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创新,在路上”之半命题(一)

文题回放

________的另一面

写作指导

        和所有作文一样,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素。

        从语法形式上看,本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另一面”。

        事物的存在是多维的。“另一面”是相对“这一面”而言。“这一面”往往是我们熟知的,而“另一面”则通常是我们忽视的,或陌生的,未知的。就人而言,我们感知的是其大多数时候呈现给我们的常态的印象,而“另一面”则是非常态极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比如“懦弱”“胆小怕事”是某人展现给我们的一面,甚至让我们产生一种思维定式,习惯性地认为某人就这样。但是,在儿童落水的危急关头,他却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这种让人瞠目的“勇敢”,就是他的“另一面”。正是这样的“这一面”和无数的“另一面”,有机地统一,构成复杂而又丰富的人和世界。“另一面”与“这一面”,未必就一定是相对或相反的,但却一定是极难或极少见到的,需要我们去发现。

        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初中学生而言,对世界的认识正处在这样一种过程中:疑惑——怀疑——否定——再思考。大家渐渐不满足家长、老师给出的准则、要求,对未知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思考、探索,有时甚至会因为“权威准则”心生逆反,想得到自己认可的“另一面”的答案。其实,这样的思维萌芽是极可贵的,它正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发端。

这个半命题,用局部限制的方式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眼睛与大脑判断,鼓励大家发表对事物的独到见解。

        比如:月亮的另一面是什么,按照现代人的科学分析,认为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它旋转的两个周期一定相同,并且方向永远相同,结果总是一面朝向地球,于是,地球上的我们永远只会看到月球的一面,却看不到它的另一面。它的另一面既然看不到,人们推断那里肯定是一片黑暗。于是上升到人情世故的思考,认为依据这一点,可以启迪人们要关注人性中不能为大家注意到的险恶的一面,更有甚者,认为光辉绚烂里一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另一面”。

然而,真的就该这样理解吗?或者说,只有这样一种理解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拿起一个硬币,眼睛看到的一面向阳,可是换个面,另一面不也向着阳吗?于是我们不禁沉思,原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我们看见的风景也就不同,而这些不同角度见到的风景合在一起,也许能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而不至于因为盲人摸象就武断、粗暴地给事物一个简单的结论。

        苏轼曾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有时候局限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多阅读,多思考,让自己的思考有更多的依据,而非臆测,应当是落笔之前一定要有的过程。

        思考这道题,不难发现其与“创新”的关联。一个充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的世界,正呼唤着新世纪我们这代人,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视野、思维,去认识眼前崭新的世界。独立思想,是这个创新世界赠与人类的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礼物。

        最后,请大家关注本题半命题的形式,前半题为开放型,后半题为限制型,在符合题旨情况下,补全题目,凸显自己的个性风范。

        补什么,也就是写什么。原则是好写和能写好。“能写好”要求对所写的内容不仅要熟悉,有体验,还要是深深打动过你的人和事,是产生过独有感悟的。“好”,除了形式的新颖,就是指有思想,思想深刻。题目呼唤我们要有辩证思维的能力,能辨证地看待问题,在行文中渗透思辨。

        相信同学们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将思维触角伸向社会热点、社会焦点、社会敏感点,定能对“另一面”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

优秀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梅花的另一面

       三月的风,还是有些寒冷,我紧紧地裹起了外衣,走在因昨晚细雨而潮湿斑驳的路上。

       步入花园,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大片大片的郁金香傲然挺立,含苞待放。微风吹过,连风里都仿佛有花开的声音。清晨的美好光线照穿了那一两声清脆的鸟鸣,阳光透过头顶渐渐茂盛起来的绿色空间,化作一个个淡淡的光斑……一切的一切,都是春天即将光临的迹象!

       蓦地,我看到了与这万物复苏的春景极不协调的一幕:几株枯枝残叶,可怜兮兮地畏缩在公园的一角。死气沉沉的景象让人看了顿生凉意。“春天怎会有树木枯死?”我走上前细细查看,原来,是几株梅树。

       我不禁望向那片随时会盛开的花海,再回头审视这几株梅树。那边绚烂纷繁,此处萧条冷清。回想起今年冬季,满园的破败之中唯有这几株梅花花色正浓,那红色的花瓣噙着小小的一滴滴露珠,紧紧的一小簇在寒风中轻摇,散发着幽邃的清香,不如玫瑰馥郁,却久久沁人心脾,沉浮于心间……

       一天一天过去了,那原先寒冷的风也渐渐带了一丝春的温暖。一阵清风拂过,梅花的花瓣飘落了,艳红色的花瓣,慢慢旋转,飘落……那幅景象让人惊叹不已,仿佛这个纯白世界里就只剩下那一地嫣红!

       梅花的凋零似乎也预示着芳春的到来。和煦的暖风拂过枝头,梅花的花瓣在风中轻颤,有了一丝坠落的迹象;迎春花在风中绽放,阳光把细碎的金粉洒在它的脸上,空气中仿佛都满是阳光的味道。一片花瓣落下,在空中旋出优美的弧度;樱花绽开了,淡粉色的花骨朵儿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梅花的花瓣落了,粉色的桃花在枝头绽放;梅花的花瓣落了,洁白的梨花在枝头绽放;梅花的花瓣落了,红色的海棠在枝头绽放……

       我忽然觉得,人们往往看到的是那寒冷冬日中梅花那震人心魄的美,而那在生机勃勃的春日里潇洒谢幕的梅花又何尝不是梅花别样的美?不随大流,我凌寒独开;不恋暖风,我洒然落败。一年一度的花开,梅为自己选择了苦寒的冬日,在严寒中吐露芬芳。到了春日,梅花潇洒谢幕,将那绚丽的舞台留给了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

       你看,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态,而每一种特定的形态,都包含着特定的生命信息。无论是高大的,还是弱小的,都要经历着有生也有死的历程,也都有发芽和开花的时节,无论是引人注目的,还是平淡无奇的,都要沿着时令轨迹,在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间里,完成一段生命的壮举。之后,潇洒谢幕,将机会留给后继者。

       这,便是梅的另一面。

【点评】

        在这样一个富有思辨性的半命题下,作者不负题意,对自然界的一兴一衰、草木荣枯的现象做了一番思考,引入到对生命形态的认识。

        文字从春天勃发的生机与梅花的谢幕起笔,首先是对比,突出梅花在春天繁盛面前的落寞,欲扬先抑。之后笔锋一转,回溯料峭之时梅花的风姿,此处描摹颇为细腻。详略安排亦颇具匠心,盛放时的美略略带过,凋落时的绚烂才是目的所在,而这种绚烂是与其他的春花生机渐渐显露放在一处来写的。

        描摹正是为下文的议论张目的,作为一名初中学生,作者对梅的这样一种不争春的生命状态做了一番深入的思考后,慨叹的不止于生命状态多种、各异,更指出“潇洒谢幕,将机会留给后继者”。

        写作手法上,小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笔法,全文没有波折起伏的情节,文采四溢的华章,只是娓娓道来,却在精彩的思辨中,让人看见思想的火花,独立创新的见解,实属不易。

        行文流畅,思路清晰,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气度不凡,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觉。读罢,有一种轻轻的我来,淡淡的我走的大气。(选自新知文化)

获奖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刘备的另一面(褚思睿)

       在罗贯中笔下,在世人眼中,备受推崇,集仁义、胸怀于一身的汉室宗亲刘皇叔,集尽了人和之利,对人厚道、慈爱,会识才,能用贤,忠实到极致。

       刘备的仁慈,是世人肯定的,但是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评价刘玄德这个人,倒也看出了他的另一面。

       说起来,《三国演义》里最会演戏的还算刘备了。

       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树立正统的大旗,打起道德的幌子,用仁义来收买人心。

       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声情并茂、潸然泪下,以柔弱博得同情和信任;

       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掩藏锋芒,示人愚钝,于聪明处装傻,给对手以安全感。

       接下来,我将以各种事例来证明这位君子的高超演技。

收买赵云摔阿斗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是在中国使用率颇广的歇后语。赵子龙好不容易千里走单骑救下了他的嫡长子,而他却当着众将士的面把阿斗摔在地上,并且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他不爱阿斗,为什么最后还传位给他呢?这分明是在笼络军心,骗得赵云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恐怕才是他的真正目的吧?

托孤的弦外音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取而代之。”但是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诸葛亮最受人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但毕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泪流满面的诉说,让孔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心塌地辅佐后主,这不是言不由衷吗?难怪明朝文学家李贽会大呼:“只此一语,便得孔明之魄,玄德真奸雄哉!”

刘备称帝

       刘备的目标是当皇帝,为什么愿意自称“汉中王”而不直接称帝呢?这是有原因的。古话说:“枪打出头鸟”。这时候称帝的时机还不到。于是便与诸葛亮演出一场完美戏:诸葛亮提议——刘备反对——诸葛亮降低要求——刘备同意,一来一往,目的达成了,声名远播了。正所谓“名利双收”。曹丕称帝,刘备表现出的是忧虑。他忧虑什么呢?《三国演义》上没有说,但孔明说了,“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这句话不能从刘备嘴里说出,只能由诸葛亮等人说。所以刘备虽忧虑——为何忧虑?我本来不想当皇帝的,但是为了天下苍生,我还是从了吧!这是刘备的潜台词。为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刘备当皇帝的“被迫无奈”,诸葛亮与百官 还玩了一手,把整个严肃的称帝仪式彻彻底底搞成了皆大欢喜的“喜剧”。

       这就是走到哪都受尊敬、至仁至义的刘皇叔。揭去皇叔这一层还能剩下什么?刘备的另一面就是个带着脸谱的演员。我看,罗先生不过是在那张苍白的脸上,勉强涂上些许胭脂罢了,可是被水一冲,终究还是会掉的。

【老师观点】

        文章欲抑先扬。先概述《三国演义》中刘备为大家熟知的“这一面”:仁慈、厚道、爱才,然后笔锋一转,通过具体的事例,揭示刘备的虚伪、奸诈、心机深沉,揭示其真实的另一面,表达自己的见解,颠覆了读者的认知,表现出可贵的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如果文章由此挖掘,由此及彼,对如何看待文学人物或如何做一个真实的人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感悟,文章的思想性会更强。

文题回放

敢于质疑,使我          

写作指导

        半命题作文是命题作文的一种形式。相较于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它兼具限制和开放的特点,所给出的一半是“限制”,所需要作者填上的内容是“开放”。因此,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在题目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使其完整。所填的内容既要受制于已有语境,使之成为一个相谐的整体,又要受制于写作者中心表达的需要。

        从语法角度来看,题目是一种特殊的单句——兼语句,“敢于质疑”是主语,谓语使令动词“使”要求“我”后面所跟内容为“我”的谓语,这个内容可以是一个词语,如:快乐、进步、受益匪浅等,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学会思考、不断创新、变得越来越自信、追求真理等。

        审题的第二步就是要理解核心词“质疑”的意思。质,问也。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它一方面是指学习过程中遇有疑难不解处予以提出,以求正解;另一方面是指质疑问难,提出不同的见解,向权威挑战。两种质疑形式的前提都是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尽管它们都是提出问题,但反映的是两种不同思维层次的问题。前者是遇到不懂的问题而提出,需要的是正确答案;而后者是面对既有的答案却产生怀疑而提出,或者对问题本身是否成立就产生怀疑而提出,需要的不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辨析、讨论甚至争论。而无论哪种情况,它都是建立在提问者先前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无主见”而需要别人的帮助,后者是已经“有主见”而需要别人进一步解答和辨析,其自身观点已经隐含在“问题””中。

        李政道说:“做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质疑的核心是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这最切近做学问的本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可能最能说明质疑的价值:“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发展思维角度说,质疑问难更有价值。质疑能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的习惯,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特别是发展学习者的推理、批判性思考、分析能力和创新品质。而这,正是学习的本质。

        第三步是关注“敢于”。对质疑而言,有敢于质疑、愿意质疑、能够质疑、善于质疑的层次差异,“敢于”是意愿、能力、方法等的前提和基础。“敢、愿、能、善”是相对于“不敢、不愿、不能、不善”而言的。“不敢提出问题”,缘于学习氛围和环境的压抑,反映的是学习主体地位缺失;“不愿提出问题”,是情感、态度问题,反映的是学习的被动状态,不合作状态;“不能提出问题”,是学习能力问题,“不善提出问题”,是方式、方法问题,后两者反映的是在前两者状态下,长期以来造成的能力和情意萎缩。标题重在强调“敢于”,就要求写作时重在写出学习者如何打破羞怯的心理状态,由不敢而“敢于”的具体转变过程。

        第四步要关注整体。标题中的逗号表强调,突出了主语“敢于质疑”;使令动词“使”表示其后面所填内容为“敢于质疑”产生的结果,两者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我”,要求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是自己,是他人,也可以是古人、文学人物,甚至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凡是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无不是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人,他们都是创新的典范。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描述这样的人质疑创新的典型事例,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指导我们做事做人。

        可填写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作为“我”的谓语。充当谓语的,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涉及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影响成长或是助力美好性格形成的,比如快乐、智慧等。“使我”怎么样,暗含着自豪之情。

        从文体的选择看,除了记叙文,议论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优秀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敢于质疑,使我成长(汪可滢)

       小时候我相信,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妈妈告诉我圣诞老人是一个住在芬兰的老爷爷,他会在平安夜悄悄地把我最想要的礼物塞在我床边挂着的袜子里。于是从小在我脑海中圣诞老人便是一个会满足我愿望的老爷爷。

       记得刚上小学时,在平安夜之前一周左右,我便会装扮好圣诞树,在床头挂上一只袜子,放着《铃儿响叮当》的乐曲,并将我最想要的礼物告诉爸爸妈妈,盼望着平安夜快点到来。在一年级时,我想要一个芭比娃娃;二年级时,想要一大桶冰淇淋;后来要一支圆珠笔……无一例外,我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我可喜欢他了。他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能见上一面,当面向他诉说我的愿望和表达感激那该多好啊。可妈妈说圣诞老人很忙,一夜之间要给全世界的小朋友送礼物,没空与我聊天。这让我有了一个新想法:你给我送礼物的时候,我总能见到了吧?

       于是之后的平安夜我都想熬夜,看看圣诞老人到底长什么样子,并想当面谢谢他。可是每一次我都会熬不住,沉沉睡去。不过,第二天一醒来,我想要的礼物准会出现在袜子里。这让我产生了怀疑: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对这个问题,妈妈只是神秘一笑,并不回答。这更加深了我的怀疑。

       上四年级时,我越来越对圣诞老人的身份表示怀疑。我便开始向父母询问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圣诞老人。那是圣诞节前一周,我们一家三口围成一圈,坐在板凳上。我问妈妈:“世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妈妈笑了笑,对我说:“应该是有的吧。你的愿望不是每次都实现了嘛。”我又问:“那妈妈,圣诞老人一个老爷爷,一个人怎么可能送得了这么多礼物?为此,我专门问过送报的邮递员和送快递的小哥。他们告诉我他们每人只负责一个街区,快递小哥一天最多也只送150单货。可是世界上有那么多孩子,圣诞老人怎么送得过来?”妈妈仍是笑而不答。我接着又问爸爸:“爸爸,就算圣诞老人可以送完那么多礼物,可是他又是如何知道我和其他孩子们的愿望的呢?”爸爸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笑了,说:“我们的滢滢长大了,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的。”好奇怪的“微笑”!好奇怪的“回答”! 它们让我捉摸了好些天,隐隐约约有了些头绪。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圣诞”的秘密。

       记得那是平安夜前两天,我有一本课外书不见了。于是我便在我的书柜中找了一遍,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不小心碰倒了书柜最里面放着的一个盒子。“哗啦”一声,盒子掉在了地上,盖子打开了,我发现盒子中竟放着我告诉爸爸妈妈我想要的圣诞礼物。我一下子愣住,内心充满了失落。我猜得没错,世界上不可能会有圣诞老人,圣诞老人是爸爸妈妈假扮的!吃晚饭时,我再也忍不住,放下筷子,嚎啕大哭。爸爸妈妈见了面面相觑,忙问我发生了什么。我将事情讲了一遍,哭得更伤心了:我被自己爸爸妈妈骗了!我最相信的人便是你们啊!我将我最想要的礼物告诉你们,你们却……这时,妈妈拍了拍我的背,对我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不是故意想骗你,我们只想让你一直像以前那样天真,让你每到这个节日都快快乐乐地幻想有一个圣诞老人,留下童年的美好回忆。”爸爸接着妈妈的话头说:“其实,你给了我们和自己一个美好的答案:每次收到礼物后的惊喜和每次对于圣诞老人有无的质疑——那就是‘成长’!你已经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我们真的特别欣慰。”没想到,真没想到,妈妈爸爸有这样的用心!我轻轻地点了点头,心里豁然开朗了。

上了初中,圣诞节又要到了,班级决定举办一个圣诞派对庆祝节日。以前开类似的庆祝活动时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这一次,突然有一个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为什么同学们如此热衷于国外的洋节?我们不信仰基督教,为什么要过圣诞节呢?要不要向老师提出来呢?要知道这可是扫大家兴的事,弄不好会成为众矢之的的,而且,老师会怎么看我呢?该不会认为我是好出风头吧?可另一个声音在说:尊重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算建议不被采纳,能引起大家的思考也好。思前想后,考虑再三,最终我还是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我们中学生不适宜举办圣诞派对庆祝活动。没想到,老师听了我的质疑和理由之后竟然颇为赞赏:“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建议啊。你能提出来,这很好啊!”正当我惶恐并带有点得意的时候,老师又给我出了道难题:“你敢在班会课上给同学们说明你的想法吗?”也不知从哪来的勇气,我脱口而出:“敢!”

       接下来,我开始了艰苦的准备工作。首先,我与班主任老师结盟,请他多运筹帷幄;其次,我拉妈妈爸爸做后援团,让他们为我出谋划策;最后,我在同学中寻找“志同道合”者,拉他们“入伙”。在班级问卷调查中发现,同学们搞圣诞庆祝活动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开心一下,而对思想性和文化性方面却没深入思考。他们大多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是一些符号性的东西,什么一过年就放鞭炮、走亲戚;一到端午节就吃粽子,纪念一个死者;一到鬼节就满大街地烧纸……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节日不太浪漫。而洋节就不同了,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人们喜欢庆祝洋节是因为洋节更浪漫,更有意思。对此,我心里有了底。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有国际视野,了解西方文化是应该的,举办圣诞派对活动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举办活动的目的及其意义,不能只图一时之乐;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继承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教育无小事,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我们要让我们举办的每一个活动成为我们自己成长的最好的见证!我提议:将原活动改为庆祝元旦活动,突出传统文化内涵。”一、二、三,片刻的沉静后,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真正触到了成长的翅膀。

是的,敢于质疑,使我不断成长,渐渐长成。

【点评】

        作者拟题正确,符合半命题的要求。行文紧扣标题,突出“敢于质疑”对于“我”的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内容丰富而集中,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层次清晰,整体散发着创新气息,是一篇难得的好文。

        首先,好在创新的立意上。一个人的成长,可贵在精神的成长。这种精神表现在“敢于质疑”方面,就是既有对心中疑惑不解的不懈追问,表现为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著,又有对举办圣诞派对庆祝活动是否适宜的质疑,表现为一种质疑问难的自我坚持,更有对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认同的独到思考和调查研究之后举办元旦庆祝活动的合理建议,表现为一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对一个中学生来说,不仅难能,而且可贵!

        这种创新还体现在选材上。作者选取的是司空见惯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圣诞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富有真实性和亲切感。然而,难得的是,所有的事件都是跟圣诞有关,并且形成一个“圣诞事件链”,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材料的指向上也由先前的“提出问题”到后来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递进,表现了作者较高的思维水平。

        文章的整体层次感也是值得称道的。全文由相信到怀疑再到质疑,由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由“刚上小学时”到“上四年级时”再到“上了初中”,无论是时间线索的有序,还是生活内在的逻辑,都紧扣“敢于质疑”的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选自新知文化)

获奖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敢于质疑,使我进步(宋籽林)

       认识需要质疑精神,在每一次质疑中,常常会伴随着进步。因为人类敢于质疑,所以人类才会进步,才会开创出一个新世界。

       从质疑中进步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以前人们一致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但是伽利略敢于质疑,最终在比萨斜塔上向人们证明了真正的结果是不同重量的铁球下落速度一样快。古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但麦哲伦敢于质疑,他通过自己的行动,环游世界一周后,向人们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敢于质疑也使我进步。小学时,在一个闷热的夏天,鱼儿们纷纷从水下探出头来,大口大口的张着嘴。鸡、鸭也焦躁不安,迟迟不肯回家。人们都忙着收东西,因为他们知道不久便会打雷下雨。果不其然,没过一会儿。天突然被乌云遮住了一大半。雨骤然间哗啦哗啦的下了起来。不久过后便是一阵电闪雷鸣。我蹲在门槛上,看着天空,心中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然后再听见雷声呢?我便跑去问奶奶,奶奶说雷公没有电母跑得快。我不相信奶奶的迷信说法。第二天上学,我去问老师。老师告诉我,因为光速大于音速,所以打雷时,总是闪电先进入眼睛,随后雷声才进入我们的耳朵。

       因为这次质疑我更加了解了这个世界,也使我得到了进步。

       爱质疑的我有一次很悲催的经历。“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这是谚语中的一句。在小学时,一次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了一群蚂蚁正在搬着什么东西。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那句谚语,便猜测明天必有大雨。第二天一早,我便拿起伞放进书包,便向学校奔去,心想:今天肯定会下大雨。可一天下来,半滴雨都没有,还被同学笑话了一顿。可是为什么呢?明明谚语就是这么说的呀!难道错了?一天,我又来到那个地方。看见一群蚂蚁还在搬着什么东西。我看见后气愤得都想把他们的家给拆了。但很快我发现了异常,他们搬的是一些面包渣,而且蚂蚁数量也不多。这时我突然恍然大悟,他们有可能是在搬食物,而不是搬家。回家后便打开手机查阅了起来。蚂蚁成群结队,搬食物是有可能的。这个结果让我有些吃惊,原来上次的悲剧并不能怪蚂蚁,而是怪自己不够仔细。这次的悲剧也使我更加认真地用质疑精神去了解世界。

      其实不单生活中可以质疑,课堂上也可以质疑。

在一次评讲数学练习册时,有一道题是关于因式分解的,我的前三步和老师一样,可老师讲到这儿就停了,说这便是这道题的答案。我一脸茫然。为什么,明明还可以算下去的呀?下课铃响了,我便跑去问同学,他们说老师是对的。可为什么呢?我一直疑惑。在半期考试前几十分钟,老师让我们多看以前错了的题。我翻试卷的时候又翻到了它。这时我鼓起了勇气请问我们班的"学霸”。他耐心给我讲了之后,我可算明白了。我后面写的那几步,其实是我用错了公式。半期考试时出现了类似的题目,我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并把它写对了。质疑让我彻底弄清楚了知识点。

敢于质疑,是认真求知的表现。敢于质疑,才会使自己进步。敢于质疑,科技才会飞速发展。敢于质疑,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我要把质疑精神坚持下去!

【老师观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揭示题旨,总括全文;然后选择三个具体材料,依次揭示质疑使“我”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认真地用质疑精神去了解世界、质疑让我弄清楚了知识点,突出中心;结尾总结深化题旨,表达决心。从科学事例到个人生活,从自然到学习,从课外到课堂,思路开阔。

        从文章的谋篇布局看,还存在问题,主要是层次感处理不到位,“进步”的过程不清晰。对“质疑”理解稍显肤浅,因此,有感悟,但不深刻。

        由此看来,准确把握“质疑”内涵,透彻理解质疑作用及与创新的关系,是写好这个作文题的关键。

文题回放

我因_______而与众不同

写作指导

        这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你自然会是与众不同的。从身体到思想,我们都是一个个迥然的自然灵长,即使是双胞胎,在看似相仿的面貌之下,内心汹涌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独立生命。我们有必要去试图证明我们的“与众不同”吗?

        当然有必要。

        人是群居的动物,但高度关联、密切协作之外却也界限分明。作为自己疆域里的绝对国王,每一个精神成熟的独立个体,都免不了会发出经典的终极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正是我们生命存在必要性和价值反思的重要问题。你为什么是你,你有何特色,有何过人之处?

        于是答案仿佛呼之欲出了:我会古筝,我擅长跑,我考高分,我品德佳……

        但这些真的能使你“与众不同”吗?你真的在认真探寻你与别人的不同吗?有没有想过,填在横线空白处的,这些或“硬”或“软”的凭借,其实都不足为据。因为你回答这个半命题作文的方式,不是求“异”,而是趋“同”。想想你填上的所谓“硬通”条件,比如“能力” “潜力” “技艺”“财富”,或是所谓更有内涵的“良善”“真诚”“爱心”“专注”“勤奋”,不都是在亦步亦趋地恪守遵行某种或明或暗的“大众教条”“世俗标准”吗?没有了深度的思考,创新的理念,你的那些“原因”如何使你“与众不同”?或许,结果只是你自己感觉“与众不同”的自负与骄傲罢了。

        一句话,为了追求世俗价值观念所做的努力,都很难成为让我们“与众不同”的依据。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再多追问一句:是什么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凭借某个条件而“与众不同”?这个“条件”又从何而来?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些问题并不深奥,也恰恰是思维品质的分水岭。如此一来,困难的可能不是叙事的技巧,而是追问的技巧、信心和力量。如果思考的结果并非总是带来斩钉截铁众口一词的认同,那或许恰恰是创新思维的可贵开端啊。

        认识自己,是件困难的事。正因为困难,才更应该努力去认识。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是一种心智的成熟,是进步,更是成长。

由此看来,这个作文题目虽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写下自己所笃信的信心基础,比如自信的某项技能,或自认的某项美德,以此敷衍为带有“小确幸”的叙事抒情文本,当然更可以思接千载,纵横六合,写出点不一样的内容来,比如人生,比如哲学,甚或是宗教情结,把注意力从现实的物质荣耀,虚空的比较式的幸福感,集中到对感性的反思,对价值的追溯等,跨越叙事与抒情,展现思维的深刻与质量。相信每一处无疑而问的追诘,都隐藏着撼动世界的力量。看,创新的大门都已打开了。

        “我”无疑是指自己,除了用第一人称的限制,拓展一下,也许会找到灵感。比如曹操,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当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奸雄”。但是,正是在被“谤”的“奸雄”之事里,却能看出救民于倒悬的情怀和一统宇内、再造乾坤的伟大抱负。这样去思考,是不是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意旨呢?

优秀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我因执着而与众不同( 陈怡臻)

       从什么时候起,网络小说成为了“地摊文学”、“低俗文学”的代名词?

       他们为真正文学的悲呼,让所有自诩“文艺青年”的人奔走相告。他们为文学痛心疾首,于是将唾沫喷溅在所谓“网络小说”上,仿佛这样就能让文学有一丝安慰。

       但文学不就应该是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吗?

我就是个异类,无论是在同龄人中,还是在一群同样有着文学梦的少年中,对写作网络小说的狂热让他们以为我自甘堕落。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六岁开始接触网络小说,这几乎与我的写作生涯同时开始。它是我前进的动力,写作的目标,同样是我被鄙夷的原因。

       有多少人把它当作金钱的代名词,有多少人把它和低俗划等号!

       可又有多少人,能从中看见一位网络写手炽热的心?

       看不见的,看不见了。在匆忙的时代,在连莎士比亚也被遗忘的时代,在慢文学被抛弃的时代,网络小说也不过是一扫而过的消遣,没有了灵魂的文学,连文学也称不上。

       但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在他们的唾沫中,在他们的痛心疾首中,有多少和我一样抱着对网络小说一腔热血的人,因此自甘堕落?灵魂都没了的作者,不过是赚钱的工具。

       当我怀着满腔郁愤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我想起了当初一分钟都打不了几个字的我,却坐在电脑桌前一天就打出了四万多字的文章。

       我想起了当初每一篇文章都要改七到八遍的我,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敢有纰漏。

       我想起了当初每一条评论都要慢慢回复的我,因为对于我来说,读者就是上天给予我的恩赐。

       我想起了因为发稿后文章中还有一个错字,而难过自责得三天吃不下饭的我,最后只能在评论区公开道歉。

       我想起了当初被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调侃,他们问我为什么对网络小说那么执着,执着去当所有人批判的对象。

       我多么想对他们说,对所有老师说,对所有不理解我的人说:

       “因为我爱它。它不是你们所想的那么不堪,它的背后依旧可以有一位拥有灵魂的作家。”

       “我的执着,也仅仅是想创造一个不把网络小说当作‘地摊文学’的新世界。”

       但是我做不到,怀着无限热情的我做不到,我的认真,我的执着,我对我所热爱的东西的尊重被人当作儿戏,当作玩笑。

       而我也只能像旋转木马一样,在起起落落中,执着被当作偏执,认真被当作任性,热爱被当作虚荣,永远追赶不到我的梦想。

       但我多么想创造一个不把网络小说当作地摊文学来践踏的世界。

       就算他们中有着低俗,但是更多的是对文学的单纯的热爱,热爱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那个虚拟的世界,就像我如此热爱着它。

       我多么想创造一个不把网络小说当作地摊文学来践踏的世界。

       那么,我的执着就不会被当作偏执,我也能光明正大地说出我对它的热爱。

       我多么想创造一个不把网络小说当作地摊文学来肆意谩骂的世界。

       那就会有更多的少年沉下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文字,聆听一个灵魂的呐喊!只要用心去听,就定能听见——

       我是如此热爱着它,以至于让执着变成偏执,却在茫茫人海中,寻觅不到一个知音,一直如此狂妄的我,有那么一瞬间希望我不再是因为我的热爱而与众不同——如果有一个不把网络小说当作地摊文学的世界。

【点评】

        正如小作者自称,“我”是一个异类--对“网络小说”的执着,让“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与实践。如果再加上所喜爱和谈论的对象是“文学艺术”,这篇文章几乎能自圆其说了,无论立意还是构思都显出一丝独具的匠心。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者的“执着”显现着激情与才华,但是对问题分析的情绪化表达在带来磅礴抒情的同时,也不无意外地显露了逻辑的缺憾。

        比如“网络小说”的概念问题,到底什么是“网络小说”?文章始终没有明确的界定。无论是否定“地摊偏见”,还是强调“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创作决心,都未能完成这个基本的前提任务。在这样混沌的表述基础上,无论喜爱的决心多么坚定,创作的热情多么充沛,都只会让人心生遗憾--那堂吉诃德奋力一搏冲击的风车更像是心中不确定的一个幻影而已。

        究其原因,可能是把特定讨论环境中的惯常提法——“网络小说”,当成了已经清晰无误的一个论证概念。过多强调了“网络性”的误解,比如“任性”“低俗”“敛财”“短视”甚或“堕落”等等,从而弱化了这篇文章的激情之美、品味之盛和心智之宏。着实有些可惜了。

        当然文章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是很多。从内容方面讲,在完成作文半命题要求的同时,趣味回顾了自己“阅读”“写作”“思考”“明志”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不俗的品味与令人心动的美好执着;从结构上谈,文末用重复的句子,反复强化“我多么想创造一个不把网络小说当作地摊文学来践踏的世界”,让人不由心生感慨与认同,颇有《我有一个梦想》结尾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来,作者是颇用了一些心思创意的。(选自新知文化)

获奖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我因坚强而与众不同(王华英)

       一岁的时候,因为高烧不退未得到及时医治,我失去了听力,失去了聆听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声音的机会。妈妈一直觉得对不起我,每当同村的孩子欺负我或者被别人嘲笑叫我哑巴的时候,她特别生气,总会跑过去和别人大吵一架,用强势来保护我。可是,回到家里,她就会抱着我哭,看到妈妈痛苦的样子,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坚强,我不会比他们差的!

       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但我对舞蹈却很迷恋。在同龄小朋友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学习舞蹈,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我都会认真去领会、去模仿,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妈妈是我的忠实观众,她总会给我赞赏和鼓励,为了让我更好地学习舞蹈,她还买了很多舞蹈碟片让我自学。应该说,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在快乐的舞蹈学习中度过的。

       来到学校上学以后,看到舞姿优美的舞蹈老师,设备齐全的舞蹈教室和让人眼花缭乱的舞蹈服装,我欣喜若狂,终于可以好好地学习舞蹈了。第一节舞蹈课,老师见我动作还比较协调,对我特别关注,她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对我说:“你真棒!但是你要想把舞蹈跳出味道来,就必须练好基本功。”听到老师的鼓励,我很开心,也更坚定了要好好学习舞蹈的决心。每一节舞蹈课,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我都认真领会,刻苦练习,不仅是在课堂,在课余时间,我一样坚持。基本功中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劈叉和下腰,我练习了整整两个月,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多次不行,咬牙坚持,经常练得我全身的肌肉像被撕裂般疼痛。同学们见我练得这般辛苦,都劝我歇歇或者放弃,但我清楚不练好基本功,要想把舞跳好,一切都是空谈,我必须得坚持,因为这是我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我终于做到了,我高兴地哭了。练好了基本功,学习舞蹈动作就比较容易。可是学会了动作,配上音乐,跟上节奏,对我们听障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每一个节拍做几个动作,速度的快慢都必须看老师的手语指挥,这时必须集中精力,稍不留神,一个动作没跟上,所有的节奏都乱了,一切又得重来。每次排练一个舞蹈,练习跟节奏,都要全身心投入,经常是满面通红,汗流浃背,仍然得咬牙坚持,大家都觉得很累,但我觉得累并快乐着。由于要全神贯注看老师的手势,再加上缺乏对音乐的感悟,以至于经常跳舞面无表情。为了练好表情,我把镜子带在身上,随时拿出来对着练习,自己觉得满意了,就表演给老师看,老师觉得不行,我又对着镜子重新练习。同学们看见我天天拿着镜子那样夸张地做着各种表情,都觉得好笑。在我的努力下,我成了学校的舞蹈骨干,经常代表学校去参加省、地、市各级舞蹈比赛并获奖,站在领奖台上,看到老师满意的微笑、同学艳羡的目光和妈妈欣慰的笑容,我特别自豪。

       我一直坚信——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必然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我虽然失去了听力,但只要够坚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我同样可以活得精彩!

【老师观点】

         一个从小失聪的孩子却迷恋舞蹈,竟然成了学校的舞蹈骨干,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省、地、市各级舞蹈比赛并获奖,真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不单是“残疾”人,更是对舞蹈的迷恋、是不怕失败的坚持苦练、是付出后的回报。文章紧扣题旨,叙写亲身经历,表真切体验,传独到感悟。

        半命题作文,通过填写使之成为一个全命题,填写什么,要慎之又慎。本题填写的词语或短语,是介词“因”的宾语,一起限制“与众不同”,是“与众不同”的原因。这个“与众不同”应该是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要使文章有深度,就要对所填内容深入的思考,甚至要探幽入微。无论选什么,都要展现出积极的精神风貌,表达自豪骄傲之情。

        着眼现实生活、着眼自己,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如果将目光转向历史、文学或自然界,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这个作文题,比如李白的“二”,孔乙己的“迂”,“变色龙”的“变色”,或许,更容易创新。 

文章作者:曾传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才读四年级,作文就写得这么好,老师表示只能看看无从下笔
中考作文
李茹:因为热爱,才能活出不一样的自我
如何写好作文
你认为江苏卷作文怎么写好?
写作的乐趣(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