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永久黄“(三)▏开端!

“永久黄”——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个团体是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基础。百年前,它的创办者范旭东,慧眼相中天津塘沽的一片盐碱地,并在这里创造出了“永久黄”的传奇,范旭东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这是一个民族自强的故事,这是一个艰苦创业的故事,这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故事。从6月26日开始,我们为您讲述《百年“永久黄”》的故事,欢迎关注。

范旭东看到的塘沽,破败、落后、满目疮痍,但同样的景象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范旭东看来,那寸草不生的盐滩就是他大展宏图的舞台。那些白花花的盐坨,就是他理想的一块块基石。因为他还看到,塘沽这里不光是有丰富的盐产,而且有着十分方便的海陆交通,向东北百十里路就是唐山产煤区,原料、燃料、运销,都有很好的条件,这简直就是天赐的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化学工业基地。他决定了,梦想要从这里开始。

在跛脚少年张汝谦的带领下,在迎面吹来的呼呼海风中,范旭东下定来塘沽创业的决心。要办精盐工厂,一定要创办中国的精盐工厂!塘沽,这个被人遗忘百年的荒地,因为这个人的决定,很快就要沸腾了。即使没一枚铜板,没一文钱,那也要自筹资金创办!当然除了范旭东的决心之外,他选择从盐下手实现梦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范旭东从盐下手,还有一个形势方面的原因。1913年4月6号,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以办理辛亥革命以来的裁军等善后问题为名,未经国会同意,就和英美德俄日五国签订了总额为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八四实交,年息五厘,四十七年还清,史称“善后大借款”。

图:善后借款合同文本

这个合同是以盐税、海关税作为抵押的,因而合同附书里面有成立制造业,改良盐质的条款,并且指定了七百万英镑作为改良盐务的费用。范旭东赴欧洲考察,到塘沽去考察勘测厂址,就是为了建立盐厂做准备的。考察勘测完毕,范旭东风尘仆仆地从塘沽赶回北京。

图:范源濂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女人。但就范旭东下海创业来看,这个男人成功的背后,站着的却是一群非常优秀的男人。这些人中,有他的哥哥范源濂,有哥哥的老师梁启超,有他的老乡杨度……

天黑了,夜深了。灯光下,茶几的两旁沙发上,范氏兄弟开始合计办厂计划。

哥哥认真听了弟弟在塘沽调查的情况,弟弟仔细讲述了办厂设想。兄弟二人反复斟酌,直到东方欲晓。这是一个不眠之夜,中国第一座精盐工厂的蓝图就在这座古朴的四合院内勾勒出雏形。

要办厂,没有钱,那可就寸步难行。问题是,出身贫寒的范氏兄弟才高八斗,钱财上却两手空空。为了筹集办厂资金,哥哥范源濂到处奔波,拜访社会各界名流,宣传实业救国的道理。终于,一个由范旭东等7人为发起人,梁启超等9人为赞助人的筹建班子成立了。

图:梁启超

这个时候,梁启超已担当国民政府司法总长要职,公务繁忙,但对办精盐厂还是倾注了很多心血。每次见到范旭东到来,他都显得非常兴奋。40岁的人了,一面听范旭东汇报,一面扳起手指计算集股金额,算不过来了,就拿纸拿笔算。

为图吉利,范旭东将厂子命名为“久大”。1914年7月20号,范旭东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久大精盐公司的立案,两个月后的9月22号获得批准。很快范旭东召开了第一次精盐工厂的筹备会议,决定筹股五万元作为筹建资金,由发起人分别募集,其中范旭东负责一半,也就是两万五千元。当时久大股东有诸多军政界人士相助,如黎元洪、曹锟、蔡锷和冯玉祥等,差不多半年以后,实收股金四万一千一百元。

创业之路无一不是充满着艰辛的。尽管得到了各方贵人的相助,这条路依然布满荆棘。正当范旭东融于塘沽这旭日东升的美景之中时,他没发现,乌云背后的暴风雨就要来了。范旭东要制造的是精盐,那么首先得有粗盐来做精盐的原料,久大所需的粗盐原料完全仗着长芦一带的灶户供给。那么资金有了,出钱向灶户们收盐不就行了吗?可实际操作起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盐为什么收不上来?原来就在范氏兄弟俩那构建生产优质精盐的工厂的计划还没有递上去的时候,一场关于盐的笔墨官司,已经打得热火朝天,一时间,盐成了社会焦点了。

原来因为善后大借款的附书当中拨出专款要改良盐质和整顿盐务,对于盐务的改造与否,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对阵双方在各自的刊物上撰文辩论,焦点是引岸制度。那么这个“引岸制度”究竟是个什么制度?

图:《大清盐商》剧照

引岸是一种专卖制度,是官府对生产盐的灶户和经销盐的商贩发放特许证,对灶户规定生产的数量,对商贩则规定销售限额和区域。引岸制度到了清朝,政府把盐的运销特权转让给了大盐商,国家从大盐商手里索取稳定巨额的盐税和报效。盐商们就以包买包销的手段控制了盐业的生产和市场销售。盐商们持有王朝发给的引票,在指定地区卖盐。

要知道盐的生产成本不高,但是盐税却非常高,盐业的税收要占国家岁入的一半以上。这样高的税收使得盐的价格也是高的吓人,而谁也离不开盐。产销之间的巨大利润空间使得盐商们成了那个时代最为富有的人。高额的利润和垄断的营销方式使得官商结成了庞大的利益联盟。善后大借款附书里面改良盐务的条款,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对于盐商来说,却是个严重的打击。于是,在盐务问题上,主张废除引岸制度的和以坚决维护引岸制度的利益集团在刊物上进行了激烈的论辩。

范旭东自然是废除引岸的强烈拥护者。原因很简单,他不是大盐商,他想让老百姓不再吃粗盐而能吃上精盐。他坚信引岸制度能够被废除。于是在各方对盐务问题打嘴仗的时候,范旭东在塘沽购地十六亩并破土动工,建筑厂房的机器设备由他亲自到日本调查购买,锅灶由上海求新工厂制造。

尽管这时候已经已经到了民国,但是引岸制度依然根深蒂固。我们大家都知道,旧时天津的富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大盐商,塘沽的盐务是归长芦盐业公所来管理的。这个盐业公所,就是盐商们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类似行业工会的组织。由于盐业是专卖的行业,由政府监管着,所以盐业公所的负责人也叫纲总,是要向政府盐运使署备案的。盐业的这个行会,可比一般的行业协会权力大多了。芦纲公所的纲总叫做李赞臣,这个李赞臣的家庭就是有名的天津八大家其中的一家,范旭东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要先过李赞臣这一关。

图:李赞臣旧居

可对于李赞臣们来说,久大的精盐厂不啻是一个眼中钉、肉中刺。很显然,久大所用的原料粗盐是不能指望着向那些盐商们购买的,只能直接从灶户那里购买。灶户就是前面咱们提到的拥有少量盐滩和熬煮海盐灶房的业主,他们雇佣盐民熬煮出来粗盐,卖给固定的盐商。范旭东的久大精盐厂购买作为原料的粗盐,一方面从灶户那里购买,一方面也在收购灶户们拥有的盐滩。可购买盐滩不光是有钱就行的,因为盐商们把持着盐业的产供销,灶户们不敢惹盐商。

范旭东的目标很简单:他希望将他所学到的化工知识造福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通过兴办实业让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就像他曾经要求所有不合格的银元都要回炉重铸一样,他的做法动了别人的奶酪,那么人家就一定要给他找麻烦。李赞臣的做法简单又粗暴:谁也不许卖粗盐给久大。灶户们不敢对抗长芦盐业公所,范旭东买不到粗盐就做不出精盐,这个难关要怎样度过?

据长芦灶户中的一个领头人张文洲回忆:1916年,他是经过袁世凯的亲信段芝贵的介绍,才将他投资开发的六付盐滩卖给久大公司,又订立了长期的合同,指定了包括张文洲自己拥有的九付盐滩在内的19付盐滩的原盐全都供给久大。

图:段芝贵

李赞臣对此十分恼火,于是就鼓动新任盐运使利用权力,有意识地把供给久大的四十二家灶户的原盐转供给河南的芦纲襄八公所,使久大与这四十二家灶户订立的供销合同不能继续执行。

可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最朴素的公正正义都存在正直的人心里。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李少堂的灶户,看不过盐商们对久大公司的刁难和阻挠,忿而将自己的十付盐滩连同房屋、设备,以十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久大公司,解了久大的燃眉之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后,不少灶户也跟着向久大出售原盐。这是久大精盐厂成立后与反对派势力的初次交锋。久大精盐厂胜利了。范旭东从心眼儿里感激这些朴实的灶户们。

很快,久大出盐了,那是像晶莹剔透的宝石一样的精盐啊!范旭东将精盐的商标便设计为五角形的“海王星”,象征着久大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1916年,久大首批精盐上市,大受欢迎,书写了中国盐业史新章,也拉开了一场自由与垄断竞争的序幕。

从古至今,盐务就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政。翻开历史,横看竖看“盐务”这两个字,历朝历代都闪现着刀光血影!清朝时,光扬州一地的盐税几占朝廷税收的1/3。明清以来,食盐的销售权都掌握在少数盐商的手里。这些盐商,手中握有王朝发给的专卖引票。当地的盐务别人插手不得,否则就叫“越界为私”,“以私盐论处”。因为这种世袭专利,盐商们的朝野势力真是大过天。范旭东动了的这块蛋糕,实在是太大了!

久大生产出售精盐,简直就是从盐商腰包里抢钱,他们怎么会甘心呢!当海王星牌精盐问世后,有些盐商咬牙切齿的说:“久大久大,不久不大!久大久大,子时成立丑时垮!”

虽然没有截断久大的原料供应,但盐商们手里还有一张牌。这张牌,让范旭东工厂生产出来优质的精盐不能随便卖。这张牌就是还没有被废除的引岸制度。久大没有引票,即便有引票也不能超越规定地区售卖,否则就叫“越界为私”,以贩卖私盐论处。在封建社会,对贩卖私盐的处罚是非常重的。按《清盐法志》的规定:……私挟、私卖盐的,绞死;凡偷卖官盐的,一两以上至一斤,买卖人各打六十大棍;十斤以上,不计多少,买卖人各打脊背二十大棍,然后处死。凡买卖私盐的,打一百大棍,判徒刑三年;有军器的,不问曾否拒捕,罪加一等,充军二千里,拒捕者斩。

尽管已经到了民国,但是引岸专商制度依然根深蒂固。盐商的势力大得很,主管方面只允许海王星牌精盐在天津东马路设店行销。出了东马路再卖,就叫越界为私了。这就使久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范旭东在搞化学工业方面,那算得上是个大元帅,可是在搞权术、拉拢关系方面,他连个小喽啰都算不上。您想,如果他要是行的话,何必在银元局化验主管官员这个肥的流油的位置上连俩月都没呆住呢。

图:范旭东

白花花的精盐,在久大的生产车间,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从出盐当天起,范旭东与口岸盐商的斗争就开始了。这是对延续几百年的盐务引岸制的挑战,也是一场争夺市场空间的厮杀,更是一场决定久大生死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咱们明天继续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界贤达录》(四)李烛尘:在摸索中提升管理水平
案例教学与历史思维的培养
中国第一家精盐厂——久大精盐公司旧址(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小楼春秋(01)久大精盐公司旧址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爱国实业家范旭东自流井设厂报告(2015)
天津盐业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