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www.wenku1.com

华侨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 复习提纲(2011年)

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

1.生土建筑体系

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

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

2.石构建筑体系

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

3.毡包式建筑体系

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

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 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

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

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

抬梁式木构架 — 多见于北方 穿斗式木构架 — 多见于南方

井干式木构架 — 东北、西南等林区 干阑式木构架 — 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一.穿斗式(串逗式)特点

①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

②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③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

二.抬梁式特点

①柱子上搁置梁头 (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

②梁头上搁置檩条③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

优点

①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 ②工期短,易施工 ③便于修缮、搬迁、扩建

④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 ⑤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⑥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

缺点

① 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② 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

③ 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

④ 存在技术局限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

1 简明

① 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 ②柱网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

2 真实

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

3有机

① 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 ②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

4平面、结构、造型

① 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②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③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

④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

3、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成就(三进四合院平面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

P99 P100

特点①建筑形式:抬梁 + 硬山 ②色彩:灰顶、青砖 ③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

④靠朝向内院的一面采光 ⑤院内噪声低、风沙少、私密性好

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加耳房也有用平顶的,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故庭院内噪声低,风沙少。

成就 ①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②布局严整、建筑质量高 ③装饰、装修华丽讲究 ④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⑤素朴、实用,是理想的人居环境

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大门(六种,等级)

大 门

主入口 位于住宅的东南侧,沿街设置

两种形式 屋宇式 —— 等级高 墙垣式 —— 等级低

①王府大门 ②广亮大门 ③金柱大门

④蛮子门 ⑤如意门 ⑥随墙门

5、抄手游廊、垂花门(基本概念)

抄手游廊:①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正房的廊子 ②雨雪天方便行走,防晒

③增加院落空间层次,丰富光影变化

根据游廊线路的形状而得名的,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将两手交握在一起)时,胳臂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所以叫抄手游廊。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垂花门:①位于住宅中轴线上的内宅门 ②外院和内院的分割点

特征: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坊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图案

彩绘华丽,造型轻盈,具形式感 高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人的地位

四、第3章:宫殿、坛庙、陵墓

3、明清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 P121

宫城整体布局:

①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 ②按使用功能分区

③按用途和重要程度有等差、有节奏地安排建筑体量和空间形式

④宫城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

⑤城墙高10米,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⑥城墙四角建角楼,每面开一门

故宫的设计手法:

(1)占据重要地段——择中立宫。皇城位于内城之中,紫禁城(宫城)位于皇城之中。

(2)采用宏大规模。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宫城。

(3)采用严谨的规划布局,主轴线与城市轴线相重合,庄重,主从分隔,尺度处理严谨。

(4)体现一整套的礼制要求。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5)运用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表现阴阳两极、四象(四灵之地)五行。

(6)调动其他艺术手段。雕塑、绘画、壁画、文学、牌匾、对联、书法。

以太和殿为例,①故宫的建筑高潮和重点 ②综合处理的结果

总体布局:①中轴线核心位置和平面构图中心

②周围建筑围绕簇拥 ③含蓄手法,层层铺垫

成就:①规划设计严整,造型壮丽,功能完备

②体现建筑组群布局的高超艺术

③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

④中国宫殿建筑完全成熟的典型

6、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总平面简图) P131

总体布局

课件:位置选定:儒家,南为阳、左为上 由两道坛墙围起,近正方形

外坛墙东西1700m,南北1600m 内坛墙东西1100m,南北1200m

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②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③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④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规划和设计成就

(网上)天坛的艺术手法:(1)以宏大规模的占地,突出环境的宏伟和壮阔。(2)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来渲染环境的肃穆与宁静。(3)以圜丘和祈谷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构成了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提升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看天的视野,造就了天的崇高、旷达、神圣。(5)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象征,方位象征,色彩象征和“天圆地方”的象征,充分显现了崇天的意识。(6)特意将皇帝的斋宫布置在主轴线的一侧,强调皇帝与天的亲缘关系。 (课件)突出重“无”的设计手法

①有为实体,无为空间 ②占地宏大,建筑很少

③以少胜多,靠意境体现天 ④满足精神需要,功能作用小 ⑤主入口在西侧

成就 ①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符号

②是中国建筑艺术上的成功作品

③总平面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和细节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

五、第4章:宗教建筑

1、山西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的空间、结构与艺术(立面、平面简图)

平面

①座东朝西 ②依山势沿轴线布置 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④金箱斗底槽

立面

①台基低矮 ②直棱窗收尾,稳定感强

③屋顶 1单檐庑殿顶 2鸱尾简洁有力,无仙人走兽 3出檐深远舒展,坡度平缓

④柱子带侧脚,角柱升起 ⑤斗拱宏大,约为1/2柱高 ⑥造型雄伟、简洁大方

剖面

1)殿堂型构架

垂直划分,由三个层次构成 : 柱网层 铺作层 屋顶架层

2)内部空间组织

①外槽空间高而窄—信徒瞻拜行香

②内槽空间宽而阔—建佛坛供奉佛像

③用内外槽的差异来突出佛像

成就

①唐代建筑体系的成熟代表 ②内部空间完善

③立面比例和谐 ④功能、技术、艺术有机协调

六、第5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1、面阔七间清式建筑各“间”的名称

明间:正中一间 次间:明间左右两侧 梢间:次外一间 尽间:最外一间

2、中国古代建筑台基的作用

①防水避潮

1)抬高地面标高,御潮防水 2)抬高木构架,防碰撞

②稳固屋基

1)露在地面上的基础(柱高的15%) 2)防止房屋不均匀沉降

③调适构图

1)取得造型上的稳定感 2)形成强烈、独特、纯净的色彩构成

④扩大、调节体量

1)具扩展余地 2)强化殿堂的崇高感、宽阔感

⑤调度空间:组织空间,突出重点

⑥标志等级:以高为贵等级制度的需要

⑦独立建坛

1)可构成独立单体 2)用于祭祀建筑

九.明清北京

一、改建:以元大都为基础,作局部修改,公元1417年(永乐十五年)营建,

历经四年1417年建成迁入

二、规模形制:

1、明清北京的范围,北部向南收缩五里,南郭城墙南移一里,延长了宫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东西墙仍是元大都的城墙。明中叶嘉靖年间加筑外城,只修筑了南面,将天坛、先农坛及城南大片市肆、商业包围起来最终城墙形成凸字型。

2、四套方城: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组成

三、城市规划

1、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教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2、城市布局的艺术处理: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观的景象。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KM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的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大小六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

3、城市的街道

4、商业街、市肆

相对皇城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市肆通常集中在该行业为主的坊巷里。

5、城市内的宫殿、居住区

(1)宫殿(三大殿),是宫城的中心,是皇城的中心也是 全城的中心。

(2)民居:以胡同划分成长条的居住地段,地段内布置具有特点的四合院。

(3)色彩:采用对比的手法——皇家建筑自身、宫殿与民局

6、城市水系:沿用元大都整修砖砌下水道

7、规模:明末近百万人,清时超过一百万人,明清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坛庙、陵墓的建设反映一个时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其建造在中国形成一套制度体系,在建筑空间、造型、尺度、色彩、装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北京故宫

明清北京故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宫廷建筑群。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年代: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经过14年建成

2、位置:皇城之中,称为紫禁城

3、规模: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四个城门;宫城四角均建华丽的角楼,宫城墙是高大的城垣,外侧护城河,防范森严——紫禁城

4、分区布局:

(1)外朝:帝王朝政的地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文华殿、武英殿

三大殿共立与白石台基上,一律用红墙黄琉璃瓦,色调鲜丽。其中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用攒尖顶,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A、午门——宫城的正门,U型门阙

B、太和门(奉天门)——三大殿的过渡

C、太和殿(奉天殿)——主殿

用于登极、元日冬至朝会、皇帝庆寿、颁诏等最隆重的仪式

D、中和殿(华盖殿)—皇帝大朝前休息的地方

E、保和殿(谨身殿)—皇帝殿试进士的地方

F、文华殿、武英殿

(2)内廷:帝王生活区以乾清宫(皇帝寝宫)、交泰殿、坤宁宫(皇后寝宫)等

5、布局特点:

(1)故宫建筑布局基本上附会《考工记》及传统的礼制来布置的

左祖右社、三朝五门、前朝后寝

(2)故宫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帝王的权利

中轴线、突出主体建筑

(3)故宫建筑群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

A、屋顶形式:B、建筑开间:C、色彩:

D、台基:E、彩画

(4)故宫建筑继承前代经验并进一步发展,使整个建筑群空间布局规整统一、富于变化达到完美境地 前朝——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三个高潮

后廷——尾声

(5)整个建筑群体艺术风格协调统一

A、和谐:B、韵律:C、统一中求变化:D、装修色彩:

北京故宫是我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财富、人类文化宝贵遗产

建筑成就: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2、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 以小衬大 以低衬高突出主体

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

5、建筑空间是伴随着人的行为来组织的

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的庭院而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小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狭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余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高度达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最高潮。

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场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概况

1、位于明清北京城外城,全城中轴线的左侧

2、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嘉靖年间增建,清代有加以扩建

3、占地4000亩,两层垣墙构成内坛、外坛两部分,内外坛墙北部呈半圆形,南部为方形;北高南低,表示:“天圆地方”

二、布局:坛内建筑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

1、祭天圜丘及其附属建筑—内坛南部

2、祈年殿(祈谷殿)为主及附属建筑—内坛北部

3、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内坛西部

4、牺牲所、神乐署—外坛西侧

三、单体建筑

1、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乾隆十四年扩建,祭天之所

2、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供奉“昊天上帝”的牌位

3、回音壁:皇穹宇圆形墙壁

4、祈年殿:建于永乐十八年,初为大祀殿。嘉靖改建降为大享殿

5、斋宫:建于永乐十八年,面积4万平米,正殿—无梁殿

6、丹陛桥:连接两组重要建筑的中轴线,南低北高

四、艺术处理手法:实用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1、用形与数体现人们对天象、季节关系的认识和伦理观念,圆形、数字

2、环境气氛的营造

3 、空间、尺度的有机变化

4、色彩的使用

第五章 宗教建筑

3、佛教寺院实例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面阔七间,进身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现存最大唐代木构

佛光寺大殿的特点:

结构与艺术处理统一,简单平面创造力丰富

1.各构件都传力,受力,无纯装饰构件

2.外槽之间狭长,内槽空间深远高大,空间表现与功能紧密结合

3.斗拱曲线与 梁虚线结合,有高度感和透视感

4.空间尺度对比装饰简繁对比中主题突出

5.屋顶平缓,出檐远,檐部起翘缓和,装饰简朴,表现了雄健、朴实的唐代风格

简答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朝代?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周、春秋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期)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后期)元、明、清

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个朝代?遗址在何处?有什么特点?默画平面图

西周早期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四合院。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有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为何图?有什么特点?

1974年考古发现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48cm*1cm的“铜版兆域图”。推测制图年代为公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18 以天坛建筑群为例,简述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成就,要求绘制简图

实用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1、用形与数体现人们对天象、季节关系的认识和伦理观念,圆形、数字

2、环境气氛的营造

3、空间、尺度的有机变化

4、色彩的使用

23 简述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征,并绘简图说明

前院: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位。属对外接待区,非请勿入。 内院:家庭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为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做耳房; 连接和包抄垂花门、正房、厢房的是抄手游廊。 后院:后罩房 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家庭服务用区。

① 中轴对称,等级分明

② 界分内外,非请勿入

③ 内向封闭:形成自我小环境

④ 向庭院的一面采光,院内噪音低,风沙小。

⑤ 门的作用:界分内外,等级制度,引导秩序。

三种结构形式

(1)穿斗式:落地柱或短柱直接承接檩条柱子间不施梁,而用若干枋联系,挑枋承托出檐;用于南方地区。

(2)抬梁式:在台基的石础上立柱,柱子上架梁,梁上放短柱(瓜柱),在短柱上放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承接脊檩;多用于宫殿、庙宇、北方民居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及方木、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整体。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又可建于干阑式建筑之上。

28 试绘出简图说明我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类型,并说明其适用范围

庑殿: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重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歇山:在宫殿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建筑中,又常使用无正脊的卷棚歇山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悬山:一般店肆及民居使用悬山

硬山:在我国南北方的居住建筑中应用很广

29 我国古代开间名称是如何排列的?(清代)

明,次,稍,尽

31 以佛教寺庙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例,简要说明唐代建筑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1)城市:唐长安、东都洛阳城

(2)宫寝: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

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地势、引导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提高——“都料”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

(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7、对周围国家产生影响

8、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门阀制度瓦解,大批布衣、文人兴起隐居,使园林小型化、功能内容丰富。 从现存的唐代后期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大殿来看,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以规格化,说明当时可能已经有了用材制度,即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34清代的斗拱依其位置不同分几种?有那几个构件组成?

1、名称:

(1)根据位置:

平身科 (补间铺作) 柱头科(柱头铺作) 角科(转角铺作)

(2)根据使用:

内檐斗拱 外檐斗拱 2作用

屋顶,屋身立面的过渡

装饰作用

支撑屋檐

传递荷载

等级标志

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3构件组成:

斗、拱、升、昂、翘 37 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很好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 便于修缮,搬迁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紫禁城布局的由来
北京城的风水龙脉
故宫在中国建筑史的地位
韩建业:南佐都邑性聚落,5000年前最大中轴线布局宫殿|讲堂159-3②
北京故宫风水布局研究
老北京古城的“双龙”布局 --树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