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红学者陆铭:东京VS上海,直击未来20年的战略机会
中国城市化进程极快,从1978年的18%到现在超过60%。将近40年内,国家对于城市的发展政策也在进行非常明显的转折:即从城市间的“均匀发展”过渡到城市群的发展

昨天,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为66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包括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和姚庄,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中心城市迈向都市圈是全球的普遍规律。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大城市上海,面对前所未有的城市和区域大变局,未来应该如何建设?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上海将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大上海的都市圈相比东京等国际城市的“都市圈”有何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真的会带来美好的未来吗?中心城市的扩张会不会加重城市病?

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国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大国大城》作者陆铭11月1日的讲座《从城市群到都市圈如何建设未来城市?》

01

为什么要发展都市圈?

1、什么是都市圈?

城市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概念:中心城市(区)、城市管辖区、都市圈。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城市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和公共事务自治单位。因此它们的城市非常小,相当于中国大城市的区。

中国比较特殊,我们以上海为例,上海的中心城市(区)是在中环以外,外环不到的区域。上海的城市管辖区是6000平方公里。

那什么是都市圈呢?

都市圈和城市群,这两个概念今天在中国有混淆的。城市群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都市圈是以核心大城市为中心,以轨道交通紧密连接周边中小城市的日通勤圈。

以日本为例,因为日本的定义是目前世界上普遍认可接受的。我们来看东京的都市圈。日本的市都很小,东京的城市蔓延,几乎就是把以东京都半径50公里的区域里包含的几十市连成片,称为东京都市圈。

为什么是半径50公里?日本定义如果外围这个地方每天到中心城区上班的人口比例超过15%的话,那么外围就属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发展。比如横滨市位于东京都市圈内,因为它距离东京30公里左右,每天可以坐轨道交通到东京市中心上班。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所提的城市群和国际的都市圈并非同一个概念。中国的城市群是由铁路、公路连接的,而都市圈是公路、地铁(包括郊区快轨)连接。城市群的空间形态是多中心,而都市圈内部更集聚更极化。

2、只有更集聚的经济,才会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纵观全世界城市发展,有三个规律:
  •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 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

  • 人口在重新向市中心集中


3、都市圈内部的”密度梯度“
中国目前提出的城市群发展,在全国同时选择了9个中心城市,已经开始突出大城市中心地位。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城市群内部不同层级城市之间分布和协调的问题,很多地方把江浙沪一体化理解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所以在周边建工业园,等待上海把产业搬过去。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又将遇到中心城区和边缘的矛盾。形成都市圈内部的密度梯度。中心城区集聚服务业,产生人口回到市中心的需求,导致高密度的高收入低收入者共居;部分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在郊区居住,地铁通勤导致低密度的郊区以低收入者聚居区,产生高失业或长途通勤;盲目疏散人口导致职住分离、居住与公共服务分离。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更集聚的经济,才会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城市发展目前强调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内部会牵涉到不同层级城市间的关系处理,最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跨行政边界的规划和资源的配置。核心大城市(中心城市)迈向都市圈是全球普遍规律。最终,中国已然迈向一个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时代。

02

上海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人口过多?城市病太重?



1、上海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按照日本的都市圈定义来看,我们以半径50KM上海“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来比较。

先看人口,东京都面积为2188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相对于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约1200万。东京都市圈人口总量超过3700万,相对于上海“都市圈”的人口约3000万。

再来看土地开发强度,


可以知道的是,东京都市圈的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3.5%,而其人口和GDP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相对于东京都市圈,大上海都市圈更像城市群。

其次,看城市空间形态。上海的城市体系更像是“太阳系”,上海有一个中心城区,但是也有宝山、嘉定、青浦,区域之间也有轨道交通,但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效率非常低,还有农田、绿化形成隔断,区与区之间还有很多边界还没有打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都市圈比如东京圈,则是“八爪鱼”模式,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比如东京都。轨道把中心和边缘连接起来,在轨道边上建东京的蔓延区。


从这种意义上的比较来看,上海都市圈人口并不大,土地开发强度并不高,轨道交通的供给还不足。

2、合理增加核心城市的土地供应可以增强竞争力,缓解城市病

上海要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首要是要吸引尖端人才,与香港新加坡甚至纽约竞争。高端人才选择城市居住的两大因素一个是收入,另一个是支出。在一个城市生活的硬性支出有两大部分,住房和服务。前者和土地政策相关,后者紧密联系人口政策。

目前上海房价高,应该做的是增加土地供应,甚至是放宽容积率管理制度。如果我们尊重市场经济的话,价格和短缺两个信号会告诉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我们要顺着价格和短缺信号去做,而不是反着来。

3、疏散市中心人口,只会使城市失去活力

有很多人认为大城市病是因为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那让我们回忆一下,在1990年代的时候,从徐家汇到北外滩需要花多少时间?3小时。现在上海人口比当年翻了两番,但同样的路程仅需1小时。1990年代,苏州河是黑臭的,而现在,苏州河里是有鱼的。

所以,人口本身并不带来污染。城市病的很多问题出现在供给侧,是没有把治理污染和治理拥堵的政策用足导致的。相反,把市中心人口疏散的后果是,我们会发现城市中心会缺乏生气与活力,大量的商业中心会没生意,如同之前淮海路沿街店铺开始卖起了“熟食”。

4、发展和平衡的关系

发展和平衡的关系,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非常重要的概念叫“空间均衡”,这里用了一个等式来表示。

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如果在一个国家内部,人口是自由流动的,如果把这个国家区分为两个部分,方程左边理解为农村,右边理解为城市。或者左边是小城市,右边理解为大城市。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左边为中国中西部,右边就是沿海地区。
城市经济主要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增长主要来自于两个驱动力:技术和资本。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式子的左边由于自然地理各种局限,增长有限制。

如果理解空间均衡的思想,就能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第一,人口为什么会持续向城市集中?因为右边的经济在持续增长,需要吸纳更多的人口才可以维持等式。第二,为什么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也是右边的大城市更有经济规模特征,小城市的经济相对来说是资源受约束的特征。

当然,经济集中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成本。其一就是制度约束,另外一个是城市病,污染和拥堵问题。于是,真正的等式成立就是在式子的右边减去所面临的成本,最后达到左右的均衡。
上海2035规划当中,提出上海未来要建设一个创新之城。创新之城就会驱动经济增长,驱动上海的收入提高。同时又提出上海要建成一个人文之城,如果真要建成一个人文之城,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对于外来人口的歧视也必然要取消。还要建成生态之城,如果这个目标实现,城市的宜居程度就会提高。如果上海这三个目标都要实现,人口是必须要移动的。

如果上海要真的把人口管制住,在方程右边,2035年的规划目标至少要放弃一个:如果上海不增长,左边的人不到右边去,因为找不到工作;如果上海不宜居了,拥堵和污染问题严重,人也不过来了;如果增长也要,宜居也要,唯一只能牺牲社会的和谐,加大户籍制度的歧视和管制。理解了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就能理解接下来的政策导向,为什么一定要走向市场化的导向,基本的逻辑就在这里。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目前的劳动年龄人口中,非上海本地的数据已经接近60%。我们不能抹去他们对城市和服务成本降低的贡献。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美好生活。

03

上海未来如何发展?


今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释放出一个重大信号,一句话概括为“
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这是一个重大变化。这预示着,承载力是可以增加的。上海如果要承担更加重要的经济发展服务,它的未来该怎么走?

1、制定都市圈战略。不再局限于上海的发展,而是把上海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
2、实施都市圈交通、物流、基础建设。大力开展轨道交通,打通断头路和隔断区。
3、加快都市圈核心大城市培育。上海中心城区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只要城市病还存在,就有供给不断增加和改善的空间。
4、围绕都市圈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一定是紧紧围绕中心城区的,围绕开车一小时的半径重点开发。
5、加快都市圈地区的乡村振兴。农村的需求一定是由核心城市的服务需求所带动的。乡村振兴要围绕着都市圈开发。上海周边的乡村振兴,首先是现代农业,第二是农业旅游,随之带来的民宿等。
6、加快都市圈综合改革(人口、土地),提高承载力。对户籍制度,土地供应等政策更开放。
7、推进都市圈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真正在核心大城市建设,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供应端下手,增加供应,进行土地管理重大改革。

借用8月的十六号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表述,叫做“增强土地管理的灵活性,来加强中心城市的经济人口承载“。那么具体上海要干什么事?

第一,上海的建设城区的数量,建设用地指标要放。
第二,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房子可以建高一点,密度可以再大一点。上海中心城区像纽约曼哈顿这样的区域可以再多一点,中心城区的承载力上升。
第四,对低收入阶层的群租,或者所谓的违章建筑,可以提高一些容忍度。因为最终这些非正式住房的居住成本都将转化为常住人口的生活成本。要持续对城市的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观察051 | 首都圈均衡发展与中心区再强化的东京经验
亚洲一座摊大饼式的城市,城区面积超过北京上海,你知道是哪吗
特大城市该有多少人口(下)
大城市如何迈向宜居?
02 孩子即未来:日本柏叶新城案例研究
上海人口三年内或超过承载量 密度达东京2.4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