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详解全译(廿二至廿四)
(2017-11-29 10:27:51)
启功原著  于铁江译释
其廿二
笔锋无恙字如新,体态端严近史晨。
虽是断碑犹可宝,朝侯小子尔何人?
【作者自注】
朝侯小子残碑⑴。
碑石上半残失,首行起处曰“朝侯小子”云云,不见碑主姓名,世遂以朝侯小子名之,或曰小子碑。其石旧藏周季木⑵先生家,曾印入《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中。顾鼎梅⑶先生亦曾辑入《古刻萃珍》。近年石归故宫博物院,不轻易捶拓,墨本不易得矣。
此碑点画工整妍美,极近史晨⑷一路,在汉碑中,应属精工之品。昔郑季宣⑸、杨叔恭⑹诸残碑,以出土时早,曾经乾嘉名辈品题,遂得煊赫于世,而小子碑字迹、镌工,俱无逊于郑杨诸碑,而名不加著者,出土年近而品题者少耳。不佞⑺尝为友人题此碑,戏云:既为此碑吐气,我辈亦须各自奋勉。假令吾二人得为翁覃溪⑻、黄小松⑼,则小子碑亦可侪⑽于郑杨诸石。假令得为欧赵诸洪⑾,则此拓本可值重金,其斤两将逾碑石矣⑿。
【译者附注】
(1) 《朝侯小子残碑》,又名《小子残碑》。无立碑年月,隶书十五行,行十五字,碑阴存十字。清宣统三十年(一九一一)在陕西长安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碑石上半残缺,因首行起处有『朝侯小子』四字,故以『朝侯小子』或『小子』名之。此碑用笔以圆笔为主,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似用篆法,结体方中近扁,笔势开张,与西汉后期及东汉初期简牍隶书有相近之处。
(2) 周季木:周进(1893-1937),字季木,室名居贞草堂,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清两江总督、扬州小盘谷花园创建人周馥之孙,周学海四子,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之叔,周叔弢之弟。出身于封建官宦家庭。著名收藏家、考古学社员。著有《季木藏印》、《新编全本季木藏陶》、《居贞草堂汉石影》、《魏石经室古玺印影》、《周季木遗墨》等。
(3) 顾鼎梅:顾燮光,字鼎梅,浙江会稽人,斋号有梦碧簃(yí)、非儒非侠斋、金佳石好楼、遯世无闷楼。他生于前清同治十三年乙亥(1875),卒于1949年。民国时期著名金石收藏家。顾氏家藏碑帖很多,曾选自藏汉唐碑拓三十种,以金属版精印为《古刻萃珍》三辑,与原刻不爽毫发。
(4) 史晨:史晨碑。
(5) 郑季宣:《郑季宣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碑在山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县)。隶书18行,前15行是序,行37字,后3行是铭,行35字。碑阴横刻篆书“尉氏故吏处士人名”8字。其它因剥落几难辨认。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翁方纲嘱黄易升碑,于是碑阳较前多若干字。侧刻黄易题记,现仅残存数字。《郑季宣碑》书法古健雅杰,在汉碑中堪称杰作。
(6) 杨叔恭:《杨叔恭残碑》,汉隶碑刻,此碑今称《汉沇州刺史杨叔恭残碑》。东汉建宁四年(171)七月六日立,隶书,碑残。石原在山东钜野,清喜庆二十一年归马邦玉,后端方得原石。今藏故宫博物院。碑阳文凡十二行,行字数不一,计71字。碑侧四行,凡20余字,剥蚀已甚。书法雅丽秀劲,结字工整,体势开张,书风古雅秀润;其碑侧题名更为疏宕萧散。
(7) 不佞:作者谦称。
(8) 翁覃溪:翁方纲,详见第十首【译者附注】(2)。
(9) 黄小松:黄易(1744 —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ān),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清代书法家。浙江钱塘人,兼擅篆刻,与丁敬都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
(10) 侪(chái):平等,并列。
(11) 欧赵诸洪:欧,欧阳修,著有《集古录》。赵,赵明诚,著有《金石录》。诸洪:洪适(kuò)等人。洪适著有《隶释》。三人均为宋代金石家。
(12) 其斤两将逾碑石矣:谓拓本的价值折合成黄金,黄金的重量将超过碑石的重量。
【原诗题解】
此诗赞扬朝侯小子碑点画严整,镌刻精工,虽是残碑,也很珍贵。
【原诗译释】
1.笔锋无恙字如新:朝侯小子碑的字体笔锋没有一点儿缺损,字迹就像新写出来的一样。恙:病,此指缺损处。
2.体态端严近史晨:字体端庄严整,和史晨碑接近。史晨:史晨碑,详见第廿一首【作者自注】。
3.虽是断碑犹可宝:朝侯小子碑虽然是残碑,仍然是值得珍视的。犹:仍然。可:值得。宝:看重,珍视。
4.朝侯小子尔何人:碑文中所写的朝侯小子,你到底是什么人呢?朝侯小子:见【作者自注】。尔:你。此句以设问作结,包含着作者对碑文书写者的仰慕,对碑体断残的遗憾,对探究历史悬疑的渴望等复杂情感。
附图:朝侯小子碑
其廿三
石言张景造郡屋,刊刻精工笔法足。
劝君莫买千金碑,刘熊模糊史晨秃。
【作者自注】
张景残碑⑴。
此石近年出土,残损无多,文辞可读。乃景出资为郡中造覆盖迎春土牛之屋,世或称之为张景造土牛碑,盖未谛(dì)⑵审也。
此碑体势严整中不失姿媚之趣。且石初出土,字口完好。惟石质似逊于小子残碑⑶,更拓数年,则未卜⑷其丰采如何矣。
此类隶书,在汉碑中,本非稀见,惟古碑传世既久,毡捶往复,遂致锋颖全颓,了无风韵。世传秦鲁名碑⑸,动称⑹宋拓明拓,果出何年,了无确证。争得⑺半划数点未泐(lè)⑻,其价每过连城,究其初发于硎⑼时,笔痕刃口,当属何状,则莫之或知⑽也。吾每与友人品评汉碑,宁取晚出零玑⑾,不珍流传拱璧⑿。故于小子、张景诸残石精拓,什袭⒀把玩,常与西陲简牍同观,职此故耳⒁。
【译者附注】
(1) 张景残碑:此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纵125厘米,横54厘米。四周残损,存12行,行23字,共229字。存河南南阳汉画馆内。一九五九年在河南南阳市南城门里路东出土。碑文记述地方官同意乡民张景包修土牛、瓦屋等设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徭役之事。碑文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可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他碑所罕见。1982年文物出版社有初拓影印本。
(2) 谛(dì):仔细。
(3) 小子残碑:即朝侯小子碑,见第廿二首【译者附注】(1)。
(4) 未卜:不可预测,不可知道。
(5) 秦鲁名碑:陕西、山东的有名碑石。
(6) 动称:动辄即称,随便就说。
(7) 争得:相比而得。
(8) 泐(lè):石头剥蚀开裂。
(9) 初发于硎(xíng):本指刀刚从磨刀石上磨好,这里指石碑刚刻好。
(10) 莫之或知:没有谁知道。
(11) 零玑:零碎的珠玉,比喻残碑。
(12) 拱璧:大璧,比喻完整的石碑。
(13) 什袭:重重包裹,谓郑重珍藏。什:十。袭:衣上加衣,喻多重包裹。
(14) 职此故耳:只是因为这个缘故。职:只是。
【原诗题解】
此诗赞扬近年出土的张景残碑刊刻精工,笔法完足,且经历捶拓较少,字口完好,相比那些久经捶拓、锋颖全颓的传世名碑,更值得珍惜。
【原诗译释】
1.石言张景造郡屋:碑文记载的是张景出资为郡中造覆盖迎春土牛之屋的事情。石言:碑石所言。造郡屋:见【作者自注】。
2.刊刻精工笔法足:张景残碑雕刻精妙,字体笔法完足。刊:刻。
3.劝君莫买千金碑:我劝您不要去买那些价值千金的传世名碑。
4.刘熊模糊史晨秃:像刘熊碑、史晨碑这些传世名碑都因为久经捶拓而变得模糊不清、锋颖颓秃了。此句为互文,模糊、秃既是说刘熊碑,也是说史晨碑。《刘熊碑》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称《酸枣令刘孟阳碑》。立碑年月不明,但无疑为东汉刻碑。字迹近《史晨》、《曹全》,极为遒丽流美,惜字迹漫漶。《刘熊碑》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规矩整饬,用笔流美遒逸,布局疏朗清爽。清翁方纲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
附图:张景残碑
其廿四
北朝重造夏承碑,高肃唐邕故等夷。
汉隶缤纷无此体,笔今貌古太支离。
【作者自注】
夏承碑⑴疑北齐重立,如北宋之重立吊比干碑⑵也。
汉碑隶体,千妍万态,总其归趋,莫不出于自然。顿挫有畸轻畸重,点画亦或短或长,俱以字势为准⑶。遍观西京东京诸石刻,再印证竹木简牍,无一故作矫揉者。且汉隶既变篆籀⑷,自以简易为主。所谓“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⑸”,论文字源流者,以之为俗;当世施用者⑹,以之为便。历观诸碑,除碑额外,隶书之碑文中,绝不搀一篆体。
搀杂篆隶之体而混于一碑中,此风实自魏末齐周开始,至隋而未息。今传夏承碑,字之结构杂用篆法,笔划又矫揉顿挫,转⑺近唐隶之俗者,其整体气息,绝似兰陵王高肃碑⑻、唐邕写经记⑼一派。古碑重写重刻,历代不乏其例,吾故疑此碑为北朝⑽重立者。
【译者附注】
(1) 夏承碑:此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立,隶书。14行,行27字。最早发现于北宋。宋赵明诚《金石录》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间(1086-1093),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明成化十五年(1479),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以覆之。但碑之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为后人剜剔(见秦民悦《广平志》)。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为工匠所毁。越二年,知府唐曜乃于漳川书院(紫山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亭中。重刻碑高259.2厘米,宽124.8厘米,文13行,行35字。有额,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题记,皆正书。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2) 吊比干碑:原碑早已不存,宋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高2.56米,宽1.36米,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碑文为孝文帝元宏撰文,无书丹者姓名,传为崔浩书。楷书,28行,行字46个。碑阴刻文4列,前3列从吊官82人题名,最后1列为宋吴所撰“碑记”,林舍书丹,楷书。记中说,北魏时所立《吊比干文碑》“久已为乡民毁去,赖民间偶存其遗刻”,“幸遇圣辰,再获刊勒”。
(3) 俱以字势为准:都是根据字势为标准。
(4) 汉隶既变篆籀:汉代的隶书已经改变了篆文籀文的写法。
(5) 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见许慎《说文解字序》,这是许慎所引用的不懂汉字源流的人对隶书的随意解说,意为隶书“长”字是由“马”的头和“人”字构成,“斗”字是“人”字旁加“十”字构成,许慎认为这些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俗说。
(6) 当世施用者:当时(汉代)使用隶书书写的人。
(7) 转:反而。
(8) 兰陵王高肃碑:位于磁县城南5公里处,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高肃之墓碑。石碑正篆有:“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碑身刻字是研究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文献资料。
(9) 唐邕写经记:全称“晋昌郡开国公唐邕写经记碑”,由北齐书法家唐邕本人撰文并书写。碑通高415厘米,上部造像毁损,碑文高165厘米,宽100厘米,计20行,行34字,记述了唐邕在邯郸响堂山(又名鼓山)摩崖刻经的缘起、刻经的内容和刻经的起止时间以及写经和刻经人。其字体显示出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特征,隶楷相融,兼有篆意。康有为评其为“浑穆简静”。
(10)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上文所言“魏末齐周”即指北朝。
【原诗题解】
此诗评价东汉夏承碑。作者认为夏承碑是北朝人重写重刻。理由是汉隶碑文从不掺杂篆体,而夏承碑隶篆掺杂,整体气息与北齐时的《兰陵王高肃碑》《唐邕写经碑》类似。
【原诗译释】
1.北朝重造夏承碑:今天所传的东汉夏承碑应当是北朝人重造的。
2.高肃唐邕故等夷:所以跟北齐时的《兰陵王高肃碑》《唐邕写经碑》非常接近。高肃:即《兰陵王高肃碑》,北齐人所造。唐邕:即《唐邕写经碑》。故:所以。等夷:相等,相当。
3.汉隶缤纷无此体:汉隶千妍万态,却没有这种篆隶掺杂的体式。缤纷:姿态多样。
4.笔今貌古太支离:夏承碑字为今人所写,样子却模仿古人,实在是离奇荒诞。支离:离奇,虚妄。
附图:夏承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赏析】 东汉朝侯小子碑
【东汉】张景碑碑文欣赏(隶书)
严谨秀丽的罕见隶书--《朝侯小子残碑》欣赏
东汉 朝侯小子残碑 隶书中的小娇娘
东汉-李孟初神祠碑册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24 夏承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