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创新,在路上”之半命题(二)

原题回放

永远别害怕新的____

写作指导

        题目是个句子,是个祈使性句子。句子中“新”与我们熟悉的“旧”相对,是相对而言的,指那些不熟悉的、让人感到陌生的事物。当人们熟悉了原有的生活和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轻车熟路,墨守成规成了一种简单且保险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阻隔了人们的探索和发展之路。习惯了“天圆地方”的人无法想象地球的另一边还有一个世界,以为自己便是天朝上国,世界的中心,因而固步自封;崇尚“地心说”的教会只能将世界禁锢在黑暗压抑的中世纪;如果没有那个叫做罗伯特的美国人的勇敢尝试,我们至今不知西红柿的美味……“新”意味着对“旧”的变革,是在“旧”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新中国”就是通过革新“旧中国”的不合理的体制,在“旧中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诚然,由于对新生事物难以把控,这“新”也便常常引起人们的不安,但世界的发展并不会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而停滞不前,不是主动地打开国门迎接世界政治经济的大融合,就得在闭关锁国中被枪炮强行轰开,历史的斑斑血泪已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变革已是形势所趋,于是面对心中的犹豫和胆怯,便有了这样温情和鼓励的话语“别害怕新的_______”。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心中的恐惧,当我们鼓起勇气主动面对,也即是心灵主动探求的伊始。也许是一个新的想法,也许是一个新的事物,也许是一个新的环境,也许是一条新的道路……当我们去迎接“新”的时候,便是在探求真理,挑战自我,提升能力,谋求进步,从而向完善和完美迈进。

        “害怕”是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恐惧、害怕。《孤独之旅》一文中,杜小康随着父亲驾船离开家、村子,来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浩瀚湖面和满是芦苇的荒岛上,那种感受就是“害怕”。“害怕”是个关键词。用“别”来限制“害怕”,有不可怕、不要害怕也无需害怕的意思,一起成为题眼。其潜台词是,要对“新”悦纳、拥抱。“别害怕”,加上“永远”二字,则更多地指向一种勇气和信念,且带有鼓励之意。

        世界瞬息万变,世事未必尽如所愿,执着的探寻也可能陷入困顿和迷茫,这就需要我们的勇气和信念。正如林清玄笔下零落在偏僻遥远的山谷里的百合,正是凭借那个纯洁的念头,执着的信念默默地开出了一片动人心魄的“百合谷地”。须知困顿坎坷本身也可以是探索的一部分,坎坷中同样有收获,人生自当搏击长空,翱翔天地,搏击风雨,在惊涛骇浪中锻造自己的品格,怎可在套子中惶惶一生?如此,这创新之路便处处精彩,创新世界也有了我的一片天地。

        “新的____”,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填什么,关系作文的选材立意,原则是要求“新”。语法上,则要求正确,比如可填“道路”、“技术”、“尝试”、“挑战”等。

        通过以上分析,“永远别害怕_____”这个题目,就可以理解为:通过回忆一段往事,对“新”的东西由害怕到正视、进而接受、认同,表达对新事物出现应有的正确态度或者独有的感悟。

        本题适宜写成记叙文,需要关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触,以情动人最为关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但务求论据充实,感情充沛。

优秀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永远别害怕新的道路(郭本佳佳)

       我站在路口,望着陌生的路标,颇感踌躇。身后有我熟悉的风光,前方隐约透露出陌生的希望,我该何去何从?

       忆起那节语文课,我托着下巴,眼神在老师的脸与她手里那沓文稿纸来回踱着。这学期我们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为了给她留个好印象,这次作文我特意套用了之前的获奖之作,希望能够得到她的褒奖。此刻,就到了关口上,我更是双目如炬,期待她口中会念到我的名字,评论几句我想听到的话语,要是能再批上一个美丽的“A+”,就再好不过了。然而这位新老师似乎并未感知到我的渴望,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我的希望破灭了。课后急不可耐地打开发下的作文,一个无精打采的B,着实让人难过。我可是班里的写作高手,从未失手。

       知耻而后勇的我,又轻车熟路地去书店买了不少作文书,优美词句,套路技巧,一股脑儿地塞进字里行间。我拼凑着张爱玲瑰丽华美的词藻,改编着三毛扣人心弦的经历,摘录着柏拉图寓意深远的名句……参考书上有一栏教人如何琢磨批卷人的心思,我从来都照它行文,老师们都喜欢这个,我可是尝过甜头的!上次那篇文采斐然的作品不是还获奖了么?而现在,尽管桌角的书重重叠叠,可我的作文分数却不见起色。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的午后,老师将忐忑的我唤到了面前,“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你了,你的文笔确实不错,想来是读了不少书。”老师慢慢地抬起头,直视着我的眼睛,“可你总是在组合别人的文字,写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和情感,而老师想看的是你的感受、你的成长和生活。试试用笔发掘自己的生活,享受写作的乐趣,如何?”

       看着老师真诚而又期待的目光,我沉默了,老师说的正是我内心的恐惧,我不是不想写自己的生活,把别人的文字来回拼凑有什么乐趣?改变别人的经历只是一种天马行空,我也想用我的笔酣畅地抒写内心的感受……可自从那次现场作文竞赛失败,我便再也不相信自己,再也不敢轻易尝试。“套用别人的文字是最保险的,套用之前的获奖之作是最保险的!”连妈妈也是这样说的。就这样,我成了班里的写作高手,文章越来越成熟,可乐趣也越来越少,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作文得了多少分,同学和老师会怎么看我。因为我是高手,所以不能失败。我不愿尝试任何没有把握的事情,害怕无知带来的错误与挫败,我不敢轻易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怕说错了被同学嘲笑;听说竞争者甚众,我就放弃了期待已久的小提琴校队的选拔,虽然我已经考过了十级……我就这样将自己与陌生的世界隔绝起来,在自己熟悉的小路上徘徊不前。一如当年的迪亚士绕过了好望角却望洋兴叹,原路折返,他永远无法享受到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份喜悦。

       老师的话如暗夜中划过的流星,一瞬间光亮照彻心底,让我正视那个怯懦的自己,有个念头在心底跃动。那日起,我把参考书都收起来,随身带上本子和笔,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无奈感叹,时而潸然泪下……拿着自己的习作去给别人看时,仍常常红着脸,但心里却多了份自信和底气,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虽然卷上的“A+”不是时常可见,但和老师的交流却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乐趣。

       感谢老师让我勇敢地迈出新的一步。永远别害怕新的道路,我们真正应该害怕的,是重蹈覆辙,无路可走。我义无反顾地冲进黑暗,向那束微光摸索过去,渐渐地柳暗花明,葳蕤明媚。

【点评】

        “永远别害怕新的道路”这个题目,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道路如何理解?文章将之具体为自己的写作之路,讲述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挣扎,幸运地遇上了一位智慧的老师,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之作到真正理解了写作的意义,抒写性情,感受生活,这样的转变是不容易的。而这条“新路”更是一条“心路”,是从安于现状、徘徊不前到勇于探索、义无反顾的勇士之路,直面自己内心的怯懦,恐慌,才是柳暗花明的开始。有了这份勇气,才会去勇于尝试,挑战自我,人生也才会从此丰富而多彩!文中对人物内心的描摹细致入微,真实可信。结尾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深度,不失为一篇佳作。(选自新知文化网络)

获奖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永远别害怕新的挑战(高诗琪)

       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挑战,过程中有无数的关卡,等待着人们去攻破。悲观、胆小的人,把挑战视为一潭越陷越深的沼泽,害怕去面对,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是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则会把挑战视为走向成功的一个个台阶。只要勇敢地跨过这一步,迎来的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好春天。

       我站在家门口,看着天上下着的雪花,一朵一朵落在地面上,慢慢地铺盖出了一床厚厚的棉被。伸出手,雪花落在我的手上,融化成水。看着手上的水,我心想,雪的一生最后变成水,它不会后悔吗?我的思绪被片片雪花带到了四年前的凤凰山……

       “前面就是凤凰山最险的一个景观“老牛背”了,爸爸指着面前一段蜿蜒向上的石路说。我走上前去,眼前的一幕不禁让我发抖。一肩宽的石脊路,旁边仅仅由三条铁链做成 “栏杆”,下面就是一眼望不到底的山林。我尝试着站到了石路的里边,刚走了两步,就双腿发抖,再看看摇摇晃晃的铁链,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不,我不要走了,我得回去。”我回头对爸爸说。

       “确定不走了吗?”

       “嗯。”

       “确实挺险的,不走也好。”

       “不走了。”

       就这样,我们转身离开“老牛背”,顺着下山的路走去。没过一会儿,我心里反倒有些失落:来了一次凤凰山,没走这个“老牛背”,总感觉缺了些什么。或许我努努力就能够爬上去。想到这里,我停下了脚步,对爸爸说:“我们回去吧!”

       “我们正在回去啊!”

       “不,不是这个,我要回到‘老牛背’,我要重新挑战它!”

       再一次来到“老牛背”时,我已经不害怕了。我站在起点,深呼吸,目光坚定,双手紧握铁链,一步一步走上石脊路。“哎呀,小姑娘很勇敢嘛!”一个苍老的声音说。我转过头,发现身后不远处是一位正在打扫的环卫工人,看起来有50岁出头的样子。听到陌生人的称赞和爸爸的鼓励,我更加勇敢和坚定了,一步步稳健有力地走过了“老牛背”。

       现在仔细想想,如果当时没有重新挑战,那么我一定会很后悔。那个景点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危险,也没有那么令人害怕。走过那段石脊路,收获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心灵上的一次升华。

       想到这里,我的思绪又回来了。

       看着手上的雪水,我或许找到了答案:雪不会后悔,消融成水是它一生最大的挑战,它成功了,它是快乐的。手掌翻转,雪水落下去的一瞬间,闪出一丝晶莹的光,雪完成了它一生的挑战。而我呢?前方还有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挑战,我要充满信心,充满正能量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人的一生只有不断挑战才会有意义。

      老师观点:   

        由思考雪变成水会不会后悔,引出雪中爬凤凰山老牛背的往事的回忆,表达勇于挑战,揭示“收获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心灵上的一次升华”的感悟。文章议论开篇,揭示题旨。结尾借用雨果的话,点明中心。首位照应,结构严谨。

获奖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永远别害怕新的缝隙(曾丽萍)

       我驻足,为黑暗石缝中的三叶草停下脚步。

       我匆匆行走在道路上,已经无暇顾及周围的起起灭灭。只因那豪不引人注目的,生长在缝隙中的三叶草,从陌上钻出,成为我视野里的惊鸿一瞥。

       我俯身凝视,这是一簇神奇的生命,它无须人们的关注,更不屑于被谁精心呵护,只需要一条缝隙,几粒泥土,就足以让它绽放生命的色彩,与万物共享生命的恩赐。我蹲下身,轻抚着它被露水吻过的脸颊,指尖是传来温润的触感,一直舒服到心坎里。它有着纯粹的绿,绿得晶莹,绿得静谧,细风中,叶脉里透着自然的清香,微微摇曳,不与谁争,欢然挺立。

       雨后潮湿的空气,或许是它们的最爱,它们生长的草根,吮吸着天然的养料,穿过石缝直达埋藏在石头下的小小天地里的根系,茁壮着,成长着……

       静坐在坚硬的石头旁,另一边是棵粗壮的榕树,透过指缝向上望,总有一些遗漏的光束,刺疼眼睛。我们无法阻止记忆的逝去,有些人,有些往事,终将会飘散,低下头,我看见这群翠绿的三叶草,它们一簇簇,点缀着苍岩,榕荫下,也无法将它们与生俱来的翠绿遮掩,尽显风华正茂,默默的,又是那么出其不意。

       看着三叶草从细窄的缝隙里生长出来的一抹翠绿,我若有所思。是谁给的三叶草顽强的毅力?大地吗,风吗,雨吗?它们在无情的石缝中,细弱的根拼命地往下探,汲取大地养分,然后以最坚强的姿态迎接风雨的洗礼。风雨再大,为了生存,也只能咬牙坚挺下来!暴风雨使三叶草深深地扎根,在不为人知的黑暗中深深地扎根。

       它们的茎细的大概只有几根头发丝儿捻在一起的粗细,似乎只需要轻轻一捏,便能将其折断,向上望去,心形叶片薄得可以看见叶片下的石壁,好像用手一触,叶子就会打落在石头上。叶片上有些许尘埃,微风轻送,叶子仿佛不堪负重,轻摇小颤,让人心疼,可谁又能想到这样纤弱的外表里有迎接风雨的力量。

       我是否也有这样非凡的毅力,默默隐在人群后,孤独地开垦自己的小天地,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也依然有创造生命绿洲的勇气?

       我不知道,但我想我终究比不上这三叶草,因为有时在面对缝隙时,我会选择退却;然而,指尖的温暖似乎还残留着余温,是不是连它们也懂得生命的珍贵,人生的短暂?而我们只能向前,以最向上最美的姿态?我深知,我无法与最纯净的大自然对话,但我却尝试着听它们的声音。

       几米画本如是说:“我绝望,跳入深井;我低头,却看见井水里闪耀着满目星光。我只总是在最深的绝望中,看见最深的美丽。”由此,断臂钢琴王子——刘伟总能浮现在我的脑海。可以说,命运对刘伟的真正残酷之处就在于:先给了他一个无比美好的开端,然后又迅速吹响了“终场哨”,让他陷入绝望的深渊。这是刘伟命运中的一个转折点,他开始学弹钢琴,并由此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家里东挪西借凑钱买来了钢琴,但没有人愿意教他,有谁相信用脚能弹好钢琴?!但他并没有放弃,开始自学钢琴,并且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达到钢琴七级水平,要知道,他是用脚弹的。他被无情的命运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出现缝隙的悲哀,他依然固执的努力。他不正像石缝中顽强生长的三叶草吗?不想沉睡在这方黑暗的土地里,想要成长,想要去展望这个世界的美丽,所以刘伟拼命努力,正如三叶草拼命汲取营养,终于探出了缝隙,触到了这个世界的第一缕阳光,嗅到了这个世界的第一缕芬芳。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三叶草一样的人,他们平凡却真实,扎根而努力,充满生气;然而更多的人,却畏惧于冰冷的缝隙,担心自己跨不过去,担心自己无法招架,最终裹足不前,只能困守黑暗。

       汪国真曾说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路还很长,我们依旧要走;山还很高,我们依旧要攀登,即使出现了缝隙,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逾越的。三叶草都能做到,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畏惧呢?

       是的,蜉游万千里,那些繁华往事终成过往,零碎得不可拼凑的友谊,我该笑着放过。像三叶草一样从缝隙里钻出,像刘伟一样从阴影中走出。

       石缝中的三叶草告诉我,我们都不能害怕新的缝隙,因为我们的人生是需要缝隙的,这样阳光才照得进来,不是吗?我们只有永远不害怕新的缝隙,只有努力才能取得辉煌。

       雀跃于发梢的阳光更活跃了,弥漫在周围的芬芳更清逸了。阴影,我不畏;缝隙,我不惧。我彳亍,为迎接未来新的缝隙迈上脚步。

【老师观点】

        作者目睹缝隙中长出的三叶草,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面对缝隙选择退却,联想到刘伟,产生人生感悟,获得前行的力量。思路开阔、灵动,联想自然、真切。细腻的描写,深沉的感悟,使文章具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原题回放

____(星际、网络、南极……)历险

写作指导

        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历险”,简言之,即经历危险。为什么会经历危险?经历了什么样的危险?谁经历的危险?……题目没有做限制。利于我们充分地展现写作才华。既曰“历险”,当然就有一过曲折、精彩的过程。作文展示这个过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这个题目,摒弃了常规套路,不仅能考察写作者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否游刃于中学生习作常见的套路之外;而且能考察写作者的叙事功底——能否将一个注定不普通的故事讲述得扣人心弦,配得上“历险”这个自带吸睛功能的奇妙词汇。

        在括号里,题目给同学们指示出至少三条选材的方向:星际、网络、南极。这是颇有意味的:

        第一、如果你对自己的想象力富有信心,你可以尝试考虑“星际历险”这个选材方向。

        关于星际历险的故事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都能给我们灵感,比如人类对地外文明、外星生命的强烈向往;比如科学家对N维空间、虫洞、黑洞的各种构想等。或者我们可以跟随“嫦娥三号”“好奇者号”来一番月球、火星之旅,解开科学界多年来梦寐以求其解的难题……

        沿着这个方向,我们更不妨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我们可以乘坐时光机来一次“时光历险”,在各种不同的纪元中穿梭;我们可以穿越到异度空间进行“异次元历险”,好生体会一番神族、妖族、魔族的各展神通;我们还可以找寻到平行宇宙,附身在另一个自己身上,体验与“我自己”轨迹截然不同的人生……总之,在这个题目下,一切皆有可能——当然,必须原创。

        第二、如果你对科学人文的命题充满兴趣,你可以尝试考虑“南极历险”这个取材方向。

        南极大陆常年风雪凛冽,似恢弘纯粹,又瑰丽雄奇,想必驻扎在南极一百多个科考站之一的X站点里的你,能带给大家一个个极富科学探险精神的故事,让读者们心神跌宕,向往不已。

        与外太空相比,我们足下的地球似乎更加亲切啊。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可取材的范围就太广阔了:我们可以下“地心历险”,探索迄今无人到达过的地球内部的奥秘;我们也可以赴“海洋历险”,在广袤无垠又神秘莫测的海洋中遨游;我们还可以去“丛林/沙漠历险”,在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沙漠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恐怖;甚至,你还可以去人体中历险——当然,您得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的常识。

        第三、如果前两者并非你所长,也不用担心。你一定非常善于观察日常生活并习惯于从生活中取材吧,那么你也可以尝试“网络历险”这个思考的方向。

        网络早已成为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网络中,我们会遭遇什么“危险”呢——居心叵测的黑客攻击?防不胜防的病毒软件?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笑里藏刀的恶意网站?这些都是生活中屡见不鲜、几乎人人都遭遇过或听说过的事情。

        原来生活才是最为丰沛的源头活水啊!于是乎我们思路大开——我们坐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遇到过气流/台风/雷电/暴雨/陌生人等不可测的险情,这一段惊心动魄的遭遇岂不值得纪念?我们进行过游泳/踢球/跑步/登山等体育运动,陷入过呛水/摔跤/受伤/脱力等令人难忘的困境,这一段不怎么美妙的记忆如今有没有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我们还玩过诸如鬼屋、海盗船、蹦极/CS等有惊亦有险的娱乐活动,这一段新鲜刺激的感受怎可不写出来与同龄人分享?

        拓展一下思路,我们每一次新的学习,不也是探险、历险吗?有时候,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但通过反复思考或者实践,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就是这样,遭遇危险或陷入困境而惊魂,甚至害怕、恐惧,畏缩不前,感到绝望。冷静下来,恢复理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历经波折,最后战胜恐惧、绝望,走出困境,摆脱危险,获得成功。由此看来,我们作文,又何尝不是一种“历险”?

        转换一下角度,比如写一只蚂蚁的历险,写蚂蚁在险境中表现出的意志、精神、智慧、力量给我们的启示,也未尝不可。

        话题是“创新”,“历险”当然也要和“创新”联系起来,进行巧妙的对接,创新写作。

优秀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远洋历险(薄怡文)

       多年之后当我在浩瀚汪洋惊骇浪涛中前行时,总不免想起永乐三年那个暖风拂面直欲熏人醉的春日,太和殿里的龙涎香烟雾袅袅,帝王高居上首,伫立一旁的小常侍手捧诏书高声宣读旨意,我的命运就此改变。

       陛下命我率船队南下西洋,访问沿途友邦,扬我大明国威。跪伏于地叩接圣旨的那一刻我的心中便一片了然:海路凶险莫测,或许终其一生我都再没有机会踏上故乡的热土,于我而言最为凄凉的结局或许是客死他域无处埋骨。然而我依旧以恭谨虔敬的姿态接过那明黄锦帛,心中杂陈着对航海旅途的忐忑、扬名天下的渴望和对身后故国的无限眷恋。

       我们的船队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至福州长乐太平港内驻泊伺风开洋。二万七千四百余名船员与我同时向着京城的方向遥遥下拜,浩大的海潮声在我们身后响起,遥远的天际有红霞层迭蔓延,光华熠熠,粲然万丈。

       我踏上岸边最大的那艘宝船的舢板,向大明的国土投去最后的一瞥,随即下令扬帆启航。

       彼时正是难得的一个波平浪静的夜晚,银汉迢迢如垂白练,我侧卧在榻上酣然入睡。不多时,人员来往的走动声、鼎沸的议论声却使我从梦境中惊醒。一名副官急促地叩击着我的房门,他急切又慌乱的声音传入房中:

       “大人,请恕属下打扰,有人患了败血之疾!”

       我匆忙起身穿衣,与那副官一同向那船员的房间走去,此时船上的众人俱已聚拢在甲板上,惶惑不安地谈论着那令人闻之色变的恶疾。

       我推开那船员的房门,他病容憔悴,额头灼烫,随船而行的郎中却冷静地安慰我他只需一些新鲜蔬果便能康复。

       郎中的答复不出我所料:医治败血之疾并无难处,昔日我在京城供职时对此也略有耳闻。听得此言我不禁放宽了心——出航前为安全之计,确立的航线是阿拉伯人早已开辟的成熟航线,沿途多有补给点,又以热带气候为主,植被葱郁,补充新鲜蔬果并非难事。

       然而此事却在船员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更有好事之徒添油加醋极力夸大这病症的凶险难治,闹得人人自危,一时间风雨欲来。

       患病的船员康复之日,我命副官传令将宝船上所有船员聚集在一处。我的声音不怒自威,盖过了底下船员们的窃窃私语:

       “今奉上命南下西洋,此去经年,个中险阻还未可知,诸位当一往无前,切不可畏首畏尾,怯懦软弱。若有宵小挑拨是非,再生事端……”

       我顿了顿,声色俱厉地道:“就地格杀,以儆效尤!”

       显见得最后一句颇为耸人听闻,那些错杂的声响顿时偃旗息鼓。我拂袖离去,不由苦笑:格杀勿论之言不过是我夸大其辞,以期能震慑住那些胸有异心的懦弱鼠辈,出海航行若是不能上下一心,此行只怕凶多吉少,我故而借此事大做文章,安抚人心。

       船队起航至今已是一月有余,乡愁如海上扑面微湿的风一般低徊在船上众人的心头——除却少数举目无亲的船员,大多都记挂着亲人,一封封亲笔写下的家信堆积在船员们的案头,即便他们心知这些家信难有寄出的一日。

       那日我见一名船员倚坐在船舱里面带眷恋珍重的神色细细摩挲着手中一枚双结如意鸳鸯佩——绣工算不上精致,但只一眼便能看出保管得甚为妥帖,想必是家中妻子的手艺。翌日,另一人竟在私下求见时声泪俱下地求我恩准让他驾着船上的小艇回国面见亲友,一解相思之苦。

       一连几日都有船员难耐思乡之情萌生去意,我身边的副官见此,眸中的忧虑之色更甚,他再三踌躇后终于一吐心中顾忌:“大人,现下众人思乡之意正浓,只怕已与您离心离德,属下担心长此以往军心涣散。”

       听得此言我不由慨然——出海前我便料到船员们必定为思乡之情所苦,因此早在受命远航时我便向圣上请旨,为此次出海的所有船员的亲眷发放恤金,多加优遇,有些船员家中有在朝为官者,大凡为政清廉颇有政绩者,我也一并为他们请赏,请陛下破格擢升。

       果不其然,待我向一众船员宣布此事后,再没有人提及思乡一事——思乡者,除对故乡的思念之外,更大的顾虑是自己出海后一家老小的生活难以为继,而今陛下发放恤金保障了他们家中的温饱,又破例荫及其家人,他们心下安定无所顾虑之余又会感念陛下隆恩,自然不会再为思乡的心绪所动摇。

       行完半数航程,日复一日的航行生活乏味而无趣。忽有一日晨熹初现时,空中细密厚重的云层压得严严实实,昭示着即将大作的风雨。我还未来得及下令如何应对,一声轰然雷鸣便携着惊电劈裂苍穹,打断了我哽在喉中的话语。随即瓢泼大雨令人猝不及防地从空中倾泻而下,怒号的海风接踵而至——却不料这风雨来得如此迅疾!

       我一面命余下船员躲进船舱,一面向着掌舵人的方向高喊着要他们降下桅杆,落下风帆,蹲伏下身子——不远处的海面隐隐骚动不安起来,海浪转瞬间已逼近船队,船身也摇晃得越发剧烈。

       几乎在他们俯下身趴在甲板上的刹那,狂啸的风掀起洪涛,浪峰劈头盖脸地砸下,冰凉咸腥的海水灌入嘴中,喉咙不禁微有些苦涩,不过此刻我已无暇顾及——又一重浪峰高高扬起,一时间日月失色,涛声、风声、雨声、雷声混杂在一处震耳欲聋,即使是最为庞大的宝船也在如山岳般耸峙的风浪中上下颠簸,摇摇欲覆。

       我拼着尚存的一丝胆气和理智艰难地爬向舵手,嘶声道:“快拿出罗盘来!让后面的船跟着我们,立即改变航向!”

       之后我便直坠深渊般伏地昏迷,不晓得之后舵手是怎样拼着性命将我们带出险境。

       许是我大明天威浩荡,如今得了上天护持的缘故,船队到底未葬身在这场骇人的风浪中,虽然船队中颇有些损失:数艘船身都有或轻微或严重的损毁,也有不少船员负伤,幸而天佑大明,众人皆保住了性命。

       八月初五,船队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岛上的麻喏八歇国乃是南洋要冲,物产丰富,船员们不由得一扫之前海上航行时的沉闷,兴致勃勃地上岸,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同之前一样与当地人互通有无。

       岂料那些船员甫一上岸,迎接他们的却是高鼻深目的异邦人手中的刀枪剑戟,他们不发一言径自冲向船员们,手起刀落,血流飘杵,船员们毫无防备,顷刻间纷纷惨叫丧命。

       我既惊且怒,还未来得及走下舢板,却见一群异邦士兵簇拥着一人走上前来——那人浓眉凸目,举手投足间不怒自威,显然是地位颇高的大人物。他驻足在岸边端详着宝船,目光中流露出惊惧懊悔的神色。见我立在舢板上盯着他看,他恭敬有加地朝我拱手作揖,用生硬拗口的汉话喊道:“不知天朝来使,在下未能远迎,误杀天朝友人,实在罪过至极,恭请大人下船一叙。”

       见他并无敌意,言辞恳切,我便强自按捺了心中怒意,率余下的船员上岸。

       交谈中我才得知先前见到的那人是麻喏八歇的西王,麻喏八歇正值内战,东王败退,西王占领了其属地,他麾下的士兵将我们误认作东王的援兵,才不问青红皂白大开杀戒。

       提及此事,西王诚惶诚恐地向我请罪,又坦言愿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谢其罪。我得知个中缘由,即便感伤那些将士的冤屈,仍是好言安抚了西王。

       眼见我的部下群情激愤誓要为含冤而死的一百七十名将士雪恨,海外诸国亦是惶然不安,担忧大明来使借通商之名行侵略之实,我立即上奏天听,劝陛下恕了西王之罪,并免去了赔款。

       离开麻喏八歇的那一日天光云霁,间或有鸥雀振翅掠过天际,浪涛拍击着岸边嶙峋怪石铿然作响。我登上舢板,身后麻喏八歇的西王和当地民众山呼万岁,恭送我们离港,身前云海相接水天一色,凝视着波平浪静的洋面,恍惚间我竟似乎望见煌煌紫禁巍峨浩大的九重庑殿顶岿然立于遥远的云端,气势沉雄。

【点评】

        在南海局势如此紧张的今天,小作者选择“郑和下西洋”为题材进行创作,不禁令人击节赞叹。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文明史上少有的倾官方之力进行远洋航海的壮举,虽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威慑海外“四夷”,宣扬大明“天朝”的气势,然而其中强烈的海洋意识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可惜的是,由于明中央政府通过下西洋建立的“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制度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结果国库告罄,远洋事业中断,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此后的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采取敌视态度,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郑和下西洋遂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因此小作者的选材无疑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卓越的历史眼光。作文试图借用郑和航海的艰辛来管中窥豹式地体现古代中国对远航业的积极探索,用明政府宽宥凶手的仁慈来体现中国政府在海洋上自古以来的和平立场,立意上胸襟开阔,气度雄浑,作为初中学生而言实属难能可贵。

        同样难得的是小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文章重点描述了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经历的四险:败血症、思乡病、海上风暴、爪哇遇袭。小作者自述说,她创作此文之前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了解了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在远洋途中遭遇的重重危机后,才决定重点围绕这四个危机来写。在一篇倚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功力令读者如同身临其境的作文中,尚能秉持科学求实的态度来创作,不得不说,值得大家借鉴啊。(选自新知文化网络)

原题回放

因为创新,世界才____

写作指导

        这个题目要具体地讲出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写成一篇含有议论成分的散文。

        创新,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世界上的任何进步、发展都与创新有关。没有创新,我们的世界不会如此美好,不会如此精彩。所以可以填上“美好” “精彩”“富有活力”等词都是可以的。这是从正面来写的。写好这个题目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有了它的支撑,定能使作文出彩。

假如填上“(世界才)有希望”,写作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还很不完美,可以说,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难题需要解决,有着越来越多的发展障碍需要跨越,还有许多累积的历史死结需要解开,而所有这些,运用已有的知识、已有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胆略、创新的精神,用创新的方法才能解决。唯有创新,才可找到突破的路子。唯有创新,才可攻克一个个的堡垒。科学技术上是如此,比如每年的诺贝尔奖就是创新的典范,他们的贡献就在于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上提供了新的知识、新的思路、新的理论。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香港问题,这就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创新之举。没有创新,就是一潭死水,就没有希望。

        假如填上“(世界才)人才辈出,有声有色”,思路又不一样了。有声有色,是指每个个体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每个生命都充满创造的活力。生而为人,皆有独特的天赋,经过学习,人人皆可有创新之举。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活得压抑,其创造的天性遭到扼杀而沦为平庸之辈。如果创新成为潮流,那么它可以唤醒人内在的潜能,激活人创造的激情。那么,这样的世界将是多么的有声有色,何等的富有朝气。

        假如填上“世界才需要深入改革”,这又是对问题深一层次的思考。创新不是说来就来的,而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之所以有创新这个结果,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我们可以用创新来倒逼我们的改革。毋庸讳言,时代呼唤创新,然而创新人才却匮乏,而这一点,则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距离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有很大距离。时代呼唤创新,但我们现行的社会运行机制还有许许多多不利于创新,甚至掣肘创新的地方。为了使创新成为现实,我们必须深化改革,为创新提供适宜的社会土壤,为促进创新创设更好的运行机制。

        由上可以看出,在空格中不是随便填一个词进去就行了,而是需要考虑到从哪个角度来写,文章的侧重点在哪里。只有全局在胸,才能填好这个词。孤立地考虑填哪个词,不作通盘的考虑,是不会有好题目,也是写不好这篇作文的。

优秀作文

向上滑动阅览

因为创新,世界才不圆满(黄翥)

       1616年,清朝建立。自乾隆起,闭关锁国,拒闻外事,固步自封。执政者沾沾自喜,沉浸在“天朝大国,地大物博”的迷梦中。

       与此同时,西方正轰轰烈烈闹着工业革命,新思想浪潮也被拍上历史的舞台。科学家、发明家层出不穷,创造革新,制出了益众利世的物什,其中不少甚至沿用至今;思想家、政治家各抒己见,资本主义上台,社会发展蒸蒸日上。想他人未想,尝他人未尝,改他人未改,他们始终不满于现状,思考,研究,打破旧制,不懈推陈出新。今日,人们称之为“创新”。而这股“创新之火”非但不曾在大放光芒与热度之后熄灭,反而愈燃愈旺烧至今时,势头之猛,叫人惊叹。

缘何如此?书中有云:“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愈不知其所穷。”越是追求完美,越是发现新的后面有更新、好的后头有更好,进步之后不是停顿休整而是寻得更大的进步。一旦推开了某一扇原本不为人知的大门,在不断挖掘、深入的过程中,不断升华甚至推翻原有的认知,一步进一步地探求到更新的奥义。创新本是为了改善,为了达到令人舒心的圆满。然愈是创新,愈是总结反思,愈是发现未达的事物尚有许多,愈是无法止下步来,因为永远都有新可造。于是本冲着“圆满”去的创新,反倒挖出了更多的“不圆满”,从而引出更多的“新”来,周而复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世界本就是无法圆满的。我所谓的圆满,是指从人类角度擅自做出的对世情状况的判断。

       上世纪中期,人类为得到便利,潜心制造了用以完成危险繁杂工作的机器人。这已是大举了,然发明家们并未因此停下脚步,研制出更多种类的机器人助力各行各业。圆满了吗?非也。想着得到聪明灵活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概念在机器人问世后便已提出,又于本世纪得到广泛运用。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以四比一的成绩打败围棋大将李世石的消息轰动全球,世人纷纷赞叹。创新思想根深蒂固的科学家们却并不认可现状,反而忧虑起来——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会否在未来彻底取代人类,威胁人类生存?于是众人又开始忙碌,研究得到人工智能裨益的同时不对人类利益造成坏影响的两全之法。

       这都是基于创新而带来的不圆满。而正是因这不圆满,人类为了填补缺憾又生出创新之念。这好像是在反复折腾自己,然这样的折腾却带来了某一方面的进步,促使了世界的进步,尽管多虑多思的人又从中窥见又一些不圆满来。

       圆满的月儿固然美极,圆满的世界却令人惶恐。看那小小清朝,便是在自恃的圆满中走向了灭亡。圆满之下难有作为,世界不免停滞不前;而原地踏步有时就是退步了。感谢科学,感谢创新,给人以睿智和清醒,给世界以“不圆满”。

【点评】

        初看文题,似乎讲不通,既然创新带来不圆满,还要它做什么呢?

        看完全文,才知道作者的意思是,创新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新的不圆满,于是再需要创新。

        哲学告诉我们,圆满是相对的,不圆满则是绝对的。从这个角度讲,“因为创新,世界才不圆满”,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符合辩证法的。如果没有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就会满足于现状,感到事事如意,眼里的什么都好似圆满,再不需迈出创新的步子了。

        作者认为,本冲着“圆满”去的创新,反倒挖出了更多的“不圆满”,从而引出更多的“新”来,周而复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下面一段以人类研制机器人为例,颇能有力地说明这一观点。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以四比一的成绩打败围棋大将李世石。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会否在未来彻底取代人类,威胁人类生存?这是不“圆满”的,令人忧虑,于是众人又开始忙碌,研究得到人工智能裨益的同时不对人类利益造成坏影响的两全之法。创新,打破了旧的平衡,打破了所谓的“圆满”,必然引起下一轮的创新之举。这个事例新鲜,且有较强的说服力。

        本文阐述的角度比较新颖,议论也到位。

        清朝政府满足于现状,抱残守缺,结果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趋于灭亡。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记取。若在这方面加强论述,文章将更具说服力。

文章作者:曾传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9初中名校模拟考作文题及范文:那些__的日子
语文作文题目这样写,老师都惊呆了。😍😍😍
父子十年记事(十六)
写作典型案例:以“不走寻常路”为题作文 - 恭敬南无琉璃庄严王佛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自拟作文题目介绍四十例
高考作文:四招解锁高考作文考场写作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