龄越大,对呈味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

影响味觉产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的结构影响着所产生的味觉,比如糖类我们就会感觉到甜味,盐类我们就会感觉到咸味。

      (2)呈味物质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才会产生一定的味感,如果完全不溶于水,那么它肯定是无味的,如果溶解度很小也是无味的。而且水溶性高,味觉产生得就很快,但是消失得也很迅速。

       (3)味觉的产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升高,味觉就越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在30℃时味觉最为敏感,大于或小于此温度就会变得越来越迟钝。此外,温度也影响着呈味物质的阈值。

        (4)味觉的感受部位对味觉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5)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着味觉的产生:当两种相同或不同的呈味物质同时进入口腔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味觉就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

什么是嗅觉?

       嗅觉也是一种感觉。它是由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两种神经系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嗅觉和味觉的联系很紧密,两者之间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外激素通讯。

       嗅觉相对于味觉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是一种远感,它可以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而味觉则是一种近感。

       嗅觉也有自己的嗅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的嗅细胞位于鼻腔的最上端、淡黄色的嗅上皮内,这个位置并不是呼吸气体流通的通路,而是好像在掩护着鼻甲的隆起。嗅觉的产生是气流将带有气味的空气以回旋式的方式传送到嗅感受器,这个可以用来解释慢性鼻炎为何影响嗅觉的原因,因为慢性鼻炎引起的鼻甲肥厚会阻碍气流接触嗅感受器,因此嗅觉功能就会减退。

        另外,我们要知道的是,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呈气体的物质,而且这个气体还必须具有挥发性,只有这样,有味物质的分子才能刺激嗅觉细胞,产生嗅觉。

        嗅觉通常是用嗅觉阈来测定。所谓嗅觉阈就是能够引起嗅觉的有气味物质的最小浓度。

        人类对嗅觉还是比较敏感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对于同一种气味物质的嗅觉敏感度,不同人都是不一样的,且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对嗅觉非常敏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鼻子很灵,而有的人甚至缺乏一般的嗅觉能力,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为嗅盲。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嗅觉敏感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嗅觉的敏感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感冒、鼻炎等一些疾病,它们会降低嗅觉的敏感度,对嗅觉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它还与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明显变化都会影响嗅觉的敏感度。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多动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同时也会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等症状。多动症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尤为明显,随年龄增大会逐渐好转,但也有的会延续到成年。它的症状具体表现为:

       (1) 注意障碍:注意障碍是多动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患儿通常主动注意减退,被动注意增强,无法集中注意某一件事,注意对象也会经常频繁地转移。他们做事常半途而废或频繁地转换。有的患儿还表现为凝视一处,走神,发呆,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注意障碍是多动症必须具备的症状。

       (2) 活动过度:活动过度也是多动症常见的主要症状。患儿的活动明显增多,总是安静不下来,来回奔跑不断,总是做小动作。其不仅话多,还到处惹事生非,喜爱玩一些危险游戏,经常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还常常丢失东西。多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持续性多动,这种患者的多动性行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属于比较严重的;另一种是境遇性多动,这种多动行为通常只在某种场合会出现,而在其他场合就不会出现,各种功能受损较轻。

       (3) 冲动性:这类患者情绪不稳,很容易被激怒,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出现兴奋、萎靡等现象。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出现危险或破坏性行为,造成不良后果,而且事后也不会吸取教训。

       (4) 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几乎成为多动症患儿的共同特点。其实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患多动症的严重程度决定着出现学习困难的时间。

        (5) 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多数患有多动症的患儿会出现神经系统软体症,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笨拙、共济活动不协调、无法直线行走、闭眼就难以站立、精细运动不灵活等,有的患儿还会出现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等。

        在学龄儿童精神障碍中,多动症的患病率已经占据首位,我国的权威调查显示,学龄儿童的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多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所以应该积极进行治疗。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什么,在《辞海》中是这样给它定义的:“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储存在大脑中,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它是指将所看到的事物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对曾经所见所闻的再次活跃。识记和保持可以为我们积累知识经验,而再现或再认则是对过去的知识经验的一种更为精确的确认。因此,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记忆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与其他的心理活动有着很大的联系。比如,如今经验对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经验如果没有记忆对它的储存和保持,人就无法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而且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一些很麻烦的事情也起着重大作用。因此,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家把记忆的研究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记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在成长时要发展走路、跑步等动作机能和各种劳动机能,就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才能成长;人们要学习语言和思维,也要保存词和概念。所以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累积之说,而个体心理也就很难得到发展。而且,记忆还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取某种能力,养成某种好的或坏的习惯,培养一种行为方式以及塑造一种人格特征,这些都需要以记忆活动为前提。

       总之,记忆使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学生凭借记忆,才能不断获得知识和技能,增长自己的才智;演员凭借记忆,才能准确地进行艺术表演,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语言和动作。离开了记忆,我们就会回到原始的本能状态,因为我们什么也学不会。所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现在的我们,记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诚邀你来参加我们的“九种感觉”大聚会
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 第三节感觉、知觉(2)
感觉世界(合集版)
感觉器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