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择校没有用?


这是「我日」公种号


第 159 篇文章


欢迎点赞分享,谢绝擅自转载


授权私聊,注意节操



没想到吧,我现在是育儿博主了,哈哈。


前段时间参加了专注于父母教育的「有养」育儿平台的一些活动,感觉收获挺多。




不光是对视频节目的制作流程有了一点常识性的了解,更主要的是我在思考亲子沟通问题时,发现其实年轻父母与宝宝的关系,跟年轻子女与长辈的关系,有很多共通之处。


比如最典型的:


  • 我们自己做子女时,最讨厌听到父母拿「我是为了你好」来绑架自己。

  • 可是等到我们为人父母了,却总喜欢标榜自己的「牺牲奉献」,不管能不能感动孩子吧,先感动自己再说。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具体到很多人真正关心的话题上,那就要说说很多父母花尽心思帮孩子「择校」了,好像这样就为孩子铺平了未来人生的道路一般。


但事实上,择校真有那么重要吗?


不吹不黑哈,择校,可以说没什么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次换个画风,试着用 PPT 把事说清楚。







我们都听过一个段子,关于人大学区房的。


假如你没听过,那么你现在正好可以听一下,记得礼貌地保持微笑。


问:既然人民大学的毕业生靠着自己的工资也根本买不起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附近的学区房,那现在的父母干嘛还要花高价买这些学区房让自己的孩子读人民大学的附属小学呢?


这听起来是个段子,但背后的逻辑其实值得思考一下。


这毕竟是一个严谨的科普育儿公众号(不要笑),所以我们不能用段子来瞎扯,我们得拿出禁得起检验的科学证据来。


好的,那就从一个实验开始吧。



对社会科学稍有了解的小伙伴都知道,想在社会学实验中保持严谨的随机性和可对比性,是不容易做到的。


但无巧不成书,1980s 的美国就恰好出现了这么一个严谨的随机对比社会学实验:政府为了解决黑人与白人的种族隔离问题,允许当地所有在校学生可以随意申请辖区内的任意一所学校就读。


当然了,之前黑人学生只能去黑人学校,而黑人学校又只有黑人老师,同时黑人老师(由于历史原因)整体水平又远差于白人老师,所以实际上当时种族主义者们宣称的「平等且分离」的入学制度,对黑人学生非常不公平。


现在,黑人学生们可以随意地申请,转入附近的白人学校就读了。嗯,确实没有想不开的白人学生主动申请去黑人学校,这也很能说明情况了。


可是问题来了——白人学校的学生名额也是有限的,总不能让所有提交了申请的黑人学生都转学吧?于是只好随机「抽奖」,抽中的申请人就可以转学,抽不中的不好意思,继续在原本就读的相对较差的黑人学校待着。


你看,这样就既满足了随机,又可以进行对比了。






那么,择校到底有没有用呢?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答案很简单——择校没用。


我稍微解释一下哈,看上图:


  • 只看 A 和 C,转学了的学生(即 C)成绩果然好些,没转学的学生(即 A)成绩果然差些,似乎说明择校有用。

  • 对比 B 和 C 会发现,只要提交了申请,不论最后是否成功转学,成绩都挺好的。

  • 对比 A 和 B 就得出了真相,重点并不是转不转学,而是最初有没有提出申请。


于是,择校的真相呼之欲出了——真正影响孩子成绩的,并不是学校的选择,而是父母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孩子的教育。


那些愿意帮孩子提出转学申请的黑人家长,比起压根不关心孩子学习、也就不会提出转学申请的黑人家长,显然是更加尽职负责的监护人。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关注之下,成绩果然要更加优秀一些,哪怕这些孩子仍然待在并不理想的差学校。






当然了,有的父母比较不服气,会说:择校真的就一点儿用都没有吗?说不定至少有 1% 的提升效果呢?


「哪怕只有 1% 的可能性,我也要付出 100% 的努力。」


好的,我们记住这句话,再看另一个实验。


在 1990s 美国教育部搞了一个「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一共调查了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 2 万多名儿童。


调查的内容包括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或博物馆、孩子看电视的平均时间等等等等,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了。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想知道到底有哪些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真的有影响。


铛铛铛,接下来又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这个结果政治非常不正确了,我们先看下后两条:


  • 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辞职在家陪孩子学习,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这很可能是因为愿意做全职主夫或主妇的家长,其个人能力本身就堪忧。要么学历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要么干脆智商低,所以可以安心在家带孩子,反正不上班也没什么损失……


  • 而父母是否晚婚晚育,对孩子成绩的影响也是不一定的。假如这位妈妈是为了完成学业或者优先发展事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再要孩子,那么这时孩子面对的环境就是更有保障的,因此成绩就会更优秀。但如果这位妈妈各方面条件都一般,仅仅是生孩子时年龄比较大,那么对孩子的成绩并不会有任何帮助。


再回过头看前两条,是不是大家就心里有数了?


  • 影响孩子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智商……


  • 第二重要的因素,当然就是父母的学历。因为学历不仅体现了智商,还体现了个体是否重视教育。说难听一些,像我们这样智力平平的普通人,如果能在学习上多下一些工夫,总归是有好处的。


你发现没有,结论里根本没提到学校的因素,也就是成绩无关「择校」……


所以结论是什么?结论是:


如果父母真的觉得哪怕 1% 的可能也要付出 100% 的努力的话,那么与其拼命帮孩子择校,倒不如自己抽时间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毕竟提升自己的智商不太现实)。当然了,这里的「学历」未必真的是去读研考博什么的,而是平时对知识的态度。


换句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如果父母自己是热爱教育、重视知识的人,那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耳濡目染地有所提升,成绩的提高也就不在话下了。反过来,父母成天不读书,动不动就来一句「爹妈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要好好学习啊」,那孩子八成不会有什么出息。






因此啊,我就用下面这个图来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吧:



与其说择校能决定孩子的成绩,倒不如说投胎更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当然,这样说不光政治不正确,还显得非常像是抬杠。可是这要看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基于数据的科学结论。


我是这样想的:


  • 如果父母有能力帮孩子择校?那么这样的父母是拥有不少社会资源的,因此这样的父母应该更有能力去改变自我,以身作则。

  • 如果父母没能力帮孩子择校?那没关系的,反正择校的意义也不是特别大,但父母至少可以努力改变自我,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榜样。


还是那句话:以多数家长的合格程度,还轮不到拼择校。


假如父母已经在其他更重要的方面都做得足够好了,还有余力进行择校,帮孩子筛选一下所结交的同龄人的家庭背景,当然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在其他方面还没努力,却要舍本逐末,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的礼物。孩子们并不能重新选择投胎,但父母们却可以选择,要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家庭。


假如非要二选一的话:


  • 是要努力给孩子找个好学校,然后指望老师把自己的下一代培养成人?

  • 还是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好家庭,担任好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人真是智商高吗?
富家子弟将中产阶级子弟和穷孩子远远抛在了后面
普林斯顿大学新研究:美国白人精英家庭,正用搬家对抗亚裔的“卷娃”
北美亚裔“拼娃”: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大战
北美亚裔“拼娃”: 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大战
《黑孩子罗伯特》说课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