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怎么送礼的

  中国人素重馈赠之道,送礼,收礼,礼多人不怪,礼轻情意重,中秋送月饼,婚礼收红包,乃至今日中国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总之一句话:蔚为大观。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2114773.htm
  深究起来,礼物这种世俗社交生活中的必需品一开始多少有一些残酷的意味。为“敬神”而来的,就是古代祭坛上的“牺牲”(宰杀的牛羊,甚至敌人的首级);为纳贡而来的,则是金银财宝、奴隶美女,一国或一部落都已臣服,还有什么不能成为礼物奉献? 
  那些茹毛饮血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当我们的国家进入一个相对文明的历史阶段之后,礼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礼仪风俗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潜规则的重要载体。一送一收之间,承载着中国人多少的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 
   
  送美人,乱江山 
  在中国古代,礼物,不一定是物,也可以是人,而且是美人。 
  明梁辰鱼所著《浣纱记》写范蠡和西施本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吴破越国后,范蠡被俘成了奴隶。3年后,范蠡与越王勾践重返故里,发誓报仇。此时,范蠡想到了自己倾国倾城的女友,竟然将西施作为礼物,献给吴王夫差,遂有日后灭吴兴越的一段故事。 
  以今日眼光观之,倘范蠡真是西施的男友,这和逼良为娼有何区别?这段历史不见于《史记》,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只写有一天,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文种说可以。越王就命相面的人去越国遍寻这种可以惑乱宫廷的美女。结果在苎萝山上找到了一个打柴妹,天生丽质,有沉鱼落雁之容,然后教以仪态妆容,包装得美若天仙,将夫差迷得不知南北当不在话下。 
  范蠡和西施的畸形爱情,为文人雅士茶余饭后拍脑瓜想出来的艳事亦未可知。女性,作为礼物,在中国历史上常常上演红颜祸水的古装大戏,非西施一人而已。《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就曾这样进谏夫差:“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三国演义》中经典的一幕则是“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司徒王允为除去奸贼董卓,先将府中歌伎貂蝉许与吕布为妻,又将其作为礼物献于董卓,从而挑拨董卓吕布父子之间的感情,可谓一箭双雕。 
  此事同样不见于正史,陈寿《三国志》只写王允与吕布杀死董卓,未见貂蝉大名,一弱女子真能左右朝纲?要么中国人太好色,要么中国女人太大义凛然,你看《三国演义》中貂蝉如何对王允表明心迹:“大人勿忧。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男人躲在幕后,却让女人充当牺牲品,中国四大美女有两个曾经被作为礼物送来送去,中国女性的命运,就是礼物的命运,在送与被送之间,体现着中国式的悲凉。 
   
  礼尚往来抑或情面伤财 
  将美女礼物收入囊中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用礼物来联络感情,一直是中国人热衷的一种生活方式。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支撑着请客与送礼的循环,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的这句话确实被中国人奉为至理,从而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礼仪规则。 
  《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春节这一天(马可?波罗称之为“元旦”),所有的贵族、王侯和平民都互相赠送白色礼物,并欢天喜地地互相祝贺道:“敬祝一年中万事如意,百福骈降。”史料对一些名人以礼待人也多有记载,元代赵孟?在节日送给总管的礼物是:松雪斋墨二笏、杨日新笔廿枝;赵夫人管道?送给她婶婆的礼则是:蜜果四?、糖霜饼四包、郎君羞四尾、桕烛百条。这是一些常见的日用品,想来赵氏一家是以此来表达体念与情谊。 
  礼物是增进情谊的方式,古人讲究礼轻情意重,在或多或少的礼物中,可以体味到人情缔结、友好往来的欢乐。但是送礼一旦成了攀比的工具就要了命了,特别是中国人,爱面子,除了节日,还有婚丧嫁娶,比如男丁出生,儿子的婚姻,年老父母的过世,升官,乔迁,这些人生中重要的日子,亲朋都得送礼,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境殷实的尚可应付,可是囊中羞涩者也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贫穷,他们往往用自己财产的一部分给另一人家作担保,然后借钱用以送礼、请客。 
  入乡随俗,知道中国人爱收礼,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刚到中国时马上就学会了投其所好。他将远道带来的自鸣钟、三棱镜、镜子、沙漏、风琴送给各地官员,很快就让蛮夷观念强烈的中国官员刮目相看。在肇庆时,他用当地的铜和铁制造西方的地球仪,这也是他打入中国高层的敲门砖。他把地球仪送给官员,非常管用,那些见惯了金银珠宝的中国官吏从来没有玩过这样的玩具,竟为此废寝忘食,将利玛窦奉为上宾。 
  利玛窦达到目的,靠的并非他物,送礼而已。 
   
  劳民祸国的官场送礼 
  礼物之意义在于“礼”而不在于“物”,送礼一旦动了歪心思,其弊不言自明,尤以官场为甚。 
  古代人送礼不送脑白金,少则茶叶、美酒、大枣、银杏,多则梁中书的十万贯生辰纲是也。这十万贯金珠宝贝,需11个健壮的厢禁军才能挑得动。为祝贺梁中书老丈人蔡京六月十五日寿辰,梁中书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向老丈人大献殷勤,结果却两次肥了江洋大盗。不知官员们有没有吸取教训,将本事用到为政爱民之上。 
  “三节两寿”是贪官污吏笑不拢嘴的好日子。所谓“三节两寿”就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节以及官员夫妇二人的寿诞之日。明代万历时期,有一年的除夕,到兵马司送礼的人居然排成长龙,将马路都堵塞了。其时,吃喝风盛行,山珍海味不一而足,往往一顿饭下来,一户中等之家,已经竭其所有。 
  当然也有主动索礼的,太监刘瑾当道的时候公开向大臣们列出详单,要求如数送达,送点土特产他老人家可看不上眼。正德三年,全国的布政司到京城面见皇上,刘瑾仗着位高权重,下令每个布政司礼施白银两万才能回家。各布政司为保乌纱帽,只好客气地奉上白花花的纹银,然后回地方后将这些转嫁给普通百姓。荆州知府王绶、武昌知府陈晦本来已被皇上罢黜,但因为向刘瑾送礼行贿满足了其贪欲,而得以复任,真可谓有“礼”走遍天下。 
  明朝另一处“礼品堆积仓库”是严嵩严世蕃父子。明末剧作家李玉的《一捧雪》中写总兵戴纶给严世蕃送来的礼物有:“赤金元宝十个,五百两金子,值得三千五百两银子,珠宝多是鸦青、桃花蜡、祖母绿、猫儿眼,算来也值万把银子。”还有雪白古玉杯一只,堪称无价之宝。戴总兵本来身犯重罪,按律当斩,就是因为送礼行贿出手阔绰,讨了严世蕃的欢心,不仅没有掉脑袋,反而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这就是送礼立竿见影的效果,怎不使得送礼的官场潜规则变成明规则?于此,有礼有理,无礼无理,“礼仪之邦”在历史上一度成了请客送礼和贿赂成风的国度。 
  夏仁虎的《旧京琐记》记载,清光绪年间的在朝京官收入并不可观:“五品官,岁俸不足百金,两季米十石余耳。”这点钱,请客都请不起,这可如何是好?不用愁,外省地方官孝敬的“冰炭敬”和“别敬”自可增收创益。“冰炭敬”顾名思义,分冰(夏天)、炭(冬天)两种,乃是清朝地方官员对京官(主要是本部门上级官吏)以夏季降温和冬季取暖名义上贡的银子。 
  除此之外,还有送给女人的叫“妆敬”,送给学子的是“文仪”,喜庆为“喜敬”,年节为“年敬”、“节敬”,给门房或仆人的叫“门敬”、“跟敬”。还有什么“陪敬”、“菲敬”、“加敬”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统称为“别敬”。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三回里就写道:“后来这位藩台大人出京的时候,还教长班送了他四两银子的别敬。” 
  这么多礼送下来,加官晋爵不在话下,而有才却无财者,则只能空叹时不我与怀才不遇?呜呼!可悲,亦可叹也! 

   
  古人谢绝收礼妙法种种 
   
  古往今来,凡有求于人,必施之以小恩小惠,秦汉时称之为“受殊枉法”。受殊枉法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轻者削官免职,重者抄家灭族,因而古代官员对此都比较小心谨慎,特别是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都能够洁身自好,而且拒贿方法也很多。 
  南朝中书通事舍人顾协,有一次责令部下对送礼给他的一位门生“棒打”二十大板;明代于谦每遇行贿者,便命家人出示一块牌子,上书“两袖清风朝天去”;一地方官送极佳端砚给王安石,并夸道“此砚呵之可得水”,王当即赋诗“纵得一担水,安能动我心”拒绝;清代康熙时江南总督张伯行,在衙门口自题一匾额拒贿:“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清朝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刘统勋曾在政事堂当众斥责一送礼给他的官员“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虽老夫过失,亦可箴规”;清代大臣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晋升为直隶巡抚,特颁发《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送礼丑事…… 
  古人悬物以示廉的方法别具一格,最早这么干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见于《后汉书》卷三十一《羊续传》。该书载:“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说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平生最不喜奢华。有一次,手下府丞献给羊续一条活鱼,羊续不好当面拒绝,便“受而悬于庭”。等府丞又一次进献,羊续便拿出那条一直悬挂在那里的鱼给府丞看,府丞是聪明人,自然明白上司的意思,惭愧而退。羊续此举大为后人所称道。宋代诗人徐积在《和路朝奉新居》诗中赞道:“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于谦亦有诗咏云:“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外,闲阅床头几卷书。” 
  后世自然也有不少人效仿。明朝周新任按察史时,有同僚送给他一只烤鹅。尽管烤鹅香酥诱人,但周新抵住诱惑,咽了咽口水,硬是将它悬挂在屋中。以后凡有送礼者,周新便让他看那只烤鹅,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周新“悬鹅”的故事,《明史》并无记载,仅见于清代周清原的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周城隍辨冤断案》。《周城隍辨冤断案》中的故事与《明史》中记载的周新事迹大致相同,关于“悬鹅”,也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同僚一日馈以鹅炙,悬于室中,后有馈者指示之。”可见是周清原为表现周新的完美形象所加,但根据周新的为人,也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 
  古人悬物以示廉,实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既不损人面子,又不会落下受贿之罪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年收礼的复杂心情 | 以及罕见的送礼物了
为啥古人说“西子真心归范蠡,貂蝉假意对温侯”?
四大美女如何香消玉陨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代表谁?
真正有福的家庭,这三种礼物,不管谁送给你都不收
送礼的学问:春节将至 礼该如何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