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首章,以泰伯'至德以行至道’为典范,开篇明义,阐明本篇'成德以行道’之主旨也。此主旨贯通全篇。首章还表明了本篇各章之基本体例,以体用兼言,立体达用,由用显体也。

直释:孔子说:“泰伯,那可以称为至德了啊!三次因为天下而让(位),人民没有(什么让位的美事)能够来称赞(他的让德)呀。”

泰伯:又作太伯,吴太伯,吴泰伯。范甯解《论语》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

百科:太伯,姬姓,名不详,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诸侯国吴国第一代君主。古公亶父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于三弟季历而出走至荆蛮,建立国家号勾吴。吴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人楹联中认为太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有注家注'其’为:也许、大概,表揣测。我以为不妥。如果'其’表揣测,说明孔子对于泰伯之至德,尚不敢肯定。这与本章后面的'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表强烈感叹不符。故知不妥。又,后章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如果'其’表揣测,说明孔子对于周文王之至德,又不敢肯定了。故知不妥。

可谓:可以说是,可以称为。

至德:最好、最高、最大之德。《论语注疏》云:“此章论泰伯让位之德也。”钱穆先生云:“本章孔子极称让德,又极重无名可称之隐德,让德亦是一种仁德,至于无名可称,故称之曰至德。”泰伯之至德,主要体现于让德,泰伯之让德达到最好、最高、最大。

泰伯之让德,因天下万民福祉而让位,顺乎亲友乎弟,公私兼备,又真心诚意,无形无迹,自然而然,不求利、不显名,以至'民无得而称焉’,故称为至德,让德之至也。然而,泰伯之至德,主要指让德之至,非仁德全体之至。与文王之至德,犹有区别。文王之至德,可谓仁德全体之至,故文王为圣人。泰伯让德是仁德之一种,让德之至,可称为大贤人,未至于圣人也。

泰伯之让德比伯夷叔齐,境界又更高一筹。夷齐之让,有迹可寻有名可称,故孔子称赞为'求仁得仁’、'古之贤人也’;而此章孔子盛赞泰伯为'至德’也。

泰同太,但孔子既用'泰’字,泰又有'通’、'安’之意,可见泰伯又有通情达理、安定平和之德。

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表强烈感叹。

三以天下让:

三:三者三次也,一而再再而三,真心诚意而至诚也。三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指实数,泰伯三次让位于季历,诸家注释皆有记载;一方面指虚数,再三礼让,表明泰伯之让乃真心诚意,非矫情干誉。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好名之人之让,必得有迹可形、有名可称方有让,乃矫情干誉者,非有德之人也;泰伯之让,'民无得而称焉’,故泰伯之让称为至德也。

泰伯三次让位,有多种注解。《注疏》引郑玄注云:“太王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後,遂断发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我赞同此解。

天下:有多种注解。程樹德《论语集释》:“伊川以為立文王則道被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之故而讓之。”我赞同此解。

'以天下让’,因为天下的缘故而让位。以,《康熙字典》:“又因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汉典》:“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泰伯知其弟季历贤明,能治理好周国,又知昌有圣瑞,能道被天下、德泽万民;故因天下万民之福祉,为王道之兴隆,真心诚意而让位也。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孟子集注》云:[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朱子注: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子尚不能以天下与人也,泰伯何能以天下让人哉?然则孔子之言错欤?非也。此'以天下让’不同于'以天下与人’,'以天下让’者,因天下而让位也,'以天下与人’者,用(拿)天下给与他人也。'以天下让’,以、因也,因天下万民福祉之故而让位也。

让:让位,泰伯让周国国君之位于其弟季历。由此亦可谓让国,将周国让于季历,而传至昌。昌(文王)能道被天下、德泽万民,泰伯因之而让位于季历以传于昌,故谓之'以天下让’也。

姬昌(文王)为圣人,以天为则,法天而为,必不有篡逆翦商之心;若上有明天子,则其为贤方伯,辅佐天子行王道、平天下也;若上无明天子,其亦未无道之甚,当'致君尧舜’,以期行王道泽万民也,又当以本国治为先务也;若天子无道如桀纣,残贼仁义,暴其民甚,天命当革,人心所归,则顺乎天应乎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有德代无德者立,而得以行王道、平天下也。

民无得而称焉:

民:人民,人们。无得:无从,没有什么能够。没有什么让位的美事能够。而:表示承接关系。称:称赞。称赞泰伯之让德。

程樹德《論語集釋》:“四書釋地:伯夷、叔齊,天下之義士也。伯夷順其父之志而以國與其弟,然終於叔齊之不敢受,則是其父之志終不遂矣。夫家人父子之間,豈無幾微見於顏色,必待君終無適嗣之日,相與蹇裳去之,民將得因而稱之,故聖人以爲賢人而已。至泰伯則不然,不讓於傳位之日,而於採藥之時,是蓋有伯夷之心,而無其迹,然後可以行伯夷之事,遂伯夷之心。古今之讓,從未有曲而盡如此焉者,此夫子所以深歎其不可及也。蓋太王之欲傅歷及昌也,非如晉獻、漢高徒少子之是爱也,亦非爲昌之終必翦商、爲數世後伏革除之謀也。不過曰代有殊德,天下將長享其福云爾。是固爲天下之公心也。使泰伯知其意而猶與之並立於此,太王賢者,卽心爲天下,而終以長幼之節不忍言,吾卽明言而公讓之,弟亦將終爲叔齊而不忍受,是亦夷之終不獲遂其父志而已矣。夫父有志而吾順而成之。且如是其曲而盡也。”深得其理。我赞同此解。

泰伯让位至诚而又不着行迹,犹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故民无得美事而称焉。三让之美,无形无迹,其心与尧舜禅让同,顺天而行,其行自然而然、不显其名,所以为至德也。

首章,以泰伯'至德以行至道’为典范,开篇明义,阐明本篇'成德以行道’之主旨也。此主旨贯通全篇。首章还表明了本篇各章之基本体例,以体用兼言,立体达用,由用显体也。

泰伯的'至德’是什么?这与'三以天下让’有什么关系呢?

《注疏》云:“此章论泰伯让位之德也。”泰伯之至德,为让德之至也。文王之至德,乃全体仁德之至也。此让德,为仁德全体其中之一体耳。故泰伯未得称为圣人也,可谓大贤人矣,而文王乃可谓圣人也。如果泰伯之至德,如同文王之全体仁德之至,那泰伯也是圣人了;这样周太王又何必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直接传位于泰伯,则周世当时就有兴者,何必等到昌之时呢?由此可知,泰伯之至德,是让德之至,非如文王全体仁德之至也。《史记》云:“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可见周太王欲传位于季历,考虑的首要条件是季历本身贤明,以及有圣子昌,将可以兴周及安天下也;泰伯虽然也贤明,但其无子,仲雍也贤明,但其子较平庸,这也应是太王考虑传位于季历的次要条件。但如果说,泰伯之至德就是圣人,只是因为无子,周太王才不将君位传给他,这样也不对。因为,周太王直接传位给圣子泰伯,周世当时就能兴,有何不好?泰伯在吴国时,无子,能把君位传给仲雍以及其子,可知若在周国,同样也可将君位传于季历以及其子。刘宝楠先生云:“若夫仲雍偕兄遜國,亦是至德,此不及(记录)者,表泰伯則仲雍可知。”仲雍愿随兄奔吴,可见与泰伯有大致同等之让德。因此,泰伯是大贤人,还算不上圣人。

既然同称至德,为何还有区分?[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三子者皆谓之仁也,然其行各有不同。颜子复圣,曾子宗圣,子思子述圣,孟子亚圣。四子者皆为圣人,然未及至圣,则各有圣名不同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朱子谓:“孔子仕、止、久、速,各当其可,盖兼三子之所以圣者而时出之,非如三子之可以一德名也。”三子各以一德之至而虽名为圣,实贤人也,而孔子集其大成而为至圣也。是故泰伯乃让德之至也。有让德为体,乃有让位为用,体用一如也。泰伯为道被天下、德泽万民,以国君之位再三让于其弟季历,从而传位于文王。'公季修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文王至德以行王道,天下归心。泰伯'三以天下让’,此让位之至也。让德之至、为体,则有让位之至、为用,立体达用也。至德以行至道也。

泰伯'三以天下让’,为什么'民无得而称焉’?这与'至德’又有什么关系呢?

《史记》云:[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季历贤明,昌有圣瑞,周乃至天下有兴者,其在昌乎。周太公因此之故,欲立季历以传昌。然君位之传有礼制,当传嫡长子泰伯也,周太公虽有立季历以传昌之心,却不能违礼而传,亦不愿伤父子之情,故不得明言也。泰伯知晓、体谅父之心,又为天下万民之福祉、王道之兴隆,真心诚意而让位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詩皇矣》云:“帝作邦對,自太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觀此則知王季恭兄之誼,必有非尋常人士所及者。友愛如太伯,固早知之。知其父歿遜位,季必不受,故因太王病而託採藥以行。及太王沒,季歷赴之,必屢促之,而太伯決然不返。及免喪之後,文身斷髪,從荊蠻之俗。《太伯世家》言“荊蠻義之,從而旭之千餘家,立爲國主”。勢不容複返,故季不得已而受讓耳。]泰伯之让,不让于传位之日,而托采药之时以让,民不知其让也,又两让于荆蛮之地,民亦不知其让也,遂伯夷之心,行伯夷之事,而无其迹,故民无得而称焉。古今之让,从未如此曲而尽者,可谓让位之道之至也。泰伯因天下万民福祉而让位,顺乎亲友乎弟,公私兼备,又真心诚意,无形无迹,自然而然,不求利、不显名,以至'民无得而称焉’;其让德由此不显而大显,乃让德之至也。虽历世久远,孔子犹叹美之。让位之至、为用,让德之至、为体,由用显体也。至德以行至道也。

若不修道,无以成德也,若无成德,不能行道也,苟不至德,至道不成焉,体用一如也。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於王季。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不当。文王至死也未尝有天下。)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正义曰:此章论泰伯让位之德也。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三以天下让於王季。其让隐,故民无得而称言之者,故所以为至德,而孔子美之也。郑玄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太王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後,遂断发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

注“王曰”至“至德也”。正义曰:云“泰伯,周太王之长子云云”者,《史记·吴世家》云:“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辟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泰伯。泰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是泰伯让位之事也。】

朱熹《论语集注》:【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周大王之长子。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三让,谓固逊也。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盖大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大王之时,商道寖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于是大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王。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秋传。】

张居正《论语直解》:【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是周太王之子。昔周太王古公生三子。长的即泰伯,次的是仲雍,少的是季历。季历生子昌,乃文王也。太王因见昌有盛德,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遂与其弟仲雍,托名采药,逃去于荆、蛮地方,断发文身,自毁其形,从夷之俗以示不可用。于是太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文、武而有天下焉。三让是固让。孔子追原周家王业之所由起,因见泰伯之事历世久远,几于泯灭,故特表而出之说道:“人但知我周太王肇基王迹,王季勤劳王家,至于文、武遂成王业,都是周家贤圣之君。不知太王之长子泰伯者,其德可谓极至而无以复加也已矣。何以言之?周家王业之兴,实始于太王,而泰伯嫡长当立,则后来的天下乃泰伯之的宜有者也。泰伯因见太王意在贤子圣孙,即与仲雍逃去不返。因此,王季、文王承其统绪,遂开八百年之周。是名虽让国,实以天下固让其弟侄而不居也。然却托为采药,毁体自废,其让隐微泯然,无迹可见,故人莫得以窥其心事而称颂之焉。夫以天下让,其让大矣。三以天下让,其让诚矣。而又隐晦其迹,使民无得而称,是能曲全于父子兄弟之间,而绝无一毫为名之累,其德岂非至极而不可加者乎?”然要之太王之欲立贤子圣孙,为其道足以济天下,非有爱憎利欲之私也,是以泰伯去之不为狷,王季受之不为贪。亲终不赴,毁伤肢体不为不孝。盖处君臣父子之变,而不失乎中庸,此所以为至德也。夫子叹息而赞美之,宜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8-1)
2009年11月10日 《论语·泰伯第八·1》
什么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81:苏州泰伯庙
泰伯篇(一)(二)
三让之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